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宮廟小法的普唵祖師之探源
吳永猛
國立空中大學教授
頁次:165-182
東方宗教研究第4期(1994.10出版)
STUDIES IN ORIENTAL RELIGIONS
166頁
壹、前言
「門迎春夏秋冬福,戶納東西南北財」,從這一副通俗的對聯,
我們已可體會到祈求的方向。人生能平平安安,萬事如意,將是何等
的福氣;四面八方的錢財能賺到也是求之不得的快事,尤其是工商社
會,大家熙熙攘攘為的是什麼?真是不言而喻了!
往昔農業社會努力工作,盼望春耕、夏長、秋收、冬藏,四時無
災,八節有慶。一般居家者求「財子壽」;讀書人希望能中舉求得「
福祿壽」,這些觀念已繪成圖畫掛在廳堂變成每日企求的圖騰。
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事與願違,而對生、老、病、死的
恐懼,如何逢凶化吉?社會雖幸福美滿,終亦無法達成,自己能力也
操縱不了,最後只有向大自然造物主──神祗求助了!故宗教和巫術
與人類同在,信與不信隨你。
澎湖植根開墾,可說是跟明末鄭氏渡海而來的閩南人最為大宗。
飄洋過海,落地生根,蓽路藍縷,以啟山林,必定要胼手胝足辛苦萬
端才能建立起家園。渡過大海茫茫的危險,還有墾荒水土不服,隨時
生病的危機,唯有求助於家鄉的神明和自家的祖宗保佑了。因此,澎
湖各鄉村的宮廟特別多,祭祀成為生活不可少的活動。
竭盡所能把廟宇蓋得金碧輝煌,仿照皇宮的雕樑畫棟,供奉神聖
都是某某大帝、某某王爺。威靈顯赫,不可侵犯,無上權威的神權崇
拜。地方上的公眾廟宇,都會敦請有法力的「法師」(或稱「福官」)
作廟會活動的規畫與表演,最高主掌其事者稱「法師長」或「福官頭
」、「壇頭」。
中國傳統從殷商以來甲骨文就有巫、卜、祝、史等這一類的記載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激發本土道教之產生,而後民間信仰則綜合了儒
、釋、道之大成,在廟宇供奉是泛神的居多,因而民間信仰相當龐雜
,有的是有史承可尋的,有的是口語相傳的,有的只是附會的,反正
抱著的是一種拜神如神在,多拜多庇佑,禮多人不怪的心情。
但澎湖的民間信仰有他的特色,就是「福官」這一法門,各村里
公眾廟宇名稱以宮多於廟,主神誕辰要「請壇」、「犒軍」、「繞境
」、「獻敬」、「抄營結界」、「造橋過限」等活動,平時要接受民
眾「問神」或者是「作法」,乃至「起土」、「真煞」、「安厝」..
....等等,隨時會有替人洗淨畫符等工作。有採「乩童」的宮廟「小
法」更是必不可少。視廟宇的需要,每過幾年就要點來六至八名兒童
,來到廟宇學當福官,叫著「學小法」,學法過程是很嚴肅的。從「
點小法」開始學習順練,到學成「出抄」,視集訓的時間鬆緊不同,
短也要三個月,長可能一年半載,如再作「坐禁」完整修習為時會更
長。
167頁
澎湖福官派別約略有「普唵派」與「閭山派」,而當今普唵派最
為普及。筆者從小有機緣參與學小法,而後對宗教都很有興趣,從資
料收集與研讀,因發現當澎潮廟宇對「普唵教主」的說法各有不同,
於是乎想擬出本文向法界先進請教,同時追隨學者專家對本土文化研
究多作學習,而提出淺見來作探討或者對台灣史研究也有助益。
筆者認為普唵派所供奉的祖師是佛教禪宗臨濟法系的第十三代普
菴印肅禪師,論證的資料分為:佛教普菴禪師傳的歷史,金門與台南
有關普庵祖師神像的造型,澎湖普唵教主的神咒、符令、指法。最後
結合,綜合以上資料的印證再作說明,並付錄澎湖現在有關普唵祖師
的傳記。
普菴、普庵、普安等,其中「菴」字不同,形而同音,所指的是
同一人。民間信仰,以訛傳訛,尤其「畫符」,魯魚亥豕,每每不在
話下。傳說中牽強附會,有一點史實,經過長時代的相傳,尤其「祕
密傳法」之類,夾雜口傳,會愈滾愈多,不同時空邏輯推理,也是特
質。但這些資料彙集,加以排比分析,乃有助於研究民間信仰的包容
性,也豐富了民俗多采多姿的可貴所在。如作純學術深討時,能力以
理清,亦不困難。
貳、佛教普菴禪師傳的歷史
有關普菴印肅禪師的史料,很據望月《佛教大辭典》(註1) 收錄
的就有下列文獻:〈普菴印肅禪師語錄序〉,《天如惟則禪師語錄》
第六、第八,《佛祖歷代通載》第三十、第三十六,《釋氏稽古略》
第四,《歷代中纂左編》第一百三十八,《釋鑑稽古略續集》第一,
《佛祖綱目》第三十八,《續燈存稿》第十補遺,《五燈會元續略》
第二上,《五燈嚴統》第二十,《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第四,《諸
堂安像記》,《禪林象器箋,靈像門》等。
當今,王徵士、周勳男主編《普庵禪師全集》(註2) ,以卍字《
續藏經》所收錄之三卷《普庵語錄》為主,並有〈普庵咒古琴譜〉以
及佚名的〈普庵禪師靈驗記〉,加以標點,方便閱讀。
綜合以上史料,有關普菴禪師的生平介紹,大體可敘述如下:
禪師諱印肅,號普菴,生於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11月27日,
袁州之宣春人(江西省袁州府),姓余氏。南宋紹興 4年(1134) 8月,
年21依壽隆院賢公出家。紹興11年落髮,翌年 5月受戒於袁州開元寺
。師容貌魁奇,智性巧慧,深為賢公器重,勉讀《法華經》即紹興13
年入湖湘遊,謁訪溈山牧庵法忠禪師,得其開示有省,後又回壽隆院
。紹興23年,師年29使牒請主慈化寺。師常布衾紙
168頁
衣,脅不沾席,禪定之餘,有一日誦《華嚴經》至「達本情忘,知心
體合」豁然大悟。自此之後,四方來訪者問答示眾偈語廣被,徵詰笑
喝書頌不一而足,廣津染,崇塔廟,禦災擔患,天動物與,雖鬼神莫
測其變,符頌藥水,驗世非一。孝宗乾道 2年正月營造梵宇, 4年12
月落成,明年即孝宗乾道 5年(1169) 7月21日,沐浴書偈,跏趺宗寂
,年55。敕封普菴寂感妙濟真覺昭貺禪師謚號。
後世,元代成宗大德 4年(1300)重謚大德慧慶,明代成祖永樂18
年(1420)加謚普菴至善弘仁圓通智慧寂感妙應慈濟真覺昭貺慧慶護國
宣教大德菩薩。因普菴禪師生前消災除病靈驗膾炙人口,演成元明清
以來,從官方到民間都紛紛塑造普菴像供奉。例如元代仁宗延祐初年
,吳郡姑蘇城西建慧慶寺,寺後普光明殿就安造普菴像。地緣關係,
大致江南尤其是江西福建一帶有普菴禪師的信仰,相傳江海船舶供奉
普菴可免災厄,傳到日本臨濟宗佛殿背後亦安普菴禪師牌位云云。
由於普菴禪師在明代特受皇帝加封,御製實錄,佛門編著稽古略
,帶動歷史傳承,自然鼓舞起民間信仰。如《續藏經》,第 120 冊
(註3) 記載:皇明成祖永樂18年12月封普菴師制曰:
「惟普菴禪師,萬行圓融,六通具足,端嚴自在,變化無方。
誓覺悟於群迷,普利益於庶類。如溥甘霖於六合,亭澤均沾;
猶現滿月於千江,光輝旁燭。眷此弘彰於靈化,式宜薦錫於名
稱。今特加封普菴至善弘仁圓通智慧寂感妙應慈濟真覺昭貺慧
慶護國宣教大德菩薩。」
普菴禪師不但本著大慈大悲,廣渡眾生,深為四眾欽仰,這時到
了明代的普菴禪師,經皇帝這一稱讚,既成觀音菩薩化身,又是具有
禱求者,隨所願欲,悉皆感孚,民間應和者愈來愈多。明初,成祖御
製〈普菴實錄序〉,視普菴行同如佛在世,能禦災捍患,拯危濟急,
無怪乎民間會供奉他當護身主神。這是皇權時代,上承下效,很自然
的發展。
同《續藏經》,第 120冊載,明成祖永樂21年 4月,御製〈普菴
至善強仁圓通智慧寂感妙應慈濟真覺昭貺慧慶護國宣教大德菩薩實錄
序〉:
「......近代以來,有能具真如之體,契大慈之心,弘道深法
,濟物度人,使諸有情,均沾利益,功德昭著,不惟見諸當時
,而且傳諸來世,若普菴至善弘仁圓通智慧寂感妙應慈濟真覺
昭貺慧慶護國宣教大德菩薩,是已。惟菩薩慧性圓通,根器宏
厚,紹臨濟之法緒,領牧菴之宗旨。峻梭玄辯,妙契華嚴。具
有禱求者,隨所願欲,悉皆感孚。以故,四眾傾仰,如佛在世
。」
169頁
「行業彌高,靈響益著。禦災捍患,拯危濟急。化人為善,而
積其善因;戒人為惡,而脫其惡趣。」
宋代是農業社會登峰造極的時代,南宋以來,江南人文薈萃,江
南與福建人才輩出,兩地比鄰,在宗教方面,禪宗成行,道教在決西
興起,兩地自有其親密關係。倒了元代,乃儒釋道混合的時代,宗教
儀式相互學習不在話下。尤其是民間信仰,以靈驗為祈求重心,靈符
、神咒成為作法工具。明代皇帝對普菴禪師加封,尤其是普菴的靈驗
有求必應之說,更促進民間附和成為崇拜的偶像。
參、金門與臺南有關普庵祖師的造型
(一)金門
宋代徽、欽二帝被擄北去,中原淪入金人鐵蹄,宋室南渡江南杭
州,中原漢人大舉南下,移居金門增多,更帶動此地開發。南宋高宗
紹興年間,朱熹到金門辦學,今勿浯江書院朱子祠,清初所設,深受
後人祭拜(註4)。
現存後浦的靈濟寺(俗名觀音亭)建於宋末。民間信仰所建的宮、
殿、廟、祠等林立,神祗亦眾多,諸如:普庵公 (有者認為是清水祖
師,或稱黑面祖師)(註5),但見及金門的普庵公臉色不是黑色反而是
紅色,頭冠書佛字猶如地藏菩薩模樣,但與澎湖的清水祖師傳說有所
出入(註6)。
金門普庵祖師信仰,起源史料未見於文字。筆者作田野調查,請
教當地耆老,得到的口述約略如下:
1.前埔,現僅有15戶住家,是沿襲早已廢鄉的地方輾轉而來的,
現有一所「清秀山宮」,堂殿正中只供普庵佛祖。右旁又有一小尊同
一模樣的普庵塑像,以替代原被會山寺請走的那一尊(圖1) 。每年11
月27日誕辰有建醮慶典,這裡是金門現存最古老的普庵祖師信仰的地
方,誕辰日也與史籍相同。但現也供金門最普遍信仰的蘇府王爺等神
祗。
2.陽宅,「會山寺」,正殿只供一尊普庵祖師塑像。兩脅有兩佛
童(1991,農曆正月 6日新雕);右脅佛童左手拿缽(或火令)右手執劍
;左脅佛裡古手執法繩左手拿令牌,其中缽與法繩都是當今「法師」
作法的法器。據說原舊有的兩脅佛裡皆赤腳不穿鞋,右者執土球,左
者執色牌。
殿前案卓供奉一尊普庵祖師,就是從前埔清秀山宮,投一百次筊
請來的,見圖 1。這是一尊很標準的禪僧塑像,光頭,身指袈裟,跏
趺而座,手執拂塵,芒鞋放
170頁
在座下。由於請來開眼日是 7月21日,所以每年建醮日以此日為主。
會山寺,雖然以「寺」為名,也供觀音菩薩,但案桌上也供蘇府
王爺、金府王爺,太子爺等神祗,並且現在有蘇府王爺採用的乩童。
但沒有常住法師,據說每年建醮要到鎮上請法師來作醮。
3.後沙,鎮南宮,供魏府將軍等諸多神像,並供奉普庵祖師塑像
,見圖 2。詢問廟祝也不知來歷,僅以普庵祖師靈感,又是許氏恩人
,而加以供奉。
從圖 2造型,普庵祖師,頭戴佛冠,並有頭巾,身指袈裟,跏趺
座,右手執拂塵,芒鞋放在座下。
4.南門,許氏家廟,龕前案桌右上供一尊普庵祖師,這完全是傳
說中普庵祖師是許氏祖先恩人而供奉。見圖 3,塑像,頭戴佛冠,身
披袈裟,右手結三山印,左手拿念珠,跏趺而座,芒鞋放在座下。
從以上資料,大體可了解金門現存普庵祖師信仰的概況:
ぇ信仰功能
1.驅邪、鎮妖、治鬼,屬於心靈安全之需要。當今,會山寺與鎮
南宮都有普庵祖師法力無邊之傳說,仍繪影繪聲可說出普庵佛祖的威
力來。
2.救命恩人,感恩的供奉。許氏家廟中會供奉普庵公,據傳說昔
日許氏祖先曾遭抄家滅族之危,而遺化成六字姓 (姜、呂、紀、盧、
高、謝) 把普庵公分成六份,每一化字姓,各執一塊,他日重圓,結
合成一尊普庵公,可證明彼此乃許氏人也,因而化此一浩劫。所以,
許氏宗詞以恩人供奉,或許是烈山五姓宗親(呂、盧、高、紀、姜)與
昭倫宗親(淡、譚、謝、許)另一傳說的附和也未可知,尚存疑待考。
え歷史傳承
1.先民開拓,先從海岸而逐漸往山區發展,前浦清秀山宮的傳承
可資說明。從大陸到金門島,原先攜來的家鄉神祗都是為了保佑平安
。清水山宮的普庵祖師信仰,從廢鄉傳承下來,仍保有農曆11月27日
誕辰慶典,可說相當的淵源。
2.傳播衍派,如陽宅會山寺從前浦清秀山宮請來一尊普庵祖師供
奉,所以兩地塑像造型完全一樣,屬於光頭僧人的造型。而後沙鎮南
宮與南門許氏家廟,所供奉的普庵祖師,是頭戴佛冠的造型,但也有
小異之處,前者有頭巾後者沒有,手勢也不同。這可說明造型會因時
代不同,想像判斷也會改變,同時慶典日子也會因地制宜,有所不同
。
171頁
ぉ信仰轉化
1.時間因素:漫長歲月衝擊下,信仰形式會改變。普庵禪師乃一
高僧,應屬於純佛教信仰。時到今日,金門幾處宮、寺與廟有普庵塑
像,已混合供奉多尊神祗,尤其必有蘇府千歲王爺。
2.乩童與小法已分開:目前金門宮廟採乩童自己起壇,不用小法
請壇;而法師成為專門行業,如替人建醮賺錢。這與澎湖目前乩裡與
小法搭配有所不同,請見第三節敘述。這種轉變可就時空、經濟、政
治、文化等因素去作分析。
(二)臺南
早在明末永曆十五年(1661),鄭成功為反清復明(註7) ,尋覓臺
澎為基地,驅逐荷蘭人盤據的臺南堡壘。故臺南沿岸鹿耳門,早年閩
南人跟隨鄭氏來此墾荒者,落根之後自然會塑造故鄉神明加以供奉,
一是祈求庇佑,一是以質懷古。
現在臺南鹿耳門聖母廟與天后宮都有「法師」(紅頭),其穿著與
佩帶法器與澎湖的法師相似,他常住在裡面,替人消災解厄,宮廟並
建「平安橋」讓信徒過橋保平安。這些活動,都是拜普庵祖師信仰的
一部份,可尋找出一脈相承的淵源。
臺南市安南區土城鹿耳門聖母廟,後殿供奉觀音菩薩。左邊供普
庵祖師,有二尊:古塑者(見圖 4)型同金門普庵祖師造型,身披袈沙
,結跏趺座,不見芒鞋,但右手的己指與尾指並無申直結三山印,左
手也無拿念珠,本光頭,今已加冠,成鎮殿寶;新塑者(見圖5)高大,
兩手結三山指印,提一串念珠,光頭,披袈裟,結跏趺而坐,芒鞋放
在座下。
臺南土城鹿耳門聖母廟的普庵祖師傳如下:
普庵祖師台灣民間或稱『普庵真人』,係臨濟宗十二世之孫牧
庵忠禪師之法嗣,名印肅,號普庵。祖師生於宋徽宗政和五年
〔1115〕11月27日,南宋孝宗朝道五年〔1169〕 7月21日,享
年55歲。
祖師在世時,於江西省袁州府之南泉山宣揚引法,設置道場以
濟世度人;圓寂之後,凡誠心祈禱之信眾,亦常有感應,因此
服膺者眾。元朝初年,加贈『大德慧慶』之號,是以又有『慧
慶禪師』之尊稱。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19〕 ,江西省南康
府之沙門宗□,於江蘇省吳縣西南方姑蘇城西五里許處創建『
慧慶禪寺』,並築無量壽閣,閣後作『普光明殿』,安奉普庵
祖師之像,供信徒禮拜。此後,一般佛寺後殿多配以普庵祖師
,以為奉祀」。
172頁
以上這一段傳記,符合一般史科記載(註8) ,普庵禪師係臨濟法
系牧庵忠禪師之法嗣,算是第13代了。故傳承清楚,所塑神像直有其
人。
肆、澎湖普唵教主的神咒、符令與指法
澎湖各廟宇要教新小法,都有請祖師安神位的儀式。供奉普唵教
主為祖師,大體在宮廟後殿右邊,安上神位,莊嚴隆重。在神龕裡沒
塑像,而用紅紙畫上「普唵教主神位」,兩旁以普唵嵌首對聯,其格
式如下:
普用法繩為寶筏
傳
授
普唵大教主 神位
心
法
唵施符水救蒼生
以上是馬公市文澳里安普唵教主神位的對聯,東衛里亦同(見圖6)。
普法無邊稱教主
普
唵
普唵教主 神位
教
主
唵音有喨作醫生
普法神通廣大
普
唵
普唵教主 神位
祖
師
唵音佛法威靈
普濟群生永傳衣缽
佛
法
普唵大教主 神位
宏
揚
唵揚大道鴻振威靈
173頁
弘 普化神通大
揚 普唵大教主 神位
佛 唵音佛法靈
法
以上是馬公市五德里威靈宮安普唵教主對聯的式樣,每屆有不同
變化(見圖7)。
(一)神咒
在澎湖各廟宇,小法任何法事,一開始請神,第一首神咒一定是
「普唵咒」,也就是先請祖師為我做主的意思,從咒語內容可知,「
惟願古佛降臨來」,證明與佛教的淵源。
普唵咒之一:
奉請普唵大教主 神通變化不思議
隨慈發願渡眾生 作大醫生救諸苦
致慈雲 助法雨
蕩滌社稷光萬里 修造動土任興工
不問方隅並禁忌 圓光靈法妙如雲
萬億諸天常守護 百萬火首金剛將
梵王帝釋常佐助 佈常光洗點甘露
一切眾生皆得度 惟願古佛降臨來
神丘火急如律令
普唵咒之二
奉請普唵一教主 教主五方知天門
手執令旗召天兵 手執角鼓踏七星
腳踏雲梯步步行 合壇官將盡來迎
一聲喊起鬼神驚 鬼神看見列兩邊
為吾凡間救諸苦 庇佑弟子永無災
哪叱太子踏火輪 手執金鎗拋繡毬
弟子一心專拜請 普唵教主降臨來
神兵火急如律令
174頁
175頁
176頁
三山指:
左手中指與無名指屈下,母指兜之,己指與尾指申直,成為壹指
。
驅邪治鬼退神指:
左手無名盤過中指,將己指兜屈之,中指亦屈落大頭母亦屈,安
在中指甲,併無名甲。右是亦是一樣。左手為陽右手為陰,左手尾指
與右手尾指相交,此為成壹指。
伍、結語
民間生活,能平平安安,就心滿意止了。在古老的農村社會,大
家有安土重遷的想法,至於遠走他鄉去謀生,都是不得已的事。明鄭
之後,大量大陸人到台澎來開墾,離鄉背井,往往會把故鄉家中的祖
先,廟宇的神祗,分靈過來加以膜拜。祈求航海平安,開山順利,水
土服合,五穀豐收,六畜繁殖。
當今澎湖廟宇活動,盛行的小法信仰,當有他的傳承脈絡可循。
因福官們供奉的普唵祖師,流傳已久,口述自會偏差,當今已有各家
各派說法不一的情況(註9) ,但從流派發展史上去觀察各宗教都會發
生此一問題,何況是小法信仰乎。
本文分別從史料記載尋找出普庵禪師的生平,與金門和台南現存
的普庵祖師塑像與當地的傳說,最後判讀澎湖現存各廟宇的普唵神咒
、普唵符令和指法都與佛法有關。因而可還原,澎湖小法「普唵派」
的祖師應是普庵禪師,依地緣關係,就是宋代禪宗臨濟法系第13代法
嗣。
因普庵禪師,是一位大徹大悟的大禪師,非但文存受後世學人敬
仰,他的靈驗,也是後世禪寺中常於佛殿背後設「普菴」畫像的來源
。澎湖廟會鼎盛,雖然建醮屬於道士(司公),法事屬於福官(小法),
但平常亦有交集的工作如消災解厄等。二者地緣源流溯及江南與福建
,時間自宋代以來,這與澎湖移民開發有關。本文所作印證,尚祈法
界先進與學者專家多多賜教。(國家法學博士)
177頁
註釋:
(註1) 望月《佛教大辭典》,第 5冊,頁4373,地平線出版社,1977。
(註2) 王徵士、周勳男主編《普庵禪師全集》,老古文化事業公司,
1989。
(註3) 《續藏經》;第 120冊,頁 265,〈普菴印肅禪師語錄〉,香
港影印續藏經會,丁未(1967)。
(註4) 李錫回主編《金門史蹟源流》,頁48,金門縣政府,1988。
(註5) 同註3,頁112。
(註6) 鈴木清一郎著《臺灣舊慣》,頁 285,臺灣日日新報社,1934
。台北清水祖師,傳說有二:一是福建、永春州小故鄉陳應─
僧普足;一是泉州府南安縣英搭鄉寺僧在安溪清水巖修行者。
台北清水祖師廟當時配祀金面祖師弟子,其外普庵祖師、文面
祖師、文昌帝、關帝....。故普庵祖師僅列在配祀之一而已。
(註7)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主編《台灣文太叢刊》,第32種,頁 186
,台灣跟行。
(註8) 見〈釋氏稽古略卷〉第 1、第 4,《大正藏》,第49冊,史傳
部 1,頁 740下, 891上中。
(註9) 林石頭《妙法寶筏》,有關普唵祖師傳記,如附錄,已有不少
廟宇採取此說,他被尊為一代法界宗師,但已逝世,無法向他
討教,此一傳說的出處從何而來,故無從查考。
附錄
民國戊戍年陽月,澎湖馬公鎮文澳林石頭重校出版《妙法寶筏》
,〈傳記〉曰:
「溯自漢代本國有一老人仙姓江名唱呢,父母早故,隻身飄遊異
域,投在蒲田縣城內與人為傭。東翁姓聰名宋理,為人樸實忠厚,家
資萬貫。唱呢就雇以來諸事勤謹,頗得東翁垂愛,不久提升為管賬之
職,凡店中賬目出入均信任與掌理無疑。有一年八月十五日,唱呢受
奉主命,外出收賬,至晚欲回路,經百鳥山,豈料當地有一賊,姓羅
名成功者,早知唱呢身帶孔方,遂起不良之心,將截途以搶之,乃尋
取一枯木為棍,除在林中,一伺唱呢步近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手起
棍落,打得手足盡斷,□然暈蹶,即將其身所有金項悉奪而去,當斯
時也適逢太上李老君雲遊四野,不覺心血來潮,屈指一算,乃知百鳥
山江唱呢有難,細思與他有師徒之緣,當有以救之,不緩須臾乘雲而
至。見唱呢尚臥在地,不省人事,乃取出舊丹一粒塞其口,俄焉,唱
呢悠悠甦醒。但見一老在旁,誤為先刻被打害之惡賊,關便開口就罵
,爾此狠毒無良,截途搶劫,尚來打斷我手於心何忍哉,老君笑曰噫
爾此無知之徒,怎得亂言,速起速起,休乃老子是也。頃因屈指算知
爾有難災劫,故來相救唱呢一聞,恍悟跪地,頻呼仙祖救命,老君念
有師徒之緣,再取一丹敷其傷處,其病之癒,無奈手足已傷,變成四
體不全矣。嗣後,仙祖又渡上崑崙授教三載,至是年中秋節日,再喚
唱呢近前囑曰:「爾與仙家緣份至此,不能久留,余今賜爾三件寶物
178頁
,速下山受享人間福祿可也」。唱呢兩眼淚下,再求駐蹕多時,仙祖
曰:「仙令既出,切切勿違」,遂取三壇龍畫,內有妙五雷一響,神
兵各到,柴胡一散,天清地靈,蛇索一響諸邪心驚,囑畢使白鶴童子
推下而去,江唱呢無奈別師帶寶下山,茫茫大地,無處棲身,於是四
方求乞,聊以裹腹,一日從呂山茶園經過,欲討水止渴,呂山曰:「
此處無清水」,爾渴乎唱呢曰「吾遊歷風塵多日,亦飢,亦渴矣」。
呂山動憐憫之心說道:「如蒙不棄,請大駕光臨父舍奉茶」,唱呢稱
謝隨之而去,及至呂家受其慇懃款待,遂在此食宿三年;一日感其高
情大義,無可為答,乃將道祖所賜三寶一一傳與呂山,以報三年賜予
膳宿之恩辭別而去,後來歿化,歸西天為唱呢佛是也。卻說呂山有一
髮妻,姓李名繡娥,生得聰明伶俐。但見唱呢對丈夫傳授心法,甚能
體會通曉。斯時呂家有一奴,姓普唵名風,年少英俊,因與李氏有私
。李氏遂將唱呢對呂山所授之法,一一暗傳於普唵,及呂山知覺,惱
怒之餘,將普唵逐出,後來各自成一教門傳法授生徒,一直流傳至今
,至處稱為呂山大教主,或稱為普唵大教主,其源頭實是唱呢大流師
所傳來者也」。
以上傳記,出自林石頭法師版本,其傳說出處已無從查考,而況
承此一傳說者計有:馬公鎮東衛天后宮呂國千翻版《妙法寶筏》,壬
子年桂月出版;馬公鎮大案山里北極蔡旺編《三壇咒簿》,壬申年 (
民國 81 年,1992)鄭聰德手抄本末出版。
179頁
圖一 金門陽宅會山寺 普庵祖師像
圖二 金門後沙鎮南宮 普庵祖師像
圖三 金門許氏宗祠 普庵佛祖
圖四 台南市土城鹿耳門聖母廟 古塑普庵祖師像
180頁
圖七 澎湖五德里威靈宮 普唵教主神位
圖八 澎湖法事屬於福官(小法)
圖五 台南市土城鹿耳門聖母廟 新塑普庵祖師像
圖六 馬公市文澳里安 普唵教主神位的對聯
181頁
A Study on The Pu-An Zen Master of Hsio-Fa of Taoist Temples
In Peng-Hu Islands
by Wu Yung-meng
Peng-Hu, an island being famous with its many temples and
abbeies in Taiwan. The prevalenc of religion in Peng-Hu is not
just observable by those many magnificent temples and abbies,
but what's more-by those demigods, which also gives proof to
the fact that it is the mortal that brings immortality to the
religion, not the religion renders immortality upon the mortal.
There are usually religous gatherings on birthdaies of
those God & Godness in the temples and abbies. Many disciples
will come to prey for peace from God & Godness then, and there
will always De-Tow: the leader of demigods, to be in charge
of all the religious activities. De-Tow is also being called
as Fa-Gwan-Tow, or Ho-Gwan-Tow, namely, the leader of all
those Hsio-Fa.(master of Rites).
There are different ancestors for various trends of Hsio-
Fa, Pu-An school one of which with its ancestor being
identified in this article to be the thirteenth descendants
of the Ling-Tsi-Fa-Hsi in Zen, Buddihism. The conclusion was
given by three traces: The history of Pu-An Zen Master in
Buddihism, comparison on the outer apprance of Pu-An Zen
Master between king-Men and Tainan, and thirdly, the hand
gestures and the charms and incantations given by Pu-An, the
religion leader in Peng-Hu.
This article is written with the wish that it might give
any possible help to researches on civil religions, history
or the evolution of temples and abbies, and even on domestic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