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佛教徒面臨宗教人際掙扎與其因應經驗之研究=Buddhists encountered relational struggles in religion and their coping experiences. |
|
|
|
作者 |
李秉倫 (著)=Lee, Bin-lun (au.)
|
出版日期 | 2023 |
頁次 | 278 |
出版者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 |
出版者網址 |
https://cprc.nknu.edu.tw/Default.aspx
|
出版地 | 高雄市, 臺灣 [Kaohsiung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博士 |
校院名稱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
系所名稱 | 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 |
指導教授 | 卓紋君=Cho, Wen-chun |
畢業年度 | 111 |
關鍵詞 | 佛教徒=Buddhists; 宗教人際掙扎=relational struggles in religion; 因應經驗=coping experience |
摘要 | 本研究關切佛教徒面臨人際信仰危機的情況,以及他們度過信仰危機的經驗。藉由敘事研究觀點,以「整體-內容」、「整體-形式」及「類別-內容」分析法,以半結構訪談作為資料收集的方法,包含五位佛教徒研究參與者在面臨人際信仰危機與其因應的經驗。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佛教徒宗教人際掙扎與因應經驗:當發生宗教人際掙扎,通常和負向事件衝擊自我的內在結構有關,而佛法的智慧為轉化自我與人際掙扎的重要關鍵。 二、宗教人際掙扎的內容與身心影響:人際掙扎的內容有兩個層面,1.和團體結構在理念、作法與規範的衝突;2.人際負向互動,包含了被否認的自尊受損、資深者言行不一、幹部間衝突、對主事者或法師言行的衝突。身心反應主要以認知疑惑、生氣情緒與生理哭泣的三方面的影響。 三、佛教徒面臨宗教人際掙扎的因應之道與結果:本研究結果的因應之道,包含非宗教因應,以因應壓力的個人風格、調整認知以肯定自我價值、調節情緒以踩本能的煞車、採取離開自修或轉換派別,以及自身資源;宗教因應包含以佛法的習氣觀、因緣觀、放下自我以轉化觀點;放下煩惱以轉化瞋恨或討厭;尋找師長、法友的支持;透過佛經學習與儀式以增加力量。本研究因應後的結果,包含自我上放掉我見、人我關係不執著,對佛法更具信心。 四、實務與研究建議:研究者提出對佛教徒與宗教團體,以及諮商工作者的建議。前者為留意佛教徒在團體內人際互動的狀況,可以佛法的方式及結合心理學的方式協助。後者諮商心理實務工作者,可以融入佛教解釋與化解人際衝突的觀點,以轉化宗教帶來的人際掙扎。文末提及研究限制與建議。 |
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0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關於西方宗教的人際掙扎 15 第二節 關於佛教團體的人際互動衝突 23 第三節 宗教人際掙扎的因應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9 第一節 研究取向 49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5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5 第四節 研究程序 5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2 第六節 敘事探究的品質 71 第七節 研究倫理 74 第四章 佛教徒宗教人際掙扎與因應的故事 77 第一節 行哥宗教人際掙扎與其因應的整體經驗 77 第二節 小樹宗教人際掙扎與其因應的整體經驗 100 第三節 菇菇豬宗教人際掙扎與其因應的整體經驗 125 第四節 慧心宗教人際掙扎與其因應的整體經驗 147 第五節 凡夫宗教人際掙扎與其因應的整體經驗 168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84 第一節 佛教徒宗教人際掙扎與因應經驗 184 第二節 促發佛教徒宗教人際掙扎的內容與身心反應 199 第三節 佛教徒宗教人際掙扎的因應方式與後續結果 211 第四節 研究省思 230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24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240 第二節 建議與限制 246 參考文獻 251 |
點閱次數 | 9 |
建檔日期 | 2023.12.08 |
更新日期 | 2023.12.08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