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住地無自性」與「心身何所安頓的尋求」 -- 以《大般若經.第四會》為主要依據的生命哲學反思="The Absence of Own-being in Abiding-Places" and "The Quest for the Right Abiding of the Mind-Body Complex:" Critical Reflections in Philosophy of Life based on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in Eight Thousand Lines |
|
|
|
作者 |
蔡耀明
|
出處題名 |
「佛教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
出版日期 | 2008.11.22-23 |
頁次 | 98 - 128 |
出版者 | 台大文學院暨佛學研究中心;蒙古國立大學外語學院 |
出版地 | 臺北, 臺灣 [Taipei,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合辦單位:聖嚴教育基金會;佛光大學;「台大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計畫 執行計畫:國立台灣大學與蒙古國立大學學術交流計畫 地點:台灣大學文學院會議室;佛光大學雲起樓406室 |
摘要 | 本文的主題在於建構《大般若經.第四會》的身心安頓說,尤其把焦點設置在佛法怎麼看待住地或此生住地,進而探討,在生命歷程當中的心身變化或心身一再地經歷結合又解散的波動或震盪,到底耀怎樣安頓,或安頓在什麼境域,所謂的心身,才算是確實安頓了。主要的文獻依據,《大般若經.第四會》,又稱為《八千頌的般若經》或《小品般若經》。此外,也旁涉地引證了《阿含經》、《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大乘入楞伽經》。真對本文所要探討的主題,所得出的主要論斷或主張,可扼要整理成如下五個論點。其一:放眼生命起伏不定的流程,任何的住地,包括此生住地,都是無自性的。其二:任何的住地,就其單純為住地而論(abiding-place per se),由於是無自性的,都不足以作為心身安頓合格的選項。其三:若以為心身可永久或固定安頓在任何住地,則不僅見解不正確,埋下情意攪動的禍根,而且造成心身誤置(a misplaced trliance concerning mind-body)的局面。其四:大乘菩薩以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之修學,達成心身安頓。其五:大乘菩薩以引導有情安住三乘之修學,助有情的心身安頓。在論述的行文,由如下八節串連而成。第一節:「諸論」。第二節:解明關鍵概念,包括住地、此生住地、無自性、空、心身安頓。第三節:讓提問意識顯題化,問及何以關切與心身安頓,以及怎樣關切心身安頓。不僅說明《阿含經》在心身安頓的關切與教學,進而突顯《大般若經.第四會》在心身安頓的廣泛關切。第四節:討論心身安頓與此生住地之間可能的關係。第五節:依據《大般若經.第四會》,分別從生死輪迴與諸法實相的角度觀看此生住地。第六節:針對從生死輪迴的脈絡連帶引發的住地遷移,討論佛法做出什麼樣的教學說明,以及打開怎樣的視野。第七節:以五個小節,建構心身安頓之學理系統,並且闡明其運作之要務。第八節:「結論」。
|
目次 | 一.諸論 1.研究主題 2.研究背景 3.文獻依據 4.經證主旨 5.研究進路與方法 6.論述架構 二.關鍵概念的解明 1.住地、此生住地 2.無自性、空 3.心身安頓 三.心身安頓成為關切的重點 1.心身安頓何以成為關切的課題 2.《阿含經》在心身安頓的關切與教學 3.《大般若經.第四會》在心身安頓的廣泛關切 四.心身安頓與此生住地之間可能的關係 五.《大般若經.第四會》從生死輪迴與諸法實相的角度所觀看的此生住地 六.《大般若經.第四會》從生死輪迴的脈絡連帶引發的住地遷移 七.心身安頓之系統與運作 1.以對比的方式稍加襯托《大般若經.第四會》的心身安頓之系統 2.心身安頓的學理基礎 (1)以《阿含經》為依據 (2)以《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和《大乘入楞伽經》為依據 (3)以《大般若經.第四會》為依據 3.大乘菩薩以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之修學達成心身安頓 4.從生生世世是持續修行的脈絡連帶引發的住地遷移 5.引導有情安住三乘之修學以助成有情的心身安頓 八.結論 |
點閱次數 | 2025 |
建檔日期 | 2008.11.24 |
更新日期 | 2013.07.19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