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太虛與僧伽制度之研究
作者 郭育誠 (著)
出版日期2010
頁次120
出版者佛光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ebsite.fgu.edu.tw/?locale=zh_tw
出版地宜蘭縣, 臺灣 [I-lan hsien,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生命與宗教學系
指導教授奧村浩基
畢業年度98
關鍵詞太虛; 僧伽制度; 整理僧伽制度論
摘要中國佛教相傳從西漢傳入中國,經過幾千年的流傳與發展,到了明清時期,佛教的發展開始漸漸的走下坡,呈現衰落的局勢,到了清末時,雖有居士佛教的興起,但廟產興學、戰爭頻繁與僧眾素質低落腐敗等因素,使得中國佛教的發展,一落千丈,一振不起。
太虛(1890-1947)生長於此環境,對於佛教叢林制度的弊病纏身、僧伽教育的失望表示相當痛心,加上西方新思潮的思想衝擊,引發了太虛改革救佛教的動機,於是利用普陀山閉關時期(1914-1917),撰寫〈整理僧伽制度論〉,希望利用全面性的制度改革能夠革除清末以來的佛教弊端,喚起佛教界的自覺,並改善一般人對佛教的看法,使佛教能從谷底中振興起來。
不過時代的變化無常,為此,太虛開始作補充與調整,確實的精準分析,為的讓僧伽制度更完備。後續總共著作了〈僧格之養成〉(1925)、〈僧制今論〉(1927)、〈建僧大綱〉(1930)、〈建立中國現代佛教住持僧大綱〉(1930)、〈建設現代中國佛教談〉(1935)、〈菩薩學處講要〉(1947)等文章。
然而因保守勢力、經濟、環境等因素影響,最後太虛的僧伽制度改革失敗收場,但對中國佛教往後的影響才正要展開,太虛為中國佛教開創另一條路,佛教從此改觀重獲新生,對佛教發展貢獻極大,後喻為「中國佛教的改革大師」。
論文的研究方法為質性研究,文獻分析,並配合歷史史料收集。目的透過文獻與史料的分析,能更深度了解與還原原貌,更客觀的解析。
研究目的是能夠完整與全面性的分析,從時代的背景與生平、新舊文化的交流中,了解變化中的思想模式,探討出僧伽制度的宗旨與精神,以及影響與改進,這才能更突顯與瞭解太虛在佛教改革中的貢獻。
目次摘要 i
誌謝 ii
目次 iii
表目次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3
第三節 文獻回顧 4
第二章 太虛生平思想與時代背景 7
第一節 清末民初的佛教發展 7
第二節 太虛的生平事蹟 19
第三節 太虛的思想與著作 30
第三章 改革理念的萌芽 41
第一節 叢林制度的弊病 41
第二節 僧伽教育的失望 47
第三節 西方新思維的潮流 51
第四章 僧伽制度的改革 55
第一節 改革的核心與精神 55
第二節 僧伽制度的建立 64
第三節 僧伽制度的調整 87
第四節 僧伽制度的失敗與影響 100
第五章 結論 105
參考書目 108
點閱次數49
建檔日期2023.05.02
更新日期2023.05.02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69940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