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論華嚴宗對中觀學的繼承與改造——以《肇論集解令模鈔》為例 |
|
|
|
作者 |
丁建華 (著)
|
出處題名 |
2013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出版日期 | 2013.11.23 |
頁次 | 1 - 12 |
出版者 | 財團法人臺北市華嚴蓮社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huayen.org.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主辦單位:華嚴研究中心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哲學、宗教學系博二 |
關鍵詞 | 《肇論集解令模鈔》; 晉水凈源; 物不遷論 |
摘要 | 《肇論集解令模鈔》是宋代華嚴中興教主晉水凈源的作品,是對《肇論中吳集解》的再註釋,後者雖然不是凈源所著,但卻是他理解《肇論》的重要思想來源,故以此二書來考察凈源是如何理解《肇論》的,并在闡釋的過程中對於中觀學又是如何繼承與改造的。基於真如宗與般若宗的立場及機宜不同,僧肇與凈源在觀“不遷”上形成種種差別:僧肇的能觀為般若,凈源之能觀為真心,兩者皆非有非無,但是在論述過程當中,僧肇與凈源根據機宜分別強調了非有與非無的一面,僧肇多以遮遣諸法自性為要,凈源則更樂於肯定空性之真、常。兩者所要遣除的對象也有差別,僧肇以遣除凡夫的虛妄分別為主,凈源則認為二乘滯空故示“不遷”。之所以所破不同,原因在於真心與般若的所觀不同,兩者都以真諦“不遷”為所觀,但是僧肇與凈源闡發的真諦各有偏重,僧肇偏重於自性空,凈源偏重於空性真、常,其理論基礎在於兩者的二諦觀不同,僧肇以能觀的凡、圣差別建立二諦,凈源則以性相區分二諦。僧肇之所以依凡聖立二諦,是希望通過對作為真諦的“不遷”的論述,揭示諸法無自性,昭示空義;凈源則以性不遷而依持因行、果報不遷,立修者之信愿。 |
目次 | 摘要 1 一、引言 2 二、“不遷”之能觀-真心與般若 3 (一)真心與般若 3 (二)真心與般若的不同偏向 4 (三)真心與般若的不同所破 5 三、“不遷”之所觀-真諦 7 (一)所觀差別之根據—二諦差別 7 (二)所觀差別之歸結—理與行 8 四、總結 10 參考文獻 11 一、原典文獻 11 二、中文專書、論文等 12 |
點閱次數 | 462 |
建檔日期 | 2016.05.04 |
更新日期 | 2023.07.19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