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俱舍論敘
歐陽竟無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 22 冊
1978年3月出版
頁11-40
.
11頁
一、卷上
敘曰﹕唯識法相學,應學俱舍學。木有其本,室有其基
,親有其禰。應敘之以十事﹕曰九品敘事、曰阿毗達磨、曰
五天時學、曰俱舍稱學不稱宗、曰捨有部義取經部義、曰捨
經部義取俱舍義、曰捨餘部義取俱舍義、曰捨俱舍義取大乘
義、曰稱讚世親、曰略說其餘。
一、九品敘事 諸行無常,涅槃寂靜,五蘊涅槃,各釋
一印。俱舍釋一,諸法無我。諸法法事,總談體用。曰根、
曰界,別談有漏、果、因與緣。如次品三,曰世、曰業、曰
隨眠﹔別談無漏、果、因與緣。如次品三,曰賢聖、曰智、
曰定。無我法理,品曰無我,是為九品。
界品敘何事耶﹖敘蘊、處、界三事,蘊等名義六事,見
、非見等二十二門,分別蘊等事。根品敘何事耶﹖敘二十二
根事,色法俱生事,心等俱起事,心所有法事,不相應行事
,六因事,四
12頁
緣事。世品敘何事耶﹖敘有情生位,三界、五趣、七識住、
四識住、九有情居、四生中有、十二緣起四有事,有情住位
四食事﹔有情歿位意識現,受心涅槃上下冷末摩事,敘輪山
海州、黑山地獄、日月諸天事,身量壽量事,分齊大小事。
業品敘何事耶﹖敘所造業能造大事,表、無表中別解律儀,
得戒捨戒事,釋經十事,雜明十事。隨眠品敘何事耶﹖敘六
七十隨眠,九十八使事,五見、四倒、七九慢事,四漏、九
結、三縛、十纏、六垢事,惑滅諸事。賢聖品敘何事耶﹖敘
四諦、二諦事,聖道加行、五停心、四念住,四善根事,十
六心、四果、四向事,諸道差別事。智品敘何事耶﹖敘十智
處種種事,十力、四無畏、三念住大悲事,無諍願智、四無
礙解、三明、六通、三導、五通事。定品敘何事耶﹖敘四靜
慮、四無色、八等至、諸等持事,四無量、八解脫、八勝處
、十遍處事。是為九品敘事。一切論藏無不繫此法相,無不
詮此法義。
二、次阿毗達磨 大智度言,毗曇三種﹕一、身義毗曇
。為發智經,詳八乾度,百餘年後,迦旃延作,後人解此,
名囗婆沙。二、六分毗曇。初分前四。婆須蜜作﹔作後四品
,罽賓羅漢﹔作第三分,為目犍連作﹔餘五分,諸大論師。
三、囗勒毗曇。聖舍利弗,能解佛語,作阿毗曇,犢子誦之
,名舍利弗毗曇﹔聖迦旃延,能解佛語,時作囗勒,南天竺
師,依而行之,亦名毗曇。囗勒詳談五戒、七使及與十智,
而廣分別色見對漏,為報性界種種諸門。智論又言﹕若人不
得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入毗曇門則墮有中﹔入囗勒門墮有無
中。據是二典,有宗毗曇,發智婆沙及與六
13頁
足,不免墮有﹔空宗毗曇,當是囗勒,犢子南天多依大眾,
大眾空流,說墮有無。囗勒不可得而見矣﹗今者讀舍利弗毗
曇,而得數義,深同大眾。成實所宗,請略談敘﹕一者以空
定故,而說六空,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
義空﹔二者心性清淨為客塵染,凡夫未聞,以故不能如實知
見,亦無修心﹔聖人聞故,如實知見,而有修心。心性清淨
,離客塵染,亦復如是﹔三者諸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
界,住彼法界,如來覺已,說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四
者最後識滅,最初識生,無有中有,影移日續,日移影續,
影之與日,無有中閒﹔五者欲界繫定,若定欲漏、有漏,是
名欲界繫定﹔六者如電定,若定少少住少時住,是名如電定
﹔七者二十二根,差配三學,略談七義,成實所資,俱舍所
違,空有毗曇,所判如是,猶有判別,判於南北。北方毗曇
,如上所說﹔南方毗曇,乃有七種﹕一法聚、二分別、三界
說、四人施設、五說事、六雙對、七發趣。說事論者,後二
百年至九百年,帝須所撰,覺音所註,歐西印行,此土未至
,操舟缺楫,馭遠無囗,遊斯徑者,如何如何﹗
三、五天時學 方隅適耀,不足故常,九百年後,摩訶
般若應時大光,其有瀦淵朝海,二十部執除一切有,冶以一
鑪,不稱諸部,不稱大乘,而小不負,固大時入林者,誰歟
足怪,倘所謂分別論者非耶﹖二十部中除一切有,都具空質
。乘時趁勢,分別論出理必範圍。曷以分別論義、部義、大
義﹖觀其同義,分別論義有與空宗智論同者。無明見愛慢心
是五遍行,空宗智論,意有
14頁
二種﹕一者念念滅,二者心相續。為是相續心故,諸心名為
一意。分別論義有與大眾部同者,心性本淨,緣起無為,菩
薩正知入住出胎,撥無中有,說四聖諦一時現觀,無色界有
色,羅漢定無退。分別論義有與經部同者,世與行異樂,淨
想心通見,修斷滅定,有心未斷命根。分別論義有與犢子部
同者,說隨眠體,不相應行,可少有用。分別論義有與法密
部同者,身力身劣,無別自體。分別論義有與舊阿毗達磨同
者,信進五根,唯是無病,異生不成,自性相應等流勝義。
四善不善,觀其所同,會其所通,物以類從,大道為公。若
一切有部者,結集始畛於窟內,鐵牒終封於環城,五事謗極
乎窮凶,研辨錫予於邪惡,幽錮不第,理迷僻執何乃讎事。
性本瞋無,匪唯伐異,此固分別之所不能鳩。般若之所不能
近者,如善因明,置言自許,要敵舍有,權決所彰,洪維經
部,善友斯逢,異門同有,援溺殊實,奪論舉經,超宗憑理
,不能由般若入大,獨不能依瑜伽勝進歟﹖譬喻論師,舊義
今異,順正理論,多稱上座。宗輪論言,有一味蘊,正理則
說,義隸譬喻,宗輪論言,勝義有情。正理則說,譬喻論師
,沙門果體,唯是有為,有為可壞,無為保信。宗輪論言,
其餘所執,多同有部,正理則說,一義一理,舉足動足,有
部都乖。故談經部,不應但溺譬喻師言,應尋上座於順正理
論。
四、俱舍稱學不稱宗 不祧義是宗義,無上義是宗義,
庫藏義是宗義,族眾義是宗義,摧敵義是宗義,標幟義是宗
義,世親留學迦濕彌羅,十有二年,返國衰老,隨出隨書,
毗婆沙義,破
15頁
以經部,曰講曰偈,積偈六百而俱舍成,曾無幾時,咨嗟謗
大,割舌贖愆,方欲壇囗遽爾掊幟,萬古不祧,何足談矣﹗
唯識攝論,寶性甘露,奴其所主,臣其所天,無上無容,失
所尊矣。心所非假,處義非假,除是以外,大本大經,挹資
經部,若欲存在,止可稱名經部末宗,簡其所產,虛庫藏矣
。阿踰陀國曾未風靡,新日之戚,即召外師,資黨有幾,王
何能軍,族眾凋瘵,滅覆懼矣。新薩婆多,雹擊壘顯,即不
面決,亦不論救,不啻揖瘡云何禦寇矣﹗不違理故,是所宗
故,必也正名,言何順矣﹗是故俱舍稱宗,無乃雲漢封疆,
愚勞漫漶歟﹗然必稱俱舍學何耶﹖趣資中有,誕登資渡,種
果資荂,創始於經部,結歸於唯識,樞機於俱舍。若學唯識
而缺俱舍,虛空無源。君子不然,例此而談,成實不稱宗耶
﹖成實之作在龍樹後,若猶稱宗,是何以異舍家而塗,在龍
樹後而猶成實何耶﹖成實樞機,乃猶俱舍,成實非自足挹取
耶﹖成實多義,雖本經部,善有趣空,造端乃異,何所異耶
﹖唯蘊是實,五陰成人,塵造大根,色香味觸成瓶。若對理
論,因緣假名,一切非實,不患無明,而患在執,簡念唯慧
,金剛三昧,治在一空,是為成實趨異。吾嘗有言﹕訶梨跋
摩,實以經部不善空義,決諸部長,別組論聚。今意諸部決
聚之長,見分別論,成唯於彼,得毋資取,然無可攷矣﹗
五、捨有部義取經部義 何為如是取捨耶﹖有部結小有
之終,經部開大有之始,於何知之耶﹖小悉人空,而苦法實
,大則二空,真理乃出,三世皆有,三法皆實,終古塞大王
之路,長夜無
16頁
達旦之期,無隙可乘,不舍何待,蘊處皆假,過未非實,雖
一極微,功悼虧蕢,而法執能除,二空理顯,有機可入,不
取奚為,表其大略,未能細微,得有所謂趨義者十,比事者
三焉。
云何十義﹖一者異門有義,是法相義。二者無別有體義
,是唯識義。三者種子義。四者依義,此二義是阿賴耶識接
近義。五者剎那無住義。六者無漏智有分別義。七者依智不
依識,依有分別智,不依無分別識義,此三義是法相依他詮
用義。八者一念二緣義,是唯識俱轉託變義。九者分別俱生
義,是大乘斷障漸非頓義。十者不依律義,是大乘有所建立
教依經論義。云何三事﹖境之為唯識、五聚、法相九事事,
行之為所治業惑,能治三學事,及與果事。
一、異門有義是法相義者 有部據三世有說一切有,三
世有者,作用有別,已作、正作及與當作,說過、現、未各
有作用。非體有殊,最極要義,所緣所依,業生後果,繫及
離繫,過未若無,都失所事﹔經部不然,一破作用,彼同分
法,現實無用,而豈無現。二破所緣,我許緣無,云何緣無
﹖諸有達無,第十三處,達無之達,即是緣無,追憶曾相,
現在如曾,逆料當爾,現在如未,緣無而緣,得成所緣。三
破因果,非過去業,能生當果,然業熏種,引續轉變,當果
遂生。四破離繫,彼所生因,隨眠種故,能繫煩惱,若隨眠
斷,得離繫名,種斷不斷,繫離不離,何關過未﹗綜此四義
,豈恃過未,一切事成,若談聖教,教依現果,說過去因,
亦依現因,說未來果。有燈先無,有燈後滅,以有顯無,非
無是有。依與果說,業去猶有,依取果說,未來可有,都非
實有。若是實有,實有過未,於聖教中非為善說。應如經說
,如其所有,而說言有,是名善說一
17頁
切有者。此異門三世有義,緣無之緣,得成所緣,正符大乘
唯識三世。又談聖教,以有顯無,正符大乘法相三世。精義
絕倫,能無傾取,是以因緣,捨有部義取經部義。
二、無別有體義是唯識義者如不相應行,識分位故。唯
識所談,非別有體,攝境從心。世親於時瞻望勿及,攝假隨
實。經部於義,誠見優長,虛空洞然。寧云窒塞﹗以是因緣
,捨有部義取經部義。
三、種子義是阿賴耶識接近義者 緣生要義,實在因緣
,說有六因,唯除能作,相應、俱有、同類、遍行及與異熟
,皆因緣性。是有部義別立種子,謂有法體,雖經劫滅,而
自相續﹔展轉相仍,猶為因性。於此種子,隨義立名,或名
隨界,或名熏習,或名功能,或名不失,或名增長。善隱惡
現,有隨俱行,善根不斷,以未斷故,猶有可起﹔餘善根義
,隨俱善根,即舊隨界。是經部義。法滅而不斷,緣生而不
亂者,其唯種子乎﹗阿賴耶識名一切種,經部不能一切,而
熏習功能乃堪符順,精博不逮,而風起青蘋。以是因緣,舍
有部義取經部義。
四、依義是阿賴耶識接近義者 所依微細,難可了知,
厥有三種﹕一者無心,二者無色,三者生死中閒。有部二定
,後依於前,定前無閒心,引出定心起。有部無色,依眾同
分及與命根同分命根更互為依。經部則無心無色而有種子,
心種依色,色種依心,無色由心生,心與心所更互為依。滅
定由身起,定內五根,帶種出定,其異師者說滅盡定,猶有
細心。有部中有,種果中閒
18頁
,有芽相續,大德邏摩,中有名色,引結生識,是為名色緣
識。中有識引,生有名色,是為識緣名色。部義如是。此中
若立阿賴耶識,則所知依者,心依色依,名中轉識,亦互為
依。廣廈長林,一切安隱,經部雖不能爾,而身心實物,殊
非命根及眾同分。依倚冰山,惶恐杌隉。以是因緣,舍有部
義取經部義。
五、剎那無住義是法相詮用義者 有部住實,有得體時
,即有住時﹔上座不然,雖得體時,而無有住。撫掌經言,
剎那顯行,有暫時住。余不忍受此言,若由住力能令諸行暫
時住者,何不由此令諸有為歷千俱胝剎那量住﹖由此道理,
建立前生於後,後依於前。此義不論,夫無住者,大異於小
,用異於體,利他異自,有為異無,般若以此無得無留,瑜
珈以此善巧方便,妙義觀止,寧能不居﹗以是因緣,舍有部
義取經部義。
六、無漏智有分別義是法相詮用義者 知斷證修,正如
是知,說名盡智,正如是知,不應更知,名無生智。如何無
漏智可作如是知耶﹖迦濕彌羅觀後後得有漏智知﹔健馱羅國
亦無漏智作如是知。大乘後智,於義有四﹕後得有漏、後得
無漏、後得有分別、後得無分別。經部所證,漸能符信。以
是因緣,舍有部義取經部義。
七、依有分別智不依無分別識義是法相詮用義者 有部
五識緣實,經部五根發識。粗唯緣俗,無分別故,如鏡照像
,不任為依,是故聖說依智不依識。意識分別,通緣勝義,
兼依非依。夫大
19頁
乘至義,無漏有為,盡未來際,作諸功德,智依後得,分別
是我。以是因緣,舍有部義取經部義。
八、一念二緣義是唯識俱轉託變義者 如他心智,有部
一時一念緣一事境,如緣心時不緣心所、正緣受時不緣想等
。經部一念緣二,貪眠俱行,然唯自他心及心所同類實相取
為所緣,而俱不取他心所緣及其能緣。據經部義,用勘大乘
,託質變影。相分非境,猶為極微,不能驟合,而緣自不緣
他,三界唯心現。以是因緣,舍有部義取經部義。
九、分別俱生義是大乘斷障漸非頓義者 有部身見,唯
分別起,唯見所斷,經部身見,更有俱生,為無記性。是修
所斷,如禽獸等,一法二習,漸義斯階,雖未一切,乃燭方
隅。以是因緣,舍有部義取經部義。
十、不依律義是大乘建立用經論義者 律但赴事,因緣
譬喻,有是犯事,制是止持。七聚廣律,諸足溯源,有是護
事,建是作持。二十犍度,何非徵實﹖經論詮義,知法知義
,是稱知識。事狹義寬,事枯義妙,事固不足,範圍乎義。
義則實能,發生乎事,溺實量有,株守難移,大漠翔空,開
懷有暢。經部既以量弘深悼僻執,豈堪困律,己義沮伸﹖若
夫大乘,義且無方,方廣希有,不可思議。現比為理,經論
為教,有所建立,亦不以律無瘡而傷因論、生論。大唯經論
,小教崇律。脅尊者言﹕部執糾紛,有部正軌。是則律學率
由典常,空有兩輪。律亦分徑,十誦極有,迦葉維律,極談
於空,四分、五分及與僧祇,空有牽率。精義入微,端資鉤
牽,先應比事,次應屬義。五
20頁
論四律,如治四含,大論周旋,此土列匠,勱宣素學,皆囿
四分,極至無趨,漫漶非竟。迦葉維部、廣部未來,故治律
學應於有部三致意焉。東方缺籍,事以義行,故治諸部應於
律學三致意焉。
說十義竟,繼說三事。境之為唯識五聚事者,心法且談
六事,心所法且談四事,色法且談六事,不相應行且談六事
,無為且談三事,餘義餘事,互隸餘處。
心法且談六事者,識,非若有部,唯是了別。要知此非
勝義,若謂了時,說名為識,不能了時應成非識,不應非識
,可立識名。
五識,非若有部,通緣現在。要知唯緣過去,無閒滅色
,現識因故。
二眼,非若有部,俱時見色。要知前後起用,見即分明
,因果非若有部,俱時發現。要知因時無果,因緣前合,令
現事生,東障日光而西方現影,三杖俱起而繩地連持。若互
為因,造與大種,心與隨相,為因應互。
異熟,非若有部,同異以類,異類而熟﹔要知同異以時
,異時而熟。
見聞覺知,非若有部,眼見耳聞,意知餘覺,所證如死
,能證立覺。要知五根皆四,五境容起,作用有別,差立四
名,意除現有見聞覺知。
心所法且談四事者,見,非若有部,是實眼見,是實識
見,是實像色。要知三和名見,都無有實。
輕安,非若有部,相應各別,而言五識名身,唯漏及散
,意識是心,通定無漏。要知心是心
21頁
所,身為輕觸,皆定無散。
尋伺,非若有部,相應一心。要知各別。
色法且談六事者,色,非若有部,是實有體。要知五識
依緣,俱非實有,一微不成,眾微則假。
有對,非若有部,強立三種。要知障礙他生,可名有對
,境界所緣。都緣自境,豈其有對。
大種,聚中知一知餘,非若有部,勢增知一,如籌囊鍼
,遇緣知餘,堅顯流相。要知此聚於餘,無有體相,而有種
子,經說於水聚中有種種界。
觸,非若有部,四大種外,更立多事,別有實體。要知
滑澀重輕,及冷飢渴,四大差分,似有別性,色界云何而有
冷觸。
身根,非若有部,不遍發識,發則散壞。要知全身沒水
,身根極微,遍能發識。
極微,非若有部,獨一而住,唯能變礙,不能發識。要
知無一極微,各處內住,變礙義成,且能發識。
不相應行且談六事者,得非得,若非有部,別實有體,
異生聖者,起世俗心,以得差別。要知煩惱斷未,可差聖凡
,名色種子,於生自果,展轉鄰近,轉變差別。
同分,非若有部,別實有體。能依所依,一類相等,名
有情同分,隨蘊處界,各類相等,名
22頁
法同分。要知相似種類,諸行生時,於中假立,人同分等。
二無心定,非若有部,別實有體。遮未來心,能令不起
。要知定前違餘,令餘不定,假立定名,出後入前,法無容
住。
壽,非若有部,別實有體。能持識煖。要知業住引勢,
假得壽名。
四相,非若有部,別實有體。諸行有為,由四本相,本
相有為,由四隨相,隨相生一,本相生八。要知四相且無,
況復隨有﹖相續行中,初起名生,終盡名滅,中轉名住。前
後別異,非一剎那,說三有為。若以剎那說四相者,本有今
無名生,已有還無名滅,後後嗣前名住,即前後別名異。四
相於法,非即非離,緣合即起,何勞生相﹖
名句文身,非若有部,別實有體。語但音聲,名始了義
。應知語即是名,非但是聲,語一瞿聲,能詮九義。
無為且談三事者,虛空擇滅非擇滅,非若有部,別實有
體。總說善常。要知暗無觸對名虛空,簡餘不生名擇滅,離
擇不生名非擇滅。有部說有,我亦不說無為體無,但應如我
所說而有。有先非有,有後非有,聖於苦諦,見唯是苦,於
苦非有,見唯非有,無為非有體,可得如色定,非有用,可
得如眼耳。
無為涅槃,非若有部,此體不生,未來乃有。要知涅槃
不生,本來自有,熏種不現。說過未
23頁
斷,非設劬勞,為令因滅。
無為無障,非若有部,不障他位,即能作因。要知常非
因事,而能與識作所緣緣。
問﹕敘經部義,應順俱舍因果緣事,而別用五聚何耶﹖
答﹕五聚隸法,六足如是,有宗不違。世親後作百法明門,
依瑜伽本母分,宗承五聚,法相所同,法義所獨,一人所作
,前後斯通,大小俱徑,故談境事先之於五聚。
復次,境之為法相九事事者,蘊處界且談一事,緣起且
談八事,食且談一事,諦且談一事,餘義餘事,互隸餘處。
蘊處界且談一事者,蘊,非若有部,是實物有,一實極
微,亦得名蘊。要知聚義乃是蘊義,非一實物而有聚義。
緣起且談八事者,十二緣起,非若有部,體是五蘊。要
知羅漢有蘊,而無行愛,然經說三際無智為無明等體。
無明與行,非若有部,過去得名。要知此二通後關係。
行緣識,非若有部,唯是生有,剎那為識。要知由引業
力,識附中有,趨赴結生。
名色,非若有部,識後處前,中間諸位。要知具足五蘊
,相續一期,說名名色。
受,非若有部,是俱有因,與觸俱起。要知根境為先,
次三和觸,第三剎那,緣觸生受。
24頁
一心受中十八近行,非若有部,已離貪位,有漏皆攝。
要知與意相牽,但攝雜染。
取,非若有部,即係二種,欲貪妙欲。要知但從二生,
執即不捨,假名欲取。
緣起,非若有部,起而非生,謂未來法,生而非起,後
心過現。要知生唯過現,便違經說,生死非未,便壞三際。
食,且談一事者,四食,非若有部,段招後有,思住現
身。要知初二益身,所依能依,有若養母,養已生故﹔後二
於身,引起當有,有如生母,生未生故。
諦,且談一事者,世俗勝義,非若有部,瓶衣俗諦,極
微勝義,依勝義諦,說有色等,是實非虛。要知如出世智,
及彼後得世間正智,所取諸法,名勝義諦。如此餘智,所取
諸法,名世俗諦。
說九事已,且一辨解。五聚隸法,更及九事何耶﹖攝論
愛、非愛、緣起儕於自相,分之為二。十二緣起,百法不詳
,詳於五蘊。九事攝屬,非唯小大。空有兩宗,皆同法相,
是故次之於九事。
二、卷下
行之為所治業惑事者,業具談五事,隨眼且談十事,餘
義餘事,互隸餘處。
業且談五事者,業,非若正量,動名身表。從此至餘,
非若有部,形為身表,別起體實。要知
25頁
三業皆思,加行起思,思應作事,說名思業,更起作思,隨
前思事,動身發語,名思已業。思及思已,說名表業,表思
勢力,熏起種子,名無表業。無心有種,無表非實,八記八
破,於此應研。
又業,非若有部,但立四業,若於時定,熟無不定。要
知廣應八業,時即有定,異業不定。
又業,非若有部,一業唯一生受。要知一業能感多生,
現強受二,生但受後,後劣不受,但唯一生。
又業,非若有部,身語意三,皆名惡行,意惡行三。貪
瞋邪見,離思有體,要知貪瞋邪見,即是意業。
又業,非若有部,三毒體別,為思業道﹔前七身語,亦
思業道。要知惡趣為道,後起為道,貪等即業,離無別體。
隨眠且談十事者,隨眠,非若大眾,欲貪心外不相應法
。非若有部,別實無體,即九十八使,應知隨眠非心相應,
非不相應。煩惱睡位,說名隨眠,覺位名纏。睡種隨逐,覺
現纏心,於自體上差別功能,從煩惱生,能生煩惱,說名種
子,譬如念種,是證智生,能生當念差別功能,又如芽等,
有前果生,能生後果差別功能。
忍斷,非若有部,有頂皆見,智斷皆修,八地所斷,聖
見非修,凡修非見。要知異生不能斷惑,或復不能斷見煩惱
。
26頁
薩迦耶見,非若有部,薩義是有緣無不生心,緣有乃起
見。要知薩之云壞,迦耶云聚,和合無常,有情法爾。
戒取,非若有部,唯見苦斷,迷苦諦故。要知戒取,通
見修斷,迷苦諦因,四義嚴彈,烏容成立。
常我樂淨想心見倒,非若有部,樂淨想心,唯屬見斷,
預流無倒。要知樂淨通修,常我唯見,想心八倒,學斷未全
。
二疑、二癡及與七見,非若有部,止此十一,於自界地
五部諸法,是能遍行。要知十一以外,愛慢二使,亦應遍行
。
無記根,迦濕彌羅依因素是根義,捨慢立慧。健馱羅國
﹕堅強義是根義,捨慧立慢,愛癡無記,併立為根。
軶中欲漏取中欲取,非若有部,說屬於界。欲界名欲。
要知屬境,五欲起惑,說名欲軶,欲貪名取,無關界繫。五
蓋障五蘊,非若有部,惛睡障慧,掉悔障定。要知掉悔障慧
,惛睡障定。
四對法中四法說遠,其時遠者,非若有部,去來於現,
世性各別,雖復鄰近,亦說為遠。要知去來於現,離法自相
,未來未得,法自相故,過去已捨,法自相故,是故為遠。
復次,行之為能治三學事者,戒學且談八事,心慧學且
談二事,餘義餘事,互隸餘處。
27頁
戒學且談八事者,近住一晝夜,非若有部,旦日光明,
能礙捨戒。要知如來方便,觀理觀根,量而後授。
齋支,非若有部,七支非齋,八支亦齋,如見如覺。要
知總齋別支,不可正見,即正見支。
近事,迦濕彌羅﹕若離五戒,即非近事。健馱羅國﹕但
受三歸,即成近事。
又近事,非若有部,先已具受,一少多滿,持犯說四。
要知約量多少,隨受說四。
不律儀,非若有部,遍於一切有情界得。要知律儀可爾
,非屠羊人至親損害,為救自命而亦欲殺。
又不律儀,人受近分戒,至夜正盡,迦濕彌羅﹕若不更
作,無緣得惡。健馱羅國﹕如停赤鐵,赤滅青生。
又不律儀,非若有部,必無缺支,及餘一分,住不律儀
。要知隨所期限,支具不具,全分一分,皆得名住。
捨戒,非若有部,非犯餘罪,有斷尸羅,非犯一邊,捨
一切戒,出家受具,應可再行。要知四重隨一,勤策苾芻,
一切俱捨,無慚愧力,更能發戒,豈其故,抑不令再行﹗
念慧,非若有部,以念持慧。要知以慧住念。
覺支道支,非若有部,修近菩提,助覺勝故說覺支增﹔
見道速轉,通行勝故說道支增,經隨
28頁
數便先覺後道。要知但於見道建立覺支,如實覺知四聖諦故
,總於見修建立道支,俱通直往涅槃城故。
果事者,且談十事,餘義餘事,互隸餘處。
一、不可思議事﹕超理無比,小不能知,如佛舉意遍知
。若在有部,尋常推測,為比為占﹔經部都非,如世尊言,
諸佛德用,不可思議。
二、自在事﹕超事無作,小不能知。如佛留壽行,捨命
行。若在有部,留伏死魔,捨伏蘊魔﹔經部都非,為顯自在
,死則令捨,活則令留。
三、大定事﹕超定無入,小不能知。若如有部,佛有散
心﹔經部視佛,曾無不定。
四、他方佛色事﹕超量無數,小不能知。若如有部,十
方世界,唯一如來﹔經部同時,定有多佛,各化三千。
五、佛化生事﹕超生不測,小不能知。若如有部,佛乃
胎生,若化生佛,燈滅無遺﹔經部不然,信佛有願,雖是化
生,依持願通,留身長久。
六、佛依身事﹕超色難量,小不能知。若如有部,歸依
佛寶,但無漏法﹔經部不然,諸佛體性,亦攝依身。
七、轉法輪事﹕超法無上,小不能知。若如有部,法輪
三轉,唯是見道,憍陳如悟,名已轉
29頁
輪﹔經部不然,三轉十二相,四諦轉三周。
八、解脫事﹕若如有部,心慧二脫,即解脫蘊﹔經部則
離脫清淨,非唯勝解。
九、羅漢留壽事﹕若如有部,轉富報為壽報,引宿殘為
現用,但資異熟,限於已往﹔經部則轉撥宿勢,引取未來。
十、羅漢退事﹕若如有部,初果不退,二三四退,退思
護住,及與堪達,俱有退義﹔經部不然,羅漢無退,初四聖
慧,二三世俗,聖慧不退。說羅漢退者,但有漏定,決非果
退。
談果事已,因論生論,而得三事﹕
一、顯於大乘真是佛說事,無著莊嚴,八因成宗,成於
大乘,真是佛說。如若俱舍,不必宗因,但選部義,大乘部
執,義有同符。云何共此一義﹖彼部非佛說,此部說為佛,
淨理得結,應信部執,部義符大,應言大乘。故嘗論言﹕能
讀俱舍,能知經部,顯於大乘,真是佛說。
二、凡大立義,有其由來,驟而觀之,種子熏習,差別
功能,俱生分別,一切種種,創自唯識,窮究其源,基於經
部。因其所有,琢瑜鍛金,唯大獨妙,室家經始,小亦劬勞
。故嘗論言﹕能讀俱舍,能知經部,顯於唯識,經歷綦多,
濫觴攸遠,精細斯盡,運用之神。
三、凡小勝進,歸其有極,出有部,入經部﹔出經部,
入俱舍﹔出俱舍,入唯識。如箭引至,如水赴壑,機動勢迫
。故嘗論言﹕能讀俱舍,能知經部,顯於小乘大乘,咸趨一
致。
30頁
六、捨經部義取俱舍義 何為如是取捨耶﹖法界法爾,
現證現知,無不可有,有不可無,若無心所,三性則無,憑
誰幻力,長夜瀾翻。以何因緣,涅槃無住﹖若無無明、愛取
諸事,第二緣起,因果蕩然,一切法壞,曷足勝窮﹗故於經
部取而復捨,智人順勢,法爾而然。今且略談,談於五聚事
者十二,談於九事事者八焉。
談於五聚十二事者。不染無知,經部所執,體是智無﹔
俱舍不然,未成佛來,有漏劣慧。
十大地法,經部則云﹕無如所說。此但三種,經說俱起
受想思故,眼色伽他,次第義故,說識言故,不離識故,欲
為根本,不了義經。俱舍不從,而用婆娑十法剎那和合遍有
。
三和合觸,經部則云﹕經但說彼和合眾緣,非實觸相,
和合所生。俱舍不從。
欲,經部絕非大地,阿闡地迦經所說故。俱舍不從。
慧,經部此於無明疑俱心品,相用無故,非大地法。智
與無智,猶豫決定,理不應俱。俱舍不從。
念,經部但於過境施智行相,明記而轉,無別大地,經
說有失念故。俱舍不從。
能作動意,於所緣境,此非大地,若於所緣,唯作動意
,諸餘心所,應不能緣﹔若亦由斯方能緣者,理不應爾,名
作意故。俱舍不從。
勝解,經部於所緣境令心決定,此與智相都無差別。俱
舍不從。
31頁
三摩地,經部心體緣境,但不流散,非別有體。一者、
若此三摩,令心住一,豈無此體,心轉便多。二者、若謂多
心,此持令一,唯一墮境,云何又說剎那剎那有三摩地﹖三
者、但見心住所緣,不見此令必住。四者、法有功能,自住
自境,何待餘法,令彼而行。俱舍不從。
色,譬喻論師,十種色界,唯大無造,觸中許餘,無所
造觸。諸或許色,無四大種。離日輪光,孤香獨觸,又或許
大,不必具四。俱舍破之,堅非是色,眼何能取﹖色非是堅
,身何所覺﹖造外大種,應別說四。
壽,經部勢引,俱舍破之。壽體勢引,行而無障,往趨
無處,畢竟不墮。
異生性,經部是見所斷,俱舍破之。離欲成就,不染無
記,若是見斷,苦法忍智,非名聖者。
談於九事八事者。處,經部非一實微,蘊既是假,眼微
聚成,處亦應假。俱舍破之,多積聚中,一一極微,有因依
故,若不爾者,根助識生,應非別處,是即應無十二處別。
三界五受。經部有身有苦樂至四定,有心有憂喜至有頂
。俱舍不然,色界無男女憂苦。空界無五色喜樂。
緣起,經部緣先起後,然非一法先至後生。俱舍破之,
無明等法,各有蘊聚,十二緣起,是說可然。眼色於識,各
為一緣,豈成聚集,故要起位,即亦至緣。
32頁
無明,經部說是惡慧。俱舍破之,無明暗鈍,無猛利見
,然與見應,慧不染慧,無明染慧,不與慧應,應惡慧外,
別有無明。
非理作意,緣起何支﹖古時世親,屬取支攝,室利羅多
,攝屬觸支。俱舍破之,佛為眾生,除三際愚,說十二支,
從前生今,今復生後,意別有在。老死有果,無明有因,生
死始終,此難非理,屬取屬觸,皆不成釋。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經部釋經,厥有五師﹕
一師,上座弟子大德羅摩。施設三義﹕一者、依此支有
,彼支得有﹔由彼支生,餘支得生。二者、依前際有,中際
得有﹔由中際生,後際得生。三者、無明無閒,親有於行﹔
無明展轉,行間接生。此之所義,俱舍不從。
二師,異師世曹。非本無因,諸行可有﹔亦非常因,諸
行得生。俱舍破之,無因常因,生句已足,有句何須。
三師,上座同學。由因相續,有果相續﹔由因分生,果
分亦生。俱舍破之,此欲說生,何緣說住﹖何故亂序,先住
後生﹖
四師,室利邏多。依此果有,彼因有滅﹔由因生故,果
方得起。俱舍破之,經應言滅,不當云有﹔經應先因,不應
先果。
33頁
五師,先軌範師。無明不斷,諸行不斷﹔由無明生,諸
行亦生﹔有義是種子義,是現行義。俱舍從之。
生有心,經部異熟受生,初受生得。俱舍不然,欲胎卵
濕結生相續,定染汙心。
苦諦,有部樂少苦多,誰有智者,癰澆計樂﹖鳩摩羅多
,樂是苦因,樂能集苦,有苦希樂。俱舍不然,樂是行苦,
是名苦諦,一非常法,二違聖心。
七、捨餘部義取俱舍義 所以如此取捨者,入主出奴,
人言是倚,矯亂漫漶。斯道何由﹖君子日新其德。不拘拘於
執舊。
有宗根本在一切有,空宗根本乃在大眾,捨於餘部而得
異大眾者為十有四,異化地者二,異正量者一,異犢子者二
。但順論文隅舉其式,若詳學派應廣搜陳,今姑且置。
異大眾十四事者﹕一者、以識而見。二者、隨眠之法,
是欲貪外,心不相應。三者、不待相續,業與異熟有俱時轉
。四者、下地隨樂,能見上色,如生欲界,乃見上天。五者
、四禪滅定,生意成天,位不在九,而在第五。六者、無色
界有色。七者、五趣自體,通善及染,以說異熟起已,方名
地獄,非說地獄,唯是異熟。八者、結生相續,無染汙心,
猶如菩薩三時正知。九者、無有中有,質像有閒,依境而生
。十者、地獄獄卒,是實有情。十一者、是物生已,自然而
無,名非擇滅。十二者、緣起無為。十三者、預流有退。十
四者、諸諦頓現。俱舍於此諸諦頓現而言
34頁
見與緣事行相各別,不可約見而說於頓,見一諦時於餘自在
,說頓無失。若見苦時,而即斷集證滅修道,說頓無失。
異化地二事者,劫壞無種,風從他方飄種而來,無色有
色。
異正量二事者,動名身表,獄卒實有。
異犢子二事者,兩眼互見,離蘊有我。
八、捨俱舍義取大乘義 何為如是取捨耶﹖有勝利故。
取於大乘阿利耶﹖勝利無邊。擇要談十﹕一者、信有如是阿
賴耶識。二者、信有如是一切法空。三者、信有如是平等平
等,身亦不可得,法亦不可得,無所用其堅固僻執。四者、
惑障無邊,對治無邊,堅固熾然,無所退屈。五者、有情無
邊,悲願無邊,三阿僧祇方便相應,無所用其誕先登岸。六
者、入大乘光,遍聞十方一切世界如來妙法。七者、如實了
知一切法相,有即說有,無即說無,無所用其尋思比度,虛
設劬勞。八者、一切解脫,寂靜圓月,圓明寂靜,諸苦樂受
,皆無有苦。九者、了知成佛,盡未來際,作諸功德。十者
、現前定然,恬定不惑,漸歷諸境,得大無畏。復次,阿賴
耶識有十大利,小不能知,應深信受﹕一者、有能。生滅因
果,二緣起故。二者、有依。無色無心,此所依故。三者、
無外。色心皆識,親而不離故。四者、無我。本識轉識,互
為因緣故。五者、非斷。相似相續故。六者、非常。頓起頓
滅故。七者、無量無邊。染種無始,淨種無止故。八者、能
受能持。
35頁
無覆有力故。九者、深細。唯佛十力,乃窮了故。十者、方
便究竟。一切相應故。法界若不如是圓滿整齊,則不到今﹔
法界到今,是必如是圓滿整齊。法界觀人,一剎那間,證知
法界,現見如是圓滿整齊,非故如是圓滿整齊,比合法界﹔
然言說文字,模填法爾,則亦不妨比合法界,故設如是圓滿
整齊。
世親菩薩,小論千部,大論亦千。結小開大,機樞之作
,俱舍猶留,大作多佚﹔破毗伽羅三十二品,徒存其目,維
摩勝鬘,諸論未來,猶足深慶。此土譯行除遺教論有二十七
,是二十七論者,唯識法相法義俱在。捨於俱舍,取於大乘
,馬跡蛛絲,昭明可揭。
(一)二十唯識論成立唯識。此姑談三﹕一者、極微。外
境病根乃在極微。俱舍則和合五緣,實微意知。正理則和集
相資,一多有係。是二家言,施設至巧,若非現證,誰拔長
淪﹗大乘唯識,極微聚色,覺慧分析,一切俱無。二者、處
實。俱舍執經十二處別,尚破經部。若非現證,誰拔長淪﹗
大乘唯識,從自種子緣合而生。佛依彼種說眼處等,無別實
色。依處而化,入人無我﹔依唯識化,入法無我。然根是種
生,此言精辨有十一過。安慧救謂﹕由未建立阿賴耶識,破
彼外色,根發識用,假名種子。若不說種為根,根便離識而
有。三者、根識和合假名為見。俱舍如是,然根是色法,不
能量境,現見量體,唯心心所。
(二)攝大乘釋論成立阿賴耶識。且談數義﹕一者、若不
信有阿賴耶識,熏習不成。俱舍前
36頁
念熏於後念,然無二念,一時生滅,熏習而住。若謂同類,
更互相熏。然異相續,熏違自教。二者、若不信有阿賴耶識
,三雜染不成,十二緣生不成。俱舍心所依心,心依心所。
心所如何能為心依﹖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如何兼說﹖中有
及彼結生相續,然攝大乘論既別立有染汙意識,而兼及第一
,猶是意存隨順。
(三)成業論成立第二緣起阿賴耶識。諸破表業,破有部
形,破正量動,都同俱舍。若譬喻師,色為業性,非顯非形
,心所引生,能動平等。成業破之,二定細識,是說第六,
成業破之,而謂細識是阿賴耶,便感當來愛非愛果。
(四)百法明門論成立唯識五聚。俱舍心法,為一意識,
百法開六,而加末那,阿賴耶識。俱舍心所,大地為十,百
法為五,餘唯處地開立別境。俱舍善十,而缺無癡。俱舍本
惑、癡入大隨,貪、瞋、慢疑歸不定攝,而缺五見。俱舍大
隨,失念、散亂及不正知,三皆缺然。俱舍不相應行,缺其
十一,而多非得。俱舍無為,缺想、受、滅,不動真如。總
其法數,但七十五,攝義不盡,且多粗誤,是以百法則創始
有作。
(五)四十唯識頌,八識諸心所,三性二緣起及與五位,
唯識要義,賅攝無餘。是與俱舍,一結小終,一結大終,未
及長行,遽升睹受,可謂開後論師之始。
(六)五蘊論成立法相三科異門說假。以蘊攝識,行攝心
所,不及相應。識開八種,義同唯
37頁
識,門則法相。俱舍色法立十一種,五蘊則同。俱舍不相應
行無流轉等十,百法則異,五蘊則同。俱舍意界為無閒滅,
百法則異,五蘊則同。俱舍無為,缺想、受、滅及與不動,
百法則異,五蘊則同。唯法相門五姓齊破,一雨普潤,廣矣
大矣,大小一如。若夫唯識,質唯被大,故與小異﹔然亦可
說五蘊隨順,百法真實。
(七)辨中邊論成立法相學。唯此唯是法門廣義學,世親
學於三十頌而得其真,於此中邊而得其大。分段義是蘊義,
種子義是界義,受用義是處義,於因果用無增減義是緣起義
。如是諸義,俱舍無是義,對治得果,種種別異。然和合聚
義是蘊義,生長門義是處義。中邊有是義,俱舍有是義。中
邊賅廣,大小義存﹔俱舍詮狹,唯一小分。
(八)佛姓論成立三性。佛以因緣,除五過失,生五功德
。方便權說,悉有佛姓。真俗二諦,不可說有,不可說無﹔
人法二空,分別依他,以是差別,非有非無。以故佛姓非有
非無。大論無姓以障詮解,如來藏品同一真如,非水性異,
但穢不穢,判二佛姓。然觀此言,非善方便,似無種子,非
世親義,真諦譯書,以故難讀。
(九)十地經論成立行果。
(十)彌勒所問經論成立施戒修三。行相功德,十二因緣
。一重因果,足顯輪轉,及離斷常施設兩重,實為無用,施
而復施,犯無窮過。十地經論、彌勒經論,都同俱舍,兩重
因果,準
38頁
窺師說。推勘梵本,地論、瑜伽都無少異,顯是譯謬﹔而言
世親十二因緣論亦等瑜伽,然其書不可得而見矣。淨意鬱楞
迦,因果兩重,與此無涉。
(十一)涅槃本有今無偈論。本有今無,本無今有,及三
世有,都無是處,與俱舍說,微異其義。
略讀世親十一論已,對於俱舍,非無因承,非無隨順。
終究其旨,誠捨俱舍,誠取大乘,取捨因緣,亦是法爾,亦
是勝利,已說無遺。然除俱舍有關係外,唯我世親猶有多論
,應約略敘而得六類十六論焉﹕
(一)法華涅槃,教所極崇,世親別義,乘則有三,教唯
是一,作涅槃論。破二明一,作法華經論。
(二)般若談空,遮彼惡取,龍樹未及,猶有幽玄,佛義
始圓。世親別義,作金剛般若經論,釋世尊經,作能斷金剛
論釋,釋無著論。語意方便,入及大悲,都詮有為,作勝思
惟所問經論。若百論釋,純明空義,何無一及空外幽玄﹖或
取破外,或疑他作,是事應研,不應異例。
(三)淨土修持,已成通義,然三界唯心,土原屬識。世
親體大而思尤精,唯心淨土獨所明闡,作寶髻經四法論,作
願生偈。
(四)禪定修持,已成通義,世親有作,作六門教授習定
論,作止觀門論頌。
(五)法門通義,發菩提心,行菩薩行,教授眾生,轉於
法輪,簡持法要。世親有作,作發
39頁
菩提心經論,說其行果,詳於六度。作文殊問經論,有十四
法。所求滿足,有四發心。辯才無礙,有二道十智、十發十
行、十無盡觀、十對治法、十寂靜地、七二修行。如此種種
,速得菩提。作大寶積經論,十六教授,約廣功德。作轉法
輪經論,為二轉輪釋十四難。作三具足經論,具施戒漏,具
聞不漏,都具三種得一切智。
(六)菩薩五明、因明用大。世親有作,作如實論,詳能
破十四類,及墮負義。論軌論式,惜未來矣。
九、稱讚世親 野人貢芹,嬰儿壇論,見笑大方之家,
然是下情孺慕,選詞切事,以十而談﹕一者、精進聖人,決
擇有慧,盡捨所短,盡趣所長。二者、精進聖人,大公無我
,義悉取人,學不怙己。三者、精進聖人,有度能容,是所
宗故,不輕婆沙,命名正理,猶稱眾賢。四者、精進聖人,
不惜身命,迦濕彌羅,入險出險。五者、精進聖人,不恤衰
老,留學傳學,更別弘學,八十行年,無量文字。六者、精
進聖人,強勇有力,妙解小義,謂大非佛說,知是謗大,割
舌以贖愆。七者、精進聖人,不顧己位,廣論開宗,初地無
漏,以明得定,大放厥詞,論小以千,論大以千。八者、精
進聖人,能以一身,普作多情,龍樹大空,無著大有,小空
分別,小有婆娑。曾無一人,亦稱小乘,亦號大宗。九者、
精進聖人,能以諸部貫融一宗,大眾分別成實三論。萬網無
綱,散沙乏撮,難可逃異,統不稽同。常山率然,擊首而尾
應,擊尾而首應,擊其中間,首尾
40頁
俱應。維我法相,唯獨斯妙,誰使然歟﹗十者、精進聖人,
捨命不捨學,睹史升後,翳光踐約,乃謂慈尊說法,義猶此
閒,周遍圓音,得未曾有。傳稱無著先歿,世親著書,然捨
命不捨學,實不渝於此度。解深密經言﹕我說精進,遍於一
切。空宗般若,有宗精進,法歟人歟﹗至心皈命﹗
十、略說其餘 問﹕正理論師,彈劾俱舍,不遺餘力,
世親不救何耶﹖答﹕不救有四義﹕一者、破我救他,不出我
所已破。二者、不能壞俱舍義。傳云﹕我今已老,隨汝所為
,我破婆娑,不將汝面。汝今造論,何須呼我﹖有智之者,
自知是非。三者、俱舍有應破義,何用朋護﹖如發智論,仙
人意憤,布灑他時,得殺誑罪,俱舍破之﹔然今二十唯識論
,仙人意憤,反從所破,不惜俱舍,棄之如唾。四者、已捨
俱舍,已取大乘,不屑屑於細微。問﹕安慧糅雜集,救俱舍
何耶﹖答﹕大小對法,會歸一致。安慧糅雜,別有用意。問
﹕光記寶疏,引俱舍師破順正理,是何意耶﹖答﹕其細已甚
,且彙而存。問﹕近有世人,抑記伸疏。又何意耶﹖答﹕以
小詮小,疏容細密,冶以一鑪。記實有心,記多舊聞,疏參
新義。問﹕治俱舍者何適從耶﹖答﹕都無適從,且讀正理,
詳經部義,匯世親論,剖決從長。
民國十三年中夏,宜黃歐陽漸敘於支那內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