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在蒙古國地名中包含的薩滿教和佛教的祭神、祭天和祭敖包儀禮=Worship Ovoo and Their Personal Names
作者 Ravdan, Enkhbayar
出處題名 「佛教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出版日期2008.11.22-23
頁次214 - 224
出版者台大文學院暨佛學研究中心;蒙古國立大學外語學院
出版地臺北, 臺灣 [Taipei, Taiwan]
資料類型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使用語言蒙古文=Mongolian
附註項合辦單位:聖嚴教育基金會/佛光大學/「台大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計畫;執行計畫:國立台灣大學與蒙古國立大學學術交流計畫;地點:台灣大學文學院會議室/佛光大學雲起樓406室
摘要從中國學者何星亮在《中國圖騰文化》一書中所指出的古代澳洲人信仰以及《匈奴傳》、《北方史》等資料來看,可以說祭神、祭天、祭敖包禮儀起碼是從舊石器時期流傳下來的。另外,近來,學者們對薩滿教信仰、敖包祭祀進行的研究證明,敖包祭祀是人類共同的禮儀。學者們在研究中指出,澳洲人、印地安人、中國人、西藏人等各民族都有祭敖包的禮儀。在漢語、朝鮮語等不少語言中自古以來就有"敖包"一詞。初修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的記述清朝典章制度的官修史書《清會典》記載:蒙古"遊牧交界之所,無山無河為志者,參石為志,謂之敖包"。"敖包"是蒙古語音譯(transliteration),亦做"鄂博"、"腦包"、"堆子"、"石堆"、"鼓包"等,漢語的意思為"堆子"。祭敖包歷史悠久,在蒙古語言中,在某一個歷史時期曾經同時使用過"敖包"、"神"、"天"這些詞。下面解釋一下這些詞語。神:《蒙古秘史》記載:"豁裡刺兒台.篾兒干由於豁裡.禿馬惕地區自相禁野,不得捕獵貂鼠、青鼠等野獸,感到煩惱。他成為豁裡刺兒氏,因不兒罕.和勒敦山(神山)的開闢者兀良孩部的硒赤.佰顏處來。"在這裡所記載的"神"語詞無疑是佛教出現以前的概念。《蒙古密使》記載"鐵木真才從不兒罕山(神山)下來,捶著胸說道:合勒敦.不兒喊山(神山),庇護了我的螻蟻之命。我驚懼惶恐已極!對因不兒罕.合勒敦山(神山),每天早晨都要祭祀,每天都要祝禱!我的子子孫孫都要銘記不忘!說完,面向太陽,把腰帶掛在頸上,一首托著帽子,一手捶胸,面對太陽跪拜九次,酒奠而祝禱。在《蒙古秘史》中記載的這兩個"神"詞的前者表達"緣份神山"敖包,後者表達當時一個部族的"神體"敖包。天:薩滿教以為,世上有六個上帝,其中一個是生在天上的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和大地有密切關係,是生命之源。蒙古學者普魯布等許多學者指出,天和地的概念是分不開的,崇拜天地的禮儀也是一樣的。目前不少地方把"祭敖包"也稱之為"祭天"。比如說,蒙古國衛特拉部族當中到現在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跪拜上帝"。總而言之,在歷史上某一個時期流傳著,以天為主的"天地結合神靈"的概念。敖包:下面談談敖包。敖包的名稱、參石立敖包、祭敖包都是獨特的研究課題。我這次演講的目的是研究以敖包的名稱為命名的地名和"神"、"天"互補性。因為在蒙古國有一種規律,就是很多山是以敖包為名稱命名的,還有很多敖包是以山名命名的。在"蒙古國地名分類辭典"和"蒙古國地名電子庫"中一共有蒙古國領土上以敖包名稱命名的地名862個,專有名詞4439個。綜上所述,在蒙古國地名中跟"敖包"一起用的成對名詞"神"、"天"、"陵"、"祭奠"、"金"、"上帝"、等名稱以"神"、"天"、"敖包"為基礎語,在歷史長河中互相代替,也很可能在不同時期單獨使用過這些概念。現在從地名中可以看出這種禮儀的蹤痕跡。另一方面,在薩滿教和佛教禮儀中流傳下來的不少動物名稱也反映到地名中,這表明依賴大自然生存的蒙古遊牧民族的地名是用語言豎立的碑文,包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點閱次數1794
建檔日期2008.11.27
更新日期2015.06.09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69466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