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念佛往生淨土如何可能-以印光大師全集為主要範圍=How is it possible to chant Buddha for rebirth in Amitabha’s Pure Land-Focus on Literatures of Master Yin-Guang
作者 蔡金源 (撰)=Tsai, Chin-yuan (compose)
出版日期2012
頁次120
出版者國立中山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nsysu.edu.tw/
出版地高雄市, 臺灣 [Kaohsiung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越建東=Yueh, Chien-tung
畢業年度100
關鍵詞念佛=Buddha-chanting; 往生=Rebirth; 淨土=Pure Land; 印光=Yin-Guang; 佛力=the Strength of Buddha
摘要本文將探討佛教淨土宗,念佛法門的根本問題-「念佛往生淨土」,面對現代性可能的質疑與對治。依據資料統計,針對最廣為大眾所接受的淨土法門,念「南無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為何念佛者眾多而往生者甚少。在這個議題上本文將採用《大正藏》中淨土三經及相關的文獻,再整理當代弘揚淨念佛法門,所常依循的印光文集中的扼要觀點,作出會通。而在「念佛往生如何可能」這一面向上,檢討念佛行者在實踐上落實與理論的依據是否偏頗,也將探索當代的念佛人是否有錯解「念佛往生淨土」的真正意趣,針對此一議題期能在方法論上作一更清晰的梳理。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basic problem of Chanting Method in the Pure Land Buddhism .
To rebirth in Pure Land by practicing the method of Buddha-Chanting, it would face the question and solution of modernity.
The statistics of Pure Land Buddhism acceptable to most people indicate that even there are many people practicing the method of Buddha-Chanting, but few people really rebirth in Amitabha’s Pure Land.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opic with regard to Pure Land sutras in the Da Zheng Zang and the literatures of Master Yin-Guang to view if the contemporary practicer misunderstanding the purpose of Buddha-Chanting for rebirth in Amitabha’s Pure Land. And provides a more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Amitabha Pure Land methodology.
目次論文審定書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主題 2
第二節 研究背景 2
第三節 文獻依據 3
第四節 研究進路與方法 4
第五節 論述架構 4
第二章 念佛的義涵 6
第一節 平時 6
壹、 依慚愧為修學方針 7
貳、 依謙卑為立身之道 11
第二節 臨時 15
壹、 無常老病時 15
貳、 臨命終時 18
第三節 本章小結 25
第三章 往生的依據 27
第一節 往生的條件 27
壹、 《淨土三經》往生條件 27
貳、 《印光全集》經典詮釋 32
第二節 往生的定義 36
壹、 「苦」、「樂」與往生 36
貳、 「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與往生 39
第三節 正報與依報,依正不二 43
第四節 娑婆與極樂,不隔而隔 47
第五節 本章小結 52
第四章 念佛求往生的關鍵 58
第一節 自力的觀點 58
第二節 佛力的救贖 65
第三節 二力的展現 68
第四節 本章小結 72
第五章 印光行持的觀點 73
第一節 印光於佛法解門的論述立場-倫理學 74
壹、 閑邪存誠 75
貳、 敦倫盡份 76
參、 格物致知 77
第二節 印光於佛法解門的論述依據-知識論 80
第三節 印光於佛法行門的實踐方向-功夫論 90
壹、 起心與動念 90
貳、 淨念與相續 92
參、 反聞與反念 96
肆、 念佛與觀想 97
伍、 十句與數息 99
第四節 本章小結 103
第六章 結論 104
參考文獻 107
點閱次數45
建檔日期2023.06.08
更新日期2023.06.28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72429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