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天台止觀修行中的「二十五方便」--從傅柯的「自我技術」談起 |
|
|
|
作者 |
王寶珍 (撰)
|
出版日期 | 2000 |
頁次 | 80 |
出版者 | 南華大學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eb.nhu.edu.tw/
|
出版地 | 嘉義縣, 臺灣 [Chia-i hsien, Taiwan]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碩士 |
校院名稱 | 南華大學 |
系所名稱 | 哲學研究所 |
指導教授 | 吳秀瑾 |
畢業年度 | 88 |
關鍵詞 | 王寶珍; 自我技術; 主體; 實踐; 二十五方便; 無我; 緣起; 自組織; 觀心 |
摘要 | 傅柯晚期的研究重點,明顯地從權力支配技術轉移到「自我技術」,由於他的早逝,造成許多相關研究尚未完成,也留下了許多問題,主體化的問題便是其中之一. 傅柯以批判理性思維主體與道德結構的態度,來談「唯美」藝術作品做為他「自我技術」的實踐,這中間形成了一股張力. 同樣的,佛教發源於印度本土,一反當時主張「有我」的思想,更不以靈魂做為活動與輪迴的主體,主張以「無我」的態度,反對當時印度的種姓社會制度,要人放下種種誤以為恆常不變的執著. 因此,佛教雖與其他教派一樣說修行,但卻是在「無我」的態度下來說修行,修行不是要求別人實踐,而是自發性的自我實踐,這中間也有類似傅柯談「自我技術」的張力. 本文第一章概述了研究動機,目的及將討論的範圍; 第二章則述及「主體」概念如何在哲學思潮演變中被摒棄,從實踐之知的重要性,談到自我技術做為社會中自我實踐的問題. 第三章,先釐清佛教「無我」的批判態度,再比較「緣起」與「自組織」的差異,才進入以「二十五方便」做為生活修行中「觀心 (調)」的中道自我實踐. 第四章的結論.
吾人可以發現賴爾的日常語言分析方法,指出笛卡兒心物二元錯誤的區分,消弭了不可見與可見,心理原因與物理結果的界限,類似於佛教「析法空」的方法. 他認為生活中的表現,不在理論之知的累積,而強調出「實踐之知」的重要性. 相應於佛教談提昇自我覺識能力的方法,經過這種止觀禪修前方便的實踐,不再是「眾生相隱」,而是「彌勒相顯」,學會日常生活中善觀,調適的技能,就能消弭可見,不可見等錯誤的區分.
佛教典籍中談到修行的方法很多,本文以天台「二十五方便」為例,是因其為止觀禪修的前準備工作,說明修行並未離開日常生活來談,是適當給予身心所需,但不逾分,也不刻意極端的苦行,而是止觀「觀心 (調)」的中道實踐生活,所以可以說是佛教養生之道的修行技術. 「二十五方便」中的方法,教導吾人以正念,智慧運用生活中食,衣,住,藥等種種資源,所以「戒淨」固然不贊成放縱自己,但也不會贊成自殘式箝制自己,而是讓吾人學會自發性地調御自己,改善自己,呵護自己,是日常生活中最初步的自我修行技術,故本文可以視為傅柯後,異文化自我技術的研究之一.
|
目次 | 第一章、序論 1 第二章、「自我技術」在西方「主體」概念下的轉變 5 第一節、靈魂做為主體的起源 7 一、「靈魂」從宇宙的變動主體到人的活動主體 7 二、靈魂做為自我實踐的主體 9 第二節、笛卡先「機器中的幽靈說」 12 第三節、賴爾「實踐之知」的重要性 15 一、「範疇錯誤」的意涵 16 二、「實踐之知」是生活技能的展現 18 第四節、「自我技術」的實踐哲學 21 一、「自我技術」中主體化的問題 22 二、「自我技術」的實踐態度 24 三、「自我技術」的文化差異 27 第三章、天台止觀的實踐哲學──以「二十五方便」為例 32 第一節、在「無我」意義下的天台止觀修行理論 35 一、佛教「無我」概念的意涵 35 二、「緣起」與「自組織」的差異 37 三、中觀學派的「緣起性空」義 40 四、天台止觀「觀心(調)」的中道實踐性 43 第二節、「二十五方便」做為止觀前方便的重要性 48 一、從「觀病患境」來反省其重要性 49 二、「二十五方便」在止觀禪修中的實踐 54 第三節、「二十五方便」的生活實踐 58 第四節、「戒淨」在自我倫理學實踐上的意義 64 一、「促使持戒清淨」是佛教養生之道的實踐 65 二、佛教「不飲酒戒」的真義 67 三、善法在自我倫理學實踐上的重要性 68 第四章、結論 71 參考書目 77 |
點閱次數 | 1029 |
建檔日期 | 2000.11.13
|
更新日期 | 2023.01.09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