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胡健財
|
出處題名 |
華梵大學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出版日期 | 2002.07 |
頁次 | 219 - 242 |
出版者 | 華梵大學哲學系=Dept. of Philosophy, Huafan Univ., R.O.C.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為華梵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
關鍵詞 | 真心; 見性; 圓教; 頓教; 楞嚴經; 七處徵心 |
摘要 | 《楞嚴經》「十番辨見」創自交光真鑑《正脈疏》,用以說明真心的體認[1]. 本文之作,承自這個分析,並融會各家注疏[2],一一探討這中深刻的義理,分為:一. 能見是心─眼是見緣:二. 見性不動─動者是塵; 三. 見性不滅─超越生死; 四. 見性不失─雖迷不失; 五.見性無還─可還是塵; 六. 見性不雜─雜者為物; 七. 見性無礙─有礙是相; 八. 見性不分─見無是非; 九. 見性超情─見離分別; 十. 見非是見─著即非真[3]. 依《楞嚴經》的說法:「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卷一)因真心抽象,難以具體指出,而見性是真心的顯用,因此,即用即體,從見性中體會,藉此了悟真心的存在,是「十番辨見」在《楞嚴經》的價值位置. 而本文之作,便是通過經文,詳加發揮,以期達到經典「如實信解,即解起行」的宗趣所在.0 [註釋] [1]《正脈疏》曰:「初科則顯其脫根脫塵,迥然而靈光獨耀; 二科則顯其離身離境,凝然而本不動搖; 三科則顯其盡未來際,究竟不滅; 四科則顯其從無始來,本有不遺; 五科則顯其無往無還,挺物表而常住; 六科則顯其不雜不亂,超象外以孤標; 七科則顯其性元自在,轉萬物而大小何局; 八科則顯其體本混融' 譬一月而是非莫辯; 九科則顯其諸情不墮,遠越乎外計權宗; 十科則顯其自相亦離,轉入於純真無妄. 顯見至此,可謂顯之至矣.」(見《卍續藏》第十八冊,頁四○六.) [2]《楞嚴經》歷代注疏大部份集中於《卍續藏》第十六冊至二十四冊,可參閱. [3] 本文「十番辨見」的標目,是概括經義,斟酌各家的說法而成. |
點閱次數 | 863 |
建檔日期 | 2003.10.24
|
更新日期 | 2010.12.27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