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 |
盧蕙馨
|
出處題名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5屆) -- 「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
|
出版日期 | 2004.04 |
出版者 |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
出版地 | 桃園縣, 臺灣 [Taoyuean hsien,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主題: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 -- 印順長老百歲嵩壽 |
關鍵詞 | 人間佛教; 佛法生活化; 證嚴; 菩薩=Bodhisattva |
摘要 | 宗教的經典與實踐之關係是研究上的重要主題,本文一開始引述美國基督宗教神學家、芝加哥大學神學院講座教授特雷西(David Tracy) 的觀點,他賦予宗教實踐和經典同等重要的位置,原因是經典做為文本並無定論解釋,除了闡釋者會以不同於原作者和先前讀者的方式去理解外,經典的理解與闡釋並非是理論家的專利,特雷西強調,「每當我們行動、算計、判斷、理解或甚至經歷、體驗的時候,就是在進行解釋」(1995:18),這些經驗來自具體的實踐活動,理論不能取代它,只能為它服務,其闡釋的好壞程度「視其能夠照亮我們發現或發明的那些困難問題的能力,視其能夠增加有益行動的能力」而需接受檢驗(1995:19)。對於宗教在生活中實踐的重要性,他更進一步說:「宗教至少在同樣程度上是被過著日常宗教生活的普通老百姓推向前進的,正如它在同樣程度上也是被經典的先知、神秘主義者、聖人等推向前進的一樣。」(1995:163)依特雷西之見,經典理論皆不能決定實踐活動為何,前者的價值意義常須由後者來彰顯。「人間佛教」目前在台灣已蔚為佛教發展的特色,印順導師指出其精神是「脫落鬼化、神(天)化,回到佛法本義,現實人間的佛法」,朝向「從人而發心修菩薩行,由學菩薩行圓滿而成佛」的目標,方法上是「自利與利他的統一」,即「為了要利益眾生,一定要廣學一切,淨化身心」,所謂「不為自己利益著想,以悲心而學而行,那所作世間的正業,就是菩薩行」 。導師強調要在現實人生中發揚佛法,為了適應眾生根性不一而需種種方便,只要「能順應世間人心,激發人發菩提心,學修菩薩行,那就是方便了」 ;依機施教的方便包括使眾生生歡喜心,使眾生生善,使眾生止惡,使眾生了脫生死佛法究竟的種種法門 。如此說來,順應世間人心的法門就有非常多的可能,關連到本文開始所說的實踐面向,這部分跟「人間佛教」的理論敘說應該同等重要,甚至可能擴展後者的文本或詮釋。因此,本文選擇以證嚴法師的人間佛教實踐為研究對象,其創建領導的慈濟功德會,精神法脈上為人間佛教的傳承,即法師皈依印順導師,四十年來奉導師當初的教誨「為佛教,為眾生」為行事依止,但法師非從文字相,而是從濟世的行動事相闡揚佛法。他廣開行善法門,不論在適應人心需求或信仰活動上,都貼近常民生活,甚至造成某種社會印象,認為慈濟性質上偏慈善團體而非宗教團體,筆者認為,此正可以提供我們對何謂宗教入世有深入探討的機會。本文將以證嚴法師領眾度眾所闡述的「人間菩薩的生命觀」為主題,其濟世工作雖分別有慈善、醫療、教育與文化等多元志業,但背後有「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的精神原動力,法師在勸勉信眾時,常以啟發、成長、延續慧命來標示行菩薩道的內涵,他對生命/慧命的種種對比譬喻,觀念上雖受傳統佛家的影響,但闡揚與實踐方式也有在此一時空脈絡下創發的特色,皆在回應現代人如何面對苦難無常,如何過有意義的生活等問題,顯現人間佛教落實於現代社會中的諸多途徑樣貌。本文將敘述法師在「人間菩薩的生命目標」之見解立論,論及其在此一時空發揮影響力的緣由意義。 |
點閱次數 | 1091 |
建檔日期 | 2005.01.21
|
更新日期 | 2015.06.09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