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華嚴經》的精神與旨趣──從佛、菩薩、童子之敘事風格與結構談起 |
|
|
|
作者 |
曹郁美 (著)
|
出處題名 |
2012華嚴一甲子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出版日期 | 2014.02 |
頁次 | 107 - 120 |
出版者 | 財團法人臺北市華嚴蓮社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huayen.org.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單位:東吳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
關鍵詞 | 《華嚴經》; 敘事形式; 毘盧遮那佛; 先果後因; 以光說法; 恆時華嚴 |
摘要 | 《華嚴經》素來被視為深奧難解,其實這是個「美麗的誤會」。許多人參加為期一個月的華嚴法會,從早至晚讀誦八十卷經文,最後僅留下「華麗」、「莊嚴」、「典雅」的印象而已;可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為何如此?《華嚴經》難道真是不可說、難以言詮的嗎?本文以為那是因為閱讀者未充分掌握本經的敘事形式所致。什麼是敘事形式?簡言之,即本經是由佛、菩薩、童子組合而成的三重結構,分別鋪陳了莊嚴的佛與剎土、廣大的菩薩行,以及善財童子熱忱向善知識問法的歷程。其中或許文字繁複、境界高遠,模糊了所欲傳達的宗教精神與思想核心,但若能掌握上述三大結構,自然輕鬆易解。本文以「敘事風格與形式」進而探討「義理內涵」,由此二大主軸闡述《華嚴經》的精神與旨趣。其中「敘事風格與形式」一節中,又以「先果後因」、「超世間、非歷史」的書寫方式、「以光說法」三項,闡發本經的義理與內涵。另外還提出了本經「有始無終」以及「恆時華嚴」的緣由,做詳細述釋。 |
目次 | 前言 108 一、《華嚴經》的敘事風格 108 二、《華嚴經》的風格與意涵之一:「先果後因」 109 三、《華嚴經》的風格與意涵之二:「超世間、非歷史」的書寫方式 112 四、《華嚴經》的風格與意涵之三:「以光說法」 115 五、風格與意涵之四:全經「有始無終」116 (一) 「無流通分」之緣由 117 (二)〈普賢行願品〉有補遺功能 119 結論 119 |
點閱次數 | 612 |
建檔日期 | 2021.12.01 |
更新日期 | 2024.02.16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