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金剛頂經》的五相成身觀之研究=A Study of Pañcākārābhisaṃbodhi in the Tattva-samgraha-Sutra
作者 葉素姬 (撰)=Yeh, Su-chi (compose)
出版日期2012
頁次152
出版者輔仁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fju.edu.tw/index.jsp
出版地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
指導教授蔡耀明
畢業年度100
關鍵詞金剛頂經; 五相成身觀; 密教; 月輪觀; 即身成佛; 金剛界; Tattva-samgraha-Sutra
摘要成佛是佛弟子學佛的終極目標,而為了讓一切眾生達成這個目標,佛陀應機傳教各式各樣的法門,而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佛教的修煉法門廣博,佛理深奧,舉凡中觀、唯識等等,其對個人生命特質的深入解析,對法界實相的精彩描述,在歷史漫漫長河,一部部經典的出現,一個個奇才論師的努力,形成佛教典籍三藏十二部。
五相成身觀是佛教發展至密教階段所生出的一個成佛法門,其所在的經典《金剛頂經》,繼承大乘經典思想,如《般若經》的十六空觀、《華嚴經》法界互相涉入、《楞伽經》的佛之三十六德、《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觀察自心等,也對較之後期出現的密教經典有重要影響;因此五相成身觀,雖只以五個階段的的修法次第表現成佛的理路,其象徵性手法所要指涉的實質內容,則包含了阿含、中觀、唯識、如來臟思想,而其成就的金剛界曼荼羅,則具體描繪佛為度化眾生所呈現的佛德意境,因此五相成身觀所要傳達的成佛思想,不單是密教專有的三密相應等,更是隱涉了大乘的成佛之道。
佛教禪觀結合腦科學的研究與應用,在本世紀蓬勃發展,雖然眾多學者謙說還在起步階段,目前的研究仍有不盡完善,但其未來的開拓發現,是可期待的。

For all Buddhists, the ultimate objective in practicing Buddhism is to become a Buddha. In order to help all sentient beings achieving this objective, the Buddha preached a variety of different ways to obtain liberation depending on the occasions.
As a result, there are the so-called ”eighty-four thousand dharma gates.” The methods in practicing Buddhism are of a wide spectrum and the principles and theories are profound. For example, the doctrines of Mādhyamaka and Yogācāra schools reveal insights in the personal qualities of life and wonderful descriptions on the reality in the dharmadhātu. Through the collective efforts of genius masters who transcribed and commented sutras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the Tripitaka was gradually canonized .
Pañcākārābhisaṃbodhi emerged as a way of practice during the period of Esoteric Buddhism. It is in the Tattva-samgraha-Sūtra/ Vajra-sekhara-sūtra which inherited the thoughts of Mahayana Buddhism such as the aṣṭādaśa in the Mah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 mutual connectedness of the dharmadhātu in the Buddhâvataṃsake Mahā-vaipulya-sūtra, the idea of thirty-six uddha-gunas in the Laṅkāvatāra-sūtra,and self-observation in Dasheng bensheng xindi guangjing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In addition, it is the major source of influence on the tantras emerged in the later period. Even though Pañcākārābhisaṃbodhi employs five progressive practices as the passage to becoming a Buddha, it in fact refers to many doctrines in Buddhism, such as the Agama, Mādhyamika, Conscious-only, and thatāgatagarbha. The resulting vajramandala is the embodiment of virtues in which Buddha manifested to teach and transform sentient beings. Therefore, what has been transmitted by the Pañcākārābhisaṃbodhi is not inclusive of the tantric teaching, but also includes Mahayana Buddhism.
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on Buddhist medita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neuroscience in this century. Even though many modest scholars considered the research in the beginning stage, and there are many aspects await improvements,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findings can be expected.
目次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主題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2
第三節 文獻探討 2
第四節 研究方法 6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內容 7
第二章 《金剛頂經》要義 9
第一節 《金剛頂經》的成立 9
一 密教經典的形成 9
二 《金剛頂經》的流傳 13
三 《金剛頂經》的構成 17
第二節 《金剛頂經》的五相成身觀 19
一 五相的內容 20
二 五相成身觀的註釋 23
三 五相成身觀對後期密教行法的影響 26
第三節 五相成身觀的特徵 27
一 法身說法 27
二 如實知自心 31
三 成就佛身 38
結語 41
第三章 五相成身觀的學理根據 43
第一節 源流之探討 43
一 大乘佛教「清淨心」概念的導入 43
二 密教的象徵主義 45
三 中觀、唯識思想基礎 51
第二節 行法要項 55
一 前行:阿娑頗那迦三摩地 55
二 加持的意涵 61
三 三密相應 66
結語 75
第四章 五相成身觀的實踐方法與開展 77
第一節 行法要義 77
一 密教行法儀軌化 77
二 五階段的實踐方法 86
第二節 即身成佛義 91
一 何謂即身成佛 91
二 密教即身成佛的原理 92
三 即身成佛與成佛 97
第三節 佛的內證境界 101
一 三十七尊佛菩薩的出生 101
二 金剛界曼荼羅 119
結語 124
第五章 五相成身觀冥想研究之應用 129
第一節 佛教的觀想 129
一 佛教的「觀想」法 129
二 禪觀之應用 133
第二節 冥想與科學 137
一 冥想與腦科學研究成果 137
二 反思 139
結語 141
第六章 結論 143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43
第二節 未來研究之展望 144
點閱次數36
建檔日期2023.05.22
更新日期2023.05.25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71285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