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信與神秀之禪法的比較
 ─兼論惠能所批判之看心、看淨的禪法

楊惠南
臺大哲學論評(第十一期)民國七十七年一月(1988年1月)

        一、序論

            由於唐代以來,惠能(西元 638 ~ 713 )所開展出來
        的「南禪」獨盛一時, 神秀(西元 600?~ 706 )一系的
        「北禪」 (1) 文獻大都淹沒,因此, 「南禪」乃禪學正宗
        的說法,幾乎成為定論。例如,《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付囑
        品》即曾列舉了禪宗的三十三代祖師,其第三十三代祖師即
        是惠能:「惠能是為三十三祖。 」 (2) 並且還說:「從上
        諸祖各有稟受。」可見惠能成了禪宗的正統。其中,所謂「
        稟受」, 是指傳說中中國禪宗第五代祖師弘忍(西元  602
        ~ 675 ) (3),曾經把衣缽傳授給惠能一事。 這一「稟受
        」的事件,惠能的弟子─神會(西元 686 ~ 760 ),說得
        很詳細:

                唐朝忍禪師在東山將袈裟付囑與能禪師,經今六代
                。內傳
        ──────────
        *楊惠南,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1 所謂「南禪」、「北禪」,乃依惠能與神秀所居住之
        地點而說。惠能在嶺南的曹溪(今廣東省曲江縣)寶林寺弘
        法,而神秀在荊南(今湖南省襄陽縣)的玉泉寺弘法,一南
        一北,所以稱為「南禪」、「北禪」。因此,《六祖大師法
        寶壇經‧頓漸品》說:「時,(惠能)祖師居曹溪寶林,神
        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于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
        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 」(引見《大正藏》卷 48
        ,頁 358,中。)
            2 引見《大正藏》卷 48,頁 361,下。
            3 如果連印度的祖師也算進去,弘忍是第三十二代祖師
        。 參見《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付囑品》,《大正藏》卷 48
        ,頁 361,下。


        206頁


                法契,以印證心;外傳袈裟,以定宗旨。從上相傳
                ,一一皆與達摩袈裟為信。其袈裟今見在韶州,更
                不與人。餘物相傳者,即是謬言。又從上已來六代
                ,一代只許一人,終□有二。終有千萬學徒,只許
                一人承後 (4)。

            然而,上引中印禪宗三十三代祖師的說法,是問題重重
        的。首先,許多早期的禪宗文獻告訴我們,從印度初祖─摩
        訶迦葉,到二十八代祖─菩提達摩,是最有爭議的。胡適曾
        把各種不同的異說,簡略地介紹出來:

            多數北宗和尚似固守六代說,不問達摩以上的世系,如
        杜朏之傳法寶記雖引禪經序,而仍以達摩為初祖。南宗則紛
        紛造達摩以上的世系,以為本宗光寵,大率多引據付法藏傳
        ,有二十三世說,有二十四世說,有二十五世說,又有二十
        八九世說。唐人所作碑傳中,各說皆有,不可勝舉。又有依
        據僧祐出三藏記中之薩婆多部世系而立五十一世說的,如馬
        祖門下的惟寬即以達摩為五十一世,惠能為五十六世。(原
        註:見白居易傳法堂碑)但八代太少,五十一世又太多,故
        後來漸漸歸到二十八代說 (5)。

            經西天諸祖的眾說紛芸,可以看出「二十八代說」的可
        疑之處。 而中國的「六代說」 (6) 呢?疑偽的問題仍然存
        在。印順的《中國禪宗史》,說到了初祖菩提達磨或菩提達
        摩可能是兩個人的合一( 7)。 而三祖僧璨更是一個謎樣的
        人物。《續高僧傳(卷 16 )‧
        ─────────────
            4 《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卷下,引見胡適校,《神
        會和尚遺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館,民國 57 年
        ,頁 281 ~ 282。
            5 引見胡適校,《神會和尚遺集》,頁 28 ~ 29。
            6 六代是指:初祖菩提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
        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參見《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付囑品》,《大正藏》卷 48,頁 361,下。
            7 詳見:印順,《中國禪宗史》,臺北:慧日講堂,民
        國 67 年(三版),頁 2 ~ 3。


        207頁


        釋僧可傳》中,  說到二祖慧可(僧可)「末緒卒無榮嗣」
        (8):另外, 《寶林傳》卷 (8),在慧可下列舉了七個弟子
        ,其中並沒有僧璨 (9)。這些再再顯示三祖僧璨的可疑之處
        。

            本文一開頭即數說中印禪宗三十三代祖之傳說的疑偽,
        目的乃在指出惠能乃正統禪法這一說法的值得懷疑。下文,
        筆者將進一步指出,繼承五祖弘忍乃至四祖道信之禪法的,
        應該是神秀而不是惠能。這一論點,主要是透過比較道信與
        神秀之禪法之後,而下的斷言。因此,惠能的「正統」化而
        榮膺第六代的祖位,並不是前文所說單純的「稟受」,而是
        有其他複雜的原因存在的。

        二、惠能批判了什麼禪法?

            在沒有比較道信和神秀的禪法之前,先來看看惠能批判
        了什麼樣的禪法,是有意義的事情;因為它有助於我人了解
        道信和神秀之禪法的異同。

            惠能所批判的禪法,可以從敦煌本《壇經》 (10) 的一
        段經文看出來:

                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真心座不動,除妄不起
                心,即是一行三昧。 若如是,此法同無情 (11),
                卻是障道因緣。 道順通流, 何以卻滯?心(不)
                (12) 住在,即通流;住即彼
        ───────────────
             8 引見《大正藏》卷50,頁552,上。
             9 參見《中華大藏經》一輯,38冊,頁32844,下。
            10 《六祖壇經》的版本很多, 成立的年代各有不同。
        一般以為,敦煌出土的《六祖壇經》─《南宗頓教最上大乘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是其中最古老的版本。(參見印順,《中國禪宗史》,第六
        章。)該經原本現存於大英博物館。
            11 原本,「情」作「清」。(參見《大正藏》卷 48,
        頁 338,中。)現依照《六祖壇經流行本、敦煌本合刊》,
        臺北:慧炬出版社,民國 65 年(再版), 頁 81,改正如
        文。
            12 括弧中的「不」字, 乃原經附註所加,參見《大正
        藏》卷 48,頁 338,註 7。


        208頁


                縛 (13)。 若座不動,是維摩詰不合呵舍利弗宴座
                林中。善知識!又見有人教人座,看心、看淨,不
                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悟,便執成顛。即有
                數百盤,如此教道者,故之大錯 (14)。

            經文強烈地批判了當時盛行的「一行三昧」以及「看心
        、看淨」、「不動、不起」的禪法。所謂一行三昧,乃《文
        殊說般若經》裡所提倡的一種念佛法門,我人將在下文詳細
        討論。至於「看心、看淨」乃至「不動、不起」,惠能還更
        進一步批判說:

                此法門中, 座禪元不著心, 亦不著淨,亦不言動
                (15)。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無所看也
                。 若言看淨,人性本淨,不見自性本淨 (16),心
                起看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故知看者,看卻是
                妄也。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功夫,作此見者
                ,章自本性 (17),卻被淨縛。 若不動者,見一切
                人過患 (18),是性不動。 迷人自身不動,開口即
                說人是非,與道違背。看心、看淨,卻是障道因緣
                (19)。
        ────────────
            13 「心不住在, 即通流」一句,前註 11 所引《六祖
        壇經流行本、敦煌本合刊》(頁 81 ),作:「心不住法,
        即流通」。而「住即彼縛」則作「住即被縛」。
            14 引見《大正藏》卷 48,頁 338,中。其中,最後一
        句─即有數百盤……故之大錯」,註 11 所引《六祖壇經流
        行本、敦煌本合刊》(頁 81 ),作:「即有數百般,以如
        此教道者,故知大錯」。
            15 「亦不言動」一句, 在注 11 所引《六祖壇經流行
        本、敦煌本合刊》(頁 83 )中,作「亦不言不動」。
            16 「人性本淨, 不見自性本淨」一句中的兩個「性」
        字,原本作「姓」字。現依照註 11 所引《六祖壇經流行本
        、敦煌本合刊》(頁 83 ),改正為「性」。
            17 「章自本性」一句中的「章」字, 原本註釋說,可
        能是「鄣」字之誤。 而「性」字原作「姓」字。依據註 11
        所引《六祖壇經流行本、敦煌本合刊》(頁 83 ),此句作
        「障自本性」。
            18 「見一切人過患」一詞, 在註 11 所引《六祖壇經
        流行本、敦煌本合刊》(頁 83 ),作「不見一初人過患」
        。
            19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
        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引見《大正藏》卷 48 頁,頁
        338 下~ 339 上。


        209頁


            在這段經文當中,惠能首先批判了「看心」這一禪法的
        錯誤。他以為,凡夫的「心」是帶有煩惱的,因此是虛妄不
        實的。既然是虛妄不實的,有什麼可「看」(觀察、探求)
        的?依照《楞伽經》等「如來藏」系經論的說法,我人的心
        性原本與佛一樣的清淨無染,只因煩惱的覆蓋,而無法顯現
        心的本性出來 (20)。 只要我人透過禪定等工夫的修行,即
        可去除煩惱,還其本性清淨的面目。而「看心」及至「看淨
        」的禪法,即是此一思想下所發展出來的禪法。這一禪法,
        試圖透過對於心性的觀察、探求─「看」,而達到禪定的目
        的,然後在禪定當中,掃除煩惱,恢復本淨的心性。然而,
        惠能卻反對這種禪法。依據前引經文看來,他反對的理由似
        乎是:凡夫的心既然已經染有煩惱,是虛妄的心,因此,再
        花多少工夫去觀察、探求─「看」,也是白費力氣的。但是
        ,惠能的反對「看心」還有更重要的理由。心性既然是清淨
        無穢的,何必刻意地去觀察、探求(看)?那些附著在心上
        的煩惱原本也是空幻不實的,又何必刻意地把它們去除呢?
        有關這點,除了從引文中的「人性本淨」、「妄無處所」等
        說法,可以得到證明之外,還可以從惠能批判神秀的兩首詩
        (21) 看出來: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其一)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
            20 例如, 與《楞伽經》一樣,同屬「如來藏」系的《
        大方等如來藏經》即說:「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欲、恚
        、痴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儼
        然不動。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
        常無染污, 德相備足,如我無異。 」(引見《大正藏》卷
        16,頁 457,下。)
            21 依據敦煌本《壇經》所說, 神秀的詩是:「身是菩
        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引見《
        大正藏》卷 48,頁 337,下。 原本中,「拂拭」作「佛拭
        」, 現依註 11 所引《六祖壇經流行本、 敦煌本合刊》頁
        76 ,改正如文。)


        210頁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其二)(22)

            這兩首批判神秀的詩,與流行本《壇經》所記錄的稍有
        不同 (23), 但其意旨卻是相同,以為心性本淨、煩惱本空
        。既然心性本淨、煩惱本空,又何必刻意地去除煩惱,或刻
        意地觀察,探求(看)心呢?

            其次,惠能為什麼批判「不動、不起」的禪法呢?依照
        前引《壇經》的經文看來,是因為一般人─「迷人」錯把肉
        體的不動─「自身不動」,當做是真正的不動。事實上,真
        正的不動是指「性不動」;亦即清淨之本性的不動搖,才是
        真正的不動。所以,惠能在「真假動靜偈」 (24) 裡說:

                有性即解動,無性即不動,
                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見真不動,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眾。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25)。

            偈文的意思,有佛性的有情─「有性」,才能了能真正
        的「動」;那些無佛性的無情─「無性」,才會變成「不動
        」。而這種「不動」,只是身體的不動,並非真正的不動;
        真正的不動,應該是「動上有不動」的不動。所謂「動上」
        ,即指「有性」,而「不動」則指有性的「佛性」。佛性是
        內存於活潑潑的「有性」
        ──────────────
            22 敦煌本《壇經》,引見《大正藏》卷 48,頁 338,
        上。其中,第一首詩的第三句原作「佛姓常青淨」,現依註
        11 所引《六祖壇經流行本、敦煌本合刊》(頁 78 ), 改
        正如文。
            23 例如,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行由品》,惠能只寫
        了下面的一首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引見《大正藏》卷 48, 頁 349,上。
        )
            24 「真假動靜偈」一詞,原本作「真假動淨偈」。 現
        依註 11 所引《六祖壇經流行本、 敦煌本合刊》(頁  108
        ),改正如文。
            25 敦煌本《壇經》,引見《大正藏》卷 48,頁 344,
        上。


        211頁


        之中,而本性清淨,以致不動不起的;這才是真正的不動。

            在這種意義下的「不動」,惠能反對固定姿勢、固定方
        法的坐禪法門。這在流行本《壇經》當中,說得很清楚:

                薜簡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
                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
                說法如何?』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
                ,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以故?無所從
                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
                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26)

            文中,惠能明顯地反對「坐禪習定」的法門,而其理由
        則是:真正的坐禪─「如來清淨坐」、「如來清淨禪」,應
        該是「由心」體悟「無生無滅」、「諸法空寂」、乃至「究
        竟無證」的「道」。

            然而,惠能所批判的「看心、看淨」、「不動、不起」
        的禪法,究竟是誰的禪法呢?上引薜簡所說,提倡「坐禪習
        定」的「京城禪德」又是誰呢?下文將做詳細的分析。

        三、神秀之禪法的特色

            「看心、看淨」、「不動、不起」的禪法,到底是那些
        「京城禪德」所主張的呢?張說,〈唐玉泉寺大通禪師碑銘
        (并序)〉曾說:「久視年中,禪師春秋高矣,詔請而來,
        趺坐覲君……遂推而為兩京法主,三帝國師……每帝王分坐
        ,后妃臨席。」 (27) 文中,「久視」乃唐‧武則天的年號
        (西元 700 年),「禪師」即
        ──────────
            26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宣詔品》, 引見《大正藏》
        卷 48,頁 359,下。
            27 引見《欽定全唐文》,卷231。


        212頁


        大通禪師─神秀死後的封號 (28)。 「兩京」即長安與洛陽
        ,「三帝」則是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可見,薜簡所謂
        的「京城禪德」乃指神秀。

            另外,從惠能的弟子─神會(西元 686 ~ 760 )所說
        的一段話,也可以看出神秀確實是提倡「看心、看淨」乃至
        「不動、不起」的禪法:

                遠法師問:『本審能禪師與秀禪師是同學不?』答
                :『是。』又問:『既是同學,教人同不同?』答
                言:『不同。』又問:『既是同學,何故不同?』
                答:『今言不同者,為秀禪師教人凝心入定,住心
                看淨,起心外照,攝心內證 (29)。緣此不同。 …
                …從上六代已來,皆無有一人凝心入定,住心看淨
                ,起心外照,攝心內證。是以不同。』 (30)

            引文中記載了崇遠法師與神會之間的一段問答。崇遠法
        師,依據《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上卷)看來,應該是
        神秀或神秀弟子─普寂(西元 651 ~ 739 )的徒弟(或支
        持者) (31)。 問答中,神會指出神秀的禪法特色是:「凝
        心入定,住心看淨,起心外照,攝心內證」。這和上文惠能
        、薜簡所說,完全符合。可見惠能所批判的「看心、看淨」
        乃至「不動、不起」的禪法,正是神秀(及其門人)所主張
        的。

            神秀之「看心、看淨」乃至「不動、不起」的禪法,在
        圭峰
        ────────────────
            28 贊寧,《宋高僧傳(卷 8 )‧釋神秀》說:「秀以
        神龍二年卒,士庶皆來送葬,詔賜謚曰大通禪師。」(引見
        《大正藏》卷 50,頁 756,上。)
            29 胡適原註:「此十六字,屢見本卷, 末句「證」字
        皆作「澄」字。但巴黎 pELLIOT 3488 殘卷很清楚的作「證
        」字。 又 PELLIOT3047 殘卷也作「證」字。這十六字四句
        ,定,淨,證為韻,不應作「澄」,故我校改作「證」。下
        同。」(引見《神會和尚遺集》,頁 285。)
            30 《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下卷), 引見胡適校
        ,《神會和尚遺集》,頁 285 ~ 286。
            31 參見:胡適校,《神會和尚遺集》,頁 264 ~ 265 。


        213頁


        宗密的作品當中,曾有詳細的介紹;例如,《大方廣佛圓覺
        經大疏》卷上之二,曾介紹了五祖弘忍(黃梅)下的各種禪
        法,其中的「拂塵看淨,方便通經」即是指神秀的禪法:

                黃梅門下,南北又分。雖繼之一人,而屢有傍出。
                致令一味隨計多宗,今略敘之,(原註:但敘隨機
                可用者,不敘邪辟之流也,)會通圓覺。(原註:
                由此經首末,偏明修證,故敘諸禪宗以會之。)有
                拂塵看淨,方便通經;有三句用心,謂戒、定、慧
                ;有教行不拘,而滅識;有觸類是道,而任心;有
                本無事,而忘情;有藉傳香,而存佛;有寂知指體
                ,無念為宗 (32)。

            從宗密的另一巨著─《大方廣佛圓覺經大疏鈔》卷三之
        下看來,引文中所謂「拂塵看淨,方便通經)是指神秀的禪
        法 (33):

                疏有拂塵看淨,方便通經下,二敘列也。略敘七家
                ,今初第一也,即五祖下,此宗秀大師為宗源,弟
                子普寂等大弘之。拂塵者,即彼本偈云:『時時須
                拂拭,莫遣有塵埃』 (34) 是也。意云,眾生本有
                覺性,如鏡有明性;煩惱覆之,如鏡之塵。息滅妄
                念,念盡即本性圓明;如磨拂,塵盡鏡明,即物無
                不極。此但是染淨緣起之煙,未見妄念本無,一性
                本淨。悟既未徹,修豈稱真?修不稱真,多劫何證
                ?疏方便通經者,方便,謂五方便也。第一、總彰
                佛體,依起信論……第二、開智慧門,依法華經…
                …第三、顯不思議解
        ─────────────
            32 引見《卍續藏經》卷14,頁119c。
            33 其他, 「三句用心,謂戒、定、慧」是指智詵的禪
        法;「教行不拘,而滅識」是指老母安和上的禪法;「觸類
        是道,而任心」是指馬祖道一的禪法;「本無事,而忘情」
        是指牛頭(原作「午頭」)慧融的禪法;「藉傳香,而存佛
        」是指宣什的禪法;而「寂知指體,無念為宗」則是指荷澤
        神會的禪法。參見:《大方廣佛圓覺經大疏鈔》卷三之下,
        《卍續藏經》卷 14,頁 277c ~ 279d。
            34 依敦煌本《壇經》,神秀的偈如註 21 所引。


        214頁


                脫,依維摩經……第四、明諸法正性,依思益經…
                …第五、  了無異自然無礙解脫,  依華嚴經……
                (35)。

            引文中說到了神秀的「五方便」,其中,在介紹第一方
        便「總彰佛體」時,曾說:「沒身沒心,沒天沒地,湛然清
        淨,亦名圓滿法身。瞥起心,即有心色,破壞法身。」在介
        紹「第二、開智慧門」時,曾說:「身心不動,豁然無念,
        是定。見聞覺知,是慧。不動是開。此不動,即能從定發慧
        。意根不動,智門開;五根不動,慧門開。」而在介紹「第
        三、顯不思議解脫」時,則說:「瞥起心是縛,不起心是解
        。」 (36) 這些片段都是值得特別注意的,因為,《壇經》
        中處處都在批判這種禪法。例如,對於「沒身沒心」乃至「
        不起心」的禪法,敦煌本《壇經》即批判說:「若一念斷絕
        ,法身即離色身。」又說:「莫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
        斷即無,別處受生。」又說:「莫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
        是法縛,即名邊見。」 (37) 另外,流行本《六祖大師法寶
        壇經‧機緣品》,惠能更用一首四句偈,來批判顯然是北宗
        門人─臥輪禪師 (38) 的另一首詩: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曰:『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師間之曰:『此偈
                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因示一偈曰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
                作麼長?』 (39)
        ───────────────
            35 引見《卍續藏經》卷 14,頁 277c ~ 278b。
            36 以上皆見前書,頁 277d ~ 278a。
            37 以上三段經文,前兩段見《大正藏》卷 48,頁 338
        下;後一段見同書,頁 340,下。
            38 臥輪禪師的生平、師承無可考。 《景德傳燈錄》卷
        5 僅說:「臥輪者,非名即住處也。」(引見《大正藏》卷
        51,頁 245,中。 )而《五燈會元》卷 1 也只說:「臥輪
        , 非名即住處也。 」(引見《卍續藏經》卷 138,頁 20b
        )。
            39 引見《大正藏》卷 48,頁 358,上~中。


        215頁


            臥輪那種「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的禪法,無
        疑地,正是上引神秀「身心不動」、「不起心」的禪法。這
        種禪法卻受到了惠能的嚴厲批判。

            從圭峰宗密的介紹和惠能的批判,我人仍然無法窺見神
        秀之禪法的全貌。因此,我人要從其他文獻,例如《大乘無
        生方便門》等,來進一步探究神秀的禪法。敦煌殘卷《大乘
        無生方便門》  (40),  一開頭即標示出「五方便」的名字
        (41),因此,無疑地是屬於北宗的作品 (42)。 其中,「五
        方便」的第一方便─「總彰佛體」,曾經詳細地記錄了北禪
        傳法的實況,大大幫助我人了解「看心、看淨」乃至「不動
        、不起」的禪法。現在,筆者把這一實況記錄,分成七個段
        落,必要時則加以說明:

        (1)「發四弘誓願」(43);
        (2)「請十方諸佛為和尚等」;
        (3)「請三世諸佛菩薩等」;
        (4)「教受三歸」;
        (5)「問五能」: 問學禪之弟子們是否能夠做到五件事情
        ?弟子們則回答說「能」。五件事情是:「捨一切惡知識」
        、「親近善知識」、「不犯戒」、「讀誦大乘,問甚深義」
        、「見苦眾生,隨力能救護」。例如,問第一能時說:「汝
        從今日乃至菩薩, 能捨一切惡知識否?(能!)」 (44)
        ───────────────
            40 原本存在大英博物館,編號 S.2503。參見《大正藏
        》卷 85,頁 1273,註 2。
            41 參見《大正藏》卷 85,云 1273,中。
            42 可以肯定的是,這不是神秀的作品,因為淨覺, 《
        楞伽師資記》曾說:「其秀禪師……禪燈默照,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不出文記。」(引見《大正藏》卷 85,頁 1290
        ,上。)
            43 本段及下面各段引號中的詞句, 都是《大乘無生方
        便門》的原文,俱見《大正藏》卷 85,頁 1273。中~下。
            44 括弧內的「能」字,是原文中的註; 應是記錄學禪
        之弟子們的回答。


        216頁


        (6)「各稱己名,懺悔罪」,然後「受淨戒、菩薩戒」:
        在「懺悔罪時,心裏必須明白:「譬如明珠沒濁水中,以珠
        力故,水即澄清。佛性威德亦復如是,煩惱濁水皆得清淨。
        」而在「受淨戒、菩薩戒」時,口中也要說:「是持心戒,
        以佛性為戒。性心瞥起,即違佛性,是破菩薩戒。護持心不
        起,即順佛性,是持菩薩戒。(三說)」 (45)

        (7)「各令結跏趺坐」:這是最重要的部分。從這一部分
        ,可以看出惠能所批判的「看心、看淨」乃至「不動、不起
        」是什麼樣的禪法。其中,又分成兩部分。在第一部分中說
         (46):

                問:『佛子!心湛然不動是沒?』言『淨。』『佛
                子!諸佛如來有入道大方便,一念淨心,頓超佛地
                。』和尚擊木,一時念佛。和尚言:『一切相總不
                得取。所以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看心若
                淨,名淨心地。莫卷縮身心。舒展身心,放曠遠看
                ,平等盡虛空看。』和尚問言:『見何物?』佛子
                云:『一物不見。』和尚言:『看淨,細細看。即
                用淨心眼,無邊無涯際遠看,無障礙看。』和尚問
                :『見何物?』答:『一物不見。』和尚言:『向
                前遠看,向後遠看,四維上下一時平等看,盡虛空
                看,長用淨心眼看。莫間斷,亦不限多少看。使得
                者,能身心調用無障礙。』

            另外,《大乘無生方便門》,在「五方便」的第二方便
        ─「開智慧門」當中,也曾詳細記載「看心、看淨」乃至「
        不動、不起」的禪法:

                和尚打木,問言:『聞聲不?』答:『聞不動。』
                此不動,
        ────────────
            45 括弧中的「三說」乃原註, 明顯地是要把引文中的
        話重複說三次的意思。但不知是受戒的弟子說,或是傳戒的
        師父說?
            46 下面所引各段, 原文中有許多錯別字和脫落字、衍
        字,現依印順,《中國禪宗史》,頁 139 ~ 145 所引,改
        正如文。


        217頁


                是從定發慧方便,是開慧門。聞是慧。此方便,非
                但能發慧,亦能正定,是開智門。即得智,是名開
                智慧門。……問:『是沒是不動?』答:『心不動
                。』心不動,是定,是智,是理。耳根不動,是色
                ,是事,是慧。此不動,是從定發慧方便,開慧門
                。問:『是沒是慧門?』答:『耳根是慧門。』問
                :『作麼生開慧門?』答:『聞聲耳根不動,是開
                慧門。』問:『是沒是慧?』答:『聞是慧。』五
                根總是慧門。非但能發慧,亦能正定,是開智門。
                問:『是沒是智門?』答:『意根為智門。』問:
                『作麼生開智門?』答:『意根不動,是開智門。
                』 (47)

            從上面所引「五方便」中的前兩方便,已經可以看出神
        秀之禪法的特色:

        (1)注重方法、次序:例如前文所引第一方便「總彰佛體」
             中的七個步驟。
        (2)注重靜坐:例如「總彰佛體」中的第七步驟─「各令結
             跏趺坐」。
        (3)注重身心的「不動」:例如第二方便─「開智慧門」中
             的「耳根不動」乃至「意根不動」。
        (4)注重內心的清淨、空寂而不「瞥起」(不起念頭):如
             第一方便「總彰佛體」中的第六、七兩步驟。
        (5)注重念佛:如「總彰佛體」中的第七步驟。

            神秀禪法的這五個特色,前四個即是惠能所批判的「看
        心、看淨」乃至「不動、不起」;也是神會所批判的,落於
        「階漸」:「我六代大師一一皆言,單刀直入,直了見性,
        不言階漸。」 (48) 也許,這就是所謂的「漸禪」吧?而神
        秀禪法的第( 5 )個特色─注重念佛, 我人也將在下文一
        併討論。
        ───────────
            47 引見《大正藏》卷 85,頁 1274,中~下。
            48 《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下卷), 引見胡適校
        ,《神會和尚遺集》,頁 287。


        218頁


        四、神秀與道信之禪法的比較

            神秀這種落於「階漸」、「看心、看淨」乃至「不動、
        不起」的禪法,以及注重念佛的特色,是有所稟承的嗎?神
        秀自已曾回答說:

                則天大聖皇帝問神秀禪師曰:『所傳之法,誰家宗
                旨?』答曰:『稟蘄州東山法門。』問:『依何典
                誥?』答曰:『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則天
                曰:『若論修道,更不過東門法門。』以秀是忍門
                人,便成口實也 (49)。

            引文中,神秀自己說他的禪法稟承自「東山法門」,所
        依據的經典內容,則是《文殊說般若經》中的「一行三昧」
        。而所謂「東山法門」,依《楞伽師資記》看來,即是五祖
        弘忍的禪法 (50); 但若依淨覺,《注般若密多羅心經‧李
        知非略序》所說:「蘄州東山道信禪師,遠近咸稱東山法門
        。」 (51) 則「東山法門」又是指四祖道信的禪法了。

            其次,引文中所說的《文殊說般若經》乃梁‧曼陀羅仙
        所譯之《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密經》(上、下卷)。
        其中,卷下說到了「一行三昧」,正是四祖道信所提倡的禪
        法。淨覺,《楞伽師資記》曾介紹道信的禪法說:

            其信禪師再敞禪門,宇內流布。有《菩薩戒法》一本,
        及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為有緣根熟者,說我此法要
        。依《楞伽經》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
        ───────────
        49 《楞伽師資記》,引見《大正藏》卷85,頁1290,上~中。
            50 《楞伽師資記》說:「忍傳法,妙法人尊, 時號為
        東山淨門。又緣京洛道俗稱歎,蘄州東山多有得果人,故□
        東山法門也。」(引見《大正藏》卷 85,頁 1289,中。)
        引文中,□是脫落字,可能是「名」、「曰」、「稱」、或
        「號」字。
            51 引見:印順,《中國禪宗史》,頁 72。


        219頁


                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文殊說般若經
                》云:『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
                言, 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 (52)。
                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
                、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
                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 隨佛方便 (53)
                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
                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54)

            從引文看來,所謂「一行三昧」乃是一種念佛法門,有
        下面幾個特色: ( 1 )必須在安靜的地方(「空閑」)修
        習;( 2 )必須「端身正向」;( 3 )必須內心沒有雜念
        (「捨諸亂意」); ( 4 )稱名念佛(「專稱名字」),
        而不觀想佛的相貌(「不取相貌」); ( 5 )必須要了解
        「法界一相」的道理,而所謂「法界一相」即是「一切諸佛
        皆同一相」、「法界眾生無差別相」 (55) 等等一切法平等
        無差別的般若「空」理。這種「一行三昧」之念佛法門的提
        倡,始至四祖道信,中經五祖弘忍的發揮,終至神秀的繼承
        。所以,杜朏,《傳法寶記》曾說:「及忍、如、大通之世
        ,則法門大啟,根機不擇,齊速念佛名,令淨心。 」 (56)
        其中,忍是五祖弘忍;如是弘忍的弟子法如;而大通則是唐
        中宗給神秀的封號。而前引,《大乘
        ──────────
            52 原註: 中華民國二十年刊本(依大英博物館本及佛
        蘭西國民圖書館本校訂)說,此句下應有下面幾句:「若善
        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
        學,然後能一行三昧。」(參見《大正藏》卷 85,頁 1286
        ,註 55。 )按,《文殊說般若經》卷下,原文確有這幾句
        。(參見《大正藏》卷 8,頁 731,上。)
            53 原註:中華民國二十年刊本,缺「便」字。 (參見
        《大正藏》卷 85,頁 1286,註 56。 )按,《文殊說般若
        經》卷下,原文確無「便」字。(參見《大正藏》卷 8,頁
        731,中。)
            54 引見《大正藏》卷 85,頁 1286,下~ 1287,上。
            55 《文殊說般若經》卷上, 引見《大正藏》卷 8,頁
        729。上。
            56 引見:柳田聖山,《初期禪宗史書の研究》, 京都
        :法藏館,昭和 42 年頁 570。


        220頁


            無生方便門》中,「五方便」的第一「總彰佛體」(第
        七步驟),也說到神秀的念佛法門:「和尚擊木,一時念佛
        。和尚言:『一切相總不得取。……』」(詳前引)其中,
        「一切相總不得取」,不正是《文殊說般若經》中的「不取
        相貌」嗎?可見神秀的禪法─「一時念佛」,確實稟承了道
        信的「一行三昧」。

            神秀的「看心、看淨」乃至「不動、不起」的禪法,也
        同樣的稟承道信的禪法。這可以從《傳法寶紀》和《楞伽師
        資記》的記載看出來。《傳法寶記》描寫道信說:

                每勸門人曰:『努力勤坐,坐為根本。能坐三、五
                年,得一口食,塞飢瘡,即閉門坐,莫讀經,莫共
                人語。能如此者,久久堪用,如獮猴取栗中肉喫,
                坐研取,此人難有。』 (57)

            像道信這種強調「坐」,強調「莫共人語」的禪法,正
        是惠能所批判的「不動、不起」;但無疑地,卻是神秀禪法
        的所本。道信的禪法,傳給了五祖弘忍;《傳法寶紀》把弘
        忍描寫成:「晝則混跡□給,夜便坐攝至曉,未嘗懈惓,精
        至累年。」 (58) 這和道信一樣,是位注重「坐」的祖師。
        注重「坐」的弘忍,又把禪法傳給了神秀;而神秀的禪法,
                依《楞伽師資記》的說法是:「禪燈默照,言語道
                斷,心行處滅。」 (59) 也是注重「坐」、注重「
                莫共人語」的禪法。

            道信之禪法的特色,還可以從《楞伽師資記》看出來;
        其中,有一段是描寫「坐」的:

                初學坐禪看心,獨坐一處。先端身正坐,寬衣解帶
                ,放身縱體。自按摩七、八翻,令心腹中嗌氣出盡
                ,即滔然得性
        ───────────────
            57 引見前書,頁566。
            58 引見前書,頁567。
            59 引見《大正藏》卷85,頁1290,上。


        221頁


                清虛恬淨,身心調適然。安心神則□□冥冥,氣息
                清冷。徐徐歛心,神道清利,心地明淨。觀察不明
                (60),內外空淨,即心性寂滅。如其寂滅,則聖心
                顯矣 (61)。

            我人特別注意到引文中的「坐禪看心」四字。「坐禪」
        二字及其後所一連串描述的,都證明道信是一位強調「坐」
        的祖師;而「看心」二字更值得注意,因為那也正是前引北
        宗之《大乘無生方便門》一書的用語─「看心若淨,名淨心
        地」、「即用淨心眼,無邊無涯際遠看」、乃至「長用淨心
        眼看」等等。同時,無可置疑地,「看心」也是惠能所致力
        批判的禪法(詳前文)。

            有關道信的「看心」禪法,《楞伽師資記》還列舉了知
        心體、知心用、常覺不停、常觀身空寂、以及守一不移等五
        事 (62);其中,對「守一不移」一事有較詳細的說明:

                守一不移者, 以此淨眼,眼住意看一物 (63),無
                問晝夜時,專精常不動。其心欲馳散,急手還攝來
                ,以繩繫鳥足,欲飛還掣取。終日看不已,泯然心
                自定 (64)。

            從這段描寫看來,我人更可確定道信與神秀二人之禪法
        的相同之處;這些相同之處,則是惠能所批判的「看心、看
        淨」乃至「不動、不起」。事實上,不但神秀的禪法相同於
        道信,神秀的師父弘忍的禪法,也自然相同於道信。前引弘
        忍提倡念佛、坐禪是一明證,下文所引之「看一字」的禪法
        ,更是另一明證:

                爾坐時,平面端身正坐,寬放身心,盡空際遠看一
                字,自
        ────────────
            60 原註:「不明」一詞中的「不」字, 中華民國二十
        年刊本(詳見註 52 )中, 作「分」。 參見《大正藏》卷
        85,頁 1289,註 8。
            61 引見《大正藏》卷 85,頁 1289,上。
            62 參見前書,頁 1288,上。
            63 原註: 此二句, 在中華民國二十年刊本(詳註 52
        ), 作「以此空淨眼,注意看一物」。 參見《大正藏》卷
        85, 頁 1288,註 29、30。
            64 引見《大正藏》卷 85,頁 1288,中。


        222頁


                有次第。若初心人,攀緣多,且向心中看一字。證
                後坐時,狀若曠野澤中,□處獨一高山,山上露地
                坐,四顧遠看,無有邊畔。坐時滿世界,寬放身心
                , 住佛境界。 清淨法身,無有邊畔,其狀亦如是
                (65)。

            弘忍的這種禪法,不正是道信、神秀的禪法嗎?所以,
        筆者認為,惠能所批判的禪法,未曾指名道姓,而神會卻說
        那是神秀、普寂的禪法。但是,惠能所批判的禪法,與其說
        是神秀、普寂的禪法,不如說是弘忍、道信的禪法。─惠能
        不但批判了他的師兄神秀,而且也批判了他的師父弘忍和祖
        師道信。


        五、結論


            古來盛傳,禪宗中土初祖─菩提達摩,以四卷《楞伽經
        》 (66) 作為「心印」 (67); 到了五祖弘忍,則改用《金
        剛般若波羅蜜經》作為「心印」。例如,蔣之奇,〈楞伽阿
                多羅寶經序〉即說:

                昔達摩西來,既已傳心印於二祖,且云:『吾有《
                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
                諸眾生開、示、悟、入。』……至五祖,始易以《
                金剛經》傳授。故六祖聞客讀《金剛經》,而問其
                所從來,客云:『我從蘄州黃梅縣東五祖山來。五
                祖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成佛
                矣。』則是持《金剛經》者,始於五祖。故《金剛
                》以是盛行於世,而《楞伽》遂無傳焉 (68)。
        ──────────────
            65 《楞伽師資記》, 引見《大正藏》卷 85,頁 1289
        下~ 1290 上。
            66 四卷《楞伽經》, 即劉宋,求那跋陀羅所譯之《楞
        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 收錄在《大正藏》卷 16,頁
        上中 480 ~ 514。
            67 「心印」, 即心心相印的意思,六祖惠能之後的南
        禪,注重內心的真實體悟,而不注重外在的語言文字,─所
        謂「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亦即注重體悟之證明─「
        心印」(印是印證、證明的意思)。
            68 引見《大正藏》卷 16,頁 479,中。


        223頁


            蔣之奇的說法, 有幾點是值得注意的:( 1 )因為五
        祖弘忍的提倡《金剛經》,六祖惠能才出家; ( 2 )因為
        五祖弘忍的提倡《金剛經》,使得《楞伽經》相對地不再盛
        行。 就第( 1 )點來說,蔣之奇的說法顯然是根據《六祖
        壇經》。不管是敦煌本或流行本《壇經》,都說到六祖惠能
        因為聽到有人唸誦《金剛經》而決心出家 (69)。 甚至也都
        說到弘忍為惠能講解《金剛經》,而使惠能開悟 (70)。 可
        見惠能與《金剛經》的密切關連。

            但是,既然弘忍開始以《金剛經》作「心印」,一定不
        只惠能受到影響,弘忍的弟子輩,例如神秀也應該受到影響
        才對。事實也是這樣,例如,代表神秀的北宗作品─《大乘
        無生方便門》,也引用了《金剛經》裏的經句 (71)。

            話雖如此,神秀所開展出來的北宗,確實是偏重《楞伽
        經》而忽視《金剛經》的,這在印順,《中國禪宗史》已經
        說得很清楚。 (72) 另外,從《壇經》中的神秀偈與惠能偈
        的比較看來(詳前文),神秀偈多分《楞伽經》的「佛性」
        思想,而惠能偈則多分《金剛經》的「般若」思想,也是可
        以肯定的。這也許就是神秀禪與惠能禪的區別所在,也正是
        神秀禪之思想來源─道信禪與惠能禪的相異之處吧?

            既然神秀的禪法,比起惠能的禪法,更接近於弘忍和道
        信的禪法,因此,惠能的南禪之所以在唐末乃至宋代以後取
        得禪宗的正統地位,原因相當複雜,決不是單單由於傳說中
        獲得弘忍的「心印」而已。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惠能的
        弟子─神會的大力
        ─────────────
            69 參見《大正藏》卷48,頁337,上;頁348,上。
            70 參見前書,頁338,上;頁349,上。
            71 《大乘無生方便門》說: 「和尚言:『一切相總不
        得取。□以《金剛經》云,凡此有相皆是虛妄。……』」(
        引見《大正藏》卷 85,頁 1273,下。)
            72 詳見《中國禪宗史》,頁162。


        224頁


        提倡。神會為了提倡惠能的禪法,不惜和平定安史之亂的大
        將─郭子儀相結交,並替垂垂危矣的唐朝政府籌募軍須,使
        得太平後的唐朝政府,偏袒惠能的禪法而冷落神秀的北宗,
        這是南禪之所以獨獲正統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有關這點,
        可以從贊寧的《宋高僧傳》得到證明:

                先是兩京之間皆宗神秀,若不淰之魚鮪附沼龍也。
                從見會明心六祖之風,蕩其漸修之道矣,南北二宗
                時始判焉,致普寂之門盈而後虛……(天寶)十四
                年,范陽安祿山舉兵內向,兩京版蕩,駕幸巴蜀,
                副元帥郭子儀率兵平殄。然於飛輓索然,用右僕射
                裴冕權計,大府各置戒壇度僧。僧稅緡謂之香水錢
                ,聚是以助軍須……群議乃請會主其壇度……所獲
                財帛,頓支軍費。代宗郭子儀收復兩京,會之濟用
                頗有力焉。肅宗皇帝詔入內供養,敕將作大匠,併
                功齊力,為造禪宇于荷澤寺中是也。會之敷演,顯
                能祖之宗風,使秀之門寂寞矣 (73)。
        ──────────────
            73 《宋高僧傳(卷 8 )‧釋神會》,引見《大正藏》
        卷 50,頁 756 下~ 757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