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與源氏物語
陳瑤璣
《國文學報》第二十二期
1993,6
頁251-278
頁251
一、前 言
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語》係十二世紀初葉,以出任貴族
宮仕之紫式部所執筆之一部寫實巨作矣。全集計有五十四篇。
而若是依其內容特質言之,正可分成三大部分。即前四十一篇
則敘述光源氏及宮中才子佳人之人際關係。然其中三篇,如(
旬宮)(紅梅)(竹河)則記載有關光源氏之宿命及其漂泊生
涯。至於最後所謂的「宇治十篇」則是記述貴族社會生活中,
所面臨之禍福命運,或諸行無常等境遇。是以事關中國佛教者
,亦屢見不鮮也。今筆者乃依其內容歸納、統計,且按時代背
景、文化環境,或宗教觀等,加以探討其來龍去脈焉。
───────────────────────────
陳瑤璣,臺北市人,民國二十一年生。師大國文系畢業,民國
五十六年度公費留日,並獲國立東京教育大學文學碩士。曾任
臺北市公私立中小學主任及文理科教員、北部公私立大學講師
、副教授,現任師大國文系教授。主要著作有《杜甫研究在日
本》、《實用日語會話讀本》、《漫談日本近代詩》、《關於
日本古典文學之敬語》、《杜工部生平及其詩學淵源和特質》
、《精通日本語》、《古漢語聲韻對日本音讀之影響》、《漢
學對日本訓讀之貢獻》、《古漢語入聲韻與日本漢音特性之關
係》、《白氏長慶集對日本源氏物語之影響》、《中日口語、
虛詞、用法比較研究》、《中日口語、"動詞"、用法比較研究》
、《論語研究在東瀛》、 等論著。
頁252
二 、中國佛教與源氏物語之相關性
按《源氏物語》全集中,凡有關中國佛教者,實有如下列
諸篇是值得探討的重要作品。如〈桐壺〉〈夕顏〉〈若紫〉〈
末摘花〉〈紅葉賀〉〈葵〉〈賢木〉〈須磨〉〈明石〉〈澪標
〉〈蓬生〉(松風)〈薄雲〉〈槿〉(玉鬘)〈蝴蝶〉(螢)
〈常夏〉〈藤裏葉〉〈若菜上〉〈若菜下〉〈柏木〉〈橫笛〉
〈鈴虫〉〈夕霧〉〈御法〉〈幻〉〈雲隱)。〈紅梅〉(橋姬
)〈椎本〉〈總角〉〈寄生〉〈東屋〉〈蜻蛉〉〈手習〉〈夢
浮橋〉等篇。
今依谷崎潤一郎所編著之《源氏物語》十卷,加以歸納、
統計如下表:
中國佛教與源氏物語之相關統計表
┌────┬───┬───┬──┐
│ 百分比│次 數│百分比│位別│
│類別 │ │ │ │
├────┼───┼───┼──┤
│佛 名│ 29 │7.9% │ 2 │
├────┼───┼───┼──┤
│佛 寺│ 6 │1.6% │ 7 │
├────┼───┼───┼──┤
│佛 具│ 23 │6.3% │ 3 │
├────┼───┼───┼──┤
│佛 堂│ 18 │ 5% │ 5 │
├────┼───┼───┼──┤
│佛 經│ 21 │5.7% │ 4 │
├────┼───┼───┼──┤
│佛 葬│ 11 │ 3% │ 6 │
├────┼───┼───┼──┤
│佛 事│2 5 8 │70.5% │ 1 │
├────┼───┼───┼──┤
│合 計│3 6 6 │ │ │
└────┴───┴───┴──┘
頁253
按有關佛事則包括修道者之稱謂、誦經禮佛、加持、勤行
、布施、供養、祈禱、講讀佛典、極樂淨土思想等。共計二百
五十八次,佔有關佛教部分約七0、五%,居右表首位。
三 、中國佛教東傳與日本淨土教
(一)時代背景:
自從我國於後漢明帝十年〈六七〉蔡愔等,從西域之天竺
取回佛經之後,至南北朝時代對於佛教信仰之風尚,也已有日
趨興盛的傾向。其後,北朝則傳至高句麗,而南朝則傳至百濟
。因而再經由朝鮮半島東傳日本。按《日本書紀》載:
「欽明天皇十三年〈五五二〉百濟之聖明王遣使入大和
朝廷,獻金銅釋迦像及佛典。」
由此可見,此期則東瀛信仰中國佛教之濫觴。
當中國佛教初傳東瀛之際,雖僅限於歸化人所信奉來說,
然直至七世紀初葉,卻深受大和朝廷之貴族社會所重視。尤其
是聖德太子攝政後,不但能以身作則率先信奉中國佛教,尚且
頒布興隆佛法的詔示,或於憲法第十七條第
頁254
二款,也明文強調所謂「篤敬三寶」之法規【註1】。 而另面
則大興土木,廣建寺院。如攝津地區之四天王寺,以及大和地
區之法隆寺、中宮尼寺、法起寺,或山城地區之廣隆寺等。因
此皇室之蘇我馬子也積極響應聖德太子的號召,繼而於大和境
內又增建一座法興寺。以致當時無論京師或近畿地方,其寺院
則益有與日俱增之趨勢。
按《日本佛教史》載:
「椎古天皇〈五九三─六二八〉晚年期,其寺院數則已
有四十六座之多。而且連僧尼數也增至一千三百八十五
人。」
同時,又有高句麗之高僧惠慈、惠聰、惠灌,也專程東赴大和
朝廷協助其布施及宣導。甚至聖德太子則更為能順利達成護國
安民之策,以及維持全國僧尼之秩序起見,乃特予設立佛教機
構,並任用僧綱掌管貴族社會之法會,或布施等要務【註2】。
再者,聖德太子也定期召集大和朝廷之文武百官於宮中聖
堂講讀《法華經》《維摩經》《勝曼經》等,中國佛典。而且
親自力以詳註,故有《三經義疏》之大作問世:可見聖德太子
非但是位中國佛教的虔誠信徒,尚且對於中國佛學亦有精深的
造詣。所以被東瀛後世者尊稱為「和國教主」。《日本佛教史
》然則際此大和朝廷興建寺院,廣設佛堂,供奉佛尊之秋,凡
有關中國之佛教藝術上的繪畫、彫刻,或寺院之建材及技術,
對東瀛也有極其可觀的貢獻。
───────────────────────────
註 1:所謂「篤敬三寶」:三寶即包括佛祖、佛法、佛僧。
註 2:僧鋼:大和朝廷佛教官。分僧正、僧都、律師三職等。
頁255
除此而外,平安朝廷遷都後,亦能繼承奈良時代,大和朝
廷曾有遣隋使之遺風。陸績派遣使節及學問僧西赴神州入朝奉
貢,而留唐僧則客居於長安京師,或青龍寺(今西安市),或
五臺山、天臺山等地。從事研習我國的佛學及漢學等,精神文
化,並引進唐代的新佛教運動。如弘法大師空海和傳教大師最
澄,都是學博識精、品德優異之日本佛教泰斗。故他們學成返
國後,無論對朝廷的法會、布施、供養,或研討中國的佛典等
,皆有莫大的助益。
(二)平安朝時代之淨土教
今按佛教的宗派來說,我國的天臺宗則共有十三宗之多。
然東瀛平安朝時代卻僅有天臺八宗而已。因此,當時才有所謂
「八宗兼學」的教規。他們規定凡學問僧都得廣修其八宗的教
義。如南都(奈良)的東大寺,其寺僧們都是隸屬的華嚴宗之
流。但依其教規論之,就必須兼學其他各宗之教義為原則。
至於依日本天臺宗的特色言之,自從西方之天臺宗傳入我
國之後,經過北齊高僧慧文、慧思所倡導而盛行。然而時至隋
朝,又因高僧智顗竭力推展,始形成大乘佛教的宗派之一。
然則日本的天臺宗則於奈良時代,孝謙天皇天平勝寶五年
(七五三)禮聘我國揚州大明寺之高僧鑑真〈六八八─七六三
〉東赴大和朝廷傳授。同時,亦是日本佛教律宗的始祖。因此
直至平安朝初葉,才由留唐僧最澄繼而於平安京近郊的比叡山
,建立延曆寺擴大宣導。雖說其佛理也仍然是以我國的《法華
經》為依據,但不久又遂漸地偏於富有真言密教之趨勢───
。然則儘管本宗又有山門派、寺門派,以及真盛派等派別之分
,而唯有「天臺淨土信仰」是一致性的。
───────────────────────────
註 3:《法華經》即《妙法蓮華經》揭示三乘歸一之旨。因具
有使二乘迴小向大。故曰:「妙法」。按本經有三部譯
本。1姚秦鳩摩羅什譯窟七卷。2晉竺法護譯。名《正法
華經》十卷。3隋蘭那崛多、達摩笈多共譯八卷。
頁256
至於日本真言宗也是屬於信仰「真言淨土」的宗派之一。
按本宗則平安朝初葉,隨遣唐使節團西赴神州深造的留唐僧空
海在青龍寺與我國唐代之高僧惠果遊學,勤修密教。所以學成
返國後,便於平安京師首開日本真言宗。其後,又在近畿地方
的高野山金剛峰寺及東寺為傳授中國真言宗之基本道場,以引
導弟子修法。而其佛理則採用我國的《大日經》和《金剛經》
為依據【註4】。 尤其以大日如來佛祖所領悟的世界為信仰指
標。因而除須徹底通達佛理之餘,亦得勤加念佛修持與祈禱、
禪定為教規。甚至由於他又倡導所謂「即身成佛」之說,所以
當時更深受平安朝之貴族社會界所尊奉。
此外,平安朝廷也同意其奏議,特別於京師的中和院西側
興建一座真言院,以便充為空海出任主持貴族修習佛法的聖殿
。
以此可知,東瀛平安朝時代,所謂「淨土教」即包括天臺
宗的「天臺淨土」及真言宗的「真言淨土」的教義。故其淨土
信仰則是以佛祖所居之無欲無苦的極樂世界為理念。如釋迦佛
祖的西方無勝世界,或彌勒佛祖之兜率天。因之,當時無論朝
廷之貴族社會,或一般庶民社會,都紛紛脫離大和原始之咒術
信仰,且進而蔚成競相尊奉中國佛教之良風。
至於雖然初入佛門者之佛理素養乃尚未如留唐僧、學問僧
,或僧官們那麼淵博精深,而若是依其修道意念論之,他們不
但存有誠意正心而勤於念佛修持的態度,尚且對於「往生彌陀
淨土」的信念,也更是有深根固柢的趨勢。
再者,關於日本淨土教所依據的佛理是有所謂的「淨土三
經」即包括中國的《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
》等。
然日本佛教史上所謂「淨土宗」則時至平安朝時代末葉及
鐮倉時代初葉間,始正式成立的宗派。那時,日本高
───────────────────────────
註 4:《大日經》七卷。唐善無畏譯。《金剛經》一卷鳩摩羅
什譯。
頁257
憎法然為能繼續弘揚阿彌陀佛之西方極樂世界為本願之淨土思
想起見,乃依中國佛典之三經一論而從事開宗。同時,益加強
倡導念佛,以往生淨土為主旨。因而又被稱為「淨土專念宗」
而簡稱為「淨土宗」。
以此足明,日本上古所謂的「淨土教」與「淨土宗」,儘
管其極樂淨土信仰是相同來說,但其佛典之依據卻又有相異之
處。
(三)關於東瀛淨土教之普及化
按前述可知,日本淨土教所信仰的淨土世界。無論阿彌陀
佛之極樂淨土,或彌勒佛祖之兜率天,都富有佛國的意義。所
以淨土教是將「淨土」視為極樂世界。但在其佛法上值得重視
的,則是我國唐代的高僧法照在神州五臺山所倡導的「五會念
佛法」。對日本佛教史上,也有莫大的貢獻。例如
東瀛仁明天皇承和十四年(八四七)留唐僧最澄從神州返
國後,便仿效我國唐代於五臺山所實施的「五會念佛法」。他
首先會同其弟子圓仁設立足以供僧官或貴族們修道的聖殿─常
行三昧堂。然後進而善於運用這座極其莊嚴的聖堂加強傳授中
國佛教天臺宗的摩訶止觀提倡之四種三昧中,所謂的「常行三
昧法」。
按日本古代實施這類佛法的過程言之,起初是盛行於山寺
念佛法會的年例行事。但與會人士則僅限的朝廷的僧正、僧都
、律師等,真言院的僧官,以及部分被敬邀的貴族而已。
然時至平安朝中期,始有位日本天臺宗空也派之祖的高僧
空也乃本著其弘法濟世之熱忱,經常都風雨無阻,自動走出京
師街頭和藹可親的向庶民們勸導念佛、加持供養。因而不但博
得老百姓的敬佩,而且被尊稱是位「阿彌陀之聖」或「市聖」
的美譽。此外,他對於庶民社會的各種施設或救濟等福利事業
,也有功德無量之具體表現。自此以後,才從山寺的念佛法會
,或加持供養等,逐漸推展到庶民化的局勢。
再者,平安朝中期,中國佛學之人才輩出,尚且朝野高僧
亦雲集平安京或近畿。所以研究中國佛學之風遠盛前
頁258
期。如此終於有位橫川的僧都源信的《往生要集》三卷問也【
註5】。
依此足明,《源氏物語》作家紫式部不僅生長貴族世家,
護國守藤原家之後裔,而其後,又出仕宮仕。因而更有機會接
觸朝廷的佛教經典或法會。況且適逢中國佛教信仰盛行之際,
因此這部寫實巨作中,凡事關反映貴族社會之倫理生活實況者
,都與中國佛教信仰具有相當密切的關係,是莫可厚非的優越
因素。
四 、 佛教環境與源氏物語
按東瀛平安朝時代之佛教環境的實況言之,當時的主要地
區是以平安京為中心,並包括奈良及近畿地方。所以無論平城
京或平安京,都由於模仿我國唐代長安城的規格施工而建造。
所以二京的街容,皆與唐代的西都─長安類似。加之,其京師
或近畿一帶所興建的寺院、佛堂,以及五重塔等,也是採用唐
代佛教的寺院建築技術與規模。因而更顯得有濃厚的華化色彩
。今依《日本佛教史》加以探討如下:
(一)平安朝時代之佛教環境:
1.平城京 〈即奈良舊都〉
自大和朝廷元明天皇和銅三年〈七一○〉三月遷都入京,
至桓武天皇延曆三年(七八四)十一月,又從平城京
───────────────────────────
註 5:《往生要集》三卷。撗川僧都源信著。花山天皇寬和元
年(九八五)問世。對日本淨土教之興隆亦有所影響。
頁259
遷都於京都府長岡京止。是奈良時代的京師。而其地理位置則
位於奈良盆地北方,也是日本史上天平文化中心地。當時人口
二十萬人,民風樸實,而且是日本南都佛教派的聖地。
2、平安京 〈平安朝廷京師〉
自桓武天皇延曆十三年(七九四)三月,從京都府長岡京
遷都入京,至九世紀初葉止。即平安朝廷之政治、經濟、文化
中心地,尚且是日本北嶺佛教派的聖地。尤其在平安京師有弘
法大師空海主持貴族之法會的真言院,以及其近郊比叡山,也
有傳教大師最澄主持法會的延曆寺。
3、近畿地方:如
(1)山城地區位於京都東南。(廣隆寺所在地。)
(2)大和地區位於奈良縣全城。(法隆寺、中宮尼寺
、法起寺所在地。)
(3)攝津地區位於大阪以西及兵庫縣東南方。〈四天
王寺所在地。〉
(4)和歌山縣北部的高野山,是位於紀川以南的山地
。其海拔一千公尺。〈日本真言宗金剛峰寺所在
地。)《日本地理》《日本史新研究》
(二)東瀛宗教華化與源氏物語
1.佛寺 〈Buddist temple〉
按《源氏物語》全集中,凡有關平安朝時代的寺院者,計
有六座,佔其佛教者,約一、六%。今依照日本佛教史料加以
探討如下:
頁260
(1)延曆寺:如(明石)(松風)等篇。
延曆寺是位於今京都市與滋賀縣境內之比叡山。其海拔八
四八公尺,是日本天臺宗的總本山。且山勢優美,尤其山頂主
峰則又分成大比叡及四明岳(海拔八三九公尺)即日本自古以
來,被稱為佛教聖地之一。
再者,山中有一座延曆寺。寺內設有法華三昧堂,則是當
時平安朝廷貴族們經常念佛供養,或舉行護國安民之法會的聖
殿。至如《源氏物語》集中,所謂「橫川」,乃位於延曆寺的
三座佛塔之一。而且是日本天臺宗之傳教大師最澄的山林佛教
派,或北嶺宗派脫離南都宗派而自行設立授與大乘戒的戒壇所
在地。
(2)清水寺:如〈玉鬘〉〈若菜下〉等篇。
清水寺是供奉觀世音菩薩的寺院之一。位於今京都市東山
區,其山號是音羽山。
本寺則桓武天皇延曆十七年(七九八)時,高僧
上田村
麻呂奏議奉准興建。即屬於日本佛教北嶺派的法相宗。但值得
惋惜的是本寺院在平安期卻因與延曆寺、興福寺對抗相爭而被
焚燒。其後,所幸再由德川家光重修而回復原狀。
(3)妙法寺:如〈常夏篇〉。
妙法寺則位於京都市東山區。原來是屬於日本天臺宗的寺
院。平安朝廷桓武天皇延曆年間(七八二─八0六)留唐僧最
澄曾經在本寺院開基布施,而且是當時比叡山的三千坊之一。
(4)法性寺:如〈東屋篇〉。
法性寺是位於今京都市東山區本町。遠於鐮倉時代初葉,
已成為日本淨土宗西山禪林寺派的寺院。
按本寺院則醍醐天皇延長七年〈九二九〉由藤原忠平所創
建。其開山主旨據傳是以法性房的尊意而建設。當時藤原忠通
和其子九條、兼實等,父子出家時,修道供養的寺院。雖然其
後,曾遭被廢,但明治時代,又以充為尼寺,始再度興起的寺
院。
頁261
(5)極樂寺:如〈藤裏葉篇〉。
極樂寺則位於今京都市中京區。即屬於天臺宗的寺院,而
且其山號是「紫式雲山」。
至於平安朝中期,因日本天臺宗空也派之祖師,空也法師
,都假本寺院主持法會,或布施、講讀經典。所以又通稱為「
空也堂一。《日本之宗教》
(6)觀音寺:如〈王鬘篇〉。
觀音寺則位於今關西地方的滋賀縣蒲生郡安土町之繖山(
ki nu ga ki zan)
按本寺院原屬觀音寺城的一座寺院。但南北朝時代,卻被
近江半國守護佐佐木六角充為官家本城。嗣後,於正親町天皇
永祿十一年(一五六八)又被織田信長政陷,始慘遭廢止。然
則這座建築雄偉壯觀,地勢險要的寺城。其建材都是採用規格
龐大的岩石所營建的。因此被認為是一座日本有史以來,規模
最大的山城。《日本史研究》
除此而外,又如〈若菜上篇〉亦有所謂的「七大寺」。是
奈良時代末葉,所營造的七座寺院。即包括位於奈良平城京周
圍的大安寺、藥師寺、元興寺、法隆寺,東大寺、興福寺、西
大寺等。而且是當時南都六宗的基本道場,所以平安朝時代,
才有「南都七大寺」之稱。
2 、佛名 〈A Buddha'S name)
按東瀛際此宗教華化盛行之秋,無論任何寺院或佛堂所供
奉的佛尊言之,如《源氏物語》全集中,也可得悉中國佛教藝
術上的彫刻、繪畫,或聖堂的裝潢技術等,對日本的佛教環境
誠有極其可觀的貢獻。甚至連佛教思想亦未能例外。今依《日
本佛教史》分別探討如下:
(1)釋迦牟尼佛:如(須磨)〈
宮〉(紅梅)(松
風)等篇。
頁262
釋迦牟尼佛祖:(梵名Sakamuni)是位佛教的始祖。又是
世界四大聖之一。其教義則有四諦、八正道、十二緣起等。至
於所謂「釋迦八相」即釋迦佛祖所認為人類的一生都得經過八
個重要的階程。如降兜率、托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
轉法輪、入滅等八相。故有八相成道之說。至於自從釋迦佛祖
之聖尊由我國東傳日本之後,他們便在寺內設置釋迦聖堂恭奉
禮佛。如京都的清涼寺、大報恩寺,以及比叡山西塔的釋迦堂
,就是東瀛最著名的釋迦佛祖之聖殿。
(2)彌勒菩薩:〈又尊稱為南無當來導師〉如(夕顏篇)。
彌勒佛祖(梵名Maitreya)原係印度大乘佛教之一派,而
且是唯識派之始祖。
今按日本佛教之虔誠信徒之所以恭奉彌勒菩薩為本尊的信
仰主旨論之,他們都存著盼望身後 能順利住進彌勒佛祖所居之
「兜率天」的上生思想。如《日本佛教史》載:
「當彌勒佛祖入滅後,經五、六億七千萬年,也將重現
於此世濟眾。」
由此可見,這種說法也誠有如釋迦佛祖所云,能教眾生的下生
思想一般。
然則自從中國佛教於椎古朝時代〈五九三─六二八〉東傳
日本後,至平安朝廷的貴族社會界,都是信仰彌勒佛祖之「上
生思想」。但從戰國時代末葉,位於關東地方的東國則逐漸有
偏於信仰「下生思想」的趨勢。
(3)觀音菩薩:如(手習)等篇。
今按觀音佛祖之本誓言之,乃為能救濟六道眾生之誓願而
化現為三十三身。故其佛像則呈現著德配天地﹑無限慈悲。所
以當時大和朝廷,無論真言院之僧綱,或貴族社會界,都虔誠
的供奉觀世音菩薩的聖尊。尚且從其經典領悟到《法華經》第
八卷。如第二十五之一品的《觀音菩薩普門品》之主旨,則是
言有關觀音菩薩素存救濟諸難及苦
頁263
惱的誓願。因此無論任何佛教宗派,都得敬誦《觀音品》或《
普門品》等,中國佛典為教規。
此外,又依《觀無量壽經》十六觀法的第十觀所載:
「為祈願能往生極樂而靜坐一心想念觀音菩薩相。」
的觀法。所以朝野各寺院都有舉辦頌讚觀音佛祖的法會。但朝
廷則規定每月十八日,都須假仁壽殿舉行觀音菩薩供養法會。
此則日本佛教史上所謂「觀音供」的由來。
(4)阿彌陀佛:如〈夕顏〉(若紫)〈鈴虫〉〈御法〉
等篇。
阿彌陀佛〈梵名Amitayus〉按我國則譯為「無量壽」。又
依其梵名:"Amitabha"音譯成「無量光」之意。因而可謂是以
大乘佛教淨土思想為中心的佛祖。故不僅素存有志救濟眾生的
宏願,而且更從事啟導往生極樂淨土的教化。甚至對於始終無
法自力成佛者,亦盼能藉一心念佛的救濟力,以輔佐往生極樂
世界之本願。因此,更博得平安朝時代,淨土教信徒所尊奉。
而且是平安期末葉,淨土宗或淨土真宗的本尊。
再者,日本佛教界的淨土教,或淨土宗對於「阿彌陀佛」
的尊稱以外,又有彌陀、阿彌陀如來、無量壽佛、無量光佛、
無
光佛、清淨光佛,或盡十方無
光如來等,佛祖之尊號。
又如當時東瀛的宗教華化之後,亦有謂所「阿彌陀三尊」或「
阿彌陀三尊像」的尊稱。
按「阿彌陀三尊」則包括其本座的阿彌陀佛祖,以及其左
右二座的
侍。如左座的觀音菩薩與右座的勢至菩薩而合併的
三尊。所以對其佛像則尊稱為「阿彌陀三尊像」。
(5)普賢菩薩:如(末摘花)〈松風〉等篇。
按普賢菩薩即指普賢大士佛祖之尊稱。而因掌握著佛祖的
真理,以及修行功德的菩薩。所以通常都是跟文殊菩
頁264
薩並列供奉,且這二尊菩薩都是釋迦佛祖的
侍。
今依普賢菩薩之聖像來說,則是騎於白象背上,並以雙手
合掌的慈悲佛姿。所以自中國佛教東傳後,也深受東瀛佛教信
徒供奉於寺院及聖堂禮拜。所以《源氏物語》集中,如〈癸〉
〈末摘花〉〈松風〉等篇,亦尊稱為「法界三昧普賢大士」。
(6)藥師如來:如〈若菜上〉〈手習〉等篇。
藥師如來(梵名Bhaisajyaguru)是東方淨
璃世界的教
主。據傳修行中,便發起二大誓願。一則倘若成佛之後,定要
竭力治癒眾生的疾病:二則願能令眾生都有所安樂。因此,自
我國的佛教東傳日本後,也頗受其佛教信徒的供奉與信仰。例
如今奈良市的法隆寺金堂則是自古以來,所供奉藥師如來佛祖
的聖殿之一。至今其香火依然鼎盛,而其信徒亦不可勝數。所
以藥師如來佛祖則又有藥師
璃光如來、藥師佛、大醫王等尊
號。
至於對我國東傳的經典也非常珍視。例如我國唐代玄奘法
師所譯的《藥師
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一卷,而大乘經典之
《一佛藥師經》及《七佛藥師經》,亦未能例外。
其次,按東瀛古代有關藥師寺之興建方面言之,首先是遠
在六世紀末葉,大和朝廷文武天皇二年十月(六九八)便已經
在藤原京落成第一座藥師寺。然而因天正天皇養老二年(七一
八)遷都平城京,始將其寺移至今奈良市西京町。所以把原址
的舊寺院則改稱為本藥師寺。《最新世表》(一四八頁)
(7)不動尊王:如(若菜下篇)。
不動尊王(梵名Acala)又名阿遮羅。即五大明王或八大
明王之主尊【註6】。而且具有軀邪除煩之威力,以及能守
───────────────────────────
【註 6】:(1)五大明王:即密教之五尊偉大明王。如不動
尊、降三世、軍荼利、大威德、金剛夜叉等
五大尊明王。
(2)八大明王:即主驅邪守正法之八大尊明王。
如五大明王再加上穢積、無能勝、馬頭等三
尊明王。又按《大妙金剛經》載:即不動尊
、降三世、大威德、大笑、大輪、馬頭、無
能勝、步擲等八尊明王。
頁265
護菩提心之不動搖的功德。故其佛姿則有威猛忿怒的表情。右
手握劍,左手則持
索登生石座,並因已進入火生三昧,所
以更有背負火焰等莊嚴的佛尊。
至若所謂「不動法」是屬於密教的修法之一,尚且具有為
祈求平安、消災解禍的法會意義。因之,本佛尊自神州東傳後
,不僅甚受日本佛教信徒所崇奉。而其「不動法」的行事,也
有日益盛行的傾向。
(8)摩訶昆廬遮那:如〈若菜上篇〉。
按摩訶昆廬遮那〈梵名Mahavairocano〉是位密教的教主
─大日如來佛祖之梵名音譯。而也是位能體現宇宙實相的根本
佛祖。所以其聖像通常都成二尊。即包括表智慧的金剛界大日
如來佛祖,以及表佛理的胎藏界大日如來佛祖。當時東瀛朝野
之密教信徒日常所敬誦供養,或修持之經典則是善用我國唐代
善無畏法師的中文譯本。如《大日經》七卷和《大日經疏》二
十卷。
至於有關為供養大日如來佛祖所舉行的法會者,亦有如日
本佛教史上,所謂的「大日供」。除此而外,《源氏物語》作
家紫式部在其全集中,又有以比喻法引用「無言太子」和「善
巧太子」的稱謂。例如
「法師達き偉大難行の例に引く、昔の無言太子とか言
う人のように、善い事も惡い事も知りぬいていて、じ
つと胸の中に收めたままで埋れてしまう【註7】。」
〈夕霧篇〉〈卷七、一三四頁〉
(即言法師們對於極其難行所引的例來說,實有如古者
有位無言太子。他無論善專或惡事,雖然知道,但一直
都能存於心底,以維持沈默的修養工夫。)
───────────────────────────
【註 7】:無言太子:天竺波羅奈國太子,名休魄。自出後十
三年間皆無言。
頁266
又如比喻
宮也冀能問明其身世之來龍去脈而引用「善巧太子
」。例如
「善巧太子が我が身に問うて悟つたと言う智慧を、自
分も得たいものだがと、遂に獨りごとをお漏らしにな
ります【註8】。」〈
宮篇〉〈卷七、二一六頁〉〈
即言有如
宮對於善巧太子能以反求諸己的素養,獲得
領悟佛理的智慧。雖說他自身也存有見賢思齊的良念,
卻終於將其自言自語的心思,不知不覺的溢於言辭一般
。」
3、佛經〈Buddhist sutras〉
按《源氏物語》全集中,凡提到中國佛經者,計有十一次
。即佔其佛教部分,約五、七%,居第四位。今依中國東傳之
佛經,以及日本平安朝時代,有關寺院或聖堂之法會、供養、
修特等,佛事實況探討如下:
凡《源氏物語》集中,關於中國東傳之經典者,有《法華
經》《觀無量壽經》《大般若經》《方等經》《最勝王經》《
金剛般若經》《壽命經》《陀羅尼經》《阿彌陀佛經》《藥王
站薩本事品》及天臺六十卷,或引述《阿含經》與《涅槃經》
〈總角篇〉〈卷八、二四O頁〉例如
(1)《法華經》如〈若菜上〉〈賢木〉〈若紫〉〈御法
〉〈總角〉〈常夏〉等篇。
《法華經》是印度大乘佛典之一。但自從中國佛教東傳日
本之後,其天臺宗的信徒也認為是一部珍貴的基本經典。又如
我國智顗法師所執筆的「法華三部」即包括《法華玄義》《法
華文句》《摩訶止觀》等佛學巨作。對東瀛朝野的中國佛學研
究上,也有極其可觀的助益。
───────────────────────────
【註 8】:善巧太子:釋迦牟尼佛之子,羅喉羅尊者之別號。
據傳太子欲自問,以領悟其理。
頁267
此外,當時東瀛平安朝廷也繼承奈良時代之大和朝廷的良
風,在仁壽殿舉行僧綱與貴族講讀中國《法華經》的法會。故
《源氏物語》集中,有所謂「法華八講」。如〈蓬生〉〈鈴虫
〉〈明石〉《澪標〉等篇。今依《日本佛教史》得悉其主要行
事則是將《法華經》八卷分成八場。即朝夕各開講一場,以四
天內所講讀的法會。甚至尚有所謂「法華十講」的法會。即將
中國的《法華經》八卷,以及法華開經之《無量義經》和法華
結經之《普賢觀經》等佛典,分為十場。朝夕各講讀二場,以
五天內所講授的法會。
(2)《最勝王經》全十卷。如〈若菜上篇〉。
當我國的《最勝王經》東傳大和朝廷後,每年五月,都假
平安京師之清涼殿召集東大寺、興福寺、延曆寺、園城寺的高
僧,以五天內講授《最勝王經》十卷【註9】。即朝夕二場,
各講讀一卷,並舉行祈禱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法會。同時,
由於其聖殿是供奉阿彌陀如來佛祖。所以「最勝尊」就是對如
來佛祖的尊稱。
除此而外,平安朝廷也有所謂「最勝會」。即為祈求鎮護
國家的法會。雖說同樣是以講讀《最勝王經》為主。但其會場
則分別假奈良藥師寺,以及京都圓宗寺。
(3)《觀無量詩經》或簡稱《壽命經》如〈常夏篇》。
按《觀無量壽經》全一卷。係將
良耶舍之譯本。即淨
土三部經之一。其主要內容則言及有關往生極樂的經典,而又
稱為《觀經》,也是日本佛教各宗所必恭誦的經典。
(4)《金剛般若經》如〈若菜上篇〉。
《金剛般若經》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簡稱。全一卷
。〈係鳩摩羅什之譯本〉,而也是屬於《般若經》系
───────────────────────────
【註 9】:〈最勝王經〉即〈金光明最勝王經〉之簡稱。全十
卷。按平安朝廷每年五月假清涼殿所舉辦的法會曰
:「最勝講」。
頁268
的大乘佛典之一。因其主要內容則言有關「空」與「無我」的
佛理,所以頗受日本佛教禪宗信徒們一向所重視的經典。
(5)《阿彌陀佛經》全一卷。如〈鈴虫篇〉。
《阿彌陀佛經》之原典則約一世紀頃問世。即屬於淨土三
部經之一。〈係鳩摩羅什譯〉。其內容是敘述有關極樂淨土美
好風光,並勸導往生為主。
(6)《方等經》如〈螢篇〉。
《方等經》〈梵名Vaipulya〉即有廣大的意思。它不僅
具有佛教大乘之教義,而且是大乘經典的總稱。
(7)《陀羅尼經》如〈總角〉〈柏木〉〈夕霧〉等篇。
《陀羅尼經》(梵名dharani)故譯為能持或總持。〈即
屬咒文類〉。按本佛典則包括(法陀羅尼)(義陀羅尼〉〈咒
陀羅尼〉〈忍陀羅尼)四種。而法義二陀羅尼則言有關佛祖的
教法和諸法之義,皆能總持不忘。但〈咒陀羅尼〉是謂佛祖之
祕密真言總持弗失。因此所謂「祕密真言」則指〈咒陀羅尼〉
,或單稱〈陀羅尼〉或〈咒〉而言。然而〈忍陀羅尼〉則有安
定的意義。故依法的實相論之,誠有安住而不動心的道理甚明
。
(8)《藥王菩薩本事品》如〈東屋篇〉。
按《藥王菩薩本事品》又簡稱《藥王品》。如《法華經》
中,第二三品之〈藥王品〉就是。而其主要內容則敘述有關藥
王如來菩薩修行中,曾經有因誓志為佛道而行「燒腕」之捨身
供養的事蹟。
至若《藥師經》(大乘佛典)則有《一佛藥師經》和《七
佛藥師經》。但自中國佛教東傳日本後,日人大致都信仰藥師
如來菩薩之十二本顧。所以,自古以來,都恭誦我國唐代玄奘
法師所譯的《一佛藥師經》者居多。
(9)天臺六十卷:如〈賢本篇〉。
《源氏物語》(賢本篇)所謂「天臺六十卷」,則指天臺
三大部之《玄義》《文句》《止觀》各十卷,以及《
頁269
釋籤》《疏記》《弘法》各十卷,計六十卷而言。
除此而外,又有引用經文者,如〈賢木篇〉中,敘述光源
氏某日於宮中雲林院目睹其舅父律師,正奉誦著《觀無量壽經
》之實況。表其感想云:
「律師が大層貴い聲で『念佛眾生攝取一捨』と長く節
を付けながら唱えておられるのが羨ましい。」
〈即言「律師正以極其莊嚴的聲調,並伴著那穩重沈長
的節奏而奉誦『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的經文,才值得令
人羨慕呢。」〉
依右例光源氏所謂的「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句,則是引自我國
東傳的《觀無量壽經》十六觀的第九真身觀所云:
「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
好。一一好。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
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其次,又如〈夢浮橋篇〉敘述已出家修行的姬君,委託朝
廷真言院的佛教官〈僧都〉轉交其母親的信中云:
「一日出家した功德は無量で御座居ますから、賴もし
くお思いなさいませ。」
(即言因一日出家則功德無量,所以盼母親能抱著堅強
的信念吧。〉
頁270
按右例則敘述宮中姬君出家的信念。即導源於中國東傳的經典
。如《心地觀經》所云:
「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心。一日
一夜出家修道。二百萬劫不墮惡趣。」
然則當時作家紫式部不僅能置身於平安朝時代的貴族社會
,尚能接觸宗教華化的優異文化環境。如建築雄偉的寺院、富
麗堂煌的聖殿,或莊嚴慈悲的佛尊,以及珍貴的中國佛典,或
技術本位的中國佛教藝術等,都理當歸功於大和朝廷的攝政者
聖德太子能以身作則率先信奉中國佛教,以取得上行下效的功
用。甚至進而與皇族、僧鋼、留隋僧,或留唐僧,合作無間,
竭力宣導的所以然。例如〈若紫篇〉敘述有關朝廷的僧聖贈送
光源氏的佛具「獨鈷」所云:
「聖は君のお守りに獨鈷をお贈り申し上げます。僧都
はそれを見られて、聖德太子が百濟からお取り寄せに
なつた金剛子の數珠の、玉の飾りのついたのを、昔そ
の國から入れて送つて來たままの唐風の箱に納めて
透しのある袋に入れて、五葉の枝に結いて付けてお贈
りました。」
〈即言當僧聖為能祈護皇上之康泰而敬贈光源氏「獨鈷
」的佛具時,竟被僧都發見其贈品,原來是從前經由百
濟所收集的數珠【註10】。即以金剛子的材料所製成的
,且附有翠玉的添裝品。的確是古代寄自中國唐式原裝
的盒子。然後再放進透明的絹布袋,始結於五葉松的樹
枝所敬贈的寶貴佛具哩。〉〈卷一、一六六頁〉
───────────────────────────
【註10】:獨鈷:即密教使用的佛具之一。
頁271
以此足徵,東瀛聖德太子確實是位中國佛教的虔誠信徒,並且
在朝廷也樹立定期舉行祈禱法會的優良先例。故〈明石篇〉(
卷三、五十四頁)亦有提到舉辦「仁王會」的事蹟。
當時於平安朝廷宮中,也分別假太極殿、紫雲殿、清涼殿
等聖堂,實施講讀研討《仁王經》。其主要動機則由於《仁王
護國般若經》是具有七難即滅、七福即生的特質。故從齊明天
皇六年〈六六0〉就開始運用春秋二季,假宮內的聖殿舉行為
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祈禱法會。
其後,村上天皇康保元年(九六四)時,又由天臺宗的
高僧慶滋胤保發起創辦勸學會的奏議。其宗旨是為能令朝廷的
學問僧和太學生等,都有機會共同精修中國佛學,或研討佛理
的有益活動。因而平安朝廷則為勸學而規定每年三月和九月中
旬,召集他們講讀《法華經》或進行念佛、修持、禪定之研習
會。
至於倘若做日本古代佛教之發展情形來說,即除中央的平
城京、平安宗,或近畿地方之外,甚至連江湖的東海、東山、
北陸、山陽、南海、西海等七道。舉國上下對於中國佛教的信
仰,都已達到登峰造極的局面。而以致傳到第四十一代持統天
皇〈六八七─六九六〉時,日本全國的寺院總數則已從原來的
四十六座增至五百四十五座,如此誠可謂是已有空前的盛況。
〈日本佛教史)
五 、中國佛教思想與源氏物語
(一)關於東瀛宗教儀式之華化:
當中國佛教尚未東傳以前,東瀛則一直維持著其原始宗教
傳統的所謂「咒術」而已。但自從我國的佛教東傳之
頁272
後,起初日本的任何寺院,也都無參與佛葬(Buddhist fune-
rel)。然而直至大寶四年〈七○七〉六月十五日,文正天皇逝
世時,始開華化佛葬儀式之先例。
即自身後之七日至七七日〈四十九日〉之間,皇室都請朝
廷的僧綱舉辦追善念佛等,佛葬儀式。自此以後,除古都奈良
的南都古寺以外,其他寺院都相繼參與其華化儀式。甚至更有
逐漸普及到庶民社會的趨勢。
今依其主因言之,一則東瀛之朝野信仰中國佛教者有與日
俱增的傾向。故對念佛供養方面,也已有基本的認識。二則因
受中國佛經之啟導而領略到念佛供養者,不但能為自己積蓄往
生的業因,且又能為前赴冥界者追福。因而那時,凡誦讀《陀
羅尼經》的應驗者,或念佛者都已存有往生淨土的積極信仰。
所以平安朝中期以後,關於華化的宗教儀式之法事。尤其貴族
社會界則遠比庶民社會界更有盛行的局面。
例如《源氏物語》全集中,凡敘述有關華化佛葬之法事者
,約佔其佛教者,約百之三。如〈夕顏〉〈橫笛〉〈夕霧〉等
篇就是。
至於按貴族社會所舉辦的法事場所來說,他們是既可假宮
中的修法殿堂,又能在京師近郊的比叡山延曆寺之念佛三昧堂
設壇供養追善。
(二)中國佛教之無常觀與源氏物語:
所謂「無常」即指世間的一切法而言。凡人生的一切都從
因緣和合所生起的有為法。因此而有關生滅遷流,或剎那不住
者,謂之「無常」。但佛教經典上所謂的「無常」則包括「剎
那無常」與「一期無常」。
按「剎挪無常」又名「剎那生滅」,梵文〈bhanga〉。其
意義則言有關因緣所產生的有為法。即於剎那之間,就已歷生
住異滅四相。至於「一期無常」是指人類之一生而言。如《唯
識論》五、所謂「無想有情,一期生中,心心所滅。」由此可
見,那是從剎那無常所累積而成。
頁273
換言之,凡人類自出生當天起,就算已經來到住世,故須經由
變異至壞滅的演化過程。因而人人在世間,才有「生命無常」
「繁華無常」「世事無常」「聚散無常」等,諸行無常的苦惱
,或遭遇的存在。《中國佛學概論》
然則自從中國佛教經論的萬有因果律、五蘊及百法、十二
緣生觀、三法印、四聖諦等,佛理東傳日本後,其平安朝中期
的實際生活上,無論貴族社會,乃至於一般庶民,也有難能可
貴的薰陶作用。因之《源氏物語》全集中,亦「有無常觀」的
領悟表現。例如
1、表世事無常:如 〈須磨篇〉 〈卷三 、十頁〉
當時光源氏因蒙受不詳之罪名,所以欲遠離朝廷前往老鄉
須磨去逃避其讒言時,對世事無常的感觸所云:
「無常な浮世に、人から薄情者と言われて、
まれ
てしまうも辛い。」
〈即言處於無常的塵世而受人譏評是刻薄者,才被疏遠
的遭遇,也足以令人殊感有難堪哩。〉
2、表榮華無常:如 〈椎本篇〉(卷七、一三○頁)
當時皇太子薰慨歎其身世所云:
「幼い時に故院にお別れ申し上げて、浮世はつくづく
悲しい所だと悟つたので、だんだん大人になるにつれ
て、官位だの、世の中の榮華だのと言うようなものは
、欲しくも何ともないようになりました。」
〈即言自幼時就與先父光源氏離別。其後,又隨著歲月
的推移而逐漸長大成人。而且因能領悟到塵世是極其悲
哀的苦海。所以,我對於有如世上一般人所說榮華富貴
,都幾乎覺得毫無任何欲求之需。〉
頁274
3、表聚散無常:如 〈須磨篇〉〈卷三、四頁〉
當光源氏將前往須磨修行時,同其妻紫君云.
「無常の世のことゆえ、それがそのまま永の別れの門
出にもなろうかと、とても悲しくお思いになります。」
〈即言儘管聚散無常是世故來說,卻心憚將因此行而成
為永別,就殊感悲傷啊。〉
以此可知,作家紫式部非但對中國佛教的佛理已有領悟。而且
更能運用其「有為法」之「無常印」,以反映貴族社會之實際
生活的種種遭遇。故足以證實佛祖所啟示的「諸行無常」則毫
無貴族與庶民,或富貴與貧賤的區別可言。
(三)淨土思想與源氏物語.
佛教所謂「淨土」則指佛祖所居住的無欲無苦之極樂世界
。即一則釋迦佛祖的西方無勝世界:二則彌勒佛祖的兜率天。
然東瀛平安朝末葉以前的淨土教,也以中國東傳的《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經〉《阿爾陀經》為依歸。同時,也是信奉能濟
度眾生的阿彌陀為本願。他們認為如果能不斷的一心念佛供養
,始能往生極樂淨土為教義。因此除淨土三部經之外,也非常
重視《往生論》的經典。可見東瀛無論奈良時代,或平安朝朝
代的淨土教思想,對《源氏物語》所表現的淨土信仰,也有密
切的關係。
其次,關於東瀛的念佛、加持及禪定方面的修道法,也是
導源於中國佛教淨土宗的傳統法門。如我國東晉時代,慧遠大
師假盧山的白蓮結社時,所倡導的禮佛法。所以《源氏物語》
全集中,始有所謂「念佛三昧」一詞。例如
頁275
(松風)(椎本)(明石)等篇,或謂之「法華三昧」。如(
若紫篇)就是。
至若依其佛堂(A shrine of Buddha)的佈置場面言之,
如(賢木篇)所云:
「五壇の御修法が始まつていまして、帝が慎んでおい
でになります。」(卷二、一五六頁)
(即言五壇修法之盛會正開始進行了。但皇上「光源氏
」也將以虔誠的態度蒞臨修法呢。)
按右例所謂「五壇」。其佈置倩形是包括五座的聖壇。即中壇
供奉不動尊佛:東壇則供奉降三世陰佛:西壇則供奉大威德:
南壇則供奉軍荼利:北壇則供奉金剛夜叉等。以五大明王的佛
尊為主,再配合華式的佛具所構成的修法聖堂。甚至宮中自家
供奉佛祖的廳堂,也非常講究模仿中國佛教的莊嚴風格。例如
(初音篇)載:
「佛にだけ十分な場所をお上げ申して、行いましてい
る有樣も殊勝に見えて、經や佛の飾り、假初に掖えた
閼伽の道具なども洒落もていて優雅でやはり趣がある
と思える人のけはいなのです。」
(即言僅僅在富麗堂皇的佛堂,虔誠供奉佛祖進行念佛
修持的情況看起來,的確是值得讚佩的。況且連堂內的
佛經或佛像的裝飾,以及臨時配置的佛具,都顯得既美
觀又優雅。所以無論如何也將令人覺得是位具有信受奉
行者之風度啊。)
由此足明,自從東瀛的宗教經過華化之後,其佛堂或聖殿,以
及聖壇之裝潢、佈置,都模仿我國唐風的優雅與莊嚴。因此無
論貴族或庶民之善男信女一進聖殿,就足以感到彷彿是置身於
極樂世界一般的清淨舒暢。例如(賢木篇)
頁276
敘述有關中宮舉辦「法華八講」之法會時,對於聖堂的裝備實
況載:
「日日に供養される御經を始め、玉の軸、羅の表紙、
帖簀の飾りも、世にぐいないようにお調えになるので
した。....佛の御飾り、花機の覆いなどまで、誠の極
樂淨土が思いやられるばかりです。」〈卷二、一七四
頁〉
〈即言其聖殿內備有供人每天恭誦供養的經典,以及玉
軸、絹質表紙、帙簀等,都似乎是世上稀有的珍貴書籍
與物品。....至於連佛尊的奉置,或佛桌的圍巾等布置
情形,都簡直可令人聯想到有如是真正的極樂淨土之光
景一般的感觸。〉
因右例是描寫於優雅莊嚴的佛祖聖殿內備有可貴的中國經典,
以及慈悲的佛尊,或珍貴的佛具等,富麗堂皇的華化佛殿。所
以當法會結束後,中宮從場外的走廊目睹那座會場之裝備盛況
時,便令她聯想到極樂世界。又如〈賢木篇〉載:
「御簾の內の空薰の
いが、しつとりとした黑方の
香にしみて、名香の煙もほのかに立ち昇つています。
大將の御衣の
いさえ薰り合うて、極樂の樣も思い
やられる結構な夜の風情なのです。」
〈即言窗簾內的聖殿則有從深處四溢的黑方香氣,而且
慈悲莊嚴的佛尊前面之香爐,也有名貴的線香正輕飄飄
的冒著煙。尤其連大將「光源氏」的衣棠也令人看起來
,都覺得並非塵世的普通打扮似的。所以彷彿正享受著
極樂世界般的良宵美景呢。〉〈同前卷、一七七頁〉
頁277
除此而外,又有以蓮花比喻「往生淨土思想」的構想表現
。例如〈槿篇〉敘述光源氏願與其妻籐壺同生於蓮花池的淨土
世界云:
「御用心なすつて阿彌陀佛を一心にお念じになります
。唯同じ蓮の上にとこそは....。」
〈即言自己將以謹慎的態度,專心常念「阿彌陀佛」乃
唯有寄託身後,能與愛妻「滕壺」同生於西方淨土之蓮
花池,才是我的宿願。〉〈卷四、六0頁〉
又如〈御法篇〉敘述光源氏面臨其妻紫上君病入膏盲時,藉彼
此談心的機會所表達的誓約云:
「あの世では一つ蓮の座を分とうと互にお約束をなす
つて....。」
〈即言願於身後彼此能分享同生於西方淨土之蓮花池上
的誓約。〉〈卷七、一六二頁〉
又如〈御法篇〉敘述光源氏之妻「紫上君」去世時,光源氏不
僅哀慟不已,尚且自表其心願云:
「今は極樂往生の願いが、雜念に惑はれぬようにと、
ひたすら油斷なく、後世を思い立つていらしゃいます。」
〈即言今後冀能謹防對於往生極樂之宿願,以免受塵世之雜念
所困惑。故更須提高警惕,專心念佛修持,是為後世著想哩。〉
〈卷七、一八二頁〉
頁278
以此足徵,中國佛教的「諸行無常印」及西方淨土思想等,對
《源氏物語》實有極大的貢獻。
六 、結 論
總而言之,自從中國佛學東傳日本大和朝廷後,不但對東瀛
之精神文化,或宗教藝術等,都有莫大的貢獻。而且對於日本古
典名著《源氏物語》之特質論之,雖未能說是一部純粹說教化的
宗教文學。然而若是依其作家紫式部的寫實理念,以及善於運用
我國的佛教思想等,反映當時貴族社會之倫理生活上的情誼,或
宗教信仰,皆能描寫的淋漓盡致,有條不紊是難能可貴的。可見
中國佛教對《源氏物語》也誠有極其可觀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