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中印佛教「禮讚」之異同
作者 釋妙煥 (著)
出處題名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出版日期2014.09
頁次85 - 109
出版者玄奘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hcu.edu.tw/hcu/zh-tw
出版地新竹市, 臺灣 [Hsinchu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作者為淨覺僧伽大學大乘佛教思想研究所。
關鍵詞接足禮; 禮讚; 禮懺; 儀軌; 讚唄
摘要本文透過現存漢譯經典,釐清「禮讚」在中印佛教史上,重要轉折點的發展與異 同。印度佛教的「禮」和「讚」,包括頂禮、讚嘆、伽陀、接「禮、合掌禮、讚偈、 禮法制度、禮讚等。聽法者的禮儀姿勢,依佛陀說法的座位高低而定,聽眾不可高於 佛陀。如佛陀「坐」「講經,聽眾佛卻「坐」一面,但如佛陀「站」「講,聽眾要卻 「「」一面。佛教繼承原有的「吠陀讚歌」,加以發展,當時「禮讚」已是日常的普 遍文化。中後期印度佛教,繼承佛陀時代的「禮和讚」思想,但也有變化,從馬鳴(約 西元 100-200 之間)著《佛所行讚》可見一斑;龍樹(約西元 150-250 之間)和世親 (約西元 320-80 之間)開始「禮」與「讚」開始正式連用。中國為「禮儀之邦」,來華僧人為了弘揚佛法,就選擇最與中國文化相契的經典, 其中不乏具有「禮」和「讚」的思想者。最早有東晉道安(312-385)及南北朝曇鸞 (476-542),隋唐智顗(537-597)和信行(540-594)等繼之,但以上皆以單一「讚」 或「懺」命名,而且有的已失傳,真正開始以「禮讚」為名者最早要算善導(613-681)。 他集著了一系列的「禮讚」儀軌,如《往生禮贊》、《般舟贊》等,皆以「禮懺儀軌」 的形式貫穿,從此「禮讚」與「禮懺」乃至「儀軌」三者融合。除此之外,善導還配 合佛教音樂之音韻聲調著《轉經行道願往生淨􏰅法事贊》,風靡一時。之後有法照 (747-821)在善導「禮讚」基礎上,以同樣方式創「五會念佛」。唐末,禮讚與禮懺基本融合。宋明清及以後,主要是天台宗諸師的大力弘揚,宋朝有知禮(960-1028)、 慈雲遵式(964-1032)、仁岳(?-1077)、志磐(1195-1274)等,明代有袾宏(1535-1615), 清代有咫觀等,他們不但著述「禮懺」儀軌,且大力弘揚。尤其是遵式,號稱「百部 懺主」,用「禮懺」為國祈福,還得到皇室的嘉獎與厚賜,加快了「禮懺儀軌」發展 的步伐。後來,志磐也撰了《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至此「禮懺儀軌功能」 也由「個人修行」轉變到「為他人祈福或超度」。明朝袾宏重訂志磐的「水陸儀軌」, 與讚唄結合,配有多種法器和唱念,流行至今,這些都是創舉。中印禮讚最大的相同點,都是為了「個人修行」。最大的異,是宋以後功能偏重 「為他人祈福超度」;其次是印度的「禮讚」轉變為中國的「禮懺儀軌」,宋明後的「儀 軌經懺」並與讚唄融合。其中「捨本逐末」的弊端,也是一個很無奈的轉變,做為當 代「教職人員」的我們,必佛清楚這種轉變,好的我們可以繼承發展,弊端我們要調 整,這些都需要我人有覺醒的意識,才能取捨「禮讚」,荷擔如來家業。
目次一、緒論 87
(一)研究動機 87
(二)研究目的 87
(三)研究架構 88
(四)研究架構 88
二、印度佛教「禮讚」的應用及特點 89
(一)印度佛教早期「禮讚」的應用及特點 89
(二)印度佛教中後期「禮讚」的應用及特點 92
三、中國佛教「禮讚」的發展及特點 94
(一)南北朝、隋、唐「禮讚」的發展及特點 94
(二)宋、明、清及現代「禮讚」的發展及特點 97
四、中印佛教「禮讚」之異同 101
(一)中印佛教「禮讚」之異 101
(二)中印佛教「禮讚」之同 104
五、結論 107
參考書目 108









點閱次數297
建檔日期2022.10.27
更新日期2023.09.27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53549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