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釋會至 (著)
|
出處題名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出版日期 | 2014.09 |
頁次 | 1 - 24 |
出版者 | 玄奘大學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hcu.edu.tw/hcu/zh-tw
|
出版地 | 新竹市, 臺灣 [Hsinchu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為元亨佛學院研究所。 |
關鍵詞 | 異生性; 異生法; 補特伽羅; 我; 無我 |
摘要 | 本論文「異生性之探究」,係探討關於凡夫的種種習氣,如何透過修行而達到斷 二障煩惱,成就見道證果之問題。有情眾生在三界中不斷的沉輪生死,頭出頭没無法 超脫,由此可見生死的問題,在生命中是相當重要的。加之,在《大毘婆沙》、《發智 論》、《俱舍論》等論中更擴大加以闡述關於「異生性」的主題。雖然有諸多論文論述 關於「無我」、「我」、「補特伽羅」等之議題,但是,鮮少看見以「異生性」為主題的 論述,這令我對「異生性」的主題研究深感興趣。在原始佛教《阿含經》中雖有提到「異生」一詞,但到部派佛教時代,則擴大說 明,如何「捨異生性,得聖性」的論題,尢其在《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阿毘達磨 俱舍論》、《順正理論》中更深入論到此問題。近代《太虛大師全集〉及印順導師的著 作中也都有更進一步的分析與論究;宅見春雄〈異生性異補特伽羅〉中亦作相關的說 明。本文將以《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作為底本,向上追溯到原始佛教「異生」的定 義,向下研探到大乘時代異生性思想的流變,如此之架構讓筆者試著想由早期的《阿 含經》中對異生的詮釋,到部派佛教的「異生性」之開展,進一步研探關於「異生性」 與「異生法」之問題。釐清《發智論》與《大毘婆沙論》對於「異生性」教相之開展。 期望能藉由此議題更加深入釐清「異生性」思想的發展與變遷,提供更多教理的分析 與研究。讓更多的修行者能藉以此論題幫助行者內化昇華,提升修行之行門與解門深 度,以期拓展實踐生命的視野。
|
目次 | 一、前言 2 二、異生性之意義 2 (一)異生性之定義與特性 3 三、補特伽羅之定義 5 (一)補特伽羅之定義與特性 5 四、異生性思想之發展 9 五、結論 22 參考書目 23
|
點閱次數 | 318 |
建檔日期 | 2022.10.27 |
更新日期 | 2023.09.27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