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茶禪與心的返照:以開心門道場為例=The Reflective Mind in Tea Zen: A Case Study of the Monastery of kai-sin-mén (Open Yourself) |
|
|
|
作者 |
廖羚均 (著)=Liao, Ling-jun (au.)
|
出版日期 | 2016 |
頁次 | 148 |
出版者 | 慈濟大學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tcu.edu.tw/
|
出版地 | 花蓮市, 臺灣 [Hualien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碩士 |
校院名稱 | 慈濟大學 |
系所名稱 | 宗教與人文研究所 |
指導教授 | 林美容 |
畢業年度 | 104 |
關鍵詞 | 茶禪; 返照; 心性; 反思; 覺察; 覺受; 覺知; 專注; 靜 |
摘要 | 本研究藉著透過觀察茶禪學員們的經驗,來探討心的返照作用。其研究方法配合研究團體的封閉性以及非量化性的特質,故採用參與觀察法以及深度訪談來進行。
本文第一章主要是概述論文宗旨,概述內容包含研究動機、研究方法、文獻回顧等,可以初步了解本文研究的架構,並在文獻回顧中初探從過往至今,中國茶、禪與人三者之間,從最初的身體日常的需求到成為修行法門的過程因緣。第二章為介紹研究對象等的相關訊息,其包含開山住持智德法師的資訊、個人弘法理念以及修行宗旨,其理念貫穿道場所有,包含對人對事或是對環境建築等,都可以了解到智德法師的想法以及宏願,而透過這些訊息,進而連結到茶禪課程的上課風格以及課程機制。第三章深入介紹茶禪課程相關,包含茶禪布置儀軌等,並概略的提出茶禪課程中,初期調整時的相關姿勢動作,最後並重點點出智德法師的實踐分享機制。第四章為訪談對象的分享故事,包含認識道場學習因緣、茶禪中的感觸體驗,還有身為茶主人與茶客人這兩個角色時的感想。第五章為分析第四章等的訪談故事,其包含筆者個人參與觀察的體驗以及訪談後等綜合;第六章結論,總結筆者的研究發現,另外提出未來可延續的研究方向。
透過親自參與觀察以及田野資料(包含訪談、影像等),呈現研究對象藉由開心門茶禪來修持心性,其心對外境刺激的種種反應以及對內在所起的種種作用,皆在茶禪席中呈現;這些經驗經過長時間累積、醞釀,逐漸轉變其對待人事物的方式,並帶往日常生活,進而影響他人。
然而,這個田野場所呈現的面向很豐富,就如同彩虹般的層層相疊、緊緊相扣,其感觸經過筆者深入參與後,更感其後的多面向以及未來的多變性,而這個多變性也同樣是開心門道場教學的特色之一。因此,本文主要是一個現階段的研究報告,對未來其道場的多樣的變化性,保留最大的探討空間。 |
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對象與方法 3 第一項 參與觀察 4 第二項 深度訪談 4 第三項 田野分析方法 6 第三節、相關文獻回顧 6 第一項 僧與茶 7 第二項 茶與禪 13 小結 17 第四節、章節架構 18 第二章 智德法師與開心門道場 20 第一節 住持智德法師生平與修行宗旨 21 第二節 能說法的道場建築 28 小結 33 第三章 開心門道場茶禪 34 第一節 茶席的布置與稱謂 35 第二節 茶禪的課程儀軌 42 第三節 茶席後的心得分享 47 小結 49 第四章 茶禪學員心的返照 51 第一節 接觸開心門茶禪的因緣與初體驗 51 故事小結 67 第二節 茶禪感觸與互動經驗 69 第一項、 記憶觸動 70 故事小結 81 第二項、 習性的覺察與返照 83 故事小結 96 第三項、 第三方的提點 97 故事小結 101 第三節 茶主與茶客 102 小結 109 第五章 心地返照的分析與詮釋 111 第一節 心靜的自主功夫 112 第二節 心的覺察功夫 116 第三節 心的返照功夫 120 小結 127 第六章 結論 128 第一節 開心門道場的心之道 129 第二節 茶禪的心之道 131 第三節 未來方向 134 參考書目 136 |
點閱次數 | 300 |
建檔日期 | 2020.02.18 |
更新日期 | 2023.02.03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