從《成佛之道》探討戒定慧三學之相通與別異=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Three Studies of “Precepts, Meditation, and Wisdom” from The Way to Buddhahood
作者
陳照源 (著)=Chen, Chao-yuan (au.)
出版日期 2023
頁次 132
出版者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碩士班
出版者網址
https://religion.tcu.edu.tw/
出版地 花蓮市, 臺灣 [Hualien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 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慈濟大學
系所名稱 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碩士班
指導教授 林建德=Lin, Chien-te, 林美容=Lin, Mei-rong
畢業年度 111
關鍵詞 印順法師=Dharma Master Yin Shun; 成佛之道=the Way to Buddhahood; 三增上學=the Threefold Training; 緣起性空=Dependent Origination and Emptiness; 三士道=Three Steps toward the Enlightenment
摘要 《成佛之道》是印順法師因太虛大師的啟發,參考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綜合大小經論之要旨,所寫成的學佛總綱;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統攝一切佛法,標示由人生而趣入佛道的修學綱要,也就是攝得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功德而趣入佛道。 「五乘共法」發增上生心、現樂後亦樂、有善惡業報的觀念、以戒行為本的施戒定,可得人天勝果;「五乘共法」是共世間法,是佛法的下士道,也是出世間法的基礎,主要在明了因緣果報及去惡從善。「三乘共法」發出離心、有業報而無作者、修行三學八正道,求證涅槃解脫樂;「三乘共法」解脫道是破迷開悟的關鍵,主要在破除我執,由深入體會諸行無常,而入諸法無我,因諸法無我而得涅槃寂靜。「大乘不共法」發菩提心、觀修緣起有而畢竟空、修學六度、四攝,可證佛果德;「大乘不共法」重於自利利他,觀一切法而畢竟空,依三心而圓滿六度,依六度而圓滿三心,畢竟成佛道。 佛法修行之道在戒、定、慧三學──依戒而修定,依定而發慧,依慧而解脫,戒、定、慧三學是修行大小乘佛法之共同道路。本論文以《成佛之道》的修學體系為論述基底,探討戒學、定學、慧學分別在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各自的修學重點,並作進一步的對比研究:除了引述《成佛之道》各乘修學偈頌,摘要各乘的修學要領,以明白其大綱與重點,也比較分析各乘之間修學的關聯性與差異性,以瞭解各乘間的相依相攝及三乘個別的修學實義。 總之,本研究探討戒、定、慧三學在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修學過程的同與異、通與別,試著指出戒、定、慧在佛法修學是不可分割的全體,三者是相輔相成的,各在人天道、解脫道、菩薩道有著重要的角色扮演;三學之所以在各個修學階段有所差別,主要是重點強調的不同,一旦修行進階開展,如深化、強化人天道、解脫道之戒定慧修學,即可相通接應至菩薩道,亦即成佛之道,此亦顯示佛法「一味」的特質,呼應《成佛之道》所標舉的核心旨趣──「綜貫一切佛法而向於佛道」。 關鍵字:印順法師、成佛之道、三增上學、緣起性空、三士道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提要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說明 2 第三節 研究動機 4 第四節 研究目的 7 第五節 文獻回顧 9 第六節 研究方法 17 第七節 預訂之章節架構 19 第二章 《成佛之道》的背景與體系 22 第一節 《成佛之道》的義理背景 22 第二節 《成佛之道》的修學體系 29 第三節 三學在佛法中的地位 33 第三章 戒學之通與別 42 第一節 五乘共法之戒學 42 第二節 三乘共法之戒學 55 第三節 大乘不共法之戒學 63 第四節 戒學之共與不共 66 第四章 定學之通與別 70 第一節 五乘共法之定學 70 第二節 三乘共法之定學 77 第三節 大乘不共法之定學 80 第四節 定學之共與不共 86 第五章 慧學之通與別 89 第一節 五乘共法的慧學 89 第二節 三乘共法之慧學 94 第三節 大乘不共法的慧學 100 第四節 慧學之共與不共 110 第六章 結論 113 第一節 《成佛之道》義理特色之確認 113 第二節 研究發現 114 參考文獻 119
點閱次數 9
建檔日期 2023.11.17
更新日期 2023.11.21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