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佛寺田園及商店

陶希聖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 9 冊
大乘文化基金會出版
1980年10月初版
頁269-283


. 269頁 一、教會主管機關 元代的教會由宣政院主管。新元史二四三釋老傳說: 蒙古崇尚宗教。及得吐藩之地,思因其俗而柔之,乃 設官分職而領之於帝師。又立宣政院,其院使位居第 二者,必以僧為之。帥臣以下,亦僧俗並用。 宣政院的品秩是從一品 (舊元史一五,至元二十五年條 ) 。宣政院以下,各路府州縣設有僧官或「和尚頭目」。至 順二年 (一三三一年) 立十六所廣教總管府,以掌僧尼之政 : 曰京畿山後道,曰河東山右道,曰遼東山北道,曰河 南荊北道,曰兩淮江北道,曰湖北湖南道,曰浙西江 東道,曰浙東福建道,曰江西廣東道,曰廣西兩海道 ,曰燕南諸路,曰山東諸路,曰陝西諸路,曰甘肅諸 路,曰雲南諸路。秩正三品。府設達魯花赤總管同知 府事判官各 270頁 一員。宣政院選流內官擬注以聞。總管則僧為之。 ( 舊元史三四) 江南的釋教官署另有一段歷史。當蒙古初征服江南時, 設江南諸路釋教總統所。總攝是楊連真加。這官署於大德三 年 (一二九九) 廢了。 (舊元史二○) 江南原有白雲宗,是 專反禪宗的宗派。這宗派另有白雲宗都僧錄司。大德十年 ( 一三○六) 廢了 (舊元史二一) 。至大二年 (一三○九) 立 湖廣頭陀禪錄司,主管頭陀教。 (舊元史二三) 寺院的住持是由僧眾保舉,僧官委任的。皇慶二年 (一 三一三) 正月十三日御史臺奏過事件所奉聖旨說: 有各處寺院裏住持的長老每,委付呵有德行知佛法的 眾和尚保舉的,經由有司教做。……似這般不曾經由 有司,眾和尚不曾保舉的,教省家行文書將他革罷了 。 (元典章三三釋教保舉住持長老條) 僧司對於世俗的民眾,固然無權管理,但干涉民間訴訟是有 的。至元四年 (一二六七) : 禁僧官侵理民訟。 (舊元史五) 至於僧眾之間的訴訟,僧官依法有權過問。 「舊元史」載 : 詔僧人犯奸盜詐偽,聽有司專決。輕者與僧官約斷﹔ 約不至者罪之。 (成宗大德二年,一二九八,見卷一 九) 271頁 詔自今僧官僧人犯罪,御史臺與內外宣政院同鞠。宣 政院官徇情不公者,聽御史臺治之。 (大德六年,一 三○二,卷二○) 仁宗初立 (一三一一及一三一二) 曾把司法權收歸世俗官。 罷總統所及各處僧錄僧正都綱司。凡僧人訴訟,悉歸 有司。 (見卷二四) 但皇慶二年 (一三一三) 仍詔: 僧俗辯訟,有司及主僧同問。 (見卷二四) 元典章記原詔如下: 今後管民官休管和尚每者。依著在先聖旨體例:奸盜 詐偽,致傷人命,但犯重罪過的,管民官問者。除這 的之外,和尚每自其間,不揀甚麼相告的勾當,有呵 ,各寺院裏住持的和尚頭目結絕了者。僧俗相爭田土 告的勾當,有呵,管民官與各寺院裏住持的和尚頭目 一同問了斷者。 (卷三三釋教,和尚頭目條) 二、國立寺產的主管機關 宣政院主管教徒,大禧宗禋院主管國立寺產。凡是國立 的寺廟,各設規運提點所或總管府,或鎮遏提舉司,都歸大 禧宗禋院管轄。現就元史八七百官志所記的列表於下: 272頁 ┌────────┬────────┬──────┐ │ 寺 名 │ 官 署 │ 設立年代 │ ├────────┼────────┼──────┤ │南鎮國寺 │隆禧總管府 │至大元年 │ ├────────┼────────┼──────┤ │普安寺及大智全寺│普安智全營繕司 │天曆元年 │ ├────────┼────────┼──────┤ │萬聖祐國寺(?) │祐國營繕都司 │天曆元年 │ ├────────┼────────┼──────┤ │大護國仁王寺 │會福總管府 │至元十一年 │ ├────────┼────────┼──────┤ │大承華普慶寺 │崇祥總管府 │至大元年 │ ├────────┼────────┼──────┤ │大承天護聖寺 │隆祥使司 │天曆二年 │ ├────────┼────────┼──────┤ │大聖壽萬安寺 │壽福總管府 │至大四年 │ ├────────┼────────┼──────┤ │大永福寺 │大永福寺都總管府│延祐五年(註) │ └────────┴────────┴──────┘ (註) 見元史卷二六。 如一寺的田產散在各路,便設立各該地的主管機關。如大護 國仁王寺便有: 襄陽營田提舉司 江淮等處營田提舉司 大都等路民佃提領所 大承華普慶寺有: 鎮江稻田提舉司 273頁 汴梁稻田提舉司 平江等處田賦提舉司 大承天護國寺有: 平江善農提舉司 荊襄等處濟農香戶提舉司 龍慶州等處田賦提領所 平江集慶崇禧田賦提領所 (註)俱見舊元史百官志 三、寺數 至元二十八年 (一二九一) 宣政院上天下寺宇四萬二千 三百一十八區。僧尼二十一萬三千一百四十八人。 (舊元史 一六) 國立寺廟的數目: 太禧宗禋院臣言:累朝所建大萬安寺十二寺,舊額僧 三千一百五十人,歲例給糧。今其徒猥多,請汰去九 百四十三人。制可。 (舊元史三五,至順二年,一三 三一年) 274頁 國庫支錢作佛事的寺院還不止這十二寺。至順元年: 中書省臣言:內外佛寺三百六十七所,用金銀鈔幣不 貲。今國用不充,宜從裁省。命省人及宣政院臣裁減 。上都歲作佛事百六十五所,定為百四所。令有司永 為歲例。 (舊元史三四) 四、寺田數量 寺田數量,記在史書的,祇有國立或其餘寺院受賜的較 詳。趙翼陔餘叢考「元代釋教之濫」及「新元史釋考傳」都 曾摘記。今更依年代摘記於下: 中統二年,賜慶壽寺海雲寺陸地五百頃。 (舊元史四 ) 至元二十三年,以江南廢寺田土為人占據者,悉付楊 璉真加修寺。 (舊元史一三) 至元二十五年,江淮總攝楊璉真加言:以宋宮室為塔 一,為寺五,已成。詔以水陸地百五十頃養之。 (舊 元史一五) 大德五年,賜昭應宮興教寺地各五百頃。上都乾元寺 地九十頃。萬安寺地六百頃。南寺地百二十頃。 (舊 元史二○) 仁宗初立,賜大普慶寺田八萬畝,邸舍四百間。 (舊 元史二四) 皇慶元年,賜汴梁路上方寺百頃。 (舊元史二四) 275頁 皇慶元年,賜崇福寺河南官地百頃。 (同上) 延祐三年,賜上都開元寺江浙田二百頃。華嚴寺百頃 。 (舊史二五) 延祐三年,賜普慶寺益都田百七十頃。 (同上二五) 泰定二年,奉安顯宗像於永福寺,給祭田百頃。 (同 上二九) 泰定三年,建殊詳寺於五臺山,賜田三百頃。 (同上 三○) 泰定三年,賜大天源延聖寺吉安臨江二路田千頃。 ( 同上) 天曆二年,以平江官田百五十頃賜大龍翔集慶寺及大 崇禧萬壽寺。 (同上三三) 至順元年,以所籍張珪諸子田四百頃賜大承天護聖寺 為永業。 (同上三四) 至順元年,括益都般陽寧海閑田十六萬二千九十頃, 賜大承天護聖為永業。 (同上) 至順元年,籍鎖住歸野里牙等庫藏田宅奴僕牧畜,給 大承天護聖寺為永業。 (同上) 至順元年,以臨江吉安兩路天源延聖寺田千頃所入租 稅,隸太禧宗禋院。 (同上) 至順元年,至治初,以白雲宗田給壽安山寺為永業。 至是,其僧沈明琦以為言。有旨令中書省改正之。 ( 同上) 至順二年。以籍入速速班徹理帖木兒貲產賜大承天護 聖寺為永業。 (同上) 至正七年,撥山東地土十六萬二千餘頃屬大承天護聖 寺。 (同上四一) 276頁 至正十四年,建清河大壽元忠國寺。以江浙廢寺田歸 之。 (同上四三) 只就有數目字的賜田來算,上面所記,已有三十二萬九 千七百六十頃,即三二、九七六、○○○畝。 賜田之外,買民田為寺田的,例如: 皇太子建佛寺,請買民地益之。給鈔萬七百錠有奇。 (武宗初立時,一三○七年,舊元史二二) 初浙民吳 機以累代失業之田賣於司徒劉夔。夔賂宣政院使八刺 吉思買置諸寺以益僧廩。矯詔出庫鈔六百五十萬貫酬 其置。田已久為他人之業。鐵木迭兒父子及鐵失等上 下蒙蔽。分受之,為贓鉅萬。 (舊元史一三六拜住傳 ,一三二二年事) 遣使齋金千五百兩,銀五百兩, 詣杭州書佛經。賜海南大興龍普明寺鈔萬錠,市永業 田。 (至順元年,一三三○年舊元史三四) 市故宋太后全氏田為大承天護聖寺為永業。 (舊元史 三三,天曆二年事) 命市故瀛國公趙濕田為大龍翔集集慶寺為永業。御史 臺臣言不必予其直。帝曰:「吾建寺為子孫黎民計, 若取人田而不予置,非吾志也。」 (舊元史三四,至 順元年,一三三○) 上面所說吳機一案,可見買田給寺廟的行為,內中有詐欺、 強迫、賄賂。同樣,捐田給寺廟,也有詐欺、強迫及賄賂在 ,如元典章十九至大三年江西行省准中書咨禮部承奉省內判 濮州知州李介 277頁 呈: 無理之人,自忖其非,故將交爭未定田土屋宇,妄行 施捨寺觀。其受之主,不問是非,便行寫立文字。又 不問鄰里親戚,亦不交割條段四至,強行使人耕種。 或有莊窠房屋,便行懸挂佛像,安置萬歲牌位。致使 有理之家,不敢起移。 又如舊元史一八三孛術魯沖傳所記: 有大官妻無子而妾有子者。其妻以田盡入僧寺。其子 訟之。翀召其妻詰之曰:「汝為人妻,不以資產遺其 子,他日何面目見汝夫於地下﹖」卒反其田。 這還是捐的。更有寺廟強占及冒據的。官田私田都有這 種情形,政府有時加以裁制。現在摘錄舊元史所記於下: 凡良田為僧所據者,聽蒙古人分墾。 (卷五,至元二 年,一二六六年) 詔諭西夏提刑察司管民官,禁僧徒冒據民田。 (卷七 ,至元七年,一二七○) 敕僧擅據江南逃亡民田者有罪。 (卷一一,至元十七 ,一二八○) 中書省臣言:江南官田為權豪寺觀隱者 多。宜免其積年收入,限以日期,聽人首實。逾限為 人所告者徵,以其半給告者。從之。 (卷一三,至元 二一年,一二八四) 先是贍思丁為雲南平章時,建孔子廟。為學校,撥田 五頃以供祭祀教養。贍思丁卒,田為大 278頁 德寺所有。 (卷一二五忽辛傳,至元間事) 常州僧錄林起祐以官田二百八十頃冒為己業,施河西 寺。敕募民耕種,輸其租於官。 (卷二一,大德九年 ,一三○五) 禁諸僧寺勿得冒侵民田。 (卷二四,仁宗初立,一三 一一) 中書省臣言:白雲宗總攝沈明仁強奪民田二萬頃,誑 誘愚俗十萬人。 (卷二六,延祐六年,一三一九) 有執政以故中書令耶律楚材先瑩地,冒奏與番僧為業 者 (大都路達魯花赤) 。月魯不花格之,卒弗與。 ( 卷一四五,至正間事) 五、寺戶寺奴 寺廟的田地是要人耕種的。為了田地的耕種和別樣的勞 役,寺廟和世俗貴族地主一樣,要招收佃戶,隱蔽差役,占 有奴隸。寺廟所庇的戶口越多,政府的收入越減。所以政府 有時加以裁制。便從政府的裁制裏,也可以看出寺戶寺奴的 數量了。 至元十六年,以五臺僧多匿逃奴及逋賦之民,敕西京 宣慰司按察司搜索之。 (舊元史一○) 至元二十九年,給還楊璉真加土田人口之隸僧坊者。 初璉真加重賂桑哥,擅發宋諸陵,取其 279頁 寶玉,凡發冢一百有一所,戕人命四,攘盜詐掠諸贓 ,為鈔十一萬六千二百錠,田二萬三千畝,金銀珠玉 寶器稱是。省臺諸臣乞正典刑以示天下。帝猶貸之死 ,而給還其人口土田。 (同上一七) 大德三年,中書省臣言:江南諸寺佃戶五十餘萬,本 皆編民,自楊總攝冒入寺籍,宜加釐正。從之。 (同 上二○) 至治元年,置承徽寺,割常州宜興民四萬戶隸之。 ( 同上二七) 至順二年,以晉邸部民劉元良等二萬四千餘戶隸壽安 山大昭孝寺為永業戶。 (同上三四) 單是上面摘錄的三項數目,已有五六四、○○○戶了。如果 把全數目字發見出來,當然大得可怕的。 寺廟對佃戶收租,與世俗貴族一樣騷擾。舊元史二四記 省臣言: 諸王駙馬寺觀臣僚土田,每歲徵租,亦甚擾民,請悉 革其弊。制曰「可」。 (皇慶二年) 寺廟的田租,於世俗地主田租減收的時候,偏不減收。舊元 史一八四王克敬傳: 江浙大旱,諸民田減租,唯長寧寺田不減。遂移牘中 書,以謂不可忽天變而毒疲民。 (元統間事) 280頁 六、寺廟商店 元典章三十三釋道,皇慶二年 (一三一三) 七月,江浙 行省准中書省咨: 照得僧尼既已出家,理合在寺焚修。近年以來,清規 廢弛,香燈滅絕,……以後各處住持耆舊僧人將常住 金谷掩為己有,起蓋退居私宅,開張解庫,飲酒茹葷 ,畜養妻妾,與俗無異,敗壞教門,已經禁約去訖。 又同書二十二酒課一節載: 至元三十年 (一二九三) 十月初九日欽奉聖旨:屬寺 家的酒店,做買賣的店裏出辦的課程,……又揚州有 的屬寺家酒店並其餘稅課程……都交收拾了。 舊元史譯為: 敕僧寺之邸店商買舍止,其物質依例收稅。(卷一七) 寺廟經營解庫、酒店、及別種商店,下面說到賦稅的時候, 還有很多有關的記載。 七、寺田及商店的稅 寺廟的田地商業,納稅不納,元代法令屢有變更。現在 把這些法令依年代摘錄於下: 281頁 中統四年 (一二六) 詔:也里可溫,答失蠻、僧道, 種田入租,貿易輸稅。 (舊元史五) 至元二十七年 (一二九○) 宣諭:江淮民恃總統楊璉 真加力不輸租者,依例徵輸。 (同上一六) 至元三十年 (一二九三) 五月欽奉聖旨:無媳婦的和 尚先生每的屬寺院常住田土有呵依著聖旨體例裏休納 者。有媳婦的和尚先生每在呵。自今之後,和尚先生 也里可溫答失蠻不揀誰,在前合納錢糧的田土,買了 來,與了來,做布施得了來的,不納錢糧的,便租佃 係官田土不納稅米的人每,依在前納的體例裏納者。 (元典章二二,租稅,僧道稅) 至元三十年,敕僧寺之邸店商賈舍止,其物貨依則納 稅。 (舊元史一七) 元貞元年 (一二九五) 閏四月欽奉聖旨:一、西番漢 兒畏兀兒雲南田地裏和尚也里可溫先生答失蠻,擬自 元貞元年正月以前應有已未納稅土地,盡行除免稅石 。今後續置或影占地土,依例隨地納稅。一、江南和 尚也里可溫先生答失蠻田土,除亡宋時舊有常住,並 節次續奉先皇帝聖旨撥賜常住地土不納租稅外,歸附 之後,諸人捨施或典賣一切影占地畝,依舊例徵納稅 糧。隱匿者嚴行治罪。一、和尚也里可溫先生答失蠻 買賣不須納稅。 (元典章二二) 元貞元年,詔河西僧納稅。 (舊元史一八) 大德元年 (一二九七) 省臣言:又富戶規避差役,冒 為僧道,且僧道作商賈,有妻子,與編 282頁 氓無異。請汰為民。 (同上一九) 大德六年 (一三○二) 詔:江南寺觀凡續置民田及民 以施入為名者,並輸租充役。 (同上二○) 大德七年 (一三○三) 罷江南白雲宗總攝所。其田令 依例輸租。 (同上二一) 大德八年 (一三○四) 命僧為商者輸稅。 (同上二一) 至大元年 (一三○八) 敕河西僧戶準先朝先制,從軍 輸稅,一與民同。 (同上二二) 至大二年,中書省臣言:河南江浙省言宣政院奏免僧 道也里可溫答失蠻租稅,臣等議:田有租,商有稅, 乃祖宗成法,今宣政院一體奏免,非制。有旨:依舊 制徵之。 (同上二三) 皇慶元年 (一三一二) 敕僧人田,除宋之舊有並世祖 所賜外,餘悉輸租如制。 (同上二四又元典章三十三 釋教) 延祐五年 (一三一八) 敕上都諸寺權豪商販貨物。並 輸租稅。 (舊元史二六) 延祐五年,敕僧人除宋舊有及朝延撥賜土田免租稅, 餘田與民一體科徵。 (同上) 英宗初立 (一三二○) 禁京城諸寺邸舍匿商稅。 (同 上二七) 至治二年 (一三二二) 敕江浙僧寺,除宋故有永業及 世祖所賜者,餘悉稅之。 (同上二八) 泰定元年 (一三二四) 稅僧道邸舍積貨。(同上二九) 283頁 泰定二年,張珪上書言:鐵木迭兒為相,納江南諸寺 觀賄賂,奏令僧人買民田者毋役之以里正主首之屬, 至今流毒細民。臣等議惟累朝所賜僧寺田及亡宋舊業 ,如舊制勿徵﹔其僧道典買民田及民間所施產業,宜 悉役之,著為令。 (同上一七五張珪傳,又卷二九) 致和元年 (一三二八) 禁僧道匿商稅。 (同上三○) 天曆二年 (一三二九) 詔諸僧寺田,自金宋所有及累 朝賜與者,悉除其租,其有當輸租者。仍免其役。 (同上三三) 天曆二年,詔僧道也里可溫答失蠻為商者,仍舊制納 稅。 天曆二年,征京師僧道商稅。 (同上) 至順二年 (一三三一) ,中書省臣言:宣課提舉司歲 榷商稅,為鈔十萬餘錠。比歲數不登,乞凡僧道為商 者,仍征其稅。有旨:誠為僧者,其仍免之。 (同上 三四) 原來元代制度,有一特點。在蒙古族,那時候因侵入農業區 ,正由奴隸制進為封建制。在中國,卻正由封建制發展為都 市與農村兩種勢力相與均衡之上的絕對王權。中書省是絕對 王權的政府。宣政院及所屬的教會卻是封建制的。中書省要 收僧寺田地商業的稅,宣政院卻要免稅的特權。所以中書省 的命令是上面所說那樣的反覆申明,但寺廟田地商店的稅, 始終沒有順利征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