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善導《觀無量壽佛經疏》念佛思想的研究=The study of Shan-tao’s thought of the annotation of Nianfo : on the “Guan Wuliangshou Jing”
作者 周志鴻 (撰)=Chou, Chih-hung (compose)
出版日期2014
頁次176
出版者輔仁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fju.edu.tw
出版地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指導教授陳敏齡=Chen, Miin-ling
畢業年度102
關鍵詞觀經疏; 善導; 定善; 散善; 觀想念佛; 稱名念佛
摘要佛法有八萬四千種法門,四弘誓願亦云:「法門無量誓願學」,但現今末法時期,平凡眾生要如何修行?道綽禪師《安樂集》云:「問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遠劫以來,應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輪迴生死,不出火宅?答曰: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為二?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一由理深解微。」由以上可知聖道難證難行,致於平凡罪惡眾生,僅淨土一門可行。又如《大集月藏經》記載:「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又如《佛說無量壽經》亦載:「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故知「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即入必定,此一向專稱彌陀名號係出於善導大師的著作五部九卷中的《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亦簡稱《觀經四帖疏》中之結論,內容分為玄義分、序分義、定善義及散善義,定善者即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之十六觀中的前十三觀,從日想觀、水想觀、寶地觀、寶樹觀、寶池觀、寶樓觀、華座觀、像想觀、真身觀、觀音觀、勢至觀、普觀及雜想觀,念佛實踐方法其一是念佛土清淨莊嚴,其二是念佛身相的清淨莊嚴,藉由懺悔過往所造罪業,使念佛者身心清淨,才能安心入定。散善即是後三觀即三輩九品觀,分為上、中、下品,其上、中、下品各又分為上、中、下,只要具足三心及信願行,並一向專稱彌陀名號,即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一念乃至十念、十聲、一聲,並藉彌陀本願功德力為增上緣,即可往生彌陀安樂國土。筆者對於善導大師的念佛思想如何,將於本論文中來探討,且以其定善及散善二善來探討分析,以期能瞭解善導的念佛思想及方法,並使念佛人能進一步瞭解念佛的真義,增長其信心。
目次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文獻的回顧與探討 4
第三節 研究題材與方法 9
一、研究題材 10
二、研究方法 10
第四節 全文結構敘述 10
第二章 《觀無量壽佛經疏》的內容精神 12
第一節 善導的學思過程與著作 12
一、善導的學思過程 14
二、善導的著作 22
第二節 善導與《觀經》的因緣 31
一、《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的傳譯 32
二、善導與《觀經》的因緣 33
三、善導註解《觀經》的動機 35
第三節 善導《觀無量壽佛經疏》的架構 39
一、《觀經疏》的架構 40
二、《觀經疏》二會五分的內容架構 40
三、〈玄義分〉的內容架構 41
四、〈序分義〉的內容架構 42
五、〈定善義〉的內容架構 43
六、〈散善義〉的內容架構 44
第四節 善導《觀無量壽佛經疏》的精神 44
一、要弘二門的精神 45
二、宗旨與經體的精神 46
第三章 定散二善的念佛方法 47
第一節 定善的意義 48
一、《觀經》思惟正受的分判 49
二、《觀經》的定善觀 51
三、《觀經》十三觀之歸屬分類 52
四、善導的觀佛三昧與念佛三昧 54
第二節 定善念佛的實踐方法 64
一、定善十三觀之觀法內容 65
二、觀想念佛的觀法 78
三、觀想念佛的輔行方法 83
第三節 散善的意義 86
一、三福的內容要義 87
二、散善三福與九品 93
第四節 散善念佛的實踐方法 101
一、往生的主體——凡夫 102
二、引證經典作為稱名念佛的依據 103
三、稱名念佛即是正定之業 113
四、稱名念佛是懺悔滅罪 115
五、迴向念佛 117
第四章 念佛與三心的關聯性 119
第一節 以三心通攝定、散二門 119
一、三心釋 119
二、至誠心 122
三、深心 126
四、迴向發願心 131
五、三心具足方能往生 134
第二節 以信願行為往生淨土之因 135
一、信門 135
二、願門 139
三、行門 140
第三節 以彌陀本願功德力為增上緣 146
一、滅罪增上緣 147
二、護念增上緣 148
三、見佛三昧增上緣 152
四、攝生增上緣 155
五、證生增上緣 158
第五章 結論 163
參考文獻 166
點閱次數28
建檔日期2023.05.22
更新日期2023.05.22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71244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