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摩羅什所傳「數息觀」禪法之剖析
釋惠敏
國立藝術學院副教授
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
1995.04出版
頁257-290
257頁
前言
根據僧叡(AD﹖-436)所撰〈關中出禪經序〉所說﹕「此
土先出《修行》、大小《十二門》、大小《安般》,雖是其
事,既不根悉,又無受法,學者之戒,蓋闕如也」(註1)。
這種對在中國所流傳禪法是不全的感嘆,顯示僧叡對當時佛
教界之禪法教學的評語。所以,四世紀後葉(AD 358-363)曾
在西北印度及中亞學習的鳩摩羅什(Kumarajiva) 來華 (AD
401,12月20日)不到七日(12月26日),學習心切的僧叡立即
從之受禪法(註2)。
僧叡又說,「尋蒙抄撰眾家禪要,得此三卷。初四十三
偈是究摩羅羅陀法師所造,後二十偈是馬鳴菩薩之所造也。
其中五門是婆須蜜、僧伽羅叉、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
馬鳴、羅陀禪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六覺中偈是馬鳴菩薩修
習之,以釋六覺也。初觀婬、恚、痴相及其三門,皆僧伽羅
叉之所撰也。息門六事諸論師說也。菩薩習禪法中,後更依
《持世經》益《十二因緣》一卷、《要解》二
258頁
卷,別時撰出」(註3)。由此可見,鳩摩羅什首先傳來中國
的禪法 ( 《坐禪三昧經》,以下略稱為《坐》﹔AD 402,1
月5日傳譯﹔AD 409,閏月5日再治) 是抄撰了歷來眾家禪法
的集要(眾家禪要)(註4)。此外,記載是鳩摩羅什所譯且現
存的「禪經」有《禪秘要法經》(註5)、《禪法要解》、《
思惟要略法》等。
可是,僧叡認為在鳩摩羅什之前所傳譯之禪法並不完備
亦無受法,其實情為何﹖鳩摩羅什所傳譯的「禪經」有何特
色﹖當時佛教界對其所傳禪法之評價如何﹖這些問題是本稿
的關心點。由於篇幅有限,我們將只以「數息觀」(安那般
那三昧)為主來探究以上諸問題。
在研究資料選擇方面,鳩摩羅什所譯的諸「禪經」中,
提示「數息觀」禪法最詳細的是《坐禪三昧經》。擬將此資
料與鳩摩羅什之前所傳譯之禪法比較其中之異同。此外,印
度說一切有部之集大成書《大毘婆沙論》 (大約編纂於 AD
150,以下略稱為《毘婆沙》),以及初期瑜伽行派之根本論
書《瑜伽師地論》〈聲聞地〉(大約成立於四世紀)也是我們
的參考資料之一 。
首先,鳩摩羅什所譯《坐》中「阿那般那三昧法門」(
數息觀)之全文組織,可分析為如下四段﹕
§1 阿那般那三昧法門
§2 三種學人
§3 六門
§3.1 數法
§3.1.1除欲思覺 §3.1.2滅瞋恚覺 §3.1.3除惱覺
§3.1.4除親里覺 §3.1.5除國土覺 §3.1.6除不死覺
§3.2 隨法 §3.3 止法 §3.4 觀法
259頁
§3.5 轉觀法 §3.6 清淨法
§4 十六分
因此,我們也將依§1「阿那般那三昧法門」、§2「三
種學人」、§3「六門」、§4「十六分」等步驟來進行討論
。特別對於§3「六門」中以§3.1「數法」(數息觀)對治六
種「思覺」 (vitarka﹔ 尋思 ) 的偈頌與馬鳴菩薩的關係,
將介紹目前學界的研究成果,並加以剖析。此外,也將 §4
「十六分」中所敘述的十六階段與一般所傳的「十六勝行」
(sodasakara)似乎有出入之處,列表比對之。最後,將整理
所剖析鳩摩羅什所傳「數息觀」禪法之特色。
§1 阿那般那三昧法門
(以下「黑體字」者是《坐禪三昧經》本文)
[273a13] 若思覺偏多,當習阿那般那三昧法門。
為了解在鳩摩羅什之前所譯傳之「數息觀」禪法是如何
敘述的﹖首先比較安世高 (AD146-147來華)所譯《佛說大安
般守意經》(以下略稱為《安》)(註6)。《安》之「數息觀
」禪法是先對「阿般守意」(anapana-smrti, 阿那般那念)
從「安為身,般為息,守意為道……」 (大15,163c20ff.)
開始,從各種義理的角度作語義說明,屬於語言學的語義解
說則是「安名為入息,般名為出息,念息不離是名安般」 (
大15,165a5-7)之文。同樣地,竺法護(AD 239-316)所傳譯
的《修行道地經》(以下略稱為《修》)也有作「出息為安,
入息為般」(大15,215c22ff.) 語義說明。但是,《安》與
《修》兩者的語義解釋正好相反,而鳩摩羅什所傳之《坐》
卻沒有提出語義說明。
這些諸家禪法對於「阿那般那」語義解釋的歧異的了解
,我們可借用《毘婆沙》中,所舉出有關「阿那般那」(
anapana)的語義解釋
260頁
及評論來說明。首先,它介紹了四種說法﹕
此中 (1) 持來 (*ana) 者,謂入息。 持去 (*apana)
者,謂出息。 《施設論》說﹕吸風入內,名持來﹔引
風出外,名持去。 如鍛金師囊,囊開合,風隨入出,
此亦如是。 (2) 有作是說﹕出息名持來者,入息名持
去。 (3) 有餘師說﹕煖息名持來,冷息名持去。 (4)
復有說者﹕上息名持來,下息名持去。 評曰﹕此中初
說為善 (大 27,134a23ff.)。
由於《毘婆沙》並無梵本現存,所以有關「持來」和「
持去」的梵語,若依《雜心論》 (大28,934a15f.) 「阿那
(* ana) 者,持來,般那 (*apana) 者持去。亦名阿濕波裟
(*asvasa) 婆濕波裟 ( *prasvasa)」之說明可推知﹕“ana
(阿那)”是被意譯成「持來」,為阿濕波裟 (*asavasa) 的
同義語﹔而“apana (般那、波那)”則被意譯成「持去」,
為婆濕波裟 (*prasvasa)的同義語。因此,《毘婆沙》中所
述的四種說法,可知計有﹕
(1)引用《施設論》的說明,以“ana”(持來)為入息,
以“apana”(持去)為出息的說法 (略稱為A說)。
(2)相反地,以“ana”(持來)為出息、以“apana”(持
去)為入息的說法 (略稱為B說)。
(3)以“ana”(持來)名為溫暖的氣息,以“apana”(持
去)名為寒冷的氣息的說法 (略稱為C說)。
(4)以“ana”(持來)名為向上的氣息,以“apana”(持
去)名為向下的氣息的說法 (略稱為D說)。
換言之,此四種說法可以整理成下表﹕
261頁
┌─────┬──┬──┬─────┬─────┐
│《毘婆沙》│ │ │ │ │
│ 的諸說 │ A說│ B說│ C說 │ D說 │
├─────┼──┼──┼─────┼─────┤
│ “ana” │ │ │ │ │
│ (持來) │入息│出息│溫暖的氣息│向上的氣息│
├─────┼──┼──┼─────┼─────┤
│“apana” │ │ │ │ │
│ (持去) │出息│入息│寒冷的氣息│向下的氣息│
└─────┴──┴──┴─────┴─────┘
其次, 《毘婆沙》 認為以 “ana” (持來) 為入息,
“apana”(持去) 為出息的 A說才是妥當的。有關此一語義
解釋的其他相關的論書,如 (聲聞地) 中以“asvasa”為入
息,以“prasvasa”為出息的定義 (大30, 430c9ff. SrBh
220.5ff. ),可謂是和A說一致的(註7)。
不過,在《清淨道論》 (略稱為Vism)的方面,認為A說
是經典中諸義疏 (suttantatthakatha)的說法,而採用律的
義疏 (vinayatthakatha)所云﹕「以“assasa”為出息、“
passasa”為入息(略稱為B說)」等相反的說法(註8)。其理
由,乃是根據律的義疏 (即B說),即﹕一切胎兒從母體生出
來的時候,最初是體內的氣息排出體外後、體外的空氣和灰
塵一起進入體內等的說明。但是,《毘婆沙》則和此相反,
它認為出生時以氣息首先進入的說法為宜(註9)。
至於,「阿那波那」之語義解釋的諸說中,究竟何者比
較獲得支持﹖若考察有關言及阿那波那念的主要論書以及禪
經類說明可整理成如下結果。
A 說﹕《安》、《解脫道論》(註10)、《達摩多羅禪經
》(註11)、〈聲聞地〉《毘婆沙》、《俱舍論》
(註12)、《順正理論》(註13)。
B 說﹕《修》、Vism。
根據此一結果可知,採用 A說與《安》一致者,有《解
脫道論》、《達摩多羅禪經》、《聲聞地》以及《毘婆沙》
等有部系統的論書等。而和《修》的說法 (B說)一致者,則
為Vism。可知。有關阿那波那語義解釋的諸說中,有部系統
的論書乃是支持以“ana”(持
262頁
來)為入息、“apana”(持去)為出息之 A說。但是,鳩摩羅
什所傳之《坐》中,並沒有加入此等語義解釋之論爭。
§2 三種學人
有三種學人,或初習行,或已習行,或久習行。
若初習行,當教言﹕一心念數入息出息,若長若
短,數一至十。
若已習行,當教言﹕數一至十,隨息入出,念與
息俱止心一處。
若久習行,當教言﹕數隨止觀轉觀清淨。阿那般
那三昧六種門十六分。
對於此三種學人的分階法,在〈聲聞地〉(大30, 439
b5ff.﹔ SrBh284. 4ff.) 亦有如下類似的說明。
問﹕修瑜伽師 (yogacara) 凡有幾種﹖答﹕三。 何等
為三﹖一、初修業 (adikarmika) 瑜伽師。 二、已習
行 (krta-paricaya ) 瑜伽師。 三、 已度作意
(atikranta-manaskara) 瑜伽師。 ……云何已度作意
瑜伽師﹖謂住加行究竟果 (prayoga-nistha-phala)
作意位中, 由此超過 (atikranta ) 加行方便所修
(prayoga-bhavana) 作意, 安住修果
(bhavana-phala) ,是故說名已度作意。
即,瑜伽師 (禪定之修行者) 被分為 (1) 初學者(
adikarmika,初修業)、(2)積累長期的經驗(krta-paricaya
,已習行)者、(3)超越作意(atikranta-manaskara,已度作
意) 者等三階段。
其中, (3) 超越 (atikranta, 已度) 作意瑜伽師為安
住於「加行究竟果」 (prayoga-nistha-phala)。 所謂「加
行究竟果」,亦即表示﹕<1>了相 (laksana-pratisamvedi)
<2> 勝解 (adhimoksika) <3>遠離 (pravivekya) <4>攝樂
(rati-samgrahaka) <5> 觀察 (mimansa) <6> 加行究竟
(prayoga-nistha) <7> 加行究竟果等七作意 (大30,465b
29ff.﹔497c14ff.)之第七階段的境
263頁
地。此外,他亦超越有關加行方便 (prayoga)修習(bhavana
)的作意,而安住於(sthita)修果(bhavana-phala)之故。
接著,〈聲聞地〉(大30,439b15ff.﹔ SrBh284.23ff.)
中將此三階段配合修行的階位,繼續敘述如下﹕
又始從修習善法欲已去, 乃至未起順決擇分善根,於
爾時名初修習業。 若已起順決擇分善根,所謂煖、頂
、 忍、 世第一法名已習行。 若已證入正性 (
samyaktva) 離生 (nyama) 得諦 (satyani) 現觀
(abhisamagacchati),不由他緣,於佛聖教, 不為餘
緣之所引奪,當於爾時名度作意。 由彼超過他緣作意
,住非他緣所有作意,是為已度作意。
依此可知, 證得煖、頂、忍、世第一法等順決擇分(
nirvedhabhagiya) 善根 (kusala-mulani) 以前的修行者,
被稱為 (1) 初心者 (adikarmika, 初修業)﹔已生起順決擇
分善根者,則被稱為 (2) 積累長期的經驗 (krta-paricaya
,已習行) 者。 隨後,成為決定性地證得無漏的聖道
(samyakatva-nyama,正性離生)、證得 (abhisamagacchati)
四諦等諸真理 (satyani),而於聖者的教法 (sasana) 能不
為其他的影響或因緣 ( para-pratyaya) 所迷惑時,則名為
(3) 超越作意 (atikranta, 已度)者。何以故﹖因為彼已超
越其他的因緣 (para-pratyaya),安住於 (sthita) 不是其
他因緣的狀態 (apara-pratyaya) 之故。
但是,在鳩摩羅什所傳之《坐》中,並沒有如〈聲聞地
〉將「三種瑜伽師」與煖、頂、忍、世第一法等順決擇分、
正性離生等修行階位配合說明的部分。
264頁
§3 六門
§3.1數法
[273a19] 云何為數﹖一心念入息出息。入息至竟數一,出
息至竟數二﹔若未竟而數為非數,若數二至九而誤,
更從一數起。譬如算人一一為二,二二為四、三三為
九。
問曰﹕何已故數﹖答曰﹕無常觀易得故,亦斷諸覺思
故, 得一心故,身心生滅無常相似相續難見,入息出
息生滅無常易知易見故﹔
復次,繫心在數,斷諸思 [ 諸 ] 覺。 思覺者,欲思
覺、 恚思覺、惱思覺、親里思覺、國土思覺、不死思
覺。
此處是說明「數息觀」可以對治(1)欲思覺、(2)恚思覺
、(3)惱思覺、(4)親里思覺、(5)國土思覺、(6)不死思覺六
種思覺 (vitarka,尋思)。這也是如前述僧叡於 (關中出禪
經序) 中所說「六覺中偈是馬鳴菩薩修習之,以釋六覺也」
(大55,65b2-3)。此事也為現代學者所證實。如日本松濤誠
廉(註14) 依據英國 E.H.Johnston 所校訂出版之 The
Saundarananda of Asvaghosa (馬鳴菩薩之《美難陀》詩篇
梵本)(註15),將鳩摩羅什之《坐》中有關六思覺之偈頌與
《美難陀》第十五章「尋思捨斷」之偈頌作了比對研究。因
此,以下之比對部分是用松濤誠廉之研究結果 (以下略稱為
〈松濤誠廉1981〉) 為基礎,我們將鳩摩羅什之漢譯配上梵
本之偈頌以及筆者之試譯 (不考慮偈頌體,以括弧括之)。
若《坐》中缺者,以﹖﹖﹖等表示﹔若其出處不明者,以﹖
﹖﹖等表示。此外本稿也提出一些比對的新發現(以☆注明)
補充之。
265頁
[273a27] 欲求心淨入正道者,先當除卻三種麤覺,次除三
種細覺,除六覺已,當得一切清淨法﹔譬如採金人,
先除麤石砂,然後除細石砂,次第得細金砂。
suvarnahetor api pamsudhavako vihaya pamsun brhao
yathaditah/
jahati suksman api tadvisuddhaye visodhya
hemavayavam niyacchati//66//
(譬如為採金而洗金礦石人,先除麤石砂,然後除細石砂,
淨之又淨,次第得細金砂)
vimoksahetor api yuktamanaso vihaya dosan brhatas
tathaditah/
jahati suksman api tadvisuddhaye visodhya
dharmavayavan niyacchati//67//
(如是,為獲得解脫而修心者,始除麤過失,然後除細過,
淨之又淨,次第得法支)
《美難陀》之第十五章「尋思捨斷」共有69頌,鳩摩羅
什所譯《坐》中「六種覺(尋思)之捨斷」的開頭部分卻是相
當於《美難陀》XV接近結尾之67,66二頌。可見鳩摩羅什之
譯本(或者是原本)並不完全是從《美難陀》XV引用,有時也
有不規則的對應狀況。
[273b2] 問曰﹕云何為麤病﹖云何為細病﹖答曰﹕欲瞋惱
覺,是三名病,親里、國土及不死覺,是三名細病,
除此覺已,得一切清淨法。
問曰﹕未得道者, 結使未斷,六思覺強,從心生亂,
云何能除﹖答曰﹕心厭世間, 正觀能遮而未能拔,後
得無漏道,能拔結使根本。
﹖﹖﹖﹖﹖﹖﹖﹖﹖﹖﹖﹖﹖﹖﹖﹖﹖ (出處不明)
§3.1.1除欲思覺
266頁
[273b7] 何謂正觀﹖
××××××× ×××××××
(《美難陀》中是從XV2開始說明如何除「欲思覺」,可
知《坐》中缺XV 2-7)
1. 見多欲人求欲苦,得之守護是亦苦,
失之憂惱亦大苦,心得欲時無滿苦。
anitya mosa-dharmano rikta vyasanahetavah/
bahusadharanah kama barhya hy asivisa iva //8//
(愛欲是無常、妄法、虛無、悲慘因、眾人共通之法。實如
毒蛇應除之)
2. 欲無常空憂惱因,眾共有此當覺棄,
譬如毒蛇入人室,不急除之害必至。
ye mrgyamana duhkhaya raksyamana na santaye/
bhrastah sokaya mahate praptas ca na vitrptaye//9//
(求欲時苦,守時不寂靜,失時成大憂,得也不滿足)
××××××× ××××××× (《坐》中缺)
trptim vittaprakarsena svargavaptya krtarthatam/
kamebhyas ca sukhotpattim yah pasyati sa nasyati//10//
(以蓄財為滿足,升天為成就,由欲生安樂,如是想者亡)
3.ab 不定不實不貴重,種種欲求顛倒樂,
calan aparinispannan asaran anavasthitan/
parikalpasukhan kaman na tan smartum iharhasi//11//
(汝不應念此欲----動搖、非實在、無實質、不確定、遍計
所執樂)
3.cd 如六神通阿羅漢,教誨欲覺弟子言。
4. 汝不破戒戒清淨,不共女人同室宿,
267頁
欲結毒蛇滿心室,纏綿愛喜不相離。
5. 既知身戒不可毀,汝心常共欲火宿,
汝是出家求道人,何緣縱心乃如是。
6. 父母生養長育汝,宗親恩愛共成就。
咸皆涕泣戀惜汝,汝能捨離不顧念,
7. 而心常在欲覺中,共欲嬉戲無厭心,
常樂欲火共一處,歡喜愛樂不暫離。
如是種種呵欲覺,如是種種正觀除欲覺。
﹖﹖﹖﹖﹖﹖﹖﹖﹖﹖﹖﹖﹖﹖﹖﹖﹖
以上從「如六神通阿羅漢……」 開始之偈頌 (3cd-7)
,松濤誠廉氏推論﹕ 或許是從馬鳴菩薩的 《舍利弗劇》 (
Sariputraprakarana)中的引用(註16)。
§3.1.2滅瞋恚覺
[273b21] 問曰﹕云何滅瞋恚覺﹖答曰﹕
××××××× ××××××× (《坐》中缺)
vyapado va vihimsa va ksobhayed yadi te manah/
prasadyam tad vipaksena maninevakulam jalam//12//
(若瞋恚、惱害擾動汝意,應以對治安淨彼,譬如投珠於濁
水)
8ab 從胎中來生常苦,是中眾生莫瞋惱,
﹖﹖﹖﹖﹖﹖﹖﹖﹖﹖﹖﹖﹖﹖﹖﹖﹖ (出處不明)
8cd 若念瞋惱慈悲滅,慈悲瞋惱不相比,
9ab 汝念慈悲瞋惱滅,譬如明闇不同處。
pratipaksas tayor jneyo maitri karunyam eva ca/
virodho hi tayor nityam prakasatamasor iva//13//
(應知此二對治是慈、悲﹔彼等猶如明、闇常相剋)
268頁
9cd 若持淨戒念瞋恚,是人自毀破法利,
10ab 譬如諸象入水浴,復以泥土塗坌身。
nivrttam yasya dauhsilyam vyapadas ca pravartate /
hanti pamsubhir atmanam sa snata iva varanah//14//
(雖棄捨惡戒,卻起瞋者,猶如浴後之象以泥塵塗自身)
10cd 一切常有老病死,種種鞭笞百千苦,
11ab 云何善人念眾生,而復加益以瞋惱。
duhkhitebhyo hi martyebhyo vyadhimrtyujaradibhih/
aryah ko duhkham aparam saghrno dhatum arhati//15//
(有慈悲之善人,云何更添加別種苦於已受病、死、老等苦
之眾生)
11cd 若起瞋欲害彼,未及前人先自燒,
dustena ceha manasa badhyate va paro na va/
sadyas tu dahyate tavat svam mano dustacetasah//16//
(以惡意害他或不害他,可是懷惡意者常先自燒惱)
12ab 是故常念行慈悲,瞋惱惡念內不生。
tasmat sarvesu bhutesu maitrim karunyam eva ca/
na vyapadam vihimsam va vikalpayitum arhasi//17//
(是故,汝應於一切眾生常念行慈悲,不念行瞋恚或惱害)
12cd 若人常念行善法,是心常習佛所念,
yad yad eva prasaktam hi vitarkayati manavah/
abhyasat tena tenasya natir bhavati cetasah//18//
(人們尋思各種樂著事,從數息而成為彼之性格)
13 是故不應念不善,常念善法歡樂心,
今世得樂後亦然,得道安樂是涅槃。
tasmad akusalam tyaktva kucalam dhyatum arhasi/
269頁
yat te syad iha carthaya paramarthasya captaye//19//
(是故不應念不善,常思善法。因此將得現世利益,亦得最
勝利益)
14ab 若心積聚不善覺,自失己利並害他,
samvardhante hy akusala vitarkah sambhrta hrdi/
anarthajanakas tulyam atmanas ca parasya ca//20//
(何以故﹖若積聚之不善尋思於心中增長,則於己、於他皆
生不利)
14cd 是謂不善彼我失,他有淨心亦復沒,
sreyaso vighnakaranad bhavanty atmavipattaye/
patribhabvopaghatat tu parabhaktivipattaye//21//
(以阻害最善故,自取毀滅。以破壞善器故,亦毀壞他人信
心)
××××××× ×××××××
(《坐》中缺《美難陀》之XV22-29 除「瞋惱覺」部分)
15ab 譬如阿蘭若道人,舉手哭言賊劫我。
有人問言﹕誰劫汝財﹖答言﹕財賊我不畏,我不
聚財求世利,誰有財賊能劫我,我集善根諸法寶,覺
觀賊來破我利,財賊可避、多藏處,劫善賊來無處避
。如是種種呵瞋恚,如是種種正觀除瞋恚覺。
﹖﹖﹖﹖﹖﹖﹖﹖﹖﹖﹖﹖﹖﹖﹖﹖﹖ (出處不明)
§3.1.3除惱覺
[273c15] 問曰﹕云何除惱覺?
答曰眾生百千種,諸病更互恒來惱,
死賊捕伺常欲殺,無量眾苦自沈沒。
云何善人復可惱,讒謗謀害無慈仁,
未及傷彼被殃身,
☆ 此段〈松濤誠廉1981,165〉 認為無法於《美難陀》XV
尋得相
270頁
當之偈頌。但是,筆者以為可以推定與如下所引之《美難陀
》XV15相當。
duhkhitebhyo hi martyebhyo vypadhimrtyujaradibhih/
aryah ko duhkham aparam saghrno dhatum arhati//15//
(有慈悲之善人,云何更添加別種苦於已受病、死、老等苦
之眾生)
雖然如上所比對之結果, 《美難陀》XV 15是相當於《
坐》§3.1.2「滅瞋恚覺」之10cd「一切常有老病死,種種
鞭笞百千苦」及11ab「云何善人念眾生,而復加益以瞋惱」
之部分。但為何於 §3.1.3「除惱覺」處會再次出現﹖我想
是因為馬鳴菩薩之《美難陀》中,從 XV12-29等之偈頌是合
論「滅瞋恚覺」與「除惱(害)覺」,如最初之《美難陀》XV
12及XV 17﹕
vyapado va vihimsa va ksobhayed yadi te manah/
prasadyam tad vipaksena maninevakulam jalam//12//
(若瞋恚、惱害擾動汝意,應以對治安淨彼,譬如投珠於濁
水)
tasmat sarvesu bhutesu maitrim karunyam eva ca/
na vyapadam vihimsam va vikalpayitum arhasi//17//
(是故,汝應於一切眾生常念行慈悲,不念行瞋恚或惱害)
彼此二偈之「若瞋恚(vyapada)、惱害(vihimsa)擾動汝
意」、「不念行瞋恚或惱害」並提之事實,可知馬鳴菩薩於
《美難陀》XV中是將對治「瞋恚」 (vyapada)、「惱害」
(vihimsa)之尋思(vitarka,思覺)合論。因此,鳩摩羅什之
《坐》譯本(或者原本),可能是為了將兩者分別說明之故,
於§3.1.3「除惱覺」之開頭處再次取《美難陀》XV 15之大
意用之。此外,如下§3.1.3「除惱覺」後段之一偈﹕
[273c28] 飢渴寒熱百千苦,眾生常因此諸惱,
身心苦厄無窮盡,云何善人加諸惱。
271頁
其內容大意也很類似《美難陀》XV 15。同樣地,此或
許是如上述所推論之因。
[273c19] 俗人起惱是可恕,
此事世法惡業因,亦不自言我修善。
求清淨道出家人,而生瞋恚懷嫉心,
清冷雲中放毒火,當知此惡罪極深。
此段 〈松濤誠廉1981,165〉說明與鳩摩羅什所譯《佛
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佛遺教經》)「白衣受欲非行道人
,無法自制,瞋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瞋恚,甚
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大12,1111b
)b非常類似。事實上,目前學術界認為鳩摩羅什所譯之《佛
遺教經》可能是出自於馬鳴菩薩之《佛所行讚》〈大般涅槃
品〉第二十六(註17),從《佛所行讚》〈大般涅槃品〉中有
如下相當之文﹕「在家多諸惱,瞋恚故非怪,出家而懷瞋,
,是則與理乖,猶如冷水中,而有盛火燃」(大4,48c) 亦
可證實。
阿蘭若人興嫉妒,有阿羅漢他心智,
教誡苦責汝何愚,嫉妒自害功德本。
若求供養當自集,諸功德本莊嚴身,
若不持誡禪多聞,虛假染衣壞法身,
實是乞兒弊惡人,云何求供養利身。
﹖﹖﹖﹖﹖﹖﹖﹖﹖﹖﹖﹖﹖﹖﹖﹖﹖﹖﹖﹖ (出處不明
,是否仍然可用如上述〈松濤誠廉1981,168﹔179-181〉之
推論,與馬鳴菩薩之《舍利弗劇》有關﹖)
[273c28] 飢渴寒熱百千苦,眾生常因此諸惱,
身心苦厄無窮盡,云何善人加諸惱,
(☆或許是如上所述之推論)
272頁
[274a1] 譬如病瘡以針刺,亦如獄囚考未決,
苦厄纏身眾惱集,云何慈悲更令劇。
如是種種呵惱覺,如是種種正觀除惱覺。
﹖﹖﹖﹖﹖﹖﹖﹖﹖﹖﹖﹖﹖﹖﹖﹖﹖﹖﹖﹖ (出處不明)
§3.1.4除親里覺
[274a1] 問曰﹕云何除親里覺﹖答曰﹕應如是念,
××××××× ×××××××
vrddhyavrddhyor atha bhavec cinta jnatijanam prati/
svabhavo jivalokasya pariksyas tannivrttaye//30//
(復次,若對親族有榮、衰之憂,為令淨除此念故,汝應觀
察有情世界之自性)
☆ 鳩摩羅什所譯《坐》之 §3.1.4「除親里覺」部分,應
該是相當於馬鳴菩薩之《美難陀》XV 30-41,只是《坐》中
缺《美難陀》XV 30及34二偈。此外,《美難陀》全篇是偈
頌體,而鳩摩羅什所譯《坐》之 §3.1.4「除親里覺」則改
用散文體翻譯之(以下各段以 S 標示號碼)。
S1 世界生死中自業緣牽,何者是親﹖何者非親﹖但以愚痴
故,橫生著心,計我為親。
samsare krsyamananam sattvanam svena karmana/
ko janah svajanah ko vamohat sakto jane janah//31//
(生死輪迴中,對為自業所牽引之眾生而言,誰是親﹖誰是
非親﹖但以愚痴故,人們對他人有愛著)
S2 過去世非親為親,未來世非親為親,今世是親過去非親
﹔
atite 'dhvani samvrttah svajano hi janas tava/
aprapte cadhvani janah svajanas te bhavisyati//32//
273頁
(汝之親過去世為非親,非親將為未來世汝之親。汝之非親
過去世為親, 汝之親未來世將為非親)
S3 譬如鳥栖,暮集一樹,晨飛各隨緣去,家屬親里亦復如
是。
vihaganam yatha sayam tatra tatra samagamah/
jatau jatau tatha sleso janasya svajanasya ca//33//
(譬如鳥栖,從各處暮集一樹。生生世中,非親與親之關係
亦復如是)
××××××× ×××××××
pratisrayam bahuvidham samsrayanti yathadvagah/
pratiyanti punas tyaktva tadvaj jnatisamagamah//34//
(猶如旅人集宿於各種居所,再捨離而各奔前程。親族之聚
合亦如是)
S4 生世界中各有因緣,緣會故親,緣散故疏,無有定實因
緣果報,
共相親近﹔譬如乾沙,緣手團握,緣捉故合,緣放故散
。
loke prakrtibhinne 'smin na kas cit kasya cit
priyah/
karyakaransambaddham balukamustivaj jagat//35//
(以離異為本質的此世中,誰不定是誰的親人。世間隨因果
關係離合,如手握乾沙)
S5 父母養子老當得報,子蒙懷抱養育故當報。
bibharti hi sutam mata dharayisyati mam iti/
mataram bhajate putro garbhenadhatta mam iti //36//
(母念「他將養我」,故愛子﹔子念「懷我於胎」,故敬母)
S6 若順其意則親,若逆其意是賊。
anukulam pravartante jnatisu jnatayo yada/
tada sneham prakurvanti riputvam tu viparyayat//37//
274頁
(親族若彼此順從時顯示親愛。反之,由違逆故則產生敵對)
S7 有親不能益而反害,有非親無損而大益,人以因緣故而
生愛,愛因緣故而更斷。
ahito drsyate jnatir ajnatir drsyate hitah/
sneham karyantaral lokas chinatti ca karoti ca //38//
(或有親不能益,或有非親能大益。世間以他事故或生愛,
或斷愛)
S8 譬如畫師作婦女像,還自愛著,此亦如是,自生染著染
著於外。
svayam eva yathalikhya rajyec citrakarah striyam/
tatha krtva svayam sneham samgameti jane janah//39//
(譬如畫師愛著於自畫之婦女像。人們自生染著而染著於他
人亦復如是)
S9 過去世中汝有親里,今世於汝復何所作﹖汝亦不能益過
去親,過去親不益汝,兩不相益,空念之為是親非親,
世界中不定無邊。
yo 'bhavad bandhavajanah paraloke priyas tava/
sa te kam artham kurute tvam va tasmai karosi kam//40//
(他世之可愛親者,彼作何益於汝,汝作何益於他)
tasmaj jnativitarkena mano navestum arhasi/
vyavastha nasti samsare svajanasya janasya ca //41//
(是故,心意不應為親屬尋思所制。於輪迴中,親疏無定)
[274a20] 如阿羅漢教新出家戀家弟子言,如惡人吐食更欲
還,汝應亦如是﹔汝已得出家,何以還欲愛著,
是剃髮染衣是解脫相﹖汝著親里不得解脫,還為
愛所繫。
三界無常流轉不定,若親非親,雖今親里久久則
滅,如是十方眾生迴轉,親里無定是非我親。
人欲死時無心無識,直視不轉閉氣命絕,如墮闇
坑,是時親里
275頁
家屬安在。
若初生時,先世非親,今強和合作親,若當死時
復非親,如是思惟,不當著親。
如人兒時,一時三處父母俱時啼哭,誑[274b]天
上父母妻子,人中亦為誑,龍中父母亦為誑。如
是種種正觀除親里覺。
﹖﹖﹖﹖﹖﹖﹖﹖﹖﹖﹖﹖﹖﹖﹖﹖﹖﹖﹖ (出
處不明) 松濤誠廉氏推論﹕或許是從馬鳴菩薩的《舍利弗劇
》中的引用 (松濤誠廉1981,165﹔168﹔179-181)。
§3.1.5 除國土覺
[274b3] 問曰﹕云何除國土覺﹖答曰﹕
☆ 馬鳴菩薩之《美難陀》XV中說「除國土尋思(覺)」的部
分是42-51偈,但鳩摩羅什所譯《坐》之§3.1.5「除國土覺
」中的相當部分是《美難陀》XV 42-49偈 (其中第45偈之順
序不同),《坐》中缺《美難陀》XV 50及51二偈。此外,鳩
摩羅什所譯《坐》之 §3.1.5「除國土覺」也是用散文體翻
譯之 (以下各段以 S 標示號碼)。
S1 行者若念是國土豐樂安隱,多諸好人,恒為國上(土)覺
繩所牽,將去罪處,覺心如是。
asau ksemo janapadah subhikso 'sav asau sivah/
ity evam atha jayeta vitarkas tava kas cana//42//
(若念此國土安隱、豐饒、 妙樂,如是於汝常生某種尋思)
S2 若有智者不應念著,何以故﹖國土種種過罪所燒。
praheyah sa tvaya saumya nadhivasyah katham cana/
viditva sarvam adiptam tais tair dosagnibhir jagat//43//
(朋友﹗應該捨棄彼,知一切世間為種種過失之火所燃,絕
不應念著)
S3 時節轉故,亦有飢餓身疲極故,一切國土無常安者。
276頁
rtucakranivartac ca ksutpipasaklamad api/
sarvatra niyatam duhkham na kva cid vidyate sivam//44//
(或因季節之輪轉故,或因飢渴疲勞故,一切處常是苦,絕
無妙樂)
S4 復次,老死病苦無國不有。
jara vyadhis ca mrtyus ca lokasyasya mahadbhayam/
nasti desah sa yastrasya tadbhayam nopapadyate//46//
(老病死是此世之恐怖。彼等恐怖無處不有)
S5 從是間身苦去,得彼處身苦,一切國土去無不苦。
yatra gacchati kaya 'yam duhkham tatranugacchati/
nasti ka cid gatir loke gato yatra na badhyate//47//
(此身趣處,苦則隨行。於此世間,趣者不受苦逼之趣無有)
S6 假有國土安隱豐樂,而有結惱心生苦患,是非好國土。
S7 能除雜惡國土,能薄結使,令心不惱,是謂好國土。
ramaniyo 'pi desah san subhiksah ksema eva ca /
kudesa iti vijneyo yatra klesair vidahyate//48//
(若有國土安隱豐樂,但有煩惱火煎熬,應知非好國土)
S8 一切眾生有二種苦,身苦、心苦,常有苦惱,無有國土
無此二惱。
lokasyabhyahatasyasya duhkhaih sariramanasaih/
ksemah kas cin na deso 'sti svastho yatra gato
bhavet//49//
(為身心之苦所逼惱的世間中,可去且自在安穩之處無有)
S9 復次,有國土大寒,有國土大熱,有國土有飢餓,有國
土多病,有國土多賊,有國土王法不理,如是種種國土
之惡,心不應著。
kva cic chitam kva cid dharmah kva cid rogo bhayam
kva cid /
badhate 'bhyadhikam loke tasmad asaranam jagat//45//
(有國土大寒,有國土大熱,有國土疫病,有國土極怖害。
是故,一
277頁
切世間中無有避護處)
××××××× ××××××× (《坐》中缺《美
難陀》XV 50,51二偈)
[274b15] 如是正觀除國土覺。
§3.1.6除不死覺
[274b17] 問曰﹕云何除不死覺﹖答曰﹕
☆ 馬鳴菩薩之《美難陀》XV中說,「除不死尋思(覺)」的
部分是52-63偈,但鳩摩羅什所譯《坐》中之§3.1.6「除不
死覺」中的相當部分是《美難陀》XV 54-62三偈,似乎《坐
》中缺《美難陀》XV 52,53,63三偈,但我發現其後二偈(
XV 53,63)之「伏虎喻」與「水泡喻」與《坐》§3.1.6之S
11,12二段之比喻相同(請參考下面該二段之比對)。此外,
鳩摩羅什所譯《坐》之 §3.1.6「除不死覺」也是用散文體
翻譯之 (以下各段以 S 標示號碼)。
××××××× ××××××× (《坐》中缺如下
《美難陀》XV 52,53二偈)
atha kas cid vitarkas te bhaved amaranasrayah/
yatnena sa vihantavyo vyadhir atmangato yatha//52//
(復次,若汝有任何依於不死之尋思,應努力除之,如自己
有病)
muhurtam api visrambhah karyo na khalu jivite/
nilina iva hi vyaghrah kalo visvastaghatakah//53//
(一瞬間也不可信賴生命。時間之大限猶如伏虎,傷害怙恃者)
S1 應教行者,若好家生,若種族子,才技力勢勝人,一切
莫念。何以故﹖一切死時,不觀老少貴賤、才技勢力。
balastho 'ham yuva veti na te bhavitum arhati/
mrtyuh sarvasv avasthasu hanti naveksate vayah//54//
278頁
(勿念我年輕力壯,死亡襲人不分年齡)
S2 是身是一切憂惱諸因緣,因自見少多壽,若得安隱,是
為痴人。
ksetrabhutam anarthanam sariram parikarsatah/
svasthyasa jivitasa va na drstarthasya jayate//55//
(確知此身乃是諸憂惱田之看法者,不起健康或壽命之願望)
S3 何以故﹖是謂憂惱因依四大,四大造色如四毒蛇,共不
相應,誰得安隱者。
nirvrtah ko bhavet kayam mahabhutasrayam vaham/
parasparaviruddhanam ahinam iva bhajanam//56//
(四大種所依之身體者,如相爭之四蛇共一容器,誰能安隱)
S4 出息期入是不可信。
prasvasity ayam anvaksam yad ucchvasiti manavah/
avagaccha tad ascaryam avisvasyam hi jivtam//57//
(人們信解「呼氣之後即有吸氣」之事,是不可思議﹔因生
命不可信賴故)
S5 復次,人睡時欲期必覺,是事難信。
idam asccaryam aparam yat suptah pratibudhyate/
svapity utthaya va bhuyo bahvamitra hi dehinah//58//
(睡者欲期必覺,覺後仍將睡,此亦是難信事。有身者具有
多敵故)
S6 受胎至老死,事恒來求,死時節言常不死,云何可信﹔
譬如殺賊,拔刀注箭,常求殺人無怜愍心。
garbhat prabhrti yo lokam jighamsur anugacchati/
kas tasmin visvasen mrtyav udyatasav arav iva//59//
(從受胎起,恒隨而欲襲世人之此死亡,於彼誰相信﹔猶如
拔刀注箭之敵)
279頁
S7 人生世間死力最大,一切無勝死力強者,若過去世第一
妙人,無能脫此死者,現在亦無大智人能勝死者。
prasutah puruso loke srutavan balavan api /
na jayati antakam kas cin najayan napi jesyati//60//
(生於世間者,不論具聞智,且具強力,誰亦不能戰勝、不
曾戰勝,未來亦不能戰勝死神)
S8 亦非軟語求,非巧言誑,可得避脫﹔亦非持戒精進,能
卻此死。
samna danena bhedena dandena niyamena va/
prapto hi rabhaso mrtyuh pratihantum na sakyate//61//
(突然而至之死亡,不論以親睦、贈賄、決裂、攻擊,或以
禁欲,都不能避免)
S9 以是故當知,人常危脆不可怙恃,莫信計常我壽久活。
是諸死賊常將人去,不付(待)老竟然後當殺。
tasman nayusi visvasam cancale kartum arhasi/
nityam harati kalo hi sthaviryam na pratiksate//62//
(是故,不應怙恃危脆之壽命。因為死亡常將人去,不待年
老)
[274c3] 如阿羅漢教諸覺惱弟子言﹕汝何以不知厭世入道
,何以作此有覺﹖
有人未生便死,有生時死者,有乳餔時,有斷乳
時,有小兒時,有盛壯時,有老時,一切時中間
死法界﹔譬如樹華,華時便墮,有果時墮,有未
熟時墮。
﹖﹖﹖﹖﹖﹖﹖﹖﹖﹖﹖﹖﹖﹖﹖﹖ (出處不明,松濤
誠廉氏推論﹕或許是從馬鳴菩薩的《舍利弗劇》中的引用 (
松濤誠廉1981,168﹔ 179-181)。
S10☆ 是故當知,勤力精進求安隱道,大力賊共住不可信,
此賊
280頁
如虎,巧覆藏身,如是死賊常求殺人。
muhurtam api visrambhah karyo na khalu jivite/
nilina iva hi vyaghrah kalo visvastaghatakah//53//
(一瞬間也不可信賴生命。時間之大限猶如伏虎,傷害怙恃
者)
S10☆ 世間所有空如水泡,
nihsaram pasyato lokam toyabudbudadurbalam/
kasyamaravitarko hi syad anunmattacetasah//63//
(照見世間無實,如水泡般脆弱。心不狂亂者,誰會有不死
之尋思﹖)
[274c11] 云何當言待時入道,何能證言汝必老可得行道﹔
譬如嶮岸大樹,上有大風,下有大水崩其根土,
誰當信此樹得久住者﹖人命亦如是,少時不可信。
父如穀子,母如好田,先世因緣罪福如雨澤﹔眾
生如穀,生死如收刈。
種種諸天子人王智德,如天王佐天鬥破諸阿須倫
軍,種種受樂極大高明,還沒在黑闇。
以是故莫信命活,言﹕我今日當作此,明後當作
是。如是正觀除種種不死覺。
﹖﹖﹖﹖﹖﹖﹖﹖﹖﹖﹖﹖﹖﹖﹖﹖(出處不明)
§4 十六分
[275b19] 是十六分中
初入息分六種阿那般那行,出息分亦如是。
△一心念息入出若長若短。譬如人怖走上山,若
擔負重、若上氣,如是比是息短,若人極時得
安息歡喜﹔又如得利從獄中出,如是為息長。
一切息隨二處,若長若短處,是故言息長
281頁
息短,是中亦行阿那般那六事。
△念諸息遍身亦念息出入。悉觀身中諸出息入息,覺知
遍至身中乃至足指、遍諸毛孔如水入沙,息出覺知從
足至髮、遍諸毛孔如水入沙,譬如橐囊入出皆滿,口
鼻風入亦爾。觀身周遍、見風行處,如藕根孔,亦如
魚 [ 275c ] 網。復心非獨口鼻觀息入出,一切毛孔
及九孔中,亦見息入息出,是故知息遍諸身。
△除諸身行亦念入出息。若身懈怠睡眠體重、悉除棄之
,身輕柔軟。
△隨禪定心受喜亦念息入出,除懈怠睡眠心重,得心輕
柔軟、隨禪定心受喜。
復次,入息念止中竟,次行痛念止、已得身念止,實
今更得痛念止、實受喜。
復次,已知身實相,今欲知心心數法實相,是故受喜
亦念息入出。
△受樂亦念息入出,是喜增長,名為樂。復次,初心中
生悅、是名喜,後遍身喜、是名樂。復次,初禪二禪
中樂痛名喜,三禪中樂痛名受樂。
△受諸心行亦念息入出﹔諸心生滅法,心染法、心不染
法,心散法、心攝法,心正法、心邪法,如是等諸心
相,名為心行。
△心作喜時亦念息入出,先受喜自生、不故作念心、故
作喜。問曰﹕何以故,故作喜﹖答曰﹕欲治二種心,
或散心、或攝心,如是作心得出煩惱,是故念法心作
喜。
復次,若心不悅勤勉令喜。
282頁
△心作攝時亦念息入出,設心不定強伏令定,如經中說
,心定是道、心散非道。
△心作解脫時亦念息入出,若意不解強伏令解,譬如羊
人蒼耳,蒼耳著身,人為漸漸出之,心作解脫諸煩惱
結,亦復如是,是名心念止作解脫。
△觀無常亦念息入出,觀諸法無常生滅、空無吾我,生
時諸法空生,滅時諸法空滅,是中無男無女、無人無
作無受,是名隨無常觀。
△觀有為法出散亦念息入出。無常是名出散﹔諸有為法
現世中出,從過去因緣和合故集,因緣壞故散,如是
隨觀,是名出散觀。
△觀離欲結亦念息入 [ 276a ] 出,心離諸結,是法第
一,是名隨離欲觀。
△觀盡亦念息入出,諸結使苦、在在處盡,是處安隱,
是名隨盡觀。
△觀棄捨亦念息入出,諸愛染煩惱身心、五陰諸有為法
棄捨,是第一安隱。
如是觀,是名隨法意止觀,是名十六分。
所謂 「十六分」 者, 玄奘譯為 「十六勝行」 (
sodasakara)。「阿那般那念」的十六勝行 (sodasakara),
於阿含經類(註18)、律藏(註19)巴利三藏中經常被說明
(註20),可見從初期佛教以來,乃至一直到今日,仍是通行
之修行法(註21)。但從以上所引用之鳩摩羅什翻譯《坐》「
十六分」敘述中,不容易分出何者為十六段落 (暫用 △ 記
號來分段落),因此,我們將借用其他的相關資料來討論。
今以《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所敘述之「阿那般那念
」十六
283頁
勝行(sodasakara)作為比對之代表。〈聲聞地〉中,阿那般那
念的修習上,因於悟入聖諦修習 (satyavataraparicaya),
依見道(darsana) 所應斷絕的(prahatavya)煩惱全部斷絕。
但因依修道(bhavana)所應斷絕的 (prahatavya)煩惱尚且殘
餘,為欲斷絕此等,則應修習如下「阿那般那念」的十六勝
行(sodasakara)。
云何名為十六勝行﹖謂於念入息, 我今能學 (
siksate) 念於入息。於念出息,我今能學念於出息。
<1> 若長 (dirgha)、<2> 若短 (hrasva)。 <3> 於覺
了 ( pratisamvedin) 遍身 (sarvakaya) 入息,我今
能學覺了遍身入息, 於覺了遍身出息,我今能學覺了
遍身出息。 <4> 於息除 (prasrabhya) 身行
(kaya-samskara) 入息, 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入息,於
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出息。於 <5> 覺了
喜 (priti) 入息,……。於 <6> 覺了樂 (sukha) 入
息,……。於 <7> 覺了心行 (citta-samskara) 入息
, ……。 於 <8> 息除 (prasrabhya) 心行
(citta-samskara) 入息, ……。 於 <9> 覺了心
(citta) 入息, ……。 於 <10> 喜悅心
(abhipramodaya-citta) 入息,……。 於 <11> 制持
心 (samadadha-citta) 入息,……。於 <12> 解脫心
(vimocaya-citta) 入息, ……。 於 <13> 無常隨觀
(anitya-anudarsin) 入息, ……。 於 <14> 斷隨觀
(prahana-anudarsin) 入息,……。 於 <15> 離欲隨
觀 (viraga-anudarsin) 入息,……。 於 <16> 滅隨
觀 ( nirodha-anudarsin) 入息, ……。 (大 30,
432a28ff. ﹔ SrBh229. 1ff.)
即,當吸氣之時,則學習「注意自己之吸氣」﹔當呼氣
之時,則學習「注意自己之呼氣」。例如﹕(1)長的(dirgha
),或者(2)短的 (hrasva)出入息。當感知(pratisamvedin)
(3)全身的(sarvakaya)吸氣,而一邊學習「我感知全身而吸
氣」﹔一邊感知全身呼氣,而一邊學習
284頁
「我感知全身而呼氣」。當(4)令身行 (kaya-samskara) 靜
止 (prasrabhya) 而吸氣,一邊學習「我令身行靜止而吸氣
」﹔當令身行靜止而呼氣,一邊學習「我令身行靜止而呼氣
」。以上四個修習階段是屬於「四 (身、受、心、法) 念處
」中之「身念處」,其餘之十二個修行階段則各以四個一組
如下所列分配於其餘的「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註22)。
(二)受念處
<5>感知(pratisamvedin)喜(priti)……。
<6>感知(pratisamvedin)樂(sukha)……。
<7>感知(pratisamvedin)心行(citta-samskara)……。
<8>令心行(citta-samskara)靜止(prasrabhya)……。
(三)心念處
<9>感知(pratisamvedin)心(citta)……。
<10>令心喜悅(abhipramodaya-citta)……。
<11>制持其心(samadadha-citta)……。
<12>令心解脫(vimocaya-citta)……。
(四)法念處
<13>隨觀無常(anitya-anudarsin)……。
<14>隨觀於斷(prahana-anudarsin)……。
<15>隨觀離欲(viraga-anudarsin)……。
<16>隨觀於滅(nirodha-anudarsin)……。
因此,若將鳩摩羅什之《坐》中之「十六分」與 (聲聞
地 (所述之「阿那般那念」的十六勝行(sodasakara)作如下
之比對,應可看出將《坐》之敘述分十六段的標準,以及一
些問題點。
285頁
┌──────────┬─────────────┐
│《坐禪三昧經》 │ 〈聲聞地〉 │
├──────────┼─────────────┤
│初入息分六種阿那般那│於念入息,我今能學念於入息│
│行 │ │
│出息分亦如是 │於念出息,我今能學念於出息│
│(一)身念處 │(一)身念處 │
│1 一心念息入出若長,│ 1 若長(dirgha) │
│2 若短 │ 2 若短(hrasva) │
│3 念諸息遍身亦念息出│ 3 於覺了遍身(sarvakaya)入│
│ 入 │ 息……出息 │
│4 除諸身行亦念入出息│ 4於息除身行(kaya-samskara│
│ │ )入息……出息 │
├──────────┼─────────────┤
│(二)受念處 │(二)受念處 │
│ 5心受喜亦念息入出。│ 5 於覺了喜(priti)入息……│
│ │ 出息 │
│6 受樂亦念息入出。 │ 6 於覺了樂(sukha)入息……│
│ │ 出息
│7 ××× │ 7 於覺了心行(citta- │
│ │ samskara)入息……出息
│ 8 ××× │ 8 於息除(prasrabhya) │
│ │ 心行入息……出息 │
├──────────┼─────────────┤
│(三)心念處 │(三)心念處
│ 9 受諸心行亦念息入 │ 9 於覺了心(citta)入息……│
│ 出。 │ 出息 │
│10 心作喜時亦念息入 │10於喜悅心(abhipramodaya- │
│ 出。 │ citta)入息……出息 │
│11 心作攝時亦念息入 │11於制持心(samadadha- │
│ 出。 │ citta)入息……出息 │
│12 心作解脫時亦念息 │12於解脫心 (vimocaya │
│ 入出。 │ -citta)入息……出息 │
├──────────┼─────────────┤
│(四)法念處 │(四)法念處 │
│13觀無常亦念息入出。│13於無常隨觀 (anitya- │
│ │ anudarsin)入息……出息 │
│?14觀有為法出散亦念 │14於斷隨觀 (prahana │
│ 息入出。 │ -anudarsin)入息……出息│
│ 15觀離欲結亦念息入 15>於離欲隨觀 (viraga- │
│ 出。 │ anudarsin)入息……出息 │
│ 16觀盡亦念息入出。 │16>於滅隨觀 (nirodha- │
│ │ anudarsin)入息……出息 │
│ 17觀棄捨亦念息入出。 │
└──────────┴─────────────┘
從《坐》與〈聲聞地〉之「十六勝行」之比對表中,可
看出下列問題﹕
(1)鳩摩羅什所譯之《坐》缺少了<7>於覺了心行(citta
-samskara)入息……出息、<8>於息除(prasrabhya)
心行入息……出息。
(2)「法念處」中《坐》之 <14>「觀有為法出散亦念息
入出」與〈聲聞地〉之<14>「於斷隨觀 (prahana-
anudarsin)入息……出息」不太配合。
(3)「法念處」中《坐》之 <17>「觀棄捨亦念息入出」
是否即是(聲
286頁
聞地>之 <14>「於斷隨觀(prahana-anudarsin)入息
……出息」﹖或是多餘的說明﹖
(2)《坐》「心念處」之<9>「受諸心行亦念息入出」中
之「心行」,若比對〈聲聞地〉的 <9>「於覺了心
(citta)入息……出息」,應該是「心」 (citta),
而不是一般所說「受念處」之 <7> 「於覺了心行(
citta-samskara) 入息……出息」之「心行(citta-
samskara)」。
§5 結語
1. 從§1「阿那般那三昧法門」的討論中可知﹕幾乎所
有言及阿那波那念的主要論書以及禪經類都有作「阿那般那
」的語義說明,但是有歧義。採用以“ana” (阿那)為入息
、“apana”(般那、波那)為出息的說法(略稱為A說)比較多
,特別是說一切有部的論書。相反地,以“ana”(阿那) 為
出息、“apana”(般那、波那)為入息的說法(略稱為B說)較
少。但是鳩摩羅什所傳之《坐》並沒有加入此等語義解釋之
論爭。
2.在§2「三種學人」中,論及此三種學人(禪定之修行
者)的分階法,若根據〈聲聞地〉的解釋,是指 (1) 初學者
(adikarmika,初修業)、積累長期的經驗(krta-paricaya,
已習行)者、(3)超越作意(atikranta-manaskara,已度作意
) 者等三階段。但是,在鳩摩羅什所傳之《坐》中,並沒有
如〈聲聞地〉中將「三種瑜伽師」與煖、頂、忍、世第一法
等順抉擇分、正性離生等修行階位配合說明的部分。
3. 從鳩摩羅什之《坐》§3.1「數法」(數息觀)對治六
種「思覺」(vitarka,尋思)的偈頌與馬鳴菩薩《美難陀》
XV之比較研究中知道﹕鳩摩羅什之《坐》有關六思覺之偈頌
,並非完全引用自馬鳴
287頁
菩薩的《美難陀》第十五章「尋思捨斷」之全部偈頌,而是
部分地節錄,有時也稍稍變換原有順序,有些部分或許是引
用馬鳴菩薩《美難陀》以外的作品。
從此比對研究亦可印證僧叡〈關中出禪經序〉中所說﹔
「六覺中偈是馬鳴菩薩修習之,以釋六覺也」(大55,65b2-
3)之說。此外,同時代的慧遠(AD 334-416)於〈廬山出修行
方便禪經統序〉中有如下之敘述﹕「每慨大教東流,禪數尤
寡,三業無統,斯道殆廢,頃鳩摩耆婆 (Kumarajiva,鳩摩
羅什) 宣馬鳴所述,乃有此業,雖其道未融,蓋是為山於一
簣」 (大55,65c28-66a2﹔大15,301a26-29)。從此說明,
慧遠似乎甚至認為鳩摩羅什是傳馬鳴菩薩的禪法。
4. 為理解從《坐》中 §「十六分」中所敘述的十六階
段,將其與《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所敘述之「阿那般
那念」十六勝行(sodasakara)作比對。結果發現《坐》中缺
少了屬於「受念處」之<7>覺了「心行」 (citta-samskara)
與<8>息除(prasrabhya) 「心行」,以及「法念處」中<14>
「觀有為法出散」、<17>「觀棄捨」與〈聲聞地〉之敘述有
不配合之情形,此外,「心念處」中《坐》 <9>「受諸心行
」之「心行」,或許應該是「心」。
288頁
注解
(註 1) 《出三藏記集》(大55,65a20-22)。
(註 2) 《出三藏記集》(大55,65a22-25)。
(註 3) 《出三藏記集》(大55,65a-b5)。
(註 4)佐藤泰舜 (1931b)推論云﹕本經或許是在西北印度
或西域某國,由某人整理諸家有關禪法之要集,而
羅什三藏漢譯之﹔或者是羅什三藏在教示僧叡之際
,自己編纂翻譯而成的(《國譯》之解題,p.4c)。
(註 5)因為《出三藏記集》所述之鳩摩羅什譯經錄中沒有
明顯提到《禪秘要法經》,所以有學者懷疑它不是
鳩摩羅什所譯,而是曇摩蜜多 (Dharmamitra)之譯
作。
(註 6)根據《安》之跋文所述﹕「此經按經首序及見經文
,似是書者之錯,經注不分而連書者也。……」
(大5,173a)。所以,該經之原貌已難可知。
(註 7)松田慎也 (1989,530)論文中有關阿那般那的定義
,在考察諸論書以及禪經類的說明之際,認為「《
瑜伽論》裡未有記述」。但實際上,在《瑜伽論》
的〈聲聞地〉(大30,430c9ff.﹔ SrBh220.5ff.)中
是有所說明的。
(註 8) “assaso ti bahi nikkhamanavato, passaso ti
anto pavisanavato”(Vism8.164)。又,在Vism裡
,亦同時述及經典的諸義疏為與其相反的說法。
(註 9) 《毘婆沙》云(大27,132c25ff.)﹕「謂將生時,
息風先入,息風入已,名為已生。……有餘師說﹕
臨欲生時,息風先出,息風出已,名為已生。……
評曰﹕此中,前說為善」。同樣地,《順正理論》
謂云﹕「諸有情處胎卵位,先從臍處業生風起,穿
身成穴,如藕根莖,最初有風來入身內,乘茲口,
餘風續入,此初及後,名入息風」 (大29,673a8-
10)。
(註 10) 「安者入,般者出」(大32,429c18f.)。
289頁
(註 11) 「持風來入內,是故說阿那(*ana)」 (大15,305
c11)、「前出名般那(*apana),始從入風起,修行
出息時,諸根隨所緣」(大15,306a1)。
(註 12)「阿那(*ana)者,謂持息入,是引外風令入身義。
阿波那 (*apana) 者,謂持息出,是引內風令出身
義」(大29,118a9-11)。
(註 13)「言阿那(*ana)者,謂持息入,是引外風令入身義
。阿波那(*apana)者,謂持息出,是引內風令出身
義」(大29,672c28-29)。
(註 14)有關之論文〈瑜伽行派の祖としての馬鳴〉原登載
於《大正大學研究紀要》39(1925,Feb.10),1981
年由「松濤誠廉先生遺稿集刊行會」收錄於松濤誠
廉《馬鳴 端正な難陀》(東京,山喜房,1981)書
中。討論「六覺中偈」與馬鳴菩薩之《美難陀》XV
,比對部分在該書pp.164-168。
(註 15) Johnston, E.H. The Saundarananda of Asvaghosa
,1st ed. Lahore,1928, rpt.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1975.
(註 16) 松濤誠廉1981,164-5﹔168﹔179-181。馬鳴菩薩
《舍利弗劇》之梵語斷片是von le Coq氏於龜茲之
克孜爾附近石窟中發現,由德國呂德斯(H.Luders)
教授等整理、研究。其成果於下列二書中報告﹕
(1)Bruchstucke Buddhistischer Dramen,Berlin
:1911.
(2)Das Sariputraprakarana,ein Drama des
Asvaghosa Sitzungsberichte der Koniglich
preussi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1911,pp.388ff.(再收錄於Philologica Indica
,pp.190 ff.)。
此外,金克木於《印度文化論集》 (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1983) 〈概念的人物化〉之論文中亦有言
及 (pp.157-159)。
(註 17) 中村元et al, 《佛典解題事典》改定版(東京﹕
春秋社,1977),pp.74-5。
(註 18) 《雜含》801-815(大2,205c-210a)。
(註 19)《摩訶僧祇律》(大22,254c)、《十誦律》 (大23
,8a)。
290頁
(註 20) MN I, 421﹔III,82,89﹔SN V,311,340﹔
AN V,109﹔Vin III,70-71.
(註 21) 例如,泰國的Buddhadasa Bhikkhu(1926年出家為
比丘) 稱呼阿那般那念的十六勝行為「到達開悟的
十六階段」(The Sixteen Steps to Awakening),
當作一種到達涅槃的修行法而用來指導人們 (藤吉
慈海1972,100-103)。 又,Buddhadasa Bhikkhu
用泰語寫有許多的著作,且有頗多被英譯者 (例如
,Buddhadasa 1980,1988)。
(註 22) 《雜含》810 (大2,208a22ff.)、《雜含》813(大
2,208c22ff.)、SN (54.13.15-19)、Vism (8.230
-233)、《成實論》 (大32,355c28)「爾時行者具
身憶處」等。
(本文曾於1994年9月在新疆克孜爾石窟所舉行
「紀念鳩摩羅什誕辰1650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口
頭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