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臺灣佛寺主殿空間形式構成意涵與變遷初探=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meaning and changes of the spatial composition of the main hall in Buddhist temple in Taiwan
作者 許文娟 (著)=Hsu, Wen-chuan (au.)
出版日期2024
頁次191
出版者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
出版者網址 https://arch.gm.cute.edu.tw/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系
指導教授閻亞寧=Yan, Ya-ning
畢業年度112
關鍵詞臺灣=Taiwan; 佛教=Buddhism; 佛寺=Buddhist Temples; 主殿=Main Hall
摘要 近年臺灣儼然成為全世界佛教中心之一,然針對臺灣佛教歷史、佛教藝術等議題者多,闡述「佛寺主殿空間形式構成意涵與變遷」之相關研究則少;部分著重「佛教建築」外觀相關研究,無法傳達其內部蘊含深厚佛法精神與人文意涵,想更深一層闡釋
其實際內涵,為本研究之主要動機。
研究目的::
一、探討臺灣佛寺主殿空間形式構成意涵與變遷的現象。
二、探討臺灣佛寺主殿隨著時空轉換,產生變遷的原因。
透過文獻回顧法資料蒐集、案例調查法與專家訪談,進一步闡述傳統佛教建築,進入現代新舊交替,瞭解歷史上佛教建築與日後佛殿建構等,有一定借鑑意義。本研究首先透過文獻瞭解漢傳佛教主殿連結方式,分為整體配置、建築外觀、空間形式與法像法器等架構,並建立解析方法。其次將臺灣從清領至當代佛教寺院發展分為四期,並就前述架構進行解析,探究其中主殿變遷從傳統到現代的實際變化以及影響臺灣佛寺主殿變遷背後的原因。
研究結果發現:佛教信仰體系經過長期流佈,佛殿空間構成與變遷是持續不斷且多元多樣貌的,反映在社會經濟、宗教文化等因素的變化,滿足現今社會的佛教信仰。
一、臺灣佛寺主殿空間形式構成意涵與變遷的現象
(一)空間形式構成—1.中軸對稱布局。2.三進式天井與庭園布局。3.佛龕須彌臺座蘊含的宇宙觀。4.主殿與法像法器「以像表法」。
(二)空間意涵—1.宗教意涵的空間象徵。2.文化意涵的建築藝術。3.社會意涵反映社會變遷與現代化應用。
(三)變遷現象—1.歷史與文化融合。2.現代化因應。3.宗教融合與創新。
二、臺灣佛寺主殿隨著時空轉換,產生變遷的原因
(一)歷史背景與宗教發展—1.移民與本土化融合。2.日治時期帶入和風建築與現代化建築技術。3.戰後國民政府遷臺,帶入結合傳統中國元素與現代技術,形成新的佛寺建築形式。
(二)社會經濟與政府政策—1.經濟繁榮。2.都市化進程。3.文化資產保護政策。4.宗教自由開放蓬勃發展。
(三)建築技術與設計理念創新—1.現代化技術產生高層建築與大跨度結構。2.新式建材應用,提供創新技術與變化選擇。
臺灣佛教主殿空間形式構成雖歷經千變萬化,蘊含深刻意涵始終如一,形式改變、精神不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只有合乎時宜,順應當下時節因緣與時俱進,如此即為臺灣佛教主殿空間的真實意涵與價值。
In recent years, Taiwan has become one of the centers of Buddhism in the world. However, there are many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and Buddhist art in Taiwan, but few studies on "the meaning and changes of the spatial form of the main hall of Buddhist temples"; some of them focus on the appearance of "Buddhist architecture". Relevant research cannot convey the profound Buddhist spirit and humanistic connotation contained within it. The main motivation of this study is to further explain its practical connotation.
Research purposes:
1. To explore the meaning and changes in the spatial form of the main hall of Taiwanese Buddhist temples.
2. Discuss the reasons why the main hall of Taiwanese Buddhist temples has changed with the change of time and space.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case investigation, and expert interviews, this paper further elaborates on traditional Buddhist architecture, enters the transition between old and new in modern times, and understands historical Buddhist architecture and future Buddhist temple construction, etc., which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his study first uses literature to understand the connection methods of the main temples of Chinese Buddhism, which are divided into structures such as overall configuration, architectural appearance, spatial form, and religious objects, and establishes an analytical method. Secondly,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temples in Taiwan from the Qing Dynasty to contemporary times is divided into four phases., and analyze the aforementioned structure to explore the actual changes in the main hall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ity and the reasons behind the changes in the main hall of Taiwanese Buddhist temples.
Research conclusion: After a long period of spread of the Buddhist belief system, the spatial composition and changes of the Buddhist temple are continuous and diverse, reflected in changes in socioeconomic, religious and cultural factors, and satisfy the Buddhist beliefs in today's society.
1.The meaning and changes in the spatial form of the main hall of Taiwanese Buddhist temples:
(1)Spatial form composition—Ⅰ.Central axis symmetrical layout.Ⅱ. Three-entry patio and garden layout.Ⅲ.The cosmology contained in the Xumi pedestal of the Buddhist niche.Ⅳ. The main hall and Dharma statues and instruments "represent the Dharma with images."
(2) Spatial meaning-Ⅰ.Space symbol with religious meaning.Ⅱ.Architectural art with cultural implications. Ⅲ.Social implications reflect social changes and modern applications.
(3)Change phenomenon - Ⅰ.Integration of history and culture.Ⅱ.Modernization response.Ⅲ.Religious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2.The reasons why the main hall of Taiwanese Buddhist temples changed with the change of time and space:
(1)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religious development--Ⅰ.Integration of immigration and localization.Ⅱ.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
目次Abstract V
謝 誌 VI
目 錄 VIII
圖目錄 XIV
表目錄 XV
附錄表圖 XV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一、研究範圍與名詞定義 3
二、研究限制與對應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8
一、研究方法 8
(一) 文獻回顧與資料蒐集法 8
(二) 案例調查法 9
(三) 專家訪談法 9
二、研究內容 9
三、研究架構 11
第貳章 佛教建築起源與主殿空間形式構成意涵相關研究 12
第一節 佛教的起源與傳播 12
一、佛教的起源與傳播 12
(一) 北傳與南傳(大乘與小乘佛教) 12
二、佛教入中國 14
(一) 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 14
(二) 中國佛教宗派的創立 15
第二節 佛教主殿空間形式相關研究 16
一、原始佛教與中國佛寺主殿空間形式 16
(一) 印度石窟與佛塔 16
(二) 中國佛教石窟及塔剎 17
二、中國佛寺布局形成與制定 19
(一) 捨宅為寺風行 19
(二) 「伽藍七堂」制度形成與制定 20
第三節 臺灣佛教與主殿空間形式研究 21
一、佛教入臺發展分期 21
(一) 明鄭、清領時期 ( 1624~1895 ) 21
(二) 日本殖民時期 ( 1895~1945 ) 22
(三) 臺灣光復至戒嚴時期 ( 1945~1987 ) 22
(四) 臺灣解嚴後至今 ( 1987~迄今 ) 23
二、臺灣佛寺主殿空間形式相關研究 23
(一) 佛教建築空間形式相關專書 23
(二) 佛教建築空間形式探討相關論文 23
(三) 佛教建築空間形式相關研討會 26
三、小結 27
第參章 佛寺主殿空間形式構成意涵 28
第一節 中國古建築與禮制儀軌 28
一、中國禮制形成 28
二、建築中軸線布局與中道思想 28
第二節 佛寺整體配置 29
一、選址 29
二、方位 30
三、單元與群組關係 31
第三節 佛寺建築外觀 31
一、整體建築 31
二、主要構造材料 32
(一) 木構架為主要結構 32
(二) 木構與磚造混合 33
(三) R.C.鋼構或R.C.鋼筋混泥土建築 33
三、主殿 33
(一) 建築結構形式 33
(二) 佛寺主殿功能 34
第四節 佛寺主殿空間形式構成 37
一、佛殿上層空間形式構成與意涵 38
(一) 天花藻井之歷史發展與變遷 38
(二) 藻井意涵與功能 39
二、佛殿中層空間形式構成與意涵 40
(一) 殿宇供龕之歷史發展與意涵 40
(二) 佛教宇宙觀與須彌臺座 40
三、佛殿下層空間形式構成與意涵 42
(一) 佛殿禮佛區 42
(二) 佛殿禮儀--禮敬三寶儀軌 43
第五節 主殿內法像與法器 44
一、主殿內法寶器具分類 44
二、主殿之莊嚴具 45
(一) 供像 45
(二) 佛龕與須彌座 52
(三) 佛背牆與佛背光 53
(四) 華蓋 (寶蓋) 54
(五) 幢、幡與歡門 54
三、主殿之報時器 55
(一) 大鼓與梵鐘 55
(二) 木魚與大磬 56
四、主殿之供佛器 56
(一) 光明燈、供燈及燭檠 56
(二) 香爐 57
(三) 佛桌及十供養 58
(四) 經幢 (出食臺) 59
第六節 佛教主殿之體、相、用 60
一、佛教主殿案例空間形式調查表 61
二、小結 63
第肆章 臺灣佛寺主殿調查與分析 64
第一節 臺灣佛教分期-主殿變遷之探討 64
一、明鄭、清領時期主殿空間形式 (1624~1895) 探討 65
(一) 明鄭、清領時期-佛教發展概況 65
(二) 明鄭、清領時期-佛教建築概況 65
(三) 明鄭、清領時期主殿案例 66
(四) 明鄭、清領時期-案例空間變化表 69
二、日治時期主殿空間形式 (1895~1945) 探討 71
(一) 日治時期-佛教發展概況 71
(二) 日治時期-佛教建築概況 71
(三) 日治時期主殿案例 72
(四) 佛教日治時期-案例空間變化表 74
三、臺灣光復~戒嚴時期主殿空間形式 (1945~1987) 探討 76
(一) 臺灣光復~戒嚴時期-佛教發展概況 76
(二) 臺灣光復~戒嚴時期-佛教建築概況 76
(三) 臺灣光復~戒嚴時期主殿四大叢林道場案例 77
(四) 台灣光復~戒嚴時期-案例空間變化表 79
四、臺灣解嚴後主殿空間形式 (1987~迄今) 探討 81
(一) 臺灣解嚴後-佛教發展概況 81
(二) 臺灣解嚴後-佛教建築概況 81
(三) 臺灣解嚴後主殿案例 82
(四) 臺灣解嚴後-主殿案例空間變化表 85
第二節 研究發現 87
第三節 專家訪談 88
第四節 小結 90
第伍章 綜合探討臺灣佛寺主殿變遷 92
第一節 臺灣佛寺主殿變遷現象解析 92
一、佛教初傳期研究發現 92
(一)傳統式主殿 92
(二)佛教初傳期佛寺整體建築 92
二、佛教日本化時期研究發現 94
(一) 從山林至都會的主殿 94
(二) 佛教日本化時期佛寺整體建築 94
三、中國佛教奠碁期研究發現 95
(一) 複層化主殿 95
(二) 中國佛教奠碁期佛寺整體建築 95
四、臺灣佛教發展期研究發現 96
(一) 當代演繹主殿 96
(二) 臺灣佛教發展期佛寺整體建築 97
第二節 探討主殿的變遷從傳統到現代 99
一、影響變遷因素的變與不變之諍 99
二、當代佛寺主殿變遷-特質與功能 99
(一) 空間主題性 100
(二) 具備整體性 101
(三) 道場多樣性 103
第三節 探討影響臺灣佛寺主殿變遷的原因 103
一、傳統式主殿-佛教初傳期 103
(一) 討論--影響佛教初傳期之背景 103
(二) 影響變遷原因的意義與價值 105
二、從山林至都會的主殿-佛教日本化時期 105
(一) 討論--影響佛教日本化時期之背景 105
(二) 影響變遷原因的意義與價值 107
三、複層化主殿-中國佛教奠碁期 108
(一) 討論—影響中國佛教奠碁期的背景 108
(二) 影響變遷原因的意義與價值 109
四、當代演繹主殿-臺灣佛教發展期 109
(一) 討論—影響臺灣佛教發展期的背景 109
(二) 影響變遷原因的意義與價值 110
第四節 小結 111
一、宗教信仰提升--神道教的迷信到佛教的信解行證 111
二、佛教儀式影響空間形式--傳統繁複儀式化到現代簡捷功能化 111
三、政治體制的改變-從皇權到民主,從封建到平等自由 111
四、時空改變--建築技術提升,專業建築師介入主導整體配置 111
第陸章 結論 112
第一節 臺灣佛寺主殿的空間形式構成意涵與變遷的現象 112
一、空間形式構成 112
二、空間意涵 112
三、變遷現象 113
第二節 臺灣佛寺主殿隨著時空轉換,產生變遷的原因 113
一、歷史背景與宗教發展的影響 113
二、社會經濟與政府政策的影響 114
三、技術進步的影響 114
第三節 結論-臺灣佛寺主殿的時變時義 114
一、臺灣佛寺主殿形式改變,精神不變 115
二、臺灣佛寺主殿與時俱進,核心價值不變 115
參考文獻 117
壹、專書 117
貳、學術論文 120
参、期刊、雜誌、專刊論文 120
肆、網路資料 122
附錄一-台灣佛教分期主殿案例 124
壹、佛教初傳時期主殿案例 124
貳、佛教日本化時期主殿案例 129
参、中國佛教奠碁期主殿四大叢林道場案例 140
肆、台灣佛教發展期主殿案例 147
附錄二-專家訪談意見函 172
作者簡歷 174
點閱次數20
建檔日期2024.08.28
更新日期2024.08.28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702696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