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華嚴經・入法界品》敘事研究——以楊義《中國敘事學》為方法論 |
|
|
|
作者 |
釋海門 (著)
|
出處題名 |
2014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出版日期 | 2014.12.06 |
頁次 | O1 - O21 |
出版者 | 財團法人臺北市華嚴蓮社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huayen.org.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主辦單位:華嚴專宗學院國際華嚴研究中心 協辦單位:台北市佛教會、國際青年華嚴學者學會 |
關鍵詞 | 體相用; 結構; 時間; 視角; 意象 |
摘要 | 「以文學研究佛學」的思維模式,啟蒙於《以佛法研究佛法》的思辯;原是以佛教的法印,來研究佛教的種種法義。而本論則是以楊義所撰的《中國敘事學》作為方法論,企圖從「文學視野」來重新閱讀〈入法界品〉。理論基礎分別由「體相用」的三角關係、「相」與「體」的差異與「以文學研究佛學」之「用」等三層次建構之。 另將以「中國化」的「敘事」文學作為應用準繩,擬定研究文本的應用策略。就楊義在《中國敘事學》中的四個主題「結構」、「時間」、「視角」與「意象」,進行「文學」和「佛學」的跨域對話。由「結構」觀文本之敘事次第與場域:〈入法界品〉為何以「五十三參」的結構來呈現?由「時間」觀文本之敘述始末與流動:《華嚴經》的「時間觀」與《中國敘事學》的「時間意識」能否會通?由「視角」觀文本之敘說者與所說者:「敘說者」釋迦牟尼佛與「所說者」毘盧遮那佛,是一或異?由「意象」觀文本之文學性與宗教性:善財童子參訪的善知識之國名與其名號有何奧意? 若問「以文學研究佛學」是否合乎學術規範?本研究並非創舉,將引經據典於本論中一一印證。 |
目次 | 摘要 O-1 一、前言 O-2 二、文獻回顧與批判 O-3 (一)、本國學者專書 O-3 1.方東美,《華嚴宗哲學》 O-3 2.吳海勇,《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中古漢譯佛經敘事文學研究》 O-3 3.陳琪瑛,《《華嚴經.入法界品》空間美感的當代詮釋》 O-4 4.楊政河,《華嚴哲學研究》 O-5 5.楊義,《中國敘事學》 O-5 6.楊維中注譯,《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 O-5 7.劉貴傑,《華嚴宗入門》 O-6 8.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 O-6 (二)、外國學者專書 O-7 1.木村清孝著,李惠英譯,《中國華嚴思想史》(台北:東大,1996 年) O-7 2.鎌田茂雄著,釋慈怡譯,《華嚴經講話》 O-7 3.龜川教信著,印海譯,《華嚴學》 O-8 (三)、學位論文 O-8 1.陳建郎,《《文心雕龍》佛論辭源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年。 O-8 2.溫美惠,《華嚴經.入法界品之文學特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 O-8 (四)、研討會論文 O-8 1.古正美,〈《入法界品》的信仰性質及造像〉,第四屆華嚴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 年。 O-8 2.李治華,〈華嚴思維與現代思潮〉,臺北:第三屆華嚴國際學術研討會,2012年。 O-8 三、「以文學研究佛學」之理論建構 O-9 (一)、「體相用」的三角關係 O-9 (二)、「相」與「體」的差異 O-10 (三)、「以文學研究佛學」之「用」 O-12 四、《中國敘事學》的應用策略 O-13 (一)由「結構」觀文本之敘事次第與場域 O-13 (二)由「時間」觀文本之敘述始末與流動 O-14 (三)由「視角」觀文本之敘說者與所說者 O-15 (四)由「意象」觀文本之文學性與宗教性 O-15 五、結語 O-18 (一)目前研究成果 O-18 (二)未來研究進路 O-18 參考文獻 O-20 原典文獻 O-20 中日文專書 O-20 西文專書 O-20 期刊論文 O-20 學位論文 O-20 |
點閱次數 | 659 |
建檔日期 | 2016.05.04 |
更新日期 | 2023.07.19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