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佛教信仰及其認同模式
作者 李向平
出處題名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出版日期2009.03.28
出版者世界佛教論壇籌備辦公室=Preparatory Office of the World Buddhist Forum
出版地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資料類型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摘要當代中國社會的轉型已進入一個新階段,經由大群社會向小群社會過渡,既有的結構、制度、組織先后呈現了分化狀態,社會成員之間、社會成員與各類組織之間、各種利益群體與組織之間關系的新格局得以逐漸凸顯,其中蘊涵的人類合作的新機制,亟須學術界重新討論、加以認識。尤其是隨著“總體性社會”的解體,社會“自由流動空間”和“自由流動資源”的出現,國家之外的“非國家空間”、NGO與NPO組織、以及網路組織、非正式組織和組織外成員的出現,無疑是標誌著中國“社會”的重新構成。為此,嚴格意義上的社會建設機制亦將開始呈現,從而要求這些體制外的社會成員、正式非正式的社會組織,逐步形成一套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彼此協調的機制。佛教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它們也在此社會變遷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以及彼此協調的社會認同機制,尤其是在非國家、非市場空間里的社會建設功能亦隨之而顯得日益突出。為此,在佛教、國家與市場之間如何能夠建立一種新的互動結構和分析範式,以充分揭示佛教與國家、社會、市場之間的協作共存諸關系,應當是中國佛教乃至中國社會建設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為此,本文的宗旨,主要是以一種“宗教社會性”的論述邏輯,把佛教置於一種社會建設、倫理重建的大背景中來分析,本著一種佛教-社會的互動主義觀念來看待佛教及其寺廟所具有的社會功能。它希望說明:佛教的社會功能及其社會公益事業,既能內涵了社會建設的公共理性,同時又能著重于與國家、市場相對應而言的佛教行動邏輯,致力於把佛教從國家政治的行動邏輯解脫出來,以促使中國佛教能夠在改革開放之中,真正獲致一種國家與市場之外的社會建設意義。這些問題的提出,說明當代佛教的社會活動及其意義,早已與中國社會本身的建構和發展緊密地結合為一體,尤其是二十世紀以來中國佛教實施的“人間佛教” 的社會運動,在一種佛教社會運動的規模上,建構了一條中國佛教進入人間、服務社會的重要路徑。這個發展路徑,本來就是中國佛教發展的內在而必然的要求,甚至是佛教信仰本身所衍生出來的社會行動邏輯。關鍵的問題是,當代佛教組織如何能夠在制度設計層面,有效地聚集組織資源、利用社會資源,進行制度化運作,使當代佛教的社會行動機制能夠順利呈現出當代社會所要求的形式理性,走出中國佛教信徒基於個人崇信、功德文化的認同模式。
點閱次數1583
建檔日期2009.05.27
更新日期2015.08.25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77030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