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瞿海源 (著)=Chiu, Hei-yuan (au.)
|
出處題名 |
「自由、平等與社會正義」 研討會論文集
|
出版日期 | 2004 |
頁次 | 43 - 75 |
出版者 | 桂冠圖書公司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中央研究院臺灣研究推動委員會 主辦 |
關鍵詞 | 非營利組織; 台灣佛教=Taiwanese Buddhism; 宗教法規=Religious Laws |
摘要 | 本文基本上是以實際資料的分析,來掌握在臺灣社會裡,結社自由及民間團體運作,及其對政治行為的影響。根據多樣的資料,我們試圖深入分析與解釋。在理論上,臺灣民間團體的發展,一方面顯示新托克維爾及社會資本論的觀點,得到部分支持。民間爭取結社自由,在解嚴前就突破禁忌組織起來,衝撞戒嚴體制;解嚴後,民間團體更是快速成長。整體而論,對社會政治形成很大衝擊。然而究竟是否促進了臺灣社會政治的進一步的民主,則並不明確。若以參與社團與否,對政治參與行為的影響,我們卻又發現參加較傳統的,甚至較不民主的團體,反在選舉行為上較積極。這又顯示了參與不一定促成民主,甚至似還對民主產生一些阻滯和傷害。再考量團體實際運作狀況,則有較低的自主性,內部參與狀況也不理想,若干精英的觀點,也獲得相當的支持。 就團體內部而言,少數幹部成了主要活動份子,而一般成員多不積極參與。似乎成員的參與,主要在於選出領導和幹部。至於臺灣的情形是否可用社會資本論來論析,本研究一時尚未及深入探究。但一方面近年來許多研究都支持團體參,與因增加社會資本而促成民主,有是針對單一國家的研究,如 Putnam (1995), Armony (1998),Rich(1999),也有一些從事國際比較研究,如 Paxton(1998)。國內也開始從這合理論觀點,討論非營利組織,如顧忠華(1999)。然正如Newton (1997)指出,社會資本為許多不同的目標,許多不同的人,賦與了許多不同的意義。一時還未能做有效釐清,這在後續的研究中可加以探討。
|
點閱次數 | 1349 |
建檔日期 | 2004.05.21
|
更新日期 | 2019.12.23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