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宗新舊兩譯不同論

梅光羲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8冊
1978年11月出版
頁89-95


. 89頁 傳相宗之教義來中土者,凡有三人﹕一、後魏時之菩提 流支,二、梁時之真諦,三、唐時之玄奘。菩提流支及真諦 世皆稱為舊譯,玄奘則即新譯也。菩提流支,生於北印度國 ,其時即佛滅後第十世紀(即佛滅後千年)之中葉,及來洛 陽,則當佛滅後第十世紀之末葉矣,以時考之,菩提流支或 是世親同時之人。菩提流支所譯之世親著作,即彌勒經論、 勝思惟問經論、文殊問經論、寶積經論、法華經論、金剛經 論、十地經論、淨土論是也。真諦於佛滅後第十世紀之末葉 ,生於優禪尼國。梁陳之時,來於中土,從事翻譯,然十大 論師學說競起之事,真諦譯書中皆未嘗言之。或者十大論師 多在真諦之後乎﹖若夫玄奘之渡天竺也,則在佛滅十二世紀 之初,去護法菩薩其時不久。護法臨滅於菩提樹下,以所釋 論傳勝軍居士而誡之曰﹕我滅之後凡有閱者,取金一兩,脫 逢神穎當可傳通。玄奘於是學瑜伽於戒賢,學唯識於勝軍。 其十論師中之最勝子者,且得親受其教焉。是唯識護法學西 域當時並無傳人,傳其學者實為玄奘。玄奘稟承之學,已經 十大論師精研 90頁 之後者也,可謂集此宗之大成矣﹗此其傳來之大概也。今更 詳言之,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北印度僧菩提流支來於洛陽 ,宣武帝敕之,與佛陀扇多共譯世親菩薩之十地經論,於是 地論宗興焉。十地經者,即華嚴經十地品之別譯者也。光統 、慧順、道慎、靈祐、慧藏、慧遠、智炬諸師,皆此宗之名 匠也。此宗所唱之教義,有三空之說。所謂人法我空、因緣 法體空、真如佛性空是也。此空又以第八識為第一義諦,常 住不變之自性清淨心,亦名真如。此真如為無始虛偽惡習之 所熏。緣起而變生一切法。能變之識,即此第八真識。以是 之故,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有永不成佛者。其所譯之十地 經論曰﹕云何餘處求解脫是凡夫愚癡顛倒,當應於阿梨耶識 即阿陀那識中求解脫,乃於餘處我我所求解脫,此即是留支 以第八識為真如之文也。至於真諦之所傳者,則即攝論宗是 也。彼以無著菩薩之攝大乘論為主。(雖攝大乘論曾有佛陀 扇多先真諦三十二年而譯,然自真諦再譯之後世始盛講此宗 ,故謂攝論宗是真諦為始,當亦無所不可。)真諦於陳文帝 天嘉四年,譯無著攝大乘論,並譯世親之攝大乘釋論。其後 慧曠、法常、智儼、道岳、慧休諸師,師資相承甚講此宗, 直至法相宗風靡於世,此攝論宗乃無聞焉。真諦所譯之經論 ,有解節經(即解深密經。並作記名真諦記。凡諸異議皆詳 記中,今不存。見元測疏中所引各條。)、決定藏論(此即 瑜伽論攝決擇分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各譯也,後百餘年瑜伽 論乃始譯出。)及轉識論、顯識論、三無性論,(此三部題 下皆註明從無相論出,倫記謂無性論即是顯揚聖教論無性品 。)及天親菩薩之佛性論,及無著菩薩之中邊分別論(此即 辨中邊論之別譯),及世親菩薩之大乘唯識論(此即唯 91頁 識二十論之別譯)。至彼所傳之教義,則於空義立三空。於 識義立九識,且謂第八識是無覆無記,是無明妄識。第三空 之如來藏自性情淨心,則是真如。真如受熏緣起而生一切法 ,能變之識唯第八識,真如則是佛性,即是九識,一切眾生 既皆有佛性,故一切眾生應悉皆成佛,無有永不成佛者,此 即真諦之教義也。復次,若欲知真諦教義與玄奘教義兩者之 不同,則應對觀兩譯之經論,今且略述之。真諦所譯之世親 釋論曰﹕佛化作舍利弗等聲聞為其授記。欲令已定根性,聲 聞更練根為菩薩,未定根性聲聞,令直修佛道涅槃,乃至欲 顯小乘非究竟處令其捨小求大,故現為此事,由如此義故說 一乘。(論曰究竟說一乘,釋曰若釋乘義惟一乘是乘,所餘 非乘,故名究竟。由如此義,故說一乘。)而玄奘所譯者則 曰﹕佛化作聲聞等,如世尊言。我憶往昔無量百返依聲聞乘 而般涅槃。由此意趣,故說一乘。以聲聞乘所化見情,由彼 見之得般涅槃,故現此化,究竟故者,唯此一乘最為究竟, 過此更無餘勝乘故,聲聞乘等有餘勝乘。所謂佛乘,由此意 趣,諸佛世尊宣說一乘,按此兩譯不同之處,在真諦則謂定 性二乘,亦必由佛道而般涅槃。而玄奘譯中則謂定性二乘永 不回入大乘,即非由於佛道而般涅槃。只由彼二乘道而般涅 槃而已,此不同之處一也。又真諦所譯之三無性論曰﹕一切 諸法,不出三性。一、分別性。二、依他性。三、真實性分 別性者。謂名言所顯自性,即是塵識分。依他性者,謂依因 依緣顯法自性。即亂識分,依因內根緣內塵起故。真實性者 ,法如如。法者即是分別依他兩性。如如者即是兩性無所有 ,分別性以無體相故無所有。依他性以為生無 92頁 所有。此二無所有,皆無變異,故言如如。而在玄奘所譯之 顯揚論則曰﹕三自性者,謂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 成實自性。遍計所執者,所謂諸法依因言說所計自體。依他 起者,所謂諸法依諸因緣所生自體。圓成實者,所謂諸法真 如。按此不同之處,在真諦則謂分別性與依他性悉皆是空。 唯真如實性是有,而玄奘則謂﹕但遍計所執性空而依圓二性 則皆是有,此不同之處二也。又三無性中第二生無性義,在 真諦譯者則曰約依他性者,由生無性說名無性。何以故﹖此 生由緣力成不由自成。緣力即是分別性,分別性體既無,以 無緣力故,生不得立,是故依他性以無生為性。而在玄奘譯 則曰﹕生無性謂依他起自性,由此自性緣力所生非自然生故 。按此不同之處,在真諦則謂依他不由自成即是分別體無, 而玄奘則但謂依他非自然生,不謂其無,此不同之處三也。 又唯識真如義,在真諦譯(七如如之第三)則曰﹕先以唯一 亂識遣於外境,次以阿摩羅識遣於亂識,故究竟淨識也。而 玄奘譯(七真如之第三)則曰由勝義諦離一異性故,當知即 是清淨所緣生。何以故﹖由緣此境得心清淨故。蓋在真諦則 名真如為阿摩羅識﹔而玄奘則不名真如為識,謂真如只是清 淨識所緣之境而已,此不同之處四也。又能變之識義,在真 諦所譯之顯識論,則謂顯識有九種。色心諸法皆是本識之所 變(本識者,蓋指第八識也。)而不說諸識皆是能變。而在 玄奘所譯之成唯識論,則列三能變,且謂諸識皆是能變者。 例如真諦所譯之中邊分別論則曰﹕由依唯識故境無體義成, 以塵無有故,本識即不生。而玄奘所譯者則曰﹕依識有所得 ,境無所得生,依境無所 93頁 得,識無所得生。按此不同之處,在真諦則曰本識,在玄奘 則但曰識而不曰本識,此不同之處五也。又真諦譯之顯識論 曰﹕一切三界,但唯有識,何者是耶﹖三界有二種識,一者 顯識,二者分別識。此蓋以第八識為能變,前七識為能緣也 。而玄奘譯之成唯識論則曰﹕諸心心所,若細分別,皆有四 分,此蓋謂諸心心所皆有所緣之相分及能緣之見分等也,此 不同之處六也。又真諦譯之轉識論,以阿陀那為第七識。唐 定賓四分律疏飾宗記已斥其謬,謂是真諦誦出之意,以無梵 本故。至於新譯之說,則以阿陀那為第八識之異名,而第七 識則名為末那,此不同之處七也。又地論宗以第八識為淨識 ,攝論宗則更於八識之外立第九識,而新譯所談者既不立九 識亦不謂第八識是淨識,此不同之處八也。總觀以上之八義 ,則兩譯之不同略可知矣。復次,唐靈潤於新舊兩譯舉有十 四不同義。其十四者﹕一者、新譯謂眾生界中有一分無性有 情,而舊譯則謂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二者、新譯謂二乘之人 入無餘涅槃,則永不歸入於大乘,舊譯則說無餘還生終必迴 入於大乘。(即前第一不同處。)三者、不定性眾生迴向大 乘,在新譯則謂於分段身增壽變易,以行菩薩道,舊譯則謂 分段身盡而別生變易身。四者、三乘種姓,在新譯則謂是法 爾本有,在舊譯則謂因緣所生。五者、佛果之事,新譯則謂 理智各別,(四智心品,是有為生滅法。理則是真如,是體 ,乃無為法。)舊譯則謂理智不二。六者、非陀洹之所斷, 新譯謂唯斷分別起之身見,舊譯則謂亦斷俱生之身見。七者 、五法之事,新譯謂五法不攝遍計所執,又謂正智攝於依他 起性,舊譯則謂五法應攝遍計所執,正智應通 94頁 於依他及圓成。八者、新譯謂十二處十八界攝法已盡(蓋謂 真如亦攝在處界之中也),舊譯則謂真如不攝於處界之中。 九者、新譯於十二因緣說為二世一重,而舊譯則說三世兩重 。十者、新譯但談有作四諦而不談無作四諦,舊譯則談無作 四諦。十一者、新譯謂心所法在大乘則於心王外別立心所法 ,小乘則無之,舊譯則謂大小乘皆同,無有區別。十二者、 新譯謂心王心所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舊譯謂心王所同一 所緣,同一行相。十三者、三無性觀之事,新譯唯遮遍計所 執,舊譯則遍計所執及依他起,悉皆遮之。十四者、新譯謂 八個識及其相應之心所皆有四分,皆能現相分,皆是緣起之 本,舊譯則以緣起之本限於第八識。以上名為十四不同義。 若夫真如受熏之說,則尚不在此十四義中也。統上八義及靈 潤十四義,但言新舊不同,而未言新舊不同之源,今蓋可得 而言歟。世尊於般若會上言三無性,於深密會上言三自性, 龍樹本三無性以破有,無著本三自性以破空。承龍樹學而推 之以至其極厥有清辯,說緣生依他無,說圓成實亦空,承無 著學而推之以至其極。厥有護法,說緣生依他與圓成皆有, 惟遍計無。蓋二諦立教,勝義一切空,空不至依圓皆空,空 之門不淨盡,三性立教,緣生一切有。有不至依圓皆有,有 之門不善巧,依他是空。則不許雜亂識,而五種姓不立,惟 獨一乘,依他是有。則許有雜亂識,而五種姓獨立。非獨一 乘,一切皆空。真如且不立,安有能所說正智為能緣,真如 是所緣一切皆有﹖體自是體之有,用自是用之有,故必有用 之能緣正智,緣其體之所緣真如,凡此皆清辯護法必爭之義 。不爭則不能獨存,不異則 95頁 不能同立,而實水火相顯。一多相現,萬物並育而不相害, 道並行而不悖也。由破有而空,中間既經多級,始成其空, 則由破空而有,中間亦必經其多級,始成其有。十大論師從 空而之有,實始於安慧,其說不似空宗,並破賴耶而有唯識 。然四分未明,多義未備,猶用空宗之義,且並作中觀釋論 ,是為空有過渡之學,真諦等皆是學也。既異清辯一切皆空 而許識有,又異護法一切皆有而不許依他為有,故五姓三性 真如是識一切皆用舊說,惟獨標識而別之而已,此所謂過渡 唯識學也。由安慧而難陀等於以至護法,則一一破立,最後 加密中經多級,堅立不移,故唯識學至護法而確然可立矣, 亦唯識學至護法而純粹以精矣。非真諦之故異護法,亦非其 別有一途,實以是學不至護法。學級未窮,創始自麤,歷終 自精,理有固然,無足怪也。十家之學展轉立破,以極於護 法,謂予不信,請閱唯識述記。(編者按﹕本文係錄自海潮 音雜誌第十二卷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