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大佛頂首楞嚴經》「修行實踐論」之研究=The Study of the Pratice Theory in the Lankavatara-Sutra |
|
|
|
作者 |
曾素連 (撰)=Tzeng, Suh-lian (compose)
|
出版日期 | 2008 |
頁次 | 195 |
出版者 | 華梵大學哲學系 |
出版者網址 |
http://thinker.hfu.edu.tw
|
出版地 | 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碩士 |
校院名稱 | 華梵大學 |
系所名稱 | 哲學研究所 |
指導教授 | 陳振崑 |
畢業年度 | 96 |
關鍵詞 | 楞嚴; 破妄; 顯真; 菩提心; 元清; 如來藏; 清淨明誨 |
摘要 | 《楞嚴經》在佛門中的地位是很崇高的,喻為末世津梁、禪門關鑰,內容十分豐富,廣泛與龐大宏偉,而包羅萬有。它是一部體系龐博壯觀的大乘經典,法華開權,楞嚴究竟,從古至今,向來為佛教界弟子們所尊祟。《楞嚴經》是指導人們修行如何了脫生死,如何利用我們現在,這個色身來修行,指示我們的真心,尤其是「破妄識、顯真心」更是指引著我們脫離苦海,免得輪迴於六道的苦難境遇的關鍵。這個「真實心」,也就是如來藏,妙明元清淨體的清淨心,人人具足,各個圓成。只是我們不能解悟,無從修證。若能了解修行之法,才可能免於往返六道之難。想要恢復我們清淨的本性,必須先由「戒、定、慧」三無漏學開始。守戒、就能有定,有定就能發慧,這也就是《楞嚴經》中最重要的部份──「四清淨明誨」。遵守這四種清淨的心地戒,才能不被外境所轉,由於自律而利人才能俯仰無愧又能成聖,饒益有情,而後修習楞嚴大定,由人修行而成就證佛果位。本文以研究《楞嚴經》由修行實踐仁義道德之目標為成聖成佛。從《楞嚴經》內容及學者研究成果瞭解。修持是生存的關鍵,修行的意義一─尋找人生存在真實義。阿難為何受惑,修行要認識五十陰魔,要邪正的辨別是天堂、地獄的分水嶺。修行就要修中道了義,不落於空,不著於有,偏空、偏有、都是落於二邊外道邪論。要能了悟「佛」所宣說的如來藏,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然而見性本空之義,斥破所執妄心,見性顯真心。原一精明分成六合和。人生真諦,透過種種修行的實踐仁義道德,按實踐的步驟與次第,捨妄去真,以不生滅心修行結不生滅果,二十五聖各述圓通成佛之道;包括一、「六塵圓通」,二、「五根圓通」,三、「六識圓通」,四、「七大圓通」,五、「反聞自性圓通」,以及「戒定慧」三無漏學總攝心修定的四清淨明誨。正修與增進漸次的修習證果。神呪的威神力,聖凡普被,持戒修定,不為境界所動搖,又持誦「楞嚴神咒」改正宿世惡習,如此才能入「聖人」之法性流,得到釋迦牟尼佛所授記之「正定、正受」。故說《楞嚴經》是在解決生死大事的問題,指示修行的正路。尤其「楞嚴神咒」更是金剛杵,以救助世人。我們亦研究《楞嚴經》對大乘佛教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貢獻。佛又教誨眾生,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第一義,當審觀因地發心,澄濁入涅槃。第二義,當發菩提心,解脫入圓通。但以「聞性」入清淨本性為最殊勝。總之,「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無非是顯法性度眾生,讓眾生瞭解「真心」所在,進而修行,開示悟入「佛知見」,不再流浪生死,離開混濁的六道輪迴。但先決條件一定是行仁義之善,俱備社會道德責任能有利他精神。《楞嚴經》結論,是對眾生善惡因果律道德論的警惕性。如是行善注重道德,才能脫離生死輪迴,成聖繼之成佛。則對未來的期許能成立《楞嚴經》專宗。 |
目次 | 誌 謝 v 論 文 提 要 vi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4 一、研究範圍 4 二、研究方法 4 第三節 近代學者對《楞嚴經》的研究成果 9 一、近代學者相關研究成果 9 二、學界學位論文現況 9 第四節 《楞嚴經》因緣由來、意義、源流與譯者 13 一、《楞嚴經》因緣由來 13 二、《楞嚴經》的意義 14 三、《楞嚴經》源流概述 14 四、《楞嚴經》譯者 16 第五節 《楞嚴經》的內容概要與本文結構 18 一、《楞嚴經》的內容概要 18 二、本文結構 20 第二章 《楞嚴經》對修行實踐論之基本說明 23 第一節 修行實踐論之意義與基本思想 23 一、修行實踐論之意義 23 二、修行實踐論之基本思想 25 第二節 修行實踐論之關鍵──捨妄識求真心 27 一、阿難七次覓心 28 二、見性顯真心不生滅如來藏真心 33 (一)佛宣說二種根本:人生生死輪迴的根本 34 (二)佛說如來藏「見性」本空之義 34 三、後世諸位大師對十番顯見義的異同 41 第三節 世界之成因與人生之真諦 42 一、世界之成因 43 二、人生之真諦 45 (一)眾生顛倒之因──無明、惑業、造作惡業 45 1、無明不覺生三細 46 2、境界為緣長六粗相 46 (二)世界顛倒之因──無明妄力造成十二類生 47 三、捨妄趣真之先决條件 49 四、修行實踐論程序與次第 52 第四節 眾生生命流轉之因──十習因六交報 56 一、生命臨終升墜之因由 58 二、眾生造十習因其原由 59 三、眾生的因果相連的六交報 62 (一)「見報」 62 (二)「聞報」 63 (三)「齅報」 63 (四)「味報」 64 (五)「觸報」 64 (六)「思報」 65 四、小結 65 (一)「地獄總結」 65 (二)「七趣總結」 65 第五節 修行認清「五十陰魔」是天堂地獄分水嶺 67 一、「色」陰魔之魔相 70 二、「受」陰魔之魔相 71 三、「想」陰魔之魔相 73 四、「行」陰魔之魔相 74 五、「識」陰魔之魔相 76 (一)斥邪 77 (二)結正 78 (三)佛勸眾生們欽誨遵修 78 第三章 修行實踐論初始步驟與證聖果次第 83 第一節 「戒學」是修行實踐論之第一步驟 84 一、「戒學」是修行實踐論的總綱領 85 (一)首先持戒律發善願人與佛菩薩互通 85 (二)持戒律與修心養性的關係 86 1、施門是「仁」行持的實踐 86 2、持戒是「義」行持之實踐 87 3、忍門是「禮」行持之實踐 87 4、精進門是「智」行持之實踐 87 5、止觀門是「信」行持之實踐 88 二、「四清淨明誨」與倫理道德關係 88 (一)第一清淨明誨「戒淫」斷淫「禮」之實踐 88 (二)第二清淨明誨「戒殺」斷殺「仁」之實踐 89 (三)第三清淨明誨「戒盜」斷盜「義」之實踐 89 (四)第四清淨明誨「戒妄」斷妄「智」之實踐 90 (五)諸位大師開示持戒律「淫殺盜妄」有諸功德 94 三、增進修行實踐論之三種漸次 96 (一)第一增進修行漸次──當斷五辛葱、蒜、韮、薤、興渠 97 (二)第二增進修行漸次──刳其正性 99 (三)第三增進修行漸次──違其現業 100 第二節 「建立道場」是修行實踐論之第二步驟 101 一、道場的建立 102 (一)壇場和供具的設置 103 (二)供佛供品的擺設 103 二、壇場之莊嚴 105 (一)「懸像軌則」─此外壇尊像也 105 (二)場內之擺設 106 第三節 持誦「楞嚴神咒」是修行實踐論之第三步驟 108 一、釋迦佛宣說「楞嚴神咒」及神咒的威神力 109 二、「楞嚴神咒」的威神力及對聖凡普被的救助 114 三、「楞嚴神咒」的功能 116 第四節 修行實踐論轉凡成聖次第 118 一、「乾慧地」 119 二、「十信」 119 三、「十住」 120 四、「十行」 122 五、「十迴向」 123 六、「四加行」 125 七、「十地位」 126 八、「等覺」與「妙覺」 127 第四章 《楞嚴經》聖者成就之實踐法門 129 第一節 二十五聖各述圓通成佛之道 129 一、「六塵圓通」 130 二、「五根圓通」 133 三、「六識圓通」 135 四、「七大圓通」 138 五、「反聞自性」 142 (一)「觀音圓通要義」 143 1、「解結修證」 143 2、「稱體起因」 144 (二)「慈悲之大用」「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或三十二應」 144 (三)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146 (四)善獲四不思議 149 第二節 釋迦佛開示一條妙修行路 153 一、佛開示修持如夢如幻「妙音」 153 二、佛開示修持的方法 156 第五章 結 論 163 第一節 本文回顧 163 第二節 《楞嚴經》善惡因果律道德論警惕性 165 第三節 《楞嚴經》對大乗佛教理論和實踐的貢獻 167 第四節 未來的展望 170 參考書目 175 |
點閱次數 | 1227 |
建檔日期 | 2008.12.05 |
更新日期 | 2023.04.27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