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境之探究──從極微境到唯識境=A Study on the Cognitive Objects: Between Paramāṇu and Vijnapti
作者 黃文吟 (著)=Huang, Wen-Yin (au.)
出版日期2014
頁次113
出版者法鼓佛教學院 佛教學系
出版地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法鼓文理學院
系所名稱佛教學系
指導教授蔡伯郎
畢業年度102(下)
關鍵詞極微=Paramāṇu; 四大; 認識=Cognitive Objects; 唯識無境=Vijnapti
摘要本研究意欲探討唯識學家成立「唯識無境」的要旨,其所欲遮除的「境」究竟為何?筆者從外境實有論的一方出發,探討此方如何主張外境之實有,以及吾人如何認識實有之外境。極微實存是這些持外境實有論者共同的主張,於本研究中納入古印度哲學的勝論派、數論派,及部派佛教時期的說一切有部與經量部這四個學派,探討這四個派別關於色法的立論,極微在色法中的地位,以及吾人如何認識色法之外境,亦即根、境、識三者的關係。
研究中發現,勝論派與數論派皆以地、水、火、風為四大極微,數論派甚至認為空亦為極微。色、香、味、觸在勝論派不僅是眼、鼻、舌、身四根感知的對境,並且是四大實法的屬性;數論派的色、聲、香、味、觸則為產生地等五大極微的潛在勢用──五唯。兩派哲學認為根與境都是依於四大而有,且為各自獨立存在的實有,復因意或心的作用而發生認識。有部也有類似的看法,只是在有部,能化約為極微的是色、香、味、觸,四大在有部並非極微,而是代表堅、濕、暖、動等性質及持、攝、熟、長等作用。四大與色、香、味、觸四法不相離而形成微聚,並進一步積集成巨觀的粗顯色法,此為「八事俱生」說。只是有部由極微積集而成巨觀色法的「積聚」說與經部的「和合」說,兩種說法發生諍論,並從而引發根、境發生認識的不同主張。筆者以「以鏡照物」與「以相機攝物」二種模型說明這兩種認識作用的不同。
在經量部中頗為特別的是《成實論》的立場。《成實論》不談極微,對於四大的地位也以世俗上平常能體驗得到的地、水、火、風等粗顯色法來解釋。而且,就色法的生成,是以「因色、香、味、觸故,成四大;因此四大,成眼等五根」立論,並且將色法的生因歸於業等煩惱,而非四大。筆者推論,這樣的主張,其用意是一方面用以彰顯一般凡夫的認識,另一方面則用以說明造成苦聚的原因。
唯識家的色法論有異於前述四大學派的說法,唯識家否定極微論,但以四大種來建構其唯識所現的色法之生成。本研究以世親、陳那的著作,以及玄奘法師糅合而成的《成唯識論》為主,整理其中唯識家如何批判極微實有的議論。並進一步探討《瑜伽師地論》如何以四大種來說明色境之生成,以及應該如何正視極微之說。最後以《攝大乘論》的所知相為主,企圖理解唯識家如何說明凡夫之認識為遍計所執,以及如何悟入唯識等道理。並藉由各學派對於「境」的不同看法,整理出「境」的多重意義,從而理解「唯識無境」說所要遮除之外境的意涵。
目次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進路與背景說明 2
第三節 論文章節架構 9
第二章 印度哲學與部派佛教極微論之比較 11
第一節 印度哲學之極微論 11
一、勝論派之極微論 12
二、數論派之極微論 18
三、小結 24
第二節 說一切有部的極微論 26
一、說一切有部的實有論與極微論 26
二、說一切有部的四大種與所造色 30
三、小結 39
第三節 經量部的極微論 40
一、經量部的實有和極微論 42
二、經量部的四大與所造色 46
三、小結 52
第四節 有部、經部與勝論、數論極微論之比較 54
一、四大(或五大)、極微與與色等四境(或五境)的關係 54
二、根與境的形成 57
三、由微細色法組構而成巨觀粗顯色法 59
四、小結 63
第三章 唯識師對極微論的批判及其色法論 65
第一節 唯識師對極微論的批判 65
一、世親論師對於極微的批判 65
二、陳那對於極微論的批判 68
三、《成唯識論》的批判 70
第二節《瑜伽論》的色法論 72
第三節 極微論在唯識觀法上的實踐意涵 75
第四節 小結 78
第四章 成立唯識道理 80
第一節 依他起的十一識 81
第二節 唯識的三性說 83
一、依他起性 83
二、遍計所執性 86
三、圓成實性 87
第三節 十一識與唯識三相 89
第四節 由唯識三相悟入唯識 92
第五節「境」的多重意義 94
一、有部的「境」就是實有的外在 95
二、經部的「外境」與「內境」 96
三、唯識學派的能知與所知 96
第六節 小結:「唯識無境」的意義 97
第五章 結論 100
參考文獻 107
藏經類 107
中文專書 108
中文期刊論文 109
外文專書 111
外文期刊論文 111
工具書 112
圖表目錄
圖1、勝論派極微論:由原初之父母極微合成第一代子微示意圖 14
圖2、勝論派極微論:合成第二代子微示意圖 14
圖3、勝論派極微論:七微合成粗顯物質示意圖 15
圖4、勝論派教義中的五根、五境,及其所依的實法 17
圖5、勝論派之根、境、意和合產生量體示意圖 18
圖6、數論派的二元二十五諦 19
圖7、依據《金七十論》的五唯與五大的對應關係 23
圖8、依據Dasgupta等學者所述的五唯生五大示意 24
圖9、「一四大種造一造色極微」示意圖 33
圖10、有部的四大種與所造色的關係 36
圖11、四大種與造色極微構成俱生微聚的關係 37
圖12:佐々木閑的一造色極微示意圖 37
圖13:欲界的最小微聚(八事俱生) 38
圖14、勝論派的地、水、火、風極微模型 54
圖15、數論派的五大極微模型(一)──依據《金七十論》 55
圖16、數論派的五大極微模型(二)──依據Dasgupta等所述 55
圖17、有部的一個極微模型(同圖9) 56
圖18、成實論的四大種所造色示意 57
圖19、勝論派教義中的五根、五境,及其所依的實法(同圖4) 57
圖20、數論派學說中的五知根(根)與五大(境)的形成示意 58
圖21、數論派教義中五根、五境與五唯、五大的關係 58
圖22、有部的五根與五外境的形成 59
圖23、關於形成色法的概念架構 60
圖24、勝論派的極微論 61
圖25、數論派的極微論 61
圖26、有部的極微論 62
圖27、成實論的色法論 62
圖28、《瑜伽論》之色法生成示意圖 75
圖28: 有部的能知與所知示意圖 97
圖29: 經部的能知與所知示意圖 98
圖30: 唯識學派的能知與所知示意圖 98
表一、勝論派主張之地、水、火、風所屬的德 16
表二、《攝論》十一識中與根、塵、識之對應 82
點閱次數856
建檔日期2015.09.10
更新日期2016.08.18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545974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