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圓覺經》修行要義研究=A Study for Essentials of Practice in the Yuanjue jing
作者 曾妙燁 (著)=Tseng, Miao-Yeh (au.)
出版日期2022
頁次249
出版者華梵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hfu.edu.tw/
出版地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指導教授高柏園=Kao, Po-yuan
畢業年度110
關鍵詞圓覺=complete enlightenment; 如來藏=tathāgatagarbha; 無明=ignorance; 離幻顯覺=Illusion-leaved and Bodhi- manifested
摘要因賅果海,果徹因緣,若因地不真,縱累劫精勤,仍無法證得菩提,故「因地」是否「真」,是發菩提心者必須非常重視與面對的問題。《圓覺經》以「圓覺」為核心,直接以「圓覺」為切入修證成佛之關鍵──因地。圓覺又名佛性、法身,整部經可說是以如何「顯覺」──見性,進而以「圓覺」為因地修證成佛為主題,是屬利根者之頓修。然一般眾生因無明煩惱心重,難直接入此修,因此眾生在圓覺法門中,如何去除粗糙無明為起修,進而邁入「顯覺」──見性之頓修?方能以「圓覺」為因地,真正邁向菩提之路,終圓滿證覺,成就佛道,是本文研究的動機與目的。
《圓覺經》僅存漢譯本,故本文研究的範圍以漢文本之古籍為主,現代著作為輔助說明。研究方法以「以佛法研究佛法」為基礎,並採用文獻學與哲學的融合,以詮釋學為主要方法。內容共有六章,概述如下:第一章緒論:敘述本文之研究動機、方法與範圍、相關文獻及論文架構。第二章《圓覺經》之文獻定位與思想特色:論述關於《圓覺經》真偽之爭,又《圓覺經》屬如來藏系經典,探討如來藏義,及圓覺與如來藏之關係,並探究《圓覺經》經題之意涵,及《圓覺經》之修行特色與價值。
第三、四、五章是本文的重點:第三章《圓覺經》修行之首要──認知無明:修行的盲點往往不是對佛法義理的不解,而是對自心無明的不認知,雖鑽研義理,卻放任無明,是最大的障礙。又無明的去除直接關係著修證的層次及能否成佛,因此《圓覺經》可說是非常全面性的提到無明內涵,是獨有之特色,可見其對「無明」的重視,也是行者首要面對的重要問題。第四章《圓覺經》修行之悟入──離幻顯覺:此即所謂「見性」,是《圓覺經》的關鍵修,如何成就「圓覺」為因地?其修行方法及障礙有哪些?第五章《圓覺經》修行之證入──圓覺無礙法門:以圓覺為因地,修證圓覺,以圓覺無礙法門之三種淨觀為主,又以三種淨觀開展出二十五種清淨定輪之漸修漸證法門。最後第六章結論。
第三、四、五章,可說是為能更具體掌握整部經的修行要點,將之統籌成三個步驟:從凡夫進顯覺(見性)再進入修證之一貫作業,使更能掌握實踐「如來因地」之修行,並以此因地成就圓滿菩提。本篇以「修行要義研究」為題,希望能藉對《圓覺經》義理的研究,導入修行的掌握,期更能契入《圓覺經》之經義。

The key point of the “Yuánjué jīng” is to achieve the Buddhahood by cultivating each thought deriving from the Buddha-nature. The meaning of the “Yuánjué” is“complete enlightenment “ (圓覺) , and it is also named “Buddha-nature”, or “reality body”.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The sentient beings are born with the Buddha-mind which couldn’t be revealed due to the ignorance.” Growing right thought in causal sta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achieve enlightenment, the teaching of the “Yuánjué jīng” is exactly based on complete enlightenment as cause to practice. This study aims to find out the essentials of practice of the “Yuánjué jīng” with the concern of emphasizing this sutra’s value and importance to the practitioners in Mahayana.
The research materials of this study are the classic edition of the “Yuánjué jīng” in Chinese, along with the current papers as a supplement.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adopting Buddha’s teaching to realize the Dharma. The hermeneutics is the major research method, with applying the philology and philosophy as well. This thesis contains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introduction telling the problem awareness, purpose, research methods, motivation and structure of this paper. Chapter two tells the position of the “Yuánjué jīng” and its feature about thoughts. It also mentions the issue of version authentic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athāgatagarbha (如來藏) and the “Yuánjué jīng” is also discussed here.
Chapter three, four and five are the focusing statements in this paper. Chapter three deals with the importance of realizing the ignorance-whether it could be swept out or not-effecting the achievement levels of the practitioners. Chapter four explains the way of perceiving: Illusion-leaved and Bodhi-manifested.(離幻顯覺). How to see one's own Buddha-nature (見性) and make cause to achieve complete enlightenment, are discussed in this chapter. Chapter five states the teaching about effecting three kinds of pure contemplation (三種淨觀) to enter the unhindered-gate of the complete enlightenment.(圓覺無礙法門)And, based on it developing 25 kinds of pure and clean meditating ways for becoming enlightened gradually. Chapter six is conclusion.
Above three chapters (three, four and five) actually grasp the key point of practice in this sutra, which could be generalized to three steps : Firstly, being a secular, who should give up his ignorance;then, secondly he can see the Buddha-nature. (見性) Finally, by constant practice and realization to gain the Bodi.(修證一貫,得證菩提)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ssentials of practice of the “Yuánjué jīng” with the goal of guiding the practitioners to become awakened Buddha.
目次誌謝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5
第三節 文獻回顧 6
一、修行文獻 6
二、學術文獻 9
三、藝術與教育文獻 12
第四節 論文架構 16
第二章 《圓覺經》之文獻定位與思想特色 19
第一節 《圓覺經》之譯者與真偽 19
一、《圓覺經》之譯者與翻譯年代 20
二、《圓覺經》之真偽 22
三、《圓覺經》之疏史 24
第二節 《圓覺經》屬如來藏系經典 27
一、如來藏系經論之發展 28
二、如來藏之「藏」意 31
三、如來藏(tathāgatagarbhaḥ)梵文字義 33
四、圓覺與如來藏 37
第三節 《圓覺經》經題釋義 43
一、大方廣(mahā-vaipulya) 44
二、圓覺(pūrṇabuddha) 47
三、修多羅(sūtra) 50
四、了義經(nītārthasūtra) 52
第四節 《圓覺經》經文架構 54
一、序分 55
二、正宗分 55
三、流通分 58
第五節 《圓覺經》之修行特色與價值 59
一、成佛正因 61
二、大乘頓法 62
三、明示無明 63
四、明證次地 65
五、三根普被 66
六、教法圓融 69
第三章 《圓覺經》修行之首要──認知無明 71
第一節 顛倒妄執──根本無明 73
ㄧ、妄執四大為自身相 79
二、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81
第二節 貪與愛──潤生無明 85
一、貪欲──業力之源 86
二、愛欲──身根之源 89
(一)命因於欲 89
(二)愛為欲因 欲滋於愛 91
(三)愛欲與命 因果相續 92
(四)愛欲之果報 94
第三節 理事二障 99
一、二障之義 100
(一)事障 100
(二)理障 102
二、二障之體 108
(一)事障──相生義 108
(二)理障──不覺義 111
1.根本不覺 112
2.枝末不覺 117
三、五性差別 124
第四章 《圓覺經》修行之要門──悟入「圓覺」 133
第一節 悟入「圓覺」之前行──明幻依覺 134
第二節 悟入「圓覺」之關鍵──離幻顯覺 139
一、幻以覺滅 139
二、三令遣覺 141
一遣「幻」覺 141
二遣「有」覺 143
三遣「無」覺 143
示顯真覺 144
三、四令遠離 145
(一)離幻境 146
(二)離覺 147
(三)捨幻 148
(四)滅空 150
第三節 悟入「圓覺」之漸修 151
一、「戒」淨業行 152
二、「定」安身心 153
三、「慧」以觀修 154
(一)觀身 154
(二)觀心 155
第四節 悟入「圓覺」之障礙 157
一、四相 157
(一)迷識境 157
(二)迷智境 159
(三)四相過患 164
二、四病 168
(一)作病 169
(二)任病 169
(三)止病 170
(四)滅病 171
第五章 《圓覺經》修行之證入──圓覺無礙法門 175
第一節 圓覺無礙三種淨觀 175
一、奢摩他 176
二、三摩缽提 178
三、禪那 179
第二節 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183
一、單修:三輪 184
(一)單修奢摩他 184
(二)單修三摩缽提 185
(三)單修禪那 186
二、依次或齊修:二十一輪 187
(一)以奢摩他為主的七輪 187
(二)以三摩缽提為主的七輪 190
(三)以禪那為主的七輪 193
三、圓修:一輪 195
第三節 三種淨觀之漸修 197
一、修三法之前行 197
二、三種淨觀 198
(一)奢摩他 198
(二)三摩缽提 199
(三)禪那 200
第四節 圓覺之修證次第 201
一、圓覺自性 203
(一)性有──實性無別 203
(二)非性──非幻相差別性 205
二、隨順圓覺之修證次第 206
(一)凡夫隨順覺性 207
(二)菩薩未入地隨順覺性 210
(三)菩薩已入地隨順覺性 211
(四)如來隨順覺性 212
三、隨順圓覺之頓證 213
(一)修法 214
(二)條件 220
第六章 結論 223
一、淨化階段 225
二、除幻階段 229
三、證真階段 230
參考文獻 233
古籍 233
專書 238
叢書、期刊論文 242
碩博士論文 246
網路論文 249


圖目次
(圖 1-1-1)《心生‧佛放》五字聯 2
(圖 1-1-2)橫批《以冰霜‧以穹窿》 3
(圖 3-1-1)《天發神讖碑》局部 48
(圖 3-1-2)《從身閒》局部 49
(圖 3-1-3)《嶧山碑》局部 50
(圖 3-1-4)〈佛滅度後,以戒為師〉局部 51
(圖 3-1-5)《石鼓文》局部 52
(圖 3-1-6)《石鼓文》局部 53
(圖 3-1-7)碑刻 局部 54
(圖 3-1-8)摩崖刻石 局部 55
(圖 3-1-9)《張黑女墓誌銘》局部 55
(圖 3-1-10)《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魏遲造像記》局部 55
(圖 3-1-11):天意憐幽草,人間愛晚晴 58
(圖 3-1-12)《華嚴經》句 58
(圖 3-1-13)《泉州草庵聯語》 59
(圖 3-2-1)弘一大師所示之圖示 66
(圖 3-2-2)弘一大師五方印 70
(圖 3-2-3)弘一大師鈐拓加跋 71
(圖 3-2-4)刊頭畫-文藝消息 72
(圖 3-2-5)刊頭畫-文藝批評 72
(圖 3-2-6)廣告畫-中國實業雜誌 73
(圖 3-2-7):《李叔同先生印存》局部 78
(圖 3-2-8):《李叔同先生印存》局部 79
(圖 3-2-9)弘一大師早期治印局部 83
(圖 3-2-10)弘一大師早期治印局部 84
(圖 3-2-11)弘一大師早期治印局部 85
(圖 3-2-12)弘一大師早期治印局部 86
(圖 3-2-13)弘一大師早期治印局部 87
(圖 3-2-1)法常首座辭世詞 93
(圖 3-2-2)贈夏丏尊〈勇猛精進〉 95
(圖 3-2-3)心經四條屏 95
(圖 3-2-4)大方廣佛華嚴經偈頌集句聯 96
(圖 3-2-5)大方廣佛華嚴經偈頌集句 97
(圖 3-2-6)念佛不忘救國橫幅 98
(圖 3-2-7)南無阿彌陀佛 99
(圖 3-2-8)唐朝李陽冰《三墳記》局部 99
(圖 3-2-9)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100
(圖 3-2-10)《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局部 101
(圖 5-1-1)(一)致夏丏尊函 106
(圖 5-1-2)(二)致夏丏尊函 107
(圖 5-1-3)(三)致夏丏尊函 108
(圖 5-1-4)(四)致夏丏尊函 110
(圖 5-1-5)(五)致夏丏尊函 111
(圖 5-1-6)(六)致夏丏尊函 112
(圖 5-1-7)(一)致好友楊白民函 113
(圖 5-1-8)(二)致好友楊白民函 115
(圖 5-1-9)《蘭亭序》局部 115
(圖 5-1-10)顏真卿《祭姪文稿》局部 115
(圖 5-1-11)(三)致楊白民函 116
(圖 5-1-12)(五)致楊白民函 117
(圖 5-1-13)(一)致好友高文顯函 118
(圖 5-1-14)(二)致好友高文顯函 119
(圖 5-1-15)永春普濟寺 124
(圖 5-1-16)溫州慶福寺 126
(圖 5-1-17):二一老人 127
(圖 5-2-1)(一)致學生劉質平函 130
(圖 5-2-2)(二)致學生劉質平函 131
(圖 5-2-3)(三)致學生劉質平函 132
(圖 5-2-4)(四)致學生劉質平函 133
(圖 5-2-5)(五)致學生劉質平函 135
(圖 5-2-6)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序 136
(圖 5-2-7)致學生豐子愷函 138
(圖 5-2-8)(三)致學生豐子愷函 141
(圖 5-2-9):致李芳遠函 146
(圖 5-3-1)致了智法師函 148
(圖 5-3-2)弘一大師致贈廣洽大師的墨寶~「佛滅度後以戒為師」 150
(圖 5-4-1):弘一大師書〈悲欣交集〉 152
(圖 5-4-2):弘一大師臨終遺囑 153
(圖 6-1-1)《今日與明朝》 157
(圖 6-1-2)《吾兒?!》 158
(圖 6-1-3)《兒戲其一》
點閱次數399
建檔日期2022.06.06
更新日期2023.01.18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41825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