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菩提心、慈悲心與空性 -- 寂天《入菩薩行論》的修心思想及其現代社會的實踐意涵
作者 趙靜逸 (著)=Chao, Ching-i (au.)
出版日期2007.07.06
頁次135
出版者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Graduate Institute of Religious Studies, Nanhua University
出版者網址 http://www.nhu.edu.tw/~compare/
出版地嘉義, 臺灣 [Chia-i,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何建興
畢業年度95
關鍵詞入菩薩行論; 消費價值觀; 慈悲心; 寂天; 菩提心; 空性; 人格
摘要佛教對於苦的認知是以對自我認知的錯誤為主軸,有別於其他宗教面對苦的原因的說法。大乘佛教中觀思想,則從緣起性空來論說事物的真實面貌,而更進一步將空性思想融入慈悲心的修持,以成就大乘佛教菩提心的目標。寂天的《入菩薩行論》正是以人身難得、慈悲心、空性架構了修持大乘菩提心的思想。不過,此書的自利利他思想,對於現代資本主義的社會價值觀所形成的生活生態有何意義?這種思想概念,能否融入追求利己以及競爭為成功標準主軸的社會,且能產生正面的效果呢?本文著重於從《入菩薩行論》的菩提心修持的思想理論,探討大乘佛教的理想人格對於現代社會的意涵。 
本文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概述寂天的生平、《入菩薩行論》內容概說和六波羅蜜基本定義。第三章則是從印度大乘佛教的義理來理解菩提心的定義、菩提心與慈悲心和空性的關係。第四章以《入菩薩行論》的〈安忍品〉為背景,認識人類因欲求不滿所產生的種種問題,以及如何針對問題的原因而對治,再以〈靜慮品〉所蘊含的慈悲心的思想對菩提心發展的詮釋,與〈智慧品〉所論說的空性思想,探討其對實相事物的認知,和洞察自身無明執著的來源,歸納出《入菩薩行論》以菩提心為目標,所呈現自利利他的人格特質。此外,本章以世俗邁向成功的教育為對照組,闡述同為希求眾生能擁有幸福圓滿的人生為目的的大乘菩提心,所具備的人格特質與世俗邁向成功的人格特質的異同。第五章以資本主義生產者即消費者的觀念為背景,架構出經由消費廣告所形成的社會價值觀,又依此價值觀所形成的生活目標,探究《入菩薩行論》的理想人格對於現代社會的實踐意涵。第六章結論處則略談物質主義與佛教之間可能的矛盾處,以及本文的探討的不足處。

目次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三節 文獻檢討
第四節 章節簡介
第二章 寂天生平與《入菩薩行論》概述
第一節 寂天的生平與著作
第二節 簡介《入菩薩行論》十品與六波羅蜜
第三節 《入菩薩行論》內容概說  
第三章 印度大乘佛教的菩提心思想
第一節 菩提心的定義
第二節 菩提心與慈悲心
第三節 菩提心與空性  
第四章 《入菩薩行論》的修心思想與理想人格
第一節 《入菩薩行論》的修心思想
第二節 《入菩薩行論》的空性思想
第三節 《入菩薩行論》修心思想與空性思想的交涉
第四節 《入菩薩行論》的理想人格  
第五章 寂天修心思想於現代社會的實踐意涵
第一節 現代社會的價值觀
第二節 物質生活下的現實人生
第三節 寂天思想的現實人生實踐
第六章 結論
點閱次數1252
建檔日期2008.05.01
更新日期2015.06.03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59097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