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自我基模特性與心理健康之關係暨禪修對兩者的影響歷程之研究:以高中職學生為例=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lf Schema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High-School Students, and the Influence of Zen Meditation
作者 王明雯 (撰)
出版日期1998
頁次241
出版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ntnu.edu.tw/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指導教授林幸台、楊惠南
畢業年度86
關鍵詞自我基模=Self schema;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 禪修=Zen meditation; 自性=Self-nature; 惠能=Hui-Neng; 壇經=T'an Ching
摘要本研究主旨在澄清慧能禪自性認同體用系統的心性觀,是否能提供一種適切的角度,來描述個人自我基模特性與心理健康狀態的關係;以及禪修是否能有效地調整自我基模,使個體具有較健康的自我基模特性。 具體化為四項研究目的:(一)瞭解個人自我基模特性與心理健康狀態的關係,(二) 瞭解短期密集禪修前後自我基模特性、心理健康狀態的變化,(三) 瞭解密集禪修過程中,個人知覺特性的變化歷程,(四)瞭解初習禪修者在禪修前後一段時期內,在自我基模特性、心理健康狀態及主觀經驗的變化歷程; 並分別以兩個研究來達成。
一、 研究一
研究一採用調查研究,來達成研究目的(一);是以三組不同心理健康程度的高中職學生五十四人為對象,分別將三組受試的 [知覺習慣量表] 得分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並根據自我基模特性編碼結果,將 [情緒特性][知覺內容][知覺方式] [關係特性]等四種指標,進行獨立性的χ2 考驗等統計處理。其結果發現: 三組受試在〔知覺習慣量表〕得分有顯著差異,在自我基模的結構特性上,包括:[情緒類別]、 [認同對象]、[知覺方式]、 [ 關係特性] 等指標的次數分佈均有顯著不同。也就是心理愈健康者,其自我特性是對個人自我、社會認同的比率愈均衡、高層次關係愈多、和諧情緒愈多、表現最多正向情感知覺、最少負向情感知覺;也表現愈多正確知覺特性。 三組間具有同質性,但是主要的差異性特色反映出因心理健康程度有別,對慧能禪觀的自性基模的符合程度亦高低有別。
二、 研究二
研究二綜合應用計量的及質的研究方法,來達到研究目的(二)、(三),及(四)。 為達到研究目的 (二),採用不等組前後測設計,是以實驗組 (參加禪修) 八名 與控制組十四名高中職學生為對象。將兩組受試在柯氏性格量表的健康量尺、神經質量尺,及知覺習慣量表得分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逐一將自我基模特性的情緒特性、知覺內容、知覺方式,及關係特性等四種指標,進行獨立性的χ2 考驗等統計處理,其結果研究發現: 禪修後能有效減少自我基模特性的負向情緒,促進高層次關係特性及正確知覺習慣;但對於心理健康特性及其他自我特性的改變則不明顯。 為達到研究目的 (三),採用時間序列設計,以八名禪修組受試為對象,將〔意識流特性〕中正確知覺方式、不正確知覺、禪坐特性等的得分,及和諧情緒分數等,分別進行趨向分析,結果顯示:禪修過程中不正確知覺特性明顯地逐次減少;其餘知覺特性的變化不明顯。 經將意識流四種特性的逐一繪圖分析比較後,發現意識流趨向特性呈現相對性、層次性變化;並受到評量時段、禪修前後階段特色的影響,具有個別差異性。又從八位禪修受試的個別分析結果顯示,多數受試在禪修中意識流特性,及禪修後自我基模及心理健康特性均有所提昇。 為達到研究目的 (四),這部份研究綜合採用單一受試ABC 倒返研究設計及深度訪談的研究方法,是以三名禪修個案為對象,經過禪修前、禪修前後測、禪修後兩週、禪修後兩個月等四個階段的追蹤評量及四次深度訪談後;將自我基模特性次數、心理健康量表、知覺習慣量表、意識流特性等分數,分別比較其各階段的得分改變率及進行階段平均值的 t -考驗等資料處理後,再綜合訪談內容,加以歸納及比較,結果發現:
1. 短期密集式禪修的經驗,具有促進學生對超越性價值的認同感、產生寧靜體驗、禪修後階段性自我基模特性的提昇及心理適應狀態的增進等效益。
2. 短期禪修效益的持續性,受到生活情境及學生特質,既有觀念相符程度、未教導的問題轉化應用困難,及是否持續禪修的練習等因素的影響。
3. 持續應用禪修方法於情緒管理,能產生良好的效益,使情緒易於恢復平靜,產生寧靜或愉悅或靜慮的狀態;使思考明晰, 自我覺察力更敏銳。 綜合研究二結果發現:透過短期密集式禪修訓練,禪修後和持續而普遍性應用禪觀及禪修方法,可以促使高中職學生具有較良好的自我基模特性及心理健康狀態。
整體而言,本研究結果支持慧能禪自性認同體用系統的分析角度適用於對個人自我基模特性與心理健康狀態的瞭解;禪修並能有效地調整自我基模,使個體具有較健康的自我基模特性;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未來輔導及研究應用之參考。

The present research had a double purposes: firs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identification with one's "self-nature" as presented in the Zen system of Hui-Neng; second, to examine the possible impact of Zen meditation, in terms of mental health upon characteristics of one's self-schema. First Part of the Study The group-comparison strategy was adopted. Out of a total of 891 high school students, 54 were selected and then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degree of mental health. Two instruments were used, namely, the Perception Habit Scale(PHS), and the Twenty-Sentence-Test about Self (TSTS). The data of the PHS were analyzed by one-way ANOVA. By coding the content of the TSTS according to the self-schema characteristics, there were four variables: types of emotion, objects of identification, ways of perception, and levels of object-relationship. Those were analyzed through the use ofan independent chi-square (χ2) test.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 more healthy group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on the PHS than the less healthy group. 2. With regard to the self-schema characteristic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were revealed. Among the subjects of the more healthy groups were a significantly greater balance between individual and social identity, the higher level of object-relationships, the harmony of emotions, and more positive feelings. Besides, they had less negative feelings .As a whole, the self-schema of the more healthy groups were more correlated to those self-schema typical of an identification with one's "self nature as presented in the Zen system of Hui-Neng. Second Part of the Study For this part of the study, three different strategies were adopted. The first one consisted in a pre-post test of two unequal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constituted of 8 high-school students who, for this experiment, participated in a four-day Zen Meditation Program. The control group was formed of 14 other high-school students. The following scales were used: the Perception Habit Scale(PHS), the Heath Scale (HS) and the Nervousness Scale (NS). The data were analyzed through the use of one-way ANOVA. As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study, the same fou
目次封面
誌謝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
第三節 名詞解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佛學與心理學對自我的界說
第二節 壇經的心性觀與心理實踐
第三節 禪修的基本觀點與心理治療
第三章 研究一 不同程度心理健康狀態高中職學生的自我基模特性之比較
第一節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章 研究二 短期密集禪修對自我基模特性影響歷程、心理健康促進效果之研究
第一節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禪修組與控制組前後測評量結果
第三節 實驗組在禪修過程意識流特性之變化
第四節 禪修個案研究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建議
中文參考書目
西文參考書目
附錄
點閱次數440
建檔日期2005.09.23
更新日期2023.01.16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26338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