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當代台灣大專青年學佛運動的興衰與轉機(1958~2016)=The Rise and Fall and Turning Poin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Youth Buddhist Movement in Taiwan (1958~2016)
作者 釋光持 (撰)=Saik, Chee-teng (compose)
出版日期2017
頁次477
出版者玄奘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hcu.edu.tw/hcu/zh-tw
出版地新竹市, 臺灣 [Hsinchu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與文化學系碩士班
指導教授盧瓊昭(釋昭慧)
畢業年度105
關鍵詞大專青年學佛運動=College Youth Buddhist Movement; 星雲法師=Master Hsing Yun; 周宣德=Chou Hsuan-Te; 佛學社團=Buddhist Society; 青年營隊=Youth Camp
摘要近數十年來,多元化社會的潮流,網絡文化興盛、少子化及佛教人口老化等問題逐漸浮現,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大專青年學佛運動,在紮根、經營和運作上都面臨著更複雜的問題與挑戰。過去大專青年學佛運動的興盛,與當前的實際情況落差很大。當前無論是大專校園佛學社團或青年學佛營的運作上,都面臨著新的內外瓶頸現象,實在值得進一步探討。
本文主要以「當代台灣大專青年學佛運動的興衰與轉機」作為研究,並分為四大階段來進行論述:萌芽期、蓬勃期、衰微期、復萌期。試圖深入探究並觀察分析,其發展主要影嚮因素,以對照理解其後情勢的變化。
本文研究,採「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與「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之分析。質性研究對象共計45人,分別含:「佛學社團」與「青年營隊」具代表性的主事者、參與者之群體、相關單位進行參
0與觀察、深度訪談。
本研究之目的:經由實地訪談,歸納分析初、中、近期,檢視「佛學社團」與「青年營隊」的現況組織運作,二者經營間的關聯性,及影響發展的重要關鍵。
其次,針對新世代的大學生對於「社團」與「佛學社團」的認知態度之差異處,進行「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之分析,以明確反映了現實中,大學生對「佛學社團」與「青年營隊」的想法及需求,並共同關懷與檢視改善現況、瓶頸與展望。希望研究成果能產出效益,有助於在現今多元化社會與網絡文化興盛的形勢下,帶領和接引E世代大專青年學佛。

For decades, the trend of pluralistic society,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culture, sub-replacement fertility, aging Buddhist population, and other problems have emerged one after another, which hav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had an impact on the College Youth Buddhist Movement. In terms of rooting,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more complex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have been encountered. The rise of College Youth Buddhist Movement in the past is vastly different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At present, whether it’s the college Buddhist Society or Youth Buddhist Camp operations, new internal and external bottlenecks are being confronted, which is worthy of further exploration.
This paper begins by dealing with the issue of “the rise and fall and turning point of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Youth Buddhist Movement in Taiwan”. The four highlights of the research are: sprouting period, flourishing period, declining period, and the background of a turning point gradually revealed. An attempt was made to further explore,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main impact factors of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compare and understand subsequent situation changes.
Qualitative research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alysis were adopted in this study. For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part, 45 research participants consisting of representative leaders and members of the “Buddhist Society” and “Buddhist Camp”, participant groups. and relevant units took part in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se field interviews to conduct inductive analysis on the early, middle, and recent phases, examin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 of “Buddhist Society” and “Youth Camp”,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in operation, and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development.
Secondly, targeting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new gener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erms of their cognitive attitudes towards “society” and “Buddhist Society”,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thoughts and need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owards “Buddhist Society” and “Youth Camp” in real life, show collective care, examine and impro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bottlenecks, and prospects.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hoped to yield benefits and compare and understand subsequent situation changes, through which the E generation of college youth will be led to Buddha despite today’s diversified societies and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culture.
目次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文獻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8
第五節 研究步驟 19
第六節 研究架構 20

第二章 台灣大專青年學佛運動的興起 (1958至1990年) 23
第一節 大專青年學佛運動之萌芽期 23
第二節 推動大專青年學佛風氣的核心人物 25
一、最早推動佛教青年化——星雲法師 27
二、最早推動大專佛學社團——周宣德 50
第三節 小結 92

第三章 大專院校佛學社團暨青年營隊之「萌芽、蓬勃期」 93
第一節 大專校內「佛學社團」之發展 93
一、台灣最早、也最具影響的佛學社團(1960~1961) 93
(一)全台第一個佛學社團——台大晨曦學社 94
(二)師範大學中道社 124
(三)中興大學「智海學社」 138
二、全國大專佛學社團結構與社員成長之量化分析 153
第二節 大專校外「佛學講座」暨「宗教體驗」活動之發展 161
一、校外營隊:富影響力的「大專佛學講座」 162
(一)台中慈光大專佛學講座(1958) 162
(二)松山寺大專佛學講座(1971~1974)178
二、校外營隊:富影響力的「宗教體驗」活動 186
(一)蓮因寺大專齌戒學會(1967年創辦) 187
(二)佛光山「大專佛學夏令營」(1969創辦)203
(三)西蓮淨苑「大專青年念佛會」(1973年至今)224
(四)台東清覺寺大專精進佛七(1974年創辦)232

第三節 蓬勃發展的因素 244
一、蓬勃三大階段的背景 244
二、內、外部蓬勃關鍵因素 245
第四節 小結 246

第四章 大專青年學佛運動現況的變遷(1991~2010) 249
第一節 全國大專院校「佛學社團」整體發展概況 249
一、歷年大專院校擁有佛學社團之比例和個數成長趨勢 249
二、大專院校「道場佛學社團」之成長趨勢 251
第二節 學生自組佛學社舉隅 253
一、台大晨曦學社 253
二、師大中道學社 263
第三節 青年學佛營隊舉隅 268
一、嘉義香光寺學佛營 268
二、南投名間靈山寺大專營 283
第四節 道場推動大專青年學佛的趨勢 287
一、佛光山「香海社」、「國際青年生命禪學營」 288
二、法鼓山「法青社」、「卓越禪修營」 293
三、福智「大專營隊」、「福智青年社」 323
第五節 小結 345
第五章 近期大專佛學社團、營隊的挑戰與轉機(2010~2016) 347
第一節 發展的瓶頸與面臨的挑戰 347
一、初期的環境與挑戰 347
二、中期的發展特色、面臨的機會與挑戰 351
三、近期的挑戰 354
四、現況的瓶頸 359
第二節 興衰中,逐漸露出轉機的現象 363
一、新世代青年學子,主動參與、投入、成立「佛學社團」 363
(一)佛學社團的復社、創社 363
(二)軍事院校,成立「佛學社團」 364
(三)玄奘大學「清涼禪學社」的轉型 367
(四)「慧炬粥會」重新開啟,串連各佛學社團的聚會 380
二、佛教道場「青年營隊」的重開啟 385
第三節 「佛學社團」暨「青年營隊」存續的功能 388
一、新世代大學生普遍的問題 389
二、大學生對參與「社團」與「佛學社團」的變項研究 389
三、佛學社團的功能 408
四、佛教青年營隊的功能 411
五、小結 416

第六章 對大專佛學社團與營隊經營之建議 419
第一節 佛學社團的改善建議 419
一、影響社務的關鍵 419
二、佛學社團與道場以分離為宜 420
三、社務的運作建議 420
四、以社團為夢想的實驗室 422
第二節 佛教青年營隊的改善建議 424
一、寺院道場接引的建議 424
二、改變傳統,瞭解青年需求 424
三、吸引青年的關鍵 425
第七章 結論 429
參考書目 443
附件一:問卷調查表 455
附圖一:2011年版「法鼓山世界青年會」組織架構圖 457
附表一:1960~2016年大專院校佛學社團一覽表 458
點閱次數391
建檔日期2020.02.18
更新日期2023.01.06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589950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