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佛教之「地獄」說(上)
蕭登福
東方雜誌第 22 卷第 2 期
1988 年 08 月
34頁-40頁
.
34 頁
隨著佛經的傳譯,佛家的地獄思想便間接的被帶入了中國
。而有關地獄的經論,譯述的也早,遠在東漢桓、靈帝之世,
安世高便譯有《佛說十八泥犁經》、《佛說罪業應報教化地獄
經》等。梢後靈、獻之時,支婁迦讖所譯《道行般若經》中有
「泥犁品」,康巨譯有《問地獄事經》,自此而後,至唐宋止
,所譯經論中,或專章、或通書論述,而佛家之地獄思想,便
逐漸被國人所接受,所認同。
雖然佛家的地獄說傳人的早; 有關地獄的文字,譯著的多
; 但由所傳人的佛家經論看來,在六朝之世,佛家對地獄的說
法仍極紛歧。不僅對地獄的名稱、數目諸經說法不同,甚至連
地獄在何處也有異說。這種紛歧的情形,嚴重到幾乎難得找到
幾本經論的說法是完全相同的。而地獄說源自印度,由此也可
看出印度初期的地獄說,本是紛雜不統一的。
又,佛家以為造惡之人,死後入地獄。除行為上為惡者外
,持斷滅論、不信佛法者,也是種地獄種子因。東漢.支婁迦
讖譯《道行般若經》卷三「泥犁品」云:「用是斷法罪故,死
入大泥犁中。」三國吳.支謙《大明度經》卷三「地獄品」:
「以斯愚罪,斷於經法,輕易應儀,受不信之道,死人無擇獄
,其歲難算。」; 因此,為惡之人固然入地獄; 但不為惡而毀
法、不信、持斷滅論者,死後依然在地獄受苦。由此可以看出
來,佛家除以此勸人為善外,也常拿天堂、地獄之說來勸誘異
教徒。
壹、地獄得名之由及其異稱
「地獄」一詞,梵語原稱為Niraja音譯為「泥犁耶」或「
泥犁」。 本義是「無有」 (註一 ) 係指無有喜樂之意。人死
後落入此處受舌,毫無喜樂可言,故云泥犁。南朝陳.真諦譯
《佛說立世阿毘曇論》卷六「云何品」:
「云何地獄名泥犁耶? 無戲樂故:無 [恓-西+喜] 戲樂
故; 無行出故; 無福德故; 因不除離業故於中生。復說
此道於欲界中最為下劣,名日非道。因是事故,故說地
獄名泥犁耶。」
漢魏六朝所譯的佛經,或說泥犁在高山上,或說在兩鐵圍
山間的陸地上,或說在地下。佛家的「地獄」諸家說法不同,
並不全是在地下,而有的地獄甚且是在空中 (餘孤地獄 )。將
「泥犁」翻譯為「地獄」, 原不十分妥切。 但因國人向有死
歸黃泉地下的觀念,而人死入此,如犯人入獄中受刑,因此便
把「泥犁」翻為「地獄」。到了唐代,玄裝法師等譯經,始捨
「泥犁」一詞不用,而用「捺落迦」。撩落迦,梵語為Naraka
,本義為惡人,或說是苦器:乃指惡人受苦之處而言。「泥犁
耶」、「捺落迦」、「地獄」,三者異名而同實。其中以「地
獄」一詞,最為普偏,沿用最久。唐代道世、宋代法雲,在他
們所撰書中,曾綜歸各家,對這三者得名之因,作了解說:唐
.道世《法苑珠林》卷七「地獄部」:
「問曰:『云何名地獄耶?』答曰:『依《立世阿毘曇
論》云:「梵名泥犁耶。以無戲樂故; 又無喜樂故; 又
無福德故; 又無行出故; 又因不除離惡業故; 故於中生
。復說:此道於欲界中最為下劣,名曰非道。因是事故
,故說地獄名泥犁耶。」如《婆沙論》中,名不
35 頁
自在。謂彼罪人為獄卒阿傍之所拘制不得自在,故名地獄; 亦
名不可愛樂,故名地獄。又,地者,底也。謂下底,萬物之中
,地最在下,故名為底也。獄者,局也。謂拘局不得自在,故
名地獄。又名泥黎者,梵音,此名無有。謂彼獄中,無有義利
,故名無有也。』問曰: 『地獄多種,或在地下,或處地上,
或居虛空。何故並名地獄? 』答曰:『舊翻地獄名狹處,局不
攝地空。今依新翻經論,梵本正音名「那落迦」,或云「捺落
迦」。此總攝入處苦盡,故名捺落迦。故《新婆沙論》云:「
問何故彼趣名捺落迦。答:彼諸有情,無悅、無愛、無味、無
利、無喜樂,故名那落迦。」,或有說者,由彼先時造作增長
增上暴惡身語意惡行,往彼,令彼相續,故名捺落迦。 有說:
彼趣以顛墜,故名捺落迦。 .. 有說:「捺落」名人,「迦」
名為惡。惡人生彼處,故名捺落迦。』」宋.法雲《翻譯名義
集》卷二「地獄篇」:
「《輔行》云:『地獄,從義立名,謂地下之獄,名為
地獄。』故《婆沙》云:『贍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
乃有其獄。』」
「那落迦,此翻『惡者』。那落是「者」義;迦是「惡」義
。造惡之者,生彼處。故此報也。標正捺落迦,或(稱)那落
迦,此云不,亦云可樂苦具,亦云苦器。此標依報也。」「泥
犁耶,《文句》云:『地獄,此方名,梵稱泥犁。秦言無有。
無有喜樂、無氣味、無歡、無利,故云無有。或言卑下; 或言
墮落; 中陰倒懸,諸根皆毀壞故; 或言無者,更無赦處」
又,佛經初譯時,常採用中土所本有的思想、名相以比附
之。當時稱為「格義」。兩漢魏晉之際,國人認為人死後歸太
山,因此初期也有人將泥犁耶譯為「太山地獄」或「太山」,
如三國吳.康僧會《六度集經》卷一「布施無極章」云:「命
終,魂靈人太山地獄,燒煮萬毒。」; 吳.支謙《大明度經,
地獄品》云.. 「秋露子言: 佛未說謗斷經罪人太山…」; 西
晉.法立、 法炬譯《法句譬喻經.雙要品》.. 「其善念者,
四王謢之。其惡念者,太山鬼神,令酒入腹如火燒身,出亭路
臥,宛轉轍中,晨商人車五百乘,轢殺之焉。」; 東晉.竺曇
無蘭《佛說自愛經》「不孝其親,敬奉鬼妖,淫亂酒悖,就下
賤之濁,以致危身滅族之禍,死人太山湯火之酷,長不獲人身
。」諸經中,或言「太山地獄」,或言「太山」,顯係沿承中
土固有名相而來。其中康僧會《六度集經》卷三「布施無極章
」云:「福盡罪來,下人太山、餓鬼、畜生。斯之謂苦。」.,
地獄、餓鬼、畜生,三者為佛家所言之三惡道,康僧會於文中
不言地獄,而直以「太山」與餓鬼、畜生並列,顯示魂歸太山
的觀念,為當時人之共識。
綜合上面所說,「地獄」一詞,在六朝或稱為「泥犁耶」
、「泥犁」、「地獄」、「太山地獄」、「太山」;至唐,則又
有「捺落迦」或「那落迦」之稱。
貳、漢魏至唐有關地獄之譯著
漢魏六朝翻譯的經典中,專門介紹地獄,或曾談及地獄者
頗多。其中較有參考價值的作品及譯者,約如下述:
東漢.安世高譯《佛說十八泥犁經》、《佛說罪業應報教
化地獄經》、《佛說罵意經》。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卷
三「泥犁品」。佚名譯《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二及卷四。
三國吳.康僧會《六度集經》卷一、卷三、卷五。吳.支
謙譯《大明度經》卷三「地獄品」、《撰集百緣經.餓鬼品》
。吳.維祇難譯《法句經》卷下「地獄品」。
西晉.法立、法炬譯《大樓炭經》卷二「泥犁品」、《法
句譬喻經》卷一及卷三。 法炬譯《佛說慢法經》。竺法護譯《
修行道地經》卷三「地獄品」、《方等般泥洹經》卷下「度地
獄品」、《密[述-朮+亦]金剛力士經》所述黑耳大地獄(註二)
。無羅叉譯《放光般若經》卷九「泥犁品」。
符秦.鳩摩羅佛提譯《四阿鋡暮抄解》卷下。曇摩蜱、竺
佛念譯《摩詞般若鈔經》卷三「地獄品」。
東晉.僧伽提婆譯《三法度論》卷下「依品」、《增壹阿
含經》卷二十四「善聚品」。《中阿含經》卷十二「天使經」
。 竺曇無蘭譯《佛說四泥犁經》、《佛說鐵城泥犁經》、《佛
說泥犁經》、《五苦章句經》、《佛說自愛經》。 佚名譯《餓
鬼報應經》。
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卷十九「世紀經地獄
品」。鳩摩羅什譯《小品般
36 頁
若波羅蜜經》卷三「泥犁品」、《大智度論》卷十六、《富樓
那問經.大悲品》(註三)、《十住毘婆沙論》卷一及卷十四
。佛陀跋陀羅《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五「觀佛心品」。
北涼.曇無讖《悲華經》卷七「諸菩薩本授記品」。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佛說罪福報應經》、《佛說輪轉五
道罪福報應經》、《雜阿含經》 o 僧伽跋摩譯《分別業報略經
》。慧簡《佛說閻羅王五天使者經》。佚名譯《因緣僧護經》。
梁.寶唱、僧旻撰《經律異相》卷四十九卷及五十「地獄
部」。
元魏.般若流支《正法念處經》「地獄品」。慧覺譯《賢
愚經》卷四「出家功德尸利苾提品」。
陳.真諦《立世阿毘曇論》卷八「地獄品」、《阿毘達磨
俱舍釋論》卷六、卷八、卷十一「分別世品」。
隋.闍那崛多譯《起世經.地獄品》。達摩笈多譯《起世
因本經.地獄品》。
上述為由漢至隋,現存有關地獄譯著的重要作品。此外,
唐代佛經翻譯的極多,對於地獄亦多所論說,其中如玄奘法師
所譯《阿毘達磨順正理論》、《阿毘達磨藏顯宗論》、《阿毘
達磨俱舍論》、《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地獄品》、《瑜伽師地
論》等;及房融譯《大佛頂首楞嚴經》;實叉難陀《地獄菩薩
本願經》;道世撰《法苑殊林》卷七;敦煌殘卷斯二七三四號
《妙法蓮華經馬明菩薩品》(註四)等等;對地獄情事,皆有
所論說。至宋,則法雲撰有《翻譯名義集》:日稱釋《六趣輪
迴經》、《十不善業道經》:法天譯《佛說六道伽陀經》:志
磐撰《佛祖統紀》等。亦頗有可參考者。此後歷元、明、清,
皆代有論著。自有宋而下,經論中所及之地獄說,大抵同於前
世,巳不若漢魏六朝佛經之引人注目。
又,初期所譯之經藏中,其中尤以安世高之《佛說十八泥
犁經》; 法炬、法立《大樓炭經》;竺曇無蘭《佛說四泥犁經
》、《鐵城泥犁經》、《佛說泥犁經》;佛陀耶舍《長阿含經》
鳩摩羅什《大智度論》;般若流支《正法念處經》;僧旻、寶
唱《經律異相》;真諦《立世阿毘曇論》、《阿毘達磨俱舍釋論
》及隋世所譯兩種《起世經》等,為研究佛家早期地獄思想所
不可或缺者。此外,今巳亡佚,而散見於《經律異相》、《法
苑珠林》等類書中的《問地獄經》及《淨度三昧經》,其所存
之文句,亦彌足珍貴。而類書如《經律異相》、法苑珠林》、
《翻譯名義集》、《佛祖統紀》等,將資料分類彙編,則頗便
於研究時的翻閱。
參、地獄的種類及其所在
佛家認為造惡業者,死入地獄,長受酷刑之苦。那麼地獄
究竟在何處呢? 關於這點,各經所載的差異極大。有的說地獄
在地下,有的說說在兩山間的陸上﹐有的說在山邊﹑曠野﹐更
有說在空中者。而這些經論,都各自標榜著「如是我聞」,都
各自標榜著「佛說」;因此不禁讓人對何經所說才是佛說,何
者才是真正的地獄所在,產生了懷疑。其實,這種相互乖異牴
牾的說法,正可以讓我們了解地獄說在印度演變的情形。也讓
我們聯想到國人對冥界,對死後世界的看法來。中國的冥界說
,由先秦時期的死後,或升天上,或入地下; 演孌到兩漢魂魄
歸泰山、蒿里;在漢末魏晉又有了北陰酆都掌鬼說。這些的變
化,本來是時代差異及異說流行所造成的自然現象。原不能認
為中國的冥界說只有一種。相同的,中國如此,印度也是如此
。他們表現在地獄說上,由六朝傳入的佛經看來,本來是極紛
紜不齊的。但到了後來,經由諸論師加以綜匯,則似乎已逐漸
能取得妥協了。這可由唐代所譯《阿毘達磨俱舍論》等,文中
諸論師相互問難的倩形看出來。
又,其次再來談地獄的種類。對於地獄的類別,有的佛經
不加細分。有的則依受苦性質不同而區分為寒地獄與熱地獄;
寒地獄,冰凍難耐; 熱地獄,大火熾燃,觸肉皆焦。有的則依
其受苦程度之輕重,而區分為大地獄及小地獄。小地獄依其所
處之地,又有邊地獄及孤獨地獄之名。但對於「邊」、「獨」
二地獄的定義,卻往往有所不同。《俱舍論》以靠近大地獄之
十六附屬小獄為近邊地獄﹐以在山間﹑曠野、樹下、空中者為
孤獨地獄。而《三法度論》等,則以在以在山間﹑曠野,獨自
受報者為「邊地獄」。並將邊地獄與寒、熱地獄等並列
37 頁
為三。對於附屬小獄,則不另立別稱。此為佛家經論所提到地
獄種類的情形。
關於地獄在何處,由於諸家異說多,底下,我們將漢魏至
唐,佛經中所提到地獄所在的不同說法,引其重要者,列述並
探討於後:
(一)有的主張寒地獄在高山間; 熱地獄在地下,距地底
部一半之深處者。此為安世高所譯 《佛說十八泥犁經》之說。
東漢.安世高《佛說十八泥犁經》云:「侮父母,犯天子
,死人泥犁,中有深淺。火泥犁有八,寒泥犁有十。入地半以
下,火泥犁。天地際者,寒泥犁。」又說:「所謂寒犁在天際
間,有大山高二千里,主蔽風,名山于雀盧山,冥無日月,所
不及逮。有蔽大山故冥。外有日月之王甚多,無央數寒犁中。
」《佛說十八泥犁經》將地獄劃分為火泥犁及寒泥犁兩類; 一
在地底下,一在高山間 (天際間 )。
(二)有主張地獄在兩大鐵圍山之間的陸地上者。
主張這種說法的佛經最多,計有:《大樓炭經》、《長阿
含經》、《起世經》(註五)、《地藏菩薩本願經》等。西晉法
立、法炬譯《大樓炭經》卷二「泥犁品」:
「佛告比丘,有大鐵圍山,更復有第二大鐵圍山,中間
窈窈冥冥,其日月大尊神,光明不能及照。其中有八大
泥犁。」
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卷十九「世記經地獄
品」云:
「佛告比丘,此四天下有八千天下圍繞其外,復有大海水周
匝圍繞八千天下。復有大金剛山遶大海水,金剛山外,復有
第二大金剛山。二山中間,窈窈冥冥,日月神天,有大威力
,不能以光照及於彼。彼有八大地獄。其一地獄,有十六小
地獄。」
墮﹒闍那崛多譯《起世經》卷二「地獄品」:
「諸比丘!於四大洲、八萬小洲、諸餘大山及須彌山王
之外﹑「別有一山,名斫伽羅 (鐵圍山 ),高六百八十
萬由旬,縱廣亦六百八十萬由旬。彌密牢固,金剛所成
,難可破壞。諸比丘!此鐵圍外,復有一重大鐵圍山,
高廣正等,如前由旬。兩山之間,極大黑暗無有光明。
日月有如是大威神大力大德,不能照彼,令見光明。諸
比丘!於兩山間,有八大地獄…此八大地獄,各各復有
十六小地獄,周匝圍繞,而為眷屬。」
唐.實叉難陀譯《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觀眾生業緣品」:
「地藏白言:聖母!諸有地獄,在大鐵圍山之內。其大
地獄,有一十八所,次有五百,名號各別,次有千百,
名字亦別。」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中「地獄名號」:
「閻浮提東方有山,號曰鐵圍,其山黑遂,無日月光,
有大地獄,號極無間,又有地獄名大阿鼻,復有地獄,
名曰四角…」
上述諸經都說地獄在兩大鐵圍山之間的陸地上,鐵圍山極高,
遮蔽天日,因此獄中為日月光所不及照。
(三)有的經典以為地獄在閻羅王城外,為閻羅王所管轄。
主張這種說法的有《大樓炭經》、《長阿舍經》、《問地
獄經》。至於閻羅王城的所在,則有的說在閻浮利洲南大鐵圍
山之外,有的說在大鐵圍山之內 o 《大樓炭經》及《長阿含經
》,都在提到兩大鐵圍山的八大地獄外,又另外提到閻羅王所
轄之地獄,但對閻羅王所轄地獄的數目,則《大樓炭經》說有
十大地獄,《佛說鐵城泥犁經》說八大地獄,《長阿含經》說
有一座四門大地獄及十六小獄。
又,閻羅王地獄說,當為後起之說法,說見后。《大樓炭
經》及《長阿含經》雖把它和兩大鐵圍山間的八大地獄說並列
在一起,但吾人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它們是屬於兩種不同的地
獄說。因此這兩部經都在敘述完八大地獄後,另起一段並以「
佛說」做開頭。這種一經中兼收兩種不同說法的情形,在佛典
中常出現。現在我們把提及地獄在閻王城的有關經典,列述於
下;
西晉.法立、法炬譯《大樓炭經》卷二「泥犁品」:
「佛言:大鐵圍山外,閻浮利天下南,有閻羅王城,縱
廣二十四萬里。以七寶作七重壁,七重欄楯,七重刀分
,七重行樹,圍觀浴池,周匝圍繞; 金壁銀門,銀壁金
門…佛言:人身行惡,口言惡,心念惡,
38頁
死後墮此閻羅王泥犁中…其界有十大泥犁「姚秦.佛陀耶
舍、竺佛含譯《長阿含經》卷十九﹁世記經地獄品「。
「佛告比丘:閻浮提南,大金剛山內,有閻羅王宮…時
彼獄卒,即將罪人詣大地獄,其大地獄縱廣百由旬,下
深百由旬。爾時世尊,即說偈言:四方有四門…小獄有
十六。」
《問地獄經》 (《經律異相》卷四十九地獄部上「始受地獄生
十」引:
「閻羅王城之東西南面,列諸地獄。有日月光而不明淨
,唯黑耳獄,光所不照。」
諸經都說在地獄中,日月光所不及照; 但《問地獄經》則
說除黑耳獄無日月光外, 其餘諸獄,有日月光而不明淨。
(四 ) 東晉所譯《三法度論》把地獄分為寒、熱、邊三種
。以為寒地獄在鐵圍山地底下,而非在兩山問的地上。熱地獄
在閻浮提洲地下。邊地獄在陸地上的水間、山問及曠野等處。
由其所言看來,地獄的所在地共有三處:兩處在地下,一處在
地上。在地下者罪較重,地上者罪較輕。東晉.僧伽提婆譯《
三法度論》卷下「依品」:
「是一切十寒地獄,處在四洲間,著鐵圍大鐵圍山底,
仰向居止在闇中,寒風壞身體,大火所然,身如燒竹葦
林,聲駁駁各各,相觸生想。」
「問:云何邊地獄? 答:邊地獄者,所在處水間、山間
及曠野,獨一受惡業報,是謂邊地獄。 」
「此八 (大熱 ) 地獄,在閻浮洲下重 (壘纍 ) 而住。
」。(註六)
(五)符秦.鳩摩羅佛提譯《四阿鋡暮抄解》卷下第八,
也將地獄分為三種:寒、熱、因緣地獄。因緣地獄,即是《三
法度論》之邊地獄。 並提及寒地獄與因緣地獄之場所。文云:
「(寒地獄在)四方間輸圍山,著(近)上狹如覆舍,人常
闇冥,寒切破身,如叢大火然竹葦,身聲吒吒,如熟橘
甘〔菜-采+果〕自剖「因緣地獄,彼處處河曲間、石腹間、大曠
澤中,受種種苦,此因緣地獄。」
《四阿鋡暮抄解》之說,大抵與《三法度論》相近。
(六)陳.真諦所譯《立世阿毘曇論》、《阿毘達磨俱舍》
及唐.玄奘所譯《阿毘達磨俱舍論》、《阿毘達磨藏顯宗論》
等,以為八個熱地獄在閻浮提洲地下深二萬由旬處。至於寒地
獄的所在,則所說各別。
陳.真諦譯《佛說立世阿毘曇論》卷六二「云何品」:
「從剡浮提向下二萬由旬,是處無間大地獄。從剡浮提
向下一萬由旬,是夜摩世間地獄。此二中間有餘地獄。」
又,《法苑珠林》卷七「地獄部受報部」引《立世阿毘曇
論》(註七)云:
「住在兩山世界鐵輪外邊,名曰界外,是寒地獄,於兩
山間有十名。一名頞浮陀,乃至第十名波頭摩。…寒冰
地獄,在鐵輪外。…兩界中間其最狹處,八萬由旬,在
下無底,向上無覆。其最廣處十六萬出旬。」
真諦譯《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八「中分別世品」:
「於此剡浮洲下二十千(二萬)由旬,有地獄,名阿毘指,
深廣各二十千由旬,若從底向上,四十千由旬。…從此阿
毘指地獄上,有七種地獄,次第重累:一大燒、二燒、三
大叫喚、四叫喚、五聚磕、六黑繩、七更活。有餘部說此
七地獄在阿毘指地獄四邊。」「復有餘八寒地獄…此八是
剡浮洲下,大地獄傍。」
「有別處地獄,由眾生自業所起。或多人共聚,或二人
,或一人。此別地獄,差別多種,處所不定。或在江邊
,或在山邊,或在曠野,或在餘處,地獄器本處在下。
」
唐.玄奘譯《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十二「辯緣起品」:
「此贍部洲下,過二萬,有阿鼻旨大捺落迦,深廣同前
,謂名二萬,故彼底去此四萬踰繕那。:餘七地獄在無
間「阿鼻旨」上,重壘(纍) 而住。」
「寒捺落迦亦有八種…此寒地獄在繞四洲輪圍山外,極
冥闇所,於中恒有淒勁冷風。上下衝擊,縱橫旋擁,有
情游此,屯聚相依,寒酷切身,膚皮袍裂,身戰僵鞭,
各出異聲,瘡掩開剖拆如三花相。多由謗賢聖,招如是
苦果。有說此在熱地獄傍。以贍部洲上尖下,形如穀聚
,故得包容」
39頁
「餘孤地獄,或多、二、一,各別業招,或近江河、山
間、曠野,或在地下、空中餘處。」
玄奘《阿昆達毗磨俱舍論》卷十一「分別世品」:
「此贍部洲下,過二萬。有阿鼻旨大捺落迦。深廣同前
,謂各二萬故。彼底去此四萬瑜繕那::七捺落迦在無
間上重累而住:有說:此七在無間傍。八捺落迦增各十
六。」
「復有餘八寒捺落迦……此八并居贍部洲下,如前所說
大地獄傍。此贍部洲,其量無幾,下寧容受無間等耶?
洲如穀聚,上尖下灛。」
「餘孤地獄各別業招,或多,或二,或一,所止。差別
多種,處所不定。或近江河、山邊、曠野,或在地下、
空及餘處。諸地獄器安布如是,本處在下,支派不定。」
上述諸論,有的是天竺論師眾賢所造,有的是世親等人所造。
諸人大都將地獄分為三類:熱、寒、邊(或譯作別處地獄,或
譯餘孤地獄 )。以為熱地獄有八個,最大最深的為阿鼻地獄,
在閻浮提 (贍部洲 ) 地下兩萬由旬深處, 此地獄縱廣各兩萬
由旬,因此從地獄底部至地面為四萬由旬。在阿鼻地獄上面有
七座大地獄, 一層層重累而住, 最接近地面的為更生 (活 )
大地獄。但也有的論師認為阿鼻以外的其餘七獄,並不是在阿
鼻上層,而是環繞在阿鼻地獄的四周,每一地獄去地面都是兩
萬由旬。
至於寒地獄的所在《立世阿毗曇論》以為世界的最邊緣在兩大
鐵輪山外,再過去即為另一世界,又有兩大鐵輪山。兩個世界
鐵輪山外之交際空處,最狹八萬最廣十六萬由旬,此處即為寒
地獄之所在。又,眾賢所造《阿昆達磨藏顯宗論》亦以為寒地
獄在鐵圈山外,世親的《俱舍論》則以為在贍部洲地下八熱地
獄旁。 又,對於邊 (孤獨 ) 地獄的所在,諸家之說大抵相近
,都說在山間、水邊、曠野、空中等等。
再者,世親等人以為各種地獄,都以地下為其本處。
(七)敦煌殘卷,斯二七三四號《妙法蓮華經馬明菩薩品第
三十》以為在兩大鐵圍山間的沃燋山下,有十八地獄,在大海
底又有十八阿鼻地獄。文云:「於鐵圍山四面外,兩山中間沃
燋山下,各女十八地獄; 於大海底,復安十八阿鼻地獄,一四
天下并有九十地獄,以為圍遶百億,四天下合九百億地獄,地
獄以為眷屬。」
又,東晉佛陀跋陀羅《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五「觀佛心
品」,談及阿鼻大地獄及十八小獄。並說:「阿鼻猛火其焰大
熾,赤光火焰照八萬四千由旬,從阿鼻地獄上衝大海沃燋山下
。」,顯然也是以為地獄在沃燋山下大海底中。
綜歸以上所見諸家經論來說:有的將地獄分為寒、熱、邊
三類,有的分為寒、熱兩類,有的不分類。大抵佛「經」以不
分類者多,而諸家之「論」則多分為三類。其中「邊地獄」的
別譯最多,或稱「因緣地獄」,或稱「別處地獄」,或稱「孤
地獄」、「孤獨地獄」。
至於各種地獄的所在,今依熱、寒、邊三類來說。關於熱
地獄,有說熱地獄在地下,距地心一半處。有說在兩大鐵圍山
間之陸上。有說在閻浮提洲之地下。有說最深的地獄為阿鼻
地獄,在閻浮提洲地下深兩萬由旬處,其餘地獄依次在其上面
,罪惡愈重者,所在的地獄越深。有的說最下者為阿鼻地獄,
其餘地獄在它的旁邊,並不是在它的上層。有的說地獄在兩大
鐵圍山中間沃燋山地下及大海底之下。同是熱地獄,或說在陸
上,或說在地下。同是地下,或說在鐵圍山下,或說在閻浮提
地下,或說在大海底下,同是說在陸上,或說在兩大鐵圍山內
,或說在山外。又,同是鐵圍山,有的說在閻浮提洲南(《長阿
含經》),有的說在其東(《地藏經》)。再者,同是說地獄的深
度,或說入地底下一半(地總深度為十六萬八千由旬,見《長阿
含經》卷十八。),或說在地下兩萬出旬處)。竟如是紛紜苛擾
,而莫衷一是。以上是熱地獄所在諸說小同的情形。
至於寒地獄,有的以為在兩大鐵圍山間之陸上,有的說是
在閻浮提洲地下熱地獄之旁。
關於邊地獄,「經」中無明文提及「邊」地獄,諸「論」
則以為是在山邊、水邊、曠野、空中獨自受報者為邊獨地獄。
又,以上這些談到地獄所在地的經論,大都提到了「鐵圍
山」、「閻浮提洲」及大海等。這些地方究竟在何處呢?耍了解
這些,必先了解佛家的世界說。佛家的世界是以須彌山為中心
,此山高出海面八萬四千由旬,入海水中
40頁
亦八萬四千由旬。須彌山的四周,依次被七種高度不同的山群
所包圍,七重山外為四天下。四天下或譯為四大洲:東面弗于
逮(唐譯勝神洲),西面瞿耶尼(唐譯牛貨洲)、北面鬱單越。(
俱盧洲)、南面閻浮提。(唐譯膽部洲) 四天下外為八千天下(
小洲),八千天下外圍為鐵圍山,共有兩重。從須彌山、七重
山、四天下、八千天下至鐵圍山間,一一都被大海水所圍繞隔
離。又,大地的深度為十六萬八千由旬,其邊(廣長)無際,地
下為水,水下為風,整個世界在風與水上。以上之說,見《長
阿含經》卷十八「閻浮提洲品」。諸家異說亦多,不細述。而
我們所在處為閻浮提洲。這裡的地下及兩大鐵圍山的地面或地
下,都是地獄的大本營。至於佛家的經論,為什麼特別喜歡這
兩個地方,要選擇它們來安置地獄呢?則是因為我們這一洲的人
,造善固然猛烈,造惡亦過於猛烈,因此地獄獨多。
《新婆沙論》云:
「膽部洲下,有大地獄;膽部洲上,亦有邊地地獄及獨地
獄,或在谷中,或在山上,或在曠野,或在空中.於餘
三洲,唯有邊地獄、獨地獄,無大地獄。所以者何?唯膽
部洲人造善猛利,彼作惡亦復猛利,非餘洲故。有說:
北拘盧洲亦無邊地獄等,是受純淨業果處故。」
註 釋
註一:此採唐.道世《法宛珠林》卷七「地獄部」及宋.
法雲《翻譯名義集》卷二「地獄篇」之說。道世云
:「又名泥黎者,梵音,此名無有。」;法雲云:「
梵稱泥犁,秦言無有。」
註二 :西晉.竺法護所譯《密小述金剛力士經》,收錄於
大寶積經》巷十一,見《大正藏》第十一冊,頁六
二。
註三:鳩摩羅什《富樓那問經》收入於《大寶積經》卷七
十九,見《大正藏》第十一冊,四五0頁。
註四:此為殘卷,前後皆缺,因而無法考證為何人所譯及
譯於何代。但此經既在敦煌發現,則譯者年代至遲
當不晚於唐。
註五:隋.闍那崛多譯《起世經》,達摩笈多譯《起世因
本經》;兩經文義相近,當是同一經之異譯,今僅錄
《起世經》之文。
註六:今本《三法度論》已無「此八地獄:而住」一句。
此據《法苑珠林》卷七「地獄部受報部」引《三法
度論》補入。
註七:所引之文,不見於今本《立世阿毘曇論》中,當是
佚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