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論儒佛心性論之異同
作者 勞思光
出處題名 華梵大學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0屆)=Symposium of Confucianism/Buddhism Communication and Philosophy of Culture (10th)
出版日期2007.03.17
頁次14
出版者華梵大學哲學系=Huaf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出版者網址 http://www.hfu.edu.tw/~lbc/index.htm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主題:中國哲學的心性論
關鍵詞無明=avijja=avidya; 無我=Anatman; 唯識=Mind-Only Buddism=Consciousness-Only Buddhism=Vijnaptimatrata=Vijnaptimatra; 般若波羅密多=般若=Prajnaparamita=Prajna=Perfection of Wisdom; 阿賴耶識=阿拉耶識=阿梨耶識=阿摩羅識=Alayavijnana; 佛教教義=Buddhist Doctrines=Buddhist Teachings; 佛教; 佛; 自性=Svabhava; 存有=bhava; 心靈=Spiritual; 心性論=Mind-Nature Ontology; 中道=The Middle Way
摘要(I) 釋題
(1) “心性”一詞之兩種用法
(2) “異同”一詞之兩種指涉
(II) 心性論在儒學中之定位問題
(1) 歷史脉絡(Historical Context)中之定位問題
(2) 理論脉絡(Theoretical Context)中之定位問題
(3) 哲學史工作中之選擇判準
(III) 佛教教義中心靈理論之演變
(1) 早期教義
(A) 無明與“有”觀念
(B) “無自性”觀念
(2) 般若宗之“無我”觀念之剖析
(A) “空”與“獨立實有”之否定
(B) 八不中道所預認之哲學觀點
(C) “觀空”與自我境界
(3) 唯識宗立說與“自我”觀念
(A) “現象理論”(Theory of Phenomena)中“自我”觀念之必要設定
(B) 阿賴耶識染淨之歧見與“第九識”之構想
(4) 大涅盤經中 “常、樂、我、淨”之說—真常教義
(5) 小結—“自我”之悖論(Paradox)及其消解
(IV) 儒佛心性論之異同
(1) “本天”與“本心”之說─宋儒之誤解
(2) 心性論與形上學之分合問題
(A) 道德語言之獨立性問題—規範語言與描述語言之劃分
(B) 形上學或存有論語言之必要性問題 —形上思維與後形上思維之對照
(C) 語言架構之自擇性
(3) 兩種不同的“心靈哲學(Philosophy of Mind)”
(A) 儒佛之“心”與“性”功用不同
(B) 二者皆不預認形上學語言之必要性
(C) 儒家傳統中之形上學思考應看作“外加結構”(Supervenient structure)
(D) 儒佛心性論皆可獨立於形上學語言—同
(E) 二者對世界之態度則在理論起點及終點上皆有根本上之殊異—異
(V) 結語:異同如實而定,不須強求。
ISBN9789868127388
點閱次數1462
建檔日期2007.10.23
更新日期2012.08.22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48943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