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廬山慧遠的彌陀論=Huiyuan's Idea of Amita Buddha
作者 陳敏齡 (撰)=Chen, Ming-ling (compose)
出處題名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Journal of the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卷期n.7
出版日期2002.07
頁次93 - 114
出版者國立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出版者網址 http://homepage.ntu.edu.tw/~ntucbs/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關鍵詞阿彌陀佛; 佛身觀; 法身; 法性; 慧遠
摘要慧遠對阿彌陀佛的探索,從理性的思辨開始。他最初從阿毘曇的分析哲學進入,因二分法之故,陷於法身和化身二者的異質或同質的困惑。其後,他引用般若中觀的空有不二的辨證法,試圖理解彌陀的存在。但他最後還是傾向追求空有,生滅的背後永遠不變的法性,也體得了那個超越一切二元對立,永遠普遍的彌陀。慧遠一方面以靜態的用語,表現佛的法身,他方面以動態的用語,表現佛的化身,且靜態的法身和動態的化身兩者,本來不是兩個別立的個體。這種二身說,和般若的空有二諦義並無不同,但慧遠更進一步,提出絕對的一者,尤其是晚年的〈佛影銘〉中,所謂的法身的概念,其實不是法化二身說的法身,而是法、化二身融合的「絕對的法身」。在中國淨土教史上,有關彌陀的三一論爭,經常被化約為二。一是聖道門的應化身說,一是淨土門的報身說,而慧遠從法身和化身二者的異質或同質的問題切入,體得了那個超越一切二元對立,永遠普遍的存在,超越一般報化之爭的格局,直追太初以前未分化的原點,他所提示的聖是何等存在的的原貌及如何思索成聖的信仰之道,是具普世性的意義。
目次一、前言 95
二、慧遠和阿彌陀佛的淵源 96
(一)慧遠和廬山念佛的源流 96
(二)慧遠和般舟三昧的念佛 97
1.《大乘大義章》 97
2.慧遠對般舟三昧念佛的疑問 97
三、慧遠對彌陀的思索 99
(一)《大乘大義章》的法身問答——主智的辨證 99
1.慧遠的法身問 99
2.羅什的法身答 102
(二)《法性論》法性常住的佛身觀——普遍存有的追求 106
四、慧遠對彌陀的體驗 108
(一)慧遠的念佛行的開展 109
(二)慧遠的佛身觀的開展 109
五、結語 112
ISSN10271112 (P)
點閱次數2129
建檔日期2002.08.01
更新日期2017.06.30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52906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