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乘禪功學會的發展模式

鄭志明

南華管理學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南華管理學院比較宗教研究所所長

論命, 靈, 科學「宗教, 靈異, 科學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1997, p101-126


 

摘要

  近年來,打著「氣功與養生」招牌的宗教團體有著蓬勃發展的趨勢,大乘禪功學會的規模雖非目前最大的新興禪修團體,可是其組織型態與發展模式,卻最能表現這一類團體的特殊風格。

  該宗教團體融合了氣功與禪修,形成了一個「氣功為輔、禪定入門、佛學為主」的法門,自稱是佛教的一支,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為宗,奉「大自在王佛」為尊,融合了禪、密、淨土、律、天台、華嚴、法相、三論等宗的修持而成。但就其宗教本質而言,實際上是一個氣功團體,著重於氣功的教學與傳授,強調養生的功能,除了以強身去病與延年益壽為號召外,聲稱可以訓練出人體的超氣能,為人隔空至病,號稱有上百名弟子具有此能力。

  該團體現有十六個道場,有學會與基金會,算是不錯的宗教團體,其經營的理念與方法,有必要做深入的研究,以此來瞭解新興宗教發展的基本策略與模式。

關鍵字:禪修、氣功、隔空療病

 

一、前言

  「大乘禪功學會」是近年來所興起的禪修型宗教團體,整合了氣功與禪定的修行法門,成為一個包含了佛法、禪定、氣功、健身與醫療的民間社團。以積極的組織運動方式,短期間在臺灣與海外成立了十數個道場,教授學員逾萬餘人,是一個相當具有潛力的宗教團體。

  新興宗教的發展,最近爆發了不少弊端,宋七力、妙天與太極門等事件,顯示這些教派在其蓬勃興起的過程中,其世俗化的性格也隱藏著不少潛在的危機。禪功的傳授很容易因其治病的靈驗性,形成了新的偶像崇拜,不當的累積社會資源,造成了宗教與經濟體系的對立與衝突。當這些問題一一引爆時,對當代社會有著極為震憾的殺傷力,對社會與宗教都有著相當不利的影嚮,這或許是當前必須面對的文化課題。

  在今日的資本社會裏,宗教的傳播往往以投合信徒好惡的方式,彼此間形成了一種利害的共同體,教團要吸引信徒,信徒要選擇教團,二者有了強烈的依存關係,形成了一種類似商品的供需法則,宗教機構如果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喪失了其宗教市場的競爭能力。而消費者若著重於世俗利益的追求,在健身與醫療的滿足下,助長了宗教的發展。「大乘禪功學會」的發展模式,與宗教產品的供需法則有著密切的關係,其練功強身與發功療病的「大乘禪功」,是該教團所宣揚的宗教產品,將氣功、養生與宗教結合起來,打著佛教禪修法門的旗號,借著「放光加持,隔空療病」的氣功發表會,逐漸地吸收社會資源,有著不錯的經營成果。

  宗教要發展必然從事組織的經營,引進了現代企業管理的運作模式,方能有效地發揮領導者個人的魅力,實踐了動員信徒的行動策略。但是其企業管理不能純粹落在世俗利益上,必須從其神聖體驗處來提昇其宗教經營的深度與廣度,這是宗教與世俗企業最大的差異處,也是宗教可以回饋給企業管理的地方,其禪法的思想義理有助於開拓企業的經營理念與實踐模式。問題是宗教本身將其禪修的精神指導原則,轉而成為世俗實踐的具體作法時,是否也受到工具性管理體系的異化,反而擴大了神聖性與世俗性的對立,加速了社會與宗教的矛盾與對立呢?

 

二、彭金泉與大乘禪功學會

  當代的新興宗教大多有濃厚的個人色彩,教團的興盛可以視為宗教英才個人宗教事業的起落史,二者是緊密的連合起來,「教」因「人」而興,「人」因「教」而發,幾乎是新興宗教發展的基本模式。「大乘禪功學會」正是彭金泉個人的宗教事業,是以彭金泉為核心的宗教團體。 

  彭金泉一九四九年生於臺灣省苗栗縣,從小就開始思考生死問題,在逢甲大學讀書時積極地接觸宗教,閱讀了儒家、道家、西洋哲學等書籍外,也曾參與道教與一貫道等宗教活動。大學二年級皈依了佛教,開始其學佛的歷程,前後曾皈依過淨土宗妙廣長老、禪宗聖嚴法師,後來修習密法多年,皈依過紅教智義上師,黃教善佑上師,也接受過白教、花教等多位仁波切的灌頂傳法,從念佛、修禪、修密到一九八四年將近十五年,在實修實證上沒有多大的進展。直到該年八月廿六日皈依佛乘宗緣道祖師,全心投入大乘禪功的修持。[1]

  「大乘禪功」不是彭金泉自創的,而是承襲了緣道佛乘宗的修行次第證悟法門。佛乘宗是由第一代祖師妙空禪師所創立,號稱是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即大自在王佛的化身,對於第一代祖師的生平除了該教的傳說外,已無法考證。第二代緣道祖師,俗名羅雲峰,雲南人,自稱十三歲時有一段奇緣,獲得了第一代祖師的傳法。羅明峰十八歲從軍,經歷了抗戰、剿匪,民國四十二年在滇緬邊區擔任「雲南反共救國軍」第一五七縱隊副司令兼參謀長,十月底率第三梯隊撤軍來台,因受陷害曾入獄十年,且藥物中毒,身體受到折磨。出獄後,生活困苦,經朱心一的推薦,在「摩訶菩提學會」的資助下,在永和豫溪街開班收徒授法[2]。彭金泉是其晚年弟子,卻能將大乘禪功宣揚開來。

  彭金泉於一九八五年奉道緣祖師之命,擔任「中印緬錫文化經濟協會摩訶菩提學術委員會」總幹事兼大乘禪功教授師,於十二月初三日於台北市漢口街成立「大覺佛堂」,正式對外弘法,招收大乘禪功弟子,自謂代師收徒,招收「善」字輩弟子。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十七日成立「大乘禪功學會」,並由緣道祖師親自頒給第三代「傳承宗譜」,成為第三代傳人,開始招收第四代「法」字輩弟子。一九九三年八月十一日緣道祖師圓寂,其弟子各立門戶,自稱第三代宗師,如李善單成立了「佛乘文教基金會」,而彭金泉則於一九九五年四月二日舉行陞座大典,正式就位為第三代宗師之位。 

  目前佛乘宗有好幾個傳法系統,彭金泉的「大乘禪功學會」可以說是後來居上,不到十年有相當不錯的發展規模。起初,彭金泉只是業餘傳法,到了一九八八年才辭去了織布公會業務組長職務,開始專心弘法。[3]

  大乘禪功學會在組織上已頗具規模,除了宗師外,還有大教授師、教授師、講師等傳法人員。全省各地有分會道場,各有教授師與講師多人:

 

(一)台北道場:
  大覺佛堂 台北市漢口街一段110號四樓415室,1985創立。
  大佛殿 台北市漢口街一段132號三樓。
  教授師: 柯明道(善道)、楊天立(善淵)、賴秋池(善池)、鄭明輝(善達)、林玉麟(善麟)、俞正齊(法印)、曾英雄(法仲)、李永達(法長)。
  講師: 譚炳森(善承)、陳香文(善信)、謝麗琦(善吉)、余桂香(善觀)、王美玲(善怡)、莊華家(法加)、連純純(法之)、余秀英(善瑜)、黃亞平(善平)、張子芹(法鴻)、辛春美(法頓)、李玉珠(法音)、吳兆晃(法璽)、林勝比(法信)、李艾華(法慧)、徐裕忠(善讓)、江錦堂(法恒)、吳志崧(法海)、吳文耀(善舟)、何明華(善沈)、王文化(善奎)、黃金川(法川)、黃阿鑾(法竟)、夏明輝(法興)、周有岳(法岳)、蔡鎮宏(法菁)、田可力(法然)、高眾望(法德)、朱志新(法誌)、鍾環貝(法承)、邵春霞(法昱)、童禮順(法成)、楊春生(法碩)、蔡友壹(法明)、劉毅志(法毅)、李永豐(法憶)、劉漢雄(法來)、房國樑(法定)。
(二)桃園分會道場:
  桃園講堂 桃園市南華街136號,1987年創立。
  中壢道場 中壢市中山北路二段117號八樓之一,1994年創立。
  會長兼教授師: 洪杏林(善博)。
  教授師: 賴振興(善發)
  講師: 賴盈秀(善韻)、王明喜(法明)、呂金園(善信)、李寶珠(善懷)、黃菊英(善惠)、黃明智(善亮)。
(三)新竹分會道場:
  新竹講堂 新竹市明湖路86號,1989年創立。
  會長: 汪文森
  講師: 彭鑫(善田)、黎傳雲(善覺)、陳鳳嬌(法舟)、黃國裕(法裕)。
(四)台中分會道場:
  台中新佛堂 台中市和平街96號三樓,1986年創立。
  會長: 楊清溪
  教授師: 陳美杏(善杏)
  講師: 林伯芳(法豐)、謝國樑(法順)、施年治(法啟)、高龍安(法修)、陳五岳(法岳)、黃明美(法治)、黃彩糸(法容)。
(五)彰化分會道場:
  彰化講堂 彰化市中正路一段486號五樓,1987年創立。
  會長: 李春生
  教授師: 林漢(善至)
  講師: 張有財(法圓)
(六)台南分會道場:
  台南講堂 台南市文南路67號三樓,1990年創立。
  會長兼講師: 林勸詠(法詠)
  講師: 蔡瑞良(善慧)、吳盈德(法塵)、趙克強(法顯)。
(七)高雄分會道場:
  高雄講堂 高雄市海邊路96號觀海大樓B棟十樓之八,1989創立。
  南山寺道場 高雄縣燕巢鄉橫山村大占巷7號
  會長: 李正忠
  講師: 江大鎮(法濟)、王俊濱(法竺)、謝朝煌(法雲)、許樹銘(法能)、朱秀雲(法穎)、余華煌(法煌)、朱柳華(法真)、沈妙友(法觀)、釋心觀(法觀)、釋天嚴(法龍)。
(八)花蓮分會道場:
  花蓮講堂 花蓮市花崗街56號,1992年創立。
  會長: 廖光哲
  教授師: 邱顯盛(法本)

    除了在臺灣本島的傳法弘教外,自1990年元月起前赴海外各地弘法,成立了美國洛杉磯道場、加拿大溫哥華道場、加拿大愛明頓道場,1995年二月開設了緬甸道場,海外講師有:趙國盛(法譽)、李淑真(法靜)、溫漢鑫(善善)、謝昆燦(法德)、劉延正(法顯)等人。   

  彭金泉另於1994年11月18日獲得教育部的核准設立「財團法人佛乘宗大乘禪功文教基金會」,將學會與文教基金會結合起來,成為彭金泉宣教的主要宗教事業,其個人身兼數職,自立為大乘禪功的宗師與總教授師,又是大乘禪功文教基金會的董事長,負責推動基金會的文教事業[4]

 

三、禪修理論

  彭金泉所傳授的大乘禪功是將氣功與禪修結合起來,號稱是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為宗,奉「大自在王佛」為本尊,融合了禪宗、密宗、淨土宗的修法,發展成有系統、有次第的「身心合一、體用兼備」法門[5]),又稱「明心見性次第證悟修持法門」,以心法為主,禪定為門,練氣為輔。心法與禪定功課有「八大加行」,氣功課程有「九段行功」,是該法門基本的修行工夫。

  所謂「八大行加」是心理工夫,是集佛教大小乘各宗義理之精華,為凡位菩薩至佛國之理路[6],主旨在融合動禪與靜禪,進入甚深禪定,從而證悟法身,體通萬界,同體大悲。其內容如下:

     第一加行:隨緣加行
     第二加行:證道加行
     第三加行:顯現加行
     第四加行:變易加行
     第五加行:無功用加行
     第六加行:治地加行
     第七加行:圓覺加行
     第八加行:大自在加行
 

  所謂「九段行功」是生理工夫,為能治百病且能肉身成佛的妙行,主旨在凝聚本身氣能,打通全身經脈,吸收宇宙能量,進而產生了隔空治病的能力,使遠距離亦能產生靈能感應。其內容如下:

     初段行功:和協功
     二段行功:力用功
     三段行功:氣用功
     四段行功:意用功
     五段行功:任用功
     六段行功:空用功
     七段行功:能用功
     八段行功:圓覺功
     九段行功:大自在功
 

  心理功與生理功是同時並行,是一套排列次第,由動入靜與由淺入深的方便法門,重點在於開發人體生命身心大能與宇宙能,號稱為「肉身成佛的圓頓法門」。[7]

  就大乘禪功的內在義理系統來說,雖然自稱是統合了宗教、哲學與科學的精華而成,實際上大多遵循著佛教原有的各種教義與修行的表述系統,故其第一代妙空祖師云:「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已經把佛法解說和傳授得很完備。本宗乃是從釋迦牟尼佛所傳的許多法門中,取精用宏,加以整合排列,以方便世人修持;並不是自己另行創造一種法門[8]。」

  氣功與佛法原本是兩套不同的表述系統,由於其宗師與領導幹部大多有深厚的佛學根基,懂得使用佛教的各種名相與義理,來詮釋與發揮其氣功體驗的境界與工夫。因此,該教團很自信的說,可以從佛教經典中去檢驗自己所修的境界是否符合佛說的甚深微妙法[9]。很明顯,該教團企圖以龐大的佛教的教義系統,來豐富其實證的修行法門,甚至以佛教原有的文化資源與社會資源,來支持該法門的流行與佈教。對大乘禪功學會來說,這是一種合則兩利的作法,以佛法自稱,不僅在臺灣可以取得名門正教的地位,進而可以從佛教原有的義理系統中,不斷地豐富了其禪功的表述系統。

  其禪功的表述系統主要有二,即心法與功法,以心法來統合功法,主張肉體鍛鍊的功法,主要的目的在於降伏妄心與識心,提昇生命境界,獲得解脫自在。從這裡一轉,就可以淡化了其氣功修練的現實功利色彩,美化為智德圓融與理事自在的殊勝法門。當然,這種表述系統的轉變,本身必須對佛教原有的法門與思想有深入的了解,才能作出合理的比附,順利地結合起來。在這一點上來說,彭金泉是做得比較好的人,因為他有十五年的佛學根基,加上他吸收了不少高級的知識分子,以共同創造的方式,不斷地引進佛教的義理系統,來充實其功法的理論體系。下面簡單地探討其心法、功法與佛教義理結合的基本形態。

  大乘禪功能進入到佛教的表述系統中,主要是透過該教團的心法。該教團自認為其心法內容是包含了禪、淨、密、律等各宗的精華,從息滅貪嗔痴到勤修戒定慧,究竟一世解脫,能夠肉身成佛,是一套末法時期引導眾生了脫生死的究竟法門[10]。足見,該教團對自己的禪功期待很高,希望能吸納佛教各宗精華,展現出其法門的四個特色,即一、體用兼備,二、身心合一,三、法有次第,四、有修有證[11]。由此可見,該教團實際上也已存在預設的立場,從這個立場中儘情地吸收佛教各宗義理可以為其所用的部分,來圓融其功法的理論體系。

  該教心法因為隨時可以引進佛教各宗義理系統,因其引用的資訊太多,也就比較博雜,要一一去釐清與分析就比較困難些。該教團有一套「十大一如」說,比較成系統些。所謂「十大」,即體大、相大、智大、德大、理大、事大、能大、用大、時大、空大等,「一如」即真如法性。簡單的說,「十大一如」即真如法性涵蓋十大,真如法性具足十大[12]

  該法門的重心還是在功法上,「十大一如」的心法,其目的依舊在功法的氣能鍛鍊上面,達到了身心能量與全宇宙融合為一的境界。其心法與功法的結合,主要有兩個步驟,對初學的人來說,是「七分氣功三分心法」,先強身卻病,增強精氣神及打通全身百脈,去除禪定昏沈與氣脈不通的障礙。入門以後,是「三分氣功七分心法」,三分氣功是為了保持全身百脈的暢通,進而以禪定心法去除一切雜想妄念,達到身心兩忘的禪定境界,再以上乘心法去除我執、法執、空執,將宇宙氣能盡化為心能,達到自性與法界融為一體的境界[13]

  在功法的理論建構上,則有一套獨立於佛教義理之外的註釋系統,比如其九段行功的基本內容,和協功:和協凝聚全身氣能,打通全身各種氣脈。力用功:訓練放射氣能與吸收宇宙能的能力。氣用功:打通全身百脈來儲存宇宙能量,進而能運用氣能來隔空療病。意用功:化氣能為心能,一萬公里內能隔空治療各種身心疾病。任用功:超時空放射能量治療各種身心疾病。空用功:達到自身質能互變,能量可放射到整個銀河系。能用功:能量可放至無數之銀河系。圓覺功:能量可運用在整個宇宙上。大自在功:身能、心能、宇宙能完全合一,圓滿運用於全宇宙[14]

  可是在實際的功法教授上,還是大量地引用佛教的義理與法門。其功法的傳授主要分成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研究班、專修班、明心班等,依學員不同的根基,教授的法門總共有「九字禪心法」、「禮佛拜懺文修法」、「一心圓法界明心見性法」、「自性加持法」、「大自在念佛三昧法」、「祖師相應法」、「佛光加持法」、「十方念佛法」、「耳根圓通法」、「自性灌頂法」、「祖師喜樂法」、「觀心調息法」、「體大解脫三昧法」、「光大解脫三昧法」、「空大解脫三昧法」、「大自在王佛相應法」、「大自在心印法」、「宗師相應法」、「身外化身法」等。這些法門有的偏向於淨土宗,有的偏向於禪宗,有的偏向密宗,導致該教團具有佛教的各種形態,有早晚科儀、禮佛拜懺、超渡法會、祈福法會、禪三禪七、放光加持等宗教活動。

 

四、經營模式

  宗教與企業原是兩套不同的文化體系,宗教主要在精神教化,其目的側重於弘法利生,而非組織運作與事業管理;企業則在於創造資本與累積財物,根本不能相應於精神層面的信仰體系。問題是在市場取向的現代社會裏,二者似乎有著新的交集,宗教的發展不得不採取企業管理的方式,來吸引民眾,擴充組織規模,美其名為「非營利事業」。同樣的,不少的企業也開始引進了宗教的靈修活動,想運用佛法來激發員工的價值感、認同感,促進工作環境的和諧,美其名為「人性化管理」。

  就前者來說,「非營利事業」一詞,在實際操作上是有點問題的,既然是「事業」就一定會創造資本與累積資本,很明顯的會有「營利」的事實。若僅強調「非營利」,很可能將一切的利潤歸之於教主,爆發出新的社會弊端,比如宋七力事件、太極門事件等,真正問題還是在財物的糾紛上,利用宗教來累積財富,只停留在「營利」的動機上,根本缺乏了「非營利」的認知與實踐。

  目前各種宗教團體都希望將其宗教理念像產品一般地推銷出去,能迎合各式各樣民眾的口味,快速地發展開來。問題是將神聖性的宗教教化變成了世俗性的市場產品,只考慮到供需法則,也可能因此迷失了宗教的理想性,導致有著危機四伏的墮落情境。故一般傳統宗教對現代化的經營模式大多還是持觀望的態度,保持一些距離;但是對新興的宗教團體,其發展完全是無中生有的方式,而且要在短期間中形成了蓬勃的氣象,就必須有效地進行現代性依附[15],配合現代民眾宗教消費的需求,採用企業管理的模式,取得傳播的優勢。

  對佛乘宗這種新興的宗教法門,一開始就有意將「大乘禪功」作為具有競爭性的宗教產品,企圖在宗教市場中取得一席之位。故該教團在初期的經營上,只著重於宗教產品的市場開發,開辦各種定期禪功講座,以及超心能隔空療病發表會。在當時類似的宗教團體不少,要取得宣傳的優勢,還是要仰賴隔空療病的療效,才能吸引民眾報名參加其禪功講習班。有了學員,才能增加弟子,累積其宗教的人力資源。

  宗教發展的最基本要素,還是在人力資源的累積上。如何才能累積人力資源呢?彭金泉初期的經營並不是很理想,第一年採免費教學自由奉獻方式,學員出席率不高,第二年每期收費三千元,出席率較高,還是財務赤字,可是經由一年多的訓練,已培養出幾十位學員有隔空療病的能力,從那個時候就經常舉行免費為來賓隔空療病的發表會,以口碑式的小眾傳播來對外招生,另外也透過報紙、廣告、公共報導等方式來作宣傳,學員人數有了大量的增加,奠立了發展的基礎。

  彭金泉對其弟子的最大的吸引力,還是在發功療病上面,熱情地為弟子發功療病,以其具體療效拉住了弟子習法的信心,且以修鍊有成的弟子作為號召,加強了口碑的效應,繼續擴大了弟子的參與動機,形成了一個不斷擴散的循環系統[16]。彭金泉就是靠這種不斷擴散的循環系統,累積其人力資源,而且還給弟子適當的名位,從助教、講師到教授師,不僅加強了弟子學法的目標,也培養了該法門的基本幹部,帶出了不少有感情認同與理念認同的生力軍。

  在這樣的人力資源下,彭金泉於1989年12月17日於台北市東方大飯店成立「中華民國大乘禪功學會」,正式地開宗立派,有了組織性的發展規模,開始經營其宗教事業。其宗教事業不能算是「非營利事業」,其禪功學員班是要繳交學費,是有「營利」性質,成立學會主要目的就是要淡化這種營利色彩,營造出集體弘法的宗教氣氛。也希望借用學會之名,將收費的禪功學員班合理化,轉變成服務性質的宗教事業,也將顧客性質的學員,經由對學會的參與,由顧客化為信徒,認同學會,進而擁護學會,全力地投入學會的經營運作之中。

  學會的運作要有明確的弘法使命,除了弘揚其特殊的修持法門外,還有其祖師所囑咐的四個弘法的最高指導原則,即佛教世間化、佛教科學化、佛教生活化與佛制現代化。這「四化」的主張,不僅讓該教團以佛教的改革派或新興派自居,也能以神聖的宗教目的,讓弟子安於功法的次第修行,不再有顧客的心態外,還要無怨無悔地護持法門,共同創造出一個法喜充滿的現代人間淨土。

  在「四化」的目標下,該學會成立了八個委員會,即編輯委員會、慈善委員會、企劃委員會、弘法事務委員會、護法委員會、會所購置委員會、國際事務委員會、廟宇籌建委員會等,展現出實用性格的運動方向,其目的在於籌備出一個完整的宗教組織形態,購置會所與籌建廟宇是宗教發展的基本硬體設備,編輯、企劃、弘法事務、護法等委員會則是積極的佈教規劃,以現代化的企業經營模式,來快速成長其組織規模。所謂組織規模其實就是修法弟子的大量增加,這種增加有兩種效益,第一滿足其弘揚佛法的神聖責任,第二狀大其宗教傳法的聲勢與發展的態勢。二者是相互為用的,前者是用來激發弟子護持該法門的決心,後者是聲勢的循環擴充,取得更加的宣傳效果,累積出更多的護法弟子。

  如此,該學會的活動重點,擺在每年全省多場的氣功發表會上,發表會上吸收學員與弟子的多寡,成為該學會成長的重要指標。故每一場發表會無不全力以赴,事前召開了多次的籌備會議,分成了弘法組、文宣組、服務組、心得報告組、表演組、機動組、總務組等,詳細地作任務編組及演練,事後再開檢討會,作為下場發表會的改進參考。這種活動運作模式可以說是引進現代科層化的企業操作方法,以追求美善的方式來打開宗教的消費市場,建立其特殊的宗教品牌風格,也透過自身宗教產品的優化包裝與強化宣傳,提高其活動的效率。

  發表會是對外的,積極爭取群眾的參與,而對內部的學員,同樣地也要舉辦大型的活動,如各種禪修精進法會、祈福平安法會、海外弘法與共修活動等,經由不斷的組織動員,擴大了其宗教的運動能力,也經由教義的宣揚,整合了弟子們的向道之心,以便吸納更多的社會資源,狀大其宗教弘法的規模,故對外與對內,都是該教團努力的方向,比如針對其本門的學法弟子,設立了學員學佛與健康諮詢專線,義務為弟子解答修行與健康的疑難問題。此一專線有堅強的服務陣容,成員有洪杏林教授師(藥師)、柯善道教授師(藥師)、楊善淵教授師(金融分析師)等人,服務項目有健康與醫學、氣功與醫學、健康保健、藥物諮詢、修行功課、身心變化疑難問題、佛法等[17]

  該學會強調其弘法方式,是將氣功、醫療、健身、養心、啟智、悟道與社會服務等融會在一起,不只是教授禪功法門而已,更要詳和社會,解決人們的身心疾苦,故除了氣功發表會外,也經常舉行中醫、針灸等義診活動,甚至配合義診,舉行了命理、陽宅、姓名學等諮詢服務。這是該法門佛教世間化的實踐,同時也以這些活動來訓練弟子勤修福德,所謂福德就是要弟子以各種服務,比如為人療病、服務道場、擔任義工等,來砥礪磨練自己,且將功德𤩂向眾生,以期自性的更大發用[18]

  大乘禪功真正吸引信徒的地方,在於其功法的生活運用,也就是該法門所號稱的佛教生活化,滿足現實生活的各項需求,比如「大如意手印」在法界的運用,有收驚、驅邪、淨宅、超渡生靈、超渡亡靈、精神收攝及求財等法;「灌頂法」的運用,有增長智慧、增加威權、救苦救難及消災延壽等法;「大自在淨水法」、「金剛指療病法」可治療身心疾病;「大如意掌法」則能超時空在萬里之外隔空療病[19]。這些功法對一般人來說是極為玄虛的,故該法門強調佛學科學化,運用了許多科學、醫學與藥學等常識來作合理的對比,進而主張其法門是運用人類心靈的神祕力量去探測宇宙的奧祕,改善人類生存的環境,提昇人類心靈的品質,解除人類身心的痛苦。該法門雖然強調佛制現代化,要努力改善傳統僵化制度,以符合佛法世界的需求,在這方面似乎做得最少[20]。該教團也有感於這方面的不足,於1994年底成立了「大乘禪功文教基金會」,以現代化基金會的經營方式,注入新的活動力,帶動人體生命科學的研究發展,社會倫理道德的弘揚,以及慈善社會服務工作的推行。主要工作宗旨有四:第一、文化教育:工作範圍有印經送書、舉辦禪七等禪修活動、閉關護持、弘法團、獎助學金、佛教文物流傳等。第二、慈善救濟:工作範圍有孤獨災難濟助、災害急難救助、孤兒院老人院殘障院定期慰問、參與社會各慈善團體之救助、貧戶慰問等。第三、社會服務:工作範圍有推動心靈環保、促進廣播電視出版界淨化、電話協談中心、支援政府及各公益團體之社會服務工作、中西醫及民俗療法義診、文教公益廣告製作等。第四、建設道場:工作範圍有佛堂、講經堂、禪修中心、閉關禪房、會議室、圖書室等[21]

  但是,從其工作項目來看,其實與其他宗教性質的基金會,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顯示不出有任何佛制現代化的積極作為,加上學會與基金會成員大部分重疊,工作性質也差不多,基金會的成立似乎只是多了一個募款的管道,或者將其原有募款活動公開化與合理化罷了。

 

五、發功與養生

  大乘禪功學會根據其禪功理論與實修法門,積極地發展一個以氣功治病與養生的宗教團體。這樣的團體宗教色彩遠不及其氣功色彩,本質上打著民俗醫療的旗號,是靠著放光發氣隔空療病的禪功,經由在各地舉行的「隔空療病發表會」,以類似見證大會與治療大會的方式,吸收民眾參加其禪功研習班,進而成為其宗教團體的一份子。

  為什麼氣功具有「隔空療病」的效果呢?彭金泉將氣功分成三大類,即武術氣功、內家氣功與醫療氣功等,醫療氣功就是指隔空療病,又分成三個等級,第一級氣能,用自己的內力之氣,幫人療病;第二級心能,用法身高頻率的能量,與患部的細胞產生磁場的感應與共振,達到解除身心疾病的功效;第三級超心能,將自己的法身周遍各地法界,可以真正具有著隔空療病的能力[22]。強調該禪功法門主要就是教導高級醫療用的心能與超心能,大約到中級班,就可以用心能幫人治病,到了高級班以上,開發出個人隔空療病的超心能。

  目前,大乘禪功學員的功力,大約可分成四等,一是初級班:以持名念佛,懺悔過往罪業發大菩提心為修練法,號稱精進者可達放光之境。二是中級班:以觀想念佛法門為主,號稱可以入甚深禪定,放光加持眾生,治療眾生的身心疾病。三是高級班:主修實相念佛法門與祖師相應法,號稱其加持力可達千公尺外,能夠加持淨水為人治病。四是研究班,修證出法身,可以百里、千里外為人治病[23]

  這種治病的禪功,又稱為「世間禪」或「健康禪」,可以使身體的氣能凝聚,打通全身百脈,去除身上的濁氣與病氣,達到自療的效果,可對治失眠症、心臟病、心律不整、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因緊張所造成的疾病。這種禪功最高目的是發出高頻率的電磁波與宇宙大能融成一體,這時候全身能量變成了高能量的磁場,透過訓練,放光加持出去,可以治療眾生身心的疾病[24]

  為了解釋這一套功法,彭金泉引進了「人體生命科學」與「超心靈學」等相關知識。在「人體生命科學」方面,引用了愛因斯坦的「質量不變定律」,認為質量與能量可以互相轉換,物質的質量可以轉變成能量,並以光速放射出去,指出其功法就是將人體的質量,以能量的方式放射出去,運用到治療疾病上,可改變患者患部的分子結構,增強患者細胞內的生命能,並將患者身上的病氣排除體外,達到隔空療病的效果。人體生命能如以氣力方式放射體外時,其能量的頻率較低,只能用於近距離的隔空療病。禪定時所放出的「超心能」,其頻率依定力之不同而有差別,較氣能的頻率為高,有較佳的療病功效,可用於數十里、數百里、數千里、數萬里外的遠距離隔空療病。這種「超心能」,是由心靈發射出來的一種「靈力」,是自身的身能心能與宇宙大能融成一體,又屬於「超心靈學」的範疇。這種學問雖然在世界各國的理論研究上尚在地步階段,但彭金泉預言將是廿一世紀最尖端的科技[25]

  有關氣功治病的問題,其弟子洪杏林從醫學的立場作出進一步的詮釋,指出人的身體是一個有機體,為碳水化合物的組成物,推動身體血水器官的能量則為氣,氣是一種生命能,也是能量,由於能量俱足,才能維持此一血水循行管道的順暢,使身體得以健康。該禪功的主要功法,就是在於蓄集人體的氣能,進行心能的運用。這種運用,形成了該禪功的許多功法,比如「法輪常轉」是一種導通全身氣脈的功法,是一種經脈循行的健康功法。其功法是藉著各關節的轉動,再以丹田蓄積的能量為助力,打通各關節部位的氣脈,以生理現象而言,由於氣脈的暢通,促成血液循環的旺盛,逐漸修護受損的關節,將沈積的尿酸排出體外。洪杏林以功法中的「頭式」為例,指出頭式可以拉動肩、背、前胸、手臂等氣脈,有酸、麻、脹等拉動氣脈的感覺,若有肩背酸痛、神經痛等疾病,則有預期改善的效果。又如「頂天立地」功法,是一種頸項部氣脈暢通的功法,可以柔軟血管組織,強化神經系統,清除沈積於血管壁的物質[26]

  以上的氣功治病,比較偏重在個人的自療方面,是一種較低層次的「氣能」療法,只是該禪功的初步功法而已,也是該教團引以為自豪的地方,強調一般氣功界高級班都學不到的東西,其初級班都學到了,且保證可以練成。其初級班十二堂課,主要傳授初段與二段,初段十八個招式,有動禪與靜禪,二段教弟子如何吸收山川靈氣與日月精華、如何發氣、如何發光等。前面洪杏林的氣功治病說,只是其初段的動功,是該法門最基礎的功夫,又稱為「生理初級功法」。其弟子楊善淵對這種初級工夫作了說明,指出初段動禪為和協功,其主要功能為激發能量、排除濁氣、凝聚氣能、加強及和諧全身機能、打通全身氣脈等,若僅為強身去病與益壽延年,修動禪就可以了。初段禪功著重在「能」的調和長養,二段功行則以「力」為主,稱為「力用功」,主要生理功能為打通氣脈、鍛鍊身體機能、加強生理變化、自如收放能量、自他理療身心疾病等,以期身心氣力能用合一集中,動靜運轉與能用變易一如[27]。即到了二段功後,已開始訓練身心轉化與質能互變的「心能」工夫,如何收放宇宙能量,來自醫醫人。

  彭金泉進一步指出生理功課初段、二段、三段等主要在於調氣與調身,且為調心與證道的基礎功課,到了四段功法,即是修「十大一如明心見性證道法門」,必須把全身百脈打通,化氣能為心能,激發身能、心能與宇宙能合為一體。打通全身百脈的過程一般分成四個通段,每通三級,共分十二級。初通為局部氣脈通,分成氣感、氣動與氣走線等三級;二通主要是打通任督兩脈,分成皮通、髓通與自動旋轉等三級;三通為全身百脈通,第一級為「感通」,第二級可將全身之氣引導到身上任何一點放射出去或吸收進來,第三級則可在身上任何兩點以上的部位吸收及放射能量達收放自如境界。四通為靈脈通,是明心見性後法身啟用的現象,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過的神通力,要入三地菩薩以上達質能互變境界,靈脈方能盡通[28]

  大乘禪功的氣功療病,大致上可以區分為三個層次,即氣能自動療病、氣能自他療病與超氣能自他療病等。一、氣能自動療病:初段功課三個月,配合靜禪功課,可自動治療一般高血壓、偏頭痛、氣喘、失眠症、十二指腸、婦女經痛、肝功能、賢功能等臟腑慢性疾病。嚴重者,須練至三段並配合第一加行心法,修習六至九個月可痊癒。二、氣能自他療病:初段、二段、三段之功課,並配合第一加行心法之訓練,可練成「大如意掌」、「大自在淨水」、「金剛指」等功夫,除了可以對治自身疾病外,也可為他人隔空療病。三、超氣能自他療病:初段、二段、三段、四段之功課,配合第一加行心法的修習,可將自身的氣能轉化為心能,能以隔空的方式,運用「大如意掌」、「大如意手印」治療他人的各種疾病。四段、五段的功課,配合第二加行的心法,可運用超心能在數百公里外為人隔空療病。六段以上功課,可運用超氣能為地球上任何地點的人隔空療病[29]

  該教團雖然號稱「九段禪功」,其實到了第四段就可以修得身心內外合一與質能互變,達到自療療人與隔空療病的能力。精進者能夠半年內就可以達到這樣的境界,加上大眾化的學費,甚至愈高級學費卻逐年下降,與一般氣功班的高學費政策背道而馳,反而能以宗教組織的形態快速地發展起來[30]。大乘禪功還建立了與學員共享的制度,凡修持到第四段以上,可以成為助教、講師、教授師,成就出龐大的教授團與基本幹部。其次,就是經常帶領弟子在「超心能隔空療病發表會」中演出,表演遠距離與近距離的隔空療病,不僅能吸引新的學員的參與,也加強了舊學員精進的信心。對毫無氣功及禪定基礎者,每星期上課兩小時,每天自行練習生理功課半小時至一小時,練心法半小時至一小時,一年即可具有氣能隔空療病的能力,超氣能隔空療病能力則需一年半至兩年的時間,若具有氣功或禪定基礎者時間可減半。以上是業餘人員,若專業人員的訓練,其時間約為業餘人員的一半即可[31]

  其弟子要具有隔空療病的能力,還要經過訓練,必備有下列五個條件:第一、凝聚全身的能量:將自身形成強勢的能量場,以便將能量放射出去。第二、打通全身氣脈:將能量在身內傳送的障礙,減低到最低程度。第三、能量吸收放射自如:必須練成同時吸收與放射能量的能力,才能及時補充損耗的能量。第四、心要專一不能散亂。第五、身心氣與宇宙能合為一體。患者在治療時必須做一些配合:一、信心與意願,二、全身放鬆,三、眼睛閉上,四、將注意力集中在患部,五、心念想像病痛之排除。該教團號稱在二千多個病例中,治癒率超過百分之八十。其經常治療的病症有:高血壓、偏頭痛、失眠症、耳鳴、耳背、口眼歪斜、臉部神經痳痺、近視、眼疾、鼻子過敏、鼻炎、鼻塞、青春痘、口吃、咳嗽、發燒、支氣管炎、氣喘、頸部僵硬、肩膀酸痛、落枕、肌肉酸痛、胃痛、肌肉腫痛、婦女經痛、賢結石劇痛、胸悶、心律不整、胃脹、背痛、虛弱、肝炎、乳腺腫瘤、淋巴癌、腎虛、腰酸、脊椎炎、脊椎酸痛、疝氣、子宮腫瘤、皮膚癢、糖尿病、手腳酸麻等[32]

  從以上的醫療項目來看,氣功治療幾乎成為中醫與西醫之外的另一個龐大的醫療體系,除了專治身體的酸、痛、麻、脹等疾病外,也強調對各種疑難雜症的治療效果。在臺灣氣功療法尚未取得合法醫生的地位,雖然衛生署有開辦「民俗醫療師」的構想,但是由於發生數次針灸與拔罐致死的案例,這些氣功師要取得合法執照大有問題,不如彭金泉所想的那麼樂觀[33],傳統的民俗療法大多居於輔助地位,要成為正式的醫療系統恐怕不是那麼容易。

 

六、修行與迴向

  大乘禪功學會不只是氣功的研修團體而已,又自稱「佛乘宗大自在王佛法門」,是一個宗教團體,有宗教的皈依儀式,有「宗師」與「門人弟子」的階級劃分,進而有弟子對宗師的敬仰與崇拜,這種宗教感情是建立在對弟子的四項期勉下:一、對本師要有堅定的信心,二、對真理要有熱誠的追求,三、對弘法要有奉獻的義務,四、對修行要有弘毅的精神[34]。第一項與其他項是互為因果,彭金泉一般只強調後三項,卻自然形成對本師的堅定信仰信心。

  該教團對宗師的崇拜,主要就是建立在禪功的修行上,本著祖師遺訓,發心修行與證悟。彭金泉在<三周年談大乘禪功之過去與未來>、<談佛乘宗大乘禪功過去、現在與未來>等文中,對門人弟子有三點期待:第一、發心修行,不論各行各業,發大菩提心,勤修六度以莊嚴自性法身,以自覺覺他為職志。第二、隨時萬緣放下,令無縛無著,解脫自在,以為人天導師,令眾生皆能斷除貪嗔痴,同證菩提佛果。第三、依止正法次第修行,慎勿中斷,將人體生命潛能發揮至最高境界,而後為挽救人類生存與浩劫而奉獻自己,為法忘軀[35]

  從以上三點期待來看,該教團有著極為濃厚的理想色彩,頂著佛教的光圈,打著弘法利生的招牌,以無量佈施的熱情,傳授上乘禪定大法,幫助眾生身心合一與體用皆備。很明顯的,這是一種運動性格的宗教團體,以「保健造福」來弘揚佛法,以「弘揚佛法」來推動禪功,彼此是互利互生,形成了運動的既定目標與方向,發展出「佛教世間化」、「佛學科學化」、「佛法生活化」、「佛制現代化」等四個最高指導原則。這四個指導原則實際上是環繞在禪定的修行上。

  修行是該宗教的主要形式與最高目標,修行可以創造廿一世紀為大同世界的人間淨土,可是其禪修的宣傳下,仍具有功利的色彩,比如強調禪修的具體利益時,謂禪修可開發生命的潛能,在臭氧層破壞的時代仍能生存;謂禪修可以發揮潛在的免疫能力,預防世紀黑死病、愛滋病的擴散;謂禪修可以令生態磁場改變,淨化心靈改惡向善,可以消除戰爭,並使犯罪率下降[36]。這種利益說,在宣教的過程本就是正常的,可是一旦成為傳播的重點時,很容易就形成了集體的利益共同體。

  就大乘禪功的弟子們來說,大多建立在這個利益的共同體上,比如在宣傳品上特別強調修行練功的利益效果,謂可對治身心各種疑難雜症,不藥而癒。三、四個月後可吸氣、發氣、吸收佛光、太陽能、山川靈氣等,七至九個月後可練成為自己與他人療病的能力,能夠體用皆備[37]。在這種招生的動機下,其與信徒的互動關係就直接建立在功法的供需法則上,信徒由學員的顧客身分轉而成為學法的弟子身分,身分雖然轉變了,其功利色彩的學員角色,不會完全被宗教的理想目標所淹沒,反過來,仍以消費者的身分,支配該教團的發展形式,轉向功利性的需求平衡上,理想性的佛教主張只是吸引眾生的口號而已,實質上是被利益性的供需法則所控制。

  在大乘禪功學會裏,弟子不僅扮演著該宗教產品的被動消費者,也是整個教團事務發展的推動者。甚至教團的發展,取決於弟子本身財力、物力與人力上的支持,如此必須加強宗師與弟子間堅強的信賴關係,而且雙方在這種堅定的信賴關係上互取其利。「宗師崇拜」成為如此互利關係的必然走向,經由功法的醫療的效果,強化了弟子們皈依追隨的信心,同時也投射出宗師個人的領導魅力,二者連結起來形成了強烈的向心力與認同感。可是大乘禪功學會的「宗師崇拜」又與其他宗教有些不同,不是完全建立宗師個人的領導魅力,而是以功法的靈驗性與修行的境界性,作為該團體的凝聚力量。

  彭金泉自1990年起已有多次到美國弘法經驗,吸收了不少博碩士級的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分子學習大乘禪功的原因很簡單,大多因其功法的神奇療效而來。如美國杜魯大學副校長金大勝博士的表妹鄭麗雲因長期從事生物醫學工程研究,導致肩頸酸痛,看遍中西醫生與大陸氣功皆無效,卻經過彭金泉的治療,以及四、五天的功法修持 ,竟然完全痊癒,導致金大勝夫婦特別組織了「教授研修團」回國來研習大乘禪功[38]。這些知識分子的投入,主要還是因為個人宿疾在短短時間內的無藥而癒,從純科學知識的立場轉向宗教的精神領域。如加州大學物理系吳中榮博士,學了一年多原先沒有感覺,卻因其他同門師兄弟的特殊進展,發心學習,開始突飛猛進,身體有了改變,治療了宿疾,也能為人治病。[39]

  由於弟子的知識程度較高,該學會將「宗師崇拜」往兩方面發展,第一、加強對創教祖師的尊崇:標舉第一代妙空祖師為毘盧遮那佛、大日如來佛、大自在王佛的化身,融合了佛教大乘八大宗派心法於一爐,成就了增進人類福址的修行法門。對祖師崇拜的另一個目標,企圖以正宗佛教自居,如金大勝博士,稱佛乘宗大乘禪功為臺灣第三個佛教大體系,第一個大體系是佛光山,把佛法宣揚到全世界;第二個大體系是慈濟功德會,發揚佛教濟世救人的事業;第三個大體系就是大乘禪功學會,治療了人類精神與肉體上的痛苦[40]。這種說法反映出大乘禪功企圖以正宗佛教自居,取得佛教的正統地位,成為一種凡夫成佛的次第修行法門,將其氣功療病說成是自度度他的菩薩行,將其功法心法說成是肉身成佛的究竟了脫生死法門。對佛教的尊崇可以神聖化與合理化祖師的地位,對祖師的膜拜可以提高宗師崇拜的氣氛,二者也可以互相得利的,如徐善讓對祖師的禮讚云:「祖師相光明,遍照諸有情;令發心歡喜,踴躍勤精進[41]。」這種對祖師的禮讚也必然地轉移到宗師的身上,如法本云:「今生遇恩師,善佛善音是;宗師坐道場,一心廣弘揚[42]。」這種隱藏於佛法下的宗師崇拜,正是該法門之所以能吸引知識分子的表現方式,與一般新興宗教的威權教主性格是有很大的差別。

  第二、加強對修行境界的考核與實踐:這也是該教團之所以能吸引大量知識分子的主要原因,對每一個學員都有進階的審核與考試,經常舉辦禪一、禪二、禪三、禪七等修行活動,來促進弟子們禪定中的真實體驗,亦增強對功法與宗師的堅定信心。其弟子大多在禪修精進法會中有著修行上的突破,如高級班法仲云:「祖師相應法,修禮佛拜懺文及大乘禪功法要,很快地身心與法界融合在一起,頭像雷達站不時放射與接受自性光與佛光,一照一射,一閃一閃地把整個虛空搜刮探測不止[43]。」類似這樣的參禪心得為數不少,成為該教團氣功療病之外,最被弟子所悸動的靈感經驗。有這樣神奇修持經驗的弟子,很自然有著蒙佛加被的感受,進而感謝祖師與宗師[44]。彭金泉這一套禪功悟境不僅吸引知識分子,亦吸收了佛教出家的修行者,如高雄縣燕巢鄉南天寺的天嚴法師,一直在追求自利利他的修行法門[45],以自己修行的悟境,可以自療療人,確信大乘禪功是融合佛教八大宗派精華的實修實證的法門。從此,南山寺不僅成為大乘禪功的道場,經常舉辦各種禪修活動,亦開辦有「出家眾大乘禪功研習班」,正式把其弘法對象拉向佛教的出家僧眾[46]。可見,該教團除了以正統佛教自居外,還要以其殊勝的功法與悟境,與其他佛教法門相競爭,在修行的實踐下,合法了宗師崇拜的心理,認為宗師正是現代菩薩行者的榜樣。

  該教團其實有著濃厚的佛教色彩,除了氣功的鍛鍊、禪定的修習與佛學的證悟外,亦有念佛法門、早晚功課與持誦門規,其門規有四:一、尊師重道,護持三寶,圓修六度,誓證佛果。二、慈悲平等,普度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三、自立活命,奉獻公益,群己和協,無我為人。四、遵行門規,光大本門,如有故違,眾所棄之[47]。從第四條門規得知,從宗師情結發展成教門情結,已有開宗立派的強烈情緒,要求門人弟子對教團的護持,形成堅定的信仰意志。為了堅定弟子對教門的信心,除了舉行各種共修法會外,也在每年春節期間為弟子舉辦「祈福平安法會」,中元前後為弟子的祖先亡靈舉辦「超度法會」[48],滿足弟子們消災解厄的宗教需求。

  該教團還有一種相當佛教化的「禮佛拜懺文」法門,是由佛教的「拜懺」方法發展出來,主要有懺悔除罪的作用,該教團把這種佛教科儀說成是「一心圓法界」證佛果位的實修法門,經過「發願」、「懺悔」、「澈悟緣起性空」、「迴向」、「感恩」等五個過程,由感應遍十方,到常樂我境,同證佛果[49]。足見,該教團是全面地吸收佛教的修行智慧,由懺悔消業的儀式,也可導向於修行證道的目標,這種消化佛教的方式,有利於該教團的發展,展現出更為包容的修行形象,如云:「欲得一心圓法界,謙躬禮佛拜懺悔。虛空無量感應在,唯有誠心能量波。欲見三世諸覺者,當得三業頓清淨。信願之首當懺悔,無始劫來污垢衣。覆蓋本性菩提子,速得除盡光明現。因果律中心罪在,心不染著罪亦亡。無罪罪無罪本空,唯有真如坐心中[50]。」

 

七、結論

  在現代社會裏新興宗教團體的發展,必然地與群眾的切身利益與生存需要相結合,神聖性與世俗性密切會合幾乎已難分難解,宗教與企業似乎沒有什麼兩樣,企業管理的那一套具體操作的方法都可以運用宗教活動之中,甚至配合其自身教義與行為體系的調整,利用宗教的崇高性與神聖性,緊密地拉住信徒對宗教的崇拜與皈依。同樣地,企業家也利用宗教的神聖理念,來擴大其管理員工的世俗目的。

  這樣結合的關係似乎已成為一種新的價值走向,宗教在現代社會中發生了功能,其靈性的宗教修持功能,讓人們在工作之外再度擁有著心靈溝通的機會,來提昇工作的效率。同樣的,宗教團體也講究宣教的效率,美化成圓滿佈教的最大利益。

  大乘禪功學會就是這樣的一個宗教團體,將佛法與企業結合,將其現代化的經營理念,都說成是指引眾生脫離迷途的殊勝法門,其具有醫療養生的功法都變成了符合佛說的深微妙法,如此,其禪功教授轉而成為該法門最大的法佈施,而且還要帶領眾弟子共同的來發菩提心,形成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的大願,勤修該宗的大乘禪功,就變成了是自覺覺他的菩薩道了。

 


1 彭金泉,<談佛乘宗大乘禪功之過去、現在與未來>,《五週年紀念特刊》(大乘禪功學會,1995),頁25。 <back>
2 朱心一,<從皈依到修持-簡述我與大乘禪功學會的善緣歷程>,《五週年紀念特刊》,頁113。<back>
3 彭金泉,<發功是質量互變原理>,《坐禪與發功》(大乘禪功學會,1995),頁38。<back>
4 鄭明育,<以「氣功、禪定、佛法」為經營主軸的大乘禪功學會>(未刊稿,1996),頁2。<back>
5 <佛乘宗第三代善佛宗師陞座大典誦詞>,《五週年紀念特刊》,頁51。<back>
6 緣道羅雷居士,<佛乘宗弟子早晚課法要序>,《佛乘宗弟子早晚課修持法本》,頁1 。<back>
7 柯明道,<佛乘宗之讚嘆>,《五週年紀念特刊》,頁44。<back>
8 同註釋5 ,頁51。<back>
9 善音,<弘揚大乘禪功十週年心路歷程>,《五週年紀念特刊》,頁38。<back>
10 <善音宗師致詞>,《六週年紀念特刊》(大乘禪功學會,1996),頁23。<back>
11 彭金泉,<心為主、定為門、氣為輔>,《坐禪與發功》,頁28。<back>
12 彭金泉,<十大一如>,《坐禪與發功》,頁10。<back>
13 同註釋11,頁30。<back>
14 彭金泉,<大乘禪功之內容>,《坐禪與發功》,頁21-22。<back>
15 龔鵬程,<佛學意理與企業管理>,《人文與管理》(周知文化事業公司,1996),頁76。<back>
16 同註釋4 ,頁7。<back>
17 大乘禪功會訊季刊第六期,1992.5.19,第二版。<back>
18 夏銘輝,<學大乘禪功的觀念與實踐>,《五週年紀念專刊》,頁108。<back>
19 朱志新,<超時空隔空療病之體認與驗證>,《六週年紀念特刊》,頁54。<back>
20 鄭志明,<禪修與解脫-臺灣禪修型新興佛教的宗教現象>,1996年東方宗教年會,頁25。<back>
21 《財團法人佛乘宗大乘禪功文教基金會簡介》,1994。<back>
22 <大乘禪功放光加持法會善佛宗師開示>,《六週年紀念專集》,頁31-32。<back>
23 黃美姝,<追求生命潛能的大乘禪功>,《坐禪與發功》,頁121。<back>
24 同註釋22,頁28。<back>
25 彭金泉,<佛乘宗大乘禪功氣能與超心能隔空療病之研究>(1994年中華氣功第二屆國際氣功、傳統民俗療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頁3-5。<back>
26 洪杏林,<大乘禪功動禪與身心健康關係的探討>,《五週年紀念專集》,頁76-83。<back>
27 楊善淵,<身心一如的大乘禪功>,《五週年紀念專集》,頁70-74。<back>
28 彭金泉,<氣脈四通十二級>,《坐禪與發功》,頁64-67。<back>
29 彭金泉,<大乘禪功氣能與超氣能隔空療病之研究>,《成立大會特刊》(大乘禪功學會,1989),頁14-15。<back>
30 陳彩鳳,<我所認識的大乘禪功>,《五週年紀念專刊》,頁159。<back>
31 同註釋29,頁17。<back>
32 同註釋25,頁5-6。<back>
33 同註釋22,頁31。<back>
34 林志勇,<禪與氣功好修行>,《六週年紀念專刊》,頁125。<back>
35 《三週年紀念特刊》(大乘禪功學會,1993),頁39。<back>
36 同註釋1 ,頁32。<back>
37 「禪與氣功放光加持法會」宣傳單,1995。<back>
38 《大乘禪功會訊季刊》1990.9.19 ,第一版。<back>
39 《大乘禪功會訊季刊》1992.12.15,第三版。<back>
40 《大乘禪功會訊季刊》1995.8.15 ,第六版。<back>
41 徐善讓,<佛乘殊勝讚>,《五週年紀念專刊》,頁49。<back>
42 法本,<宗師禮讚>,《五週年紀念專刊》,頁46。<back>
43 法仲,<禪二精進法會心得>,《三週年紀念專刊》,頁116。<back>
44 吳瓊珍,<初入南山>,《五週年紀念專刊》,頁128。<back>
45 釋天嚴,<殊勝的大乘禪功>,《五週年紀念專刊》,頁94。<back>
46 《大乘禪功會訊季刊》1994.5.19 ,第一版。<back>
47 《大乘禪功會訊季刊》1990.5.19 ,第二版。<back>
48 《大乘禪功會訊季刊》1992.5.15 ,第二版。<back>
49 蔡友壹,<修習本門禮佛拜懺文心得>,《五週年紀念專刊》,頁138。<back>
50 謝國樑,<由禮佛拜懺入佛知見>,《五週年紀念專刊》,頁96。<back>

 

《參考書目》

 

大乘禪功學會
  1989 佛乘宗弟子早晚課修持法要
  1989 大乘禪功學會成立大會特刊
  1990 大乘禪功會訊季刊
  1991 大乘禪功會訊季刊
  1992 大乘禪功會訊季刊
  1993a 大乘禪功會訊季刊
  1993b 三週年紀念特刊
  1994a 大乘禪功會訊季刊
  1994b 佛乘宗大乘禪功氣能與超心能隔空療病之研究
  1994c 財團法人佛乘宗大乘禪功文教基金會簡介
  1995a 大乘禪功會訊季刊
  1995b 坐禪與發功
  1995c 五週年紀念特刊
  1996 六週年紀念特刊
鄭明育
  1996 以「氣功、禪定、佛法」為經營主軸的大乘禪功學會,未刊稿。
鄭志明
  1996 臺灣當代新興宗教,台北:國際佛學研究中心。
  1996 臺灣禪修型「新興佛教」初探,宣讀於「臺灣佛教學術研討會」,台北: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主辦,1996年6月1日至2日。
  1996 禪修與解脫-臺灣佛教禪修型新興佛教的宗教現象,宣讀於「東方宗教學會1996年年會」,台北:東方宗教學會主辦,1996年11月4日至5日。
龔鵬程
  1996 人文與管理,台北:周知文化事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