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紅塵不迷亦不離:法鼓山佛教徒的慈悲意義建構歷程之初探=Neither Detached, not Attached in the Tainted World: The Study of Dharma Drum Buddhists' Meaning Construction Process on Compassion
作者 程馨慧 (著)=Cheng, Shin-hui (au.)
出版日期2018
頁次115
出版者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ncyu.edu.tw/gcweb/
出版地嘉義縣, 臺灣 [Chia-i hsien,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楊育儀
畢業年度106
關鍵詞慈悲=Compassion; 佛教徒=Buddhist; 靈性宗教因應=Spiritual-religious coping; 意義建構歷程=Meaning-construction process
摘要 本研究欲探討漢傳佛教徒如何於苦樂交融的生命經驗(full catastrophe living)中,建構出較具適應性之「慈悲」意義的經驗歷程。本研究以三位法鼓山佛教徒修習慈悲的經驗為研究焦點,探討其於修行反覆經歷挫折的歷程中,如何建構與重構「慈悲」之意義,以祈深入了解佛教徒於宗教靈性因應歷程中的內在心理狀態、因應機制,以及獲得挫折後成長之經驗。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索較具適應性的「慈悲」意義(例如:奠基於無常觀所發展出的隨緣盡份態度),以及該意義可如何增進個體對自他關係與生命目標的正向理解。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中的敘事分析法作為研究方法,並透過半結構式深度訪談蒐集資料。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歸納出三項結論如下:
(一)佛教徒對於慈悲的理解內涵由「自我中心」轉變為「自我消融」,其中包含「共苦連結」、「佛教生命觀」、「相互成就」以及「全然利他」等四大元素;
(二)佛教徒經由「縮小自我」與「擴大心念」來實踐慈悲;
(三)深化慈悲的理解與實踐幫助佛教徒提升主觀幸福感、韌力、成長心態與自我悲憫,令其可確立生命目標並持續成長。
目次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誌 iii
目次 v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破題與論題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慈悲的內涵與效益 11
第二節 自我悲憫的內涵與效益 16
第三節 意義建構歷程與宗教靈性因應 22
第四節 佛教的生命觀:緣起法與四聖諦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論 33
第二節 研究資料蒐集 34
第三節 研究資料分析 40
第四節 研究品質檢核 45
第五節 研究倫理 4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受訪者A的修行故事 48
第二節 受訪者B的修行故事 51
第三節 受訪者C的修行故事 54
第四節 慈悲的意義建構歷程 57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慈悲的意義建構歷程與靈性宗教因應之討論 73
第二節 修習慈悲的正向影響之討論 80
第三節 綜合討論 86
第六章 研究結論、建議與反思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3
第三節 研究限制 95
第四節 研究者反思 97
點閱次數7
建檔日期2023.12.05
更新日期2023.12.05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88460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