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
題名 |
作者 |
出處 |
出版日期 |
|
|
人生目的 |
曾普信 |
中道 |
|
|
|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
曾普信 (著); 南瀛佛教會 (編)=South Seas Buddhist Association (ed.) |
南瀛佛教 |
1933.08 |
|
|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
曾普信 (著) |
南瀛佛教 |
1943.08 |
|
|
十界互具的意義怎麼樣(一)─(四) |
曾普信 |
法海 |
1958.02-09 |
|
|
三佛一體智德圓滿 |
曾普信 |
法海 |
1958.10 |
|
|
三寶的功德 |
曾普信 |
中國佛教=Chinese Buddhism Monthly |
1954.08 |
|
|
大乘佛教的理想 |
曾普信 |
臺灣佛教 |
1961.09 |
|
|
大乘起信論的世界觀 |
曾普信 |
法海 |
1963.07 |
|
|
中國佛教傳入日本之簡史 |
曾普信 |
海潮音=Hai Ch'ao Yin |
1959.05 |
|
|
中國禪的最盛時期 |
曾普信 |
獅子吼=The Lion's Roar Magazine |
1969-1973 |
|
|
中國禪祖師傳 |
曾普信 |
|
1967 |
|
|
中國禪祖師傳(1) |
曾普信 |
香港佛教=Buddhism in Hong Kong |
1967.02 |
|
|
中國禪祖師傳(2) |
曾普信 |
香港佛教=Buddhism in Hong Kong |
1967.03 |
|
|
中國禪祖師傳(3) |
曾普信 |
香港佛教=Buddhism in Hong Kong |
1967.04 |
|
|
中國禪祖師傳(4) |
曾普信 |
香港佛教=Buddhism in Hong Kong |
1967.06 |
|
|
中國禪祖師傳(5) |
曾普信 |
香港佛教=Buddhism in Hong Kong |
1967.07 |
|
|
中國禪祖師傳(6) |
曾普信 |
香港佛教=Buddhism in Hong Kong |
1967.09 |
|
|
中國禪祖師傳(上/下) |
曾普信 |
|
1972.06 |
|
|
中國禪學小史 |
曾普信 |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五十二) -- 禪宗思想與歷史 |
1978.06 |
|
|
中國禪學文獻記要(一) |
曾普信 (著) |
人生=Humanity |
1960.12 |
|
|
中國禪學文獻記要(二) |
曾普信 (著) |
人生=Humanity |
1961.02 |
|
|
中國禪學史考 |
曾普信 |
臺灣佛教 |
1960.06 |
|
|
內地佛教見聞錄 |
曾普信 |
中道 |
|
|
|
六祖弟子傳考(行思, 神會, 懷讓等三十人) |
曾普信 |
新覺生=Shin Chiao Sheng |
1972.03 |
|
|
六祖傳考(一) |
曾普信 (著) |
人生=Humanity |
1961.04 |
|
|
六祖傳考(二) |
曾普信 (著) |
人生=Humanity |
1961.05 |
|
|
六祖傳考(三) |
曾普信 (著) |
人生=Humanity |
1961.06 |
|
|
六祖傳考(五) |
曾普信 (著) |
人生=Humanity |
1961.08 |
|
|
六祖傳考(六) |
曾普信 (著) |
人生=Humanity |
1961.11 |
|
|
六祖傳考(四) |
曾普信 (著) |
人生=Humanity |
1961.07 |
|
|
六祖壇經考(一)、(二) |
曾普信 |
臺灣佛教 |
1968.06-10 |
|
|
六祖禪悟論 |
曾普信 |
臺灣佛教 |
1969.10 |
|
|
公案禪(一)─(四) |
曾普信 |
慈明 |
1962-1963.12-03 |
|
|
天臺教學 |
佐藤泰舜; 曾普信 |
海潮音=Hai Ch'ao Yin |
1957.01 |
|
|
日本禪僧涅槃記 |
曾普信 |
|
1974 |
|
|
日本禪僧涅槃記(上/下) |
曾普信 |
|
1974.10 |
|
|
外道 |
曾普信 |
中道 |
|
|
|
本來無一物 |
曾普信 (著) |
大眾日報 |
1970.07.13 |
|
|
永明延壽的禪風(上)、(下) |
曾普信 |
中國佛教 |
1959.07-08 |
|
|
玉琳國師的禪風 |
曾普信 |
中國佛教 |
1958.09 |
|
|
白樂天與佛教 |
曾普信 |
臺灣佛教=Taiwan Fojiao |
1948.08 |
|
|
石霜楚圓小傳 |
曾普信 |
慈明 |
1967.02 |
|
|
有沒有靈魂 |
曾普信 (著) |
法海 |
1957.06 |
|
|
朱子參禪論 |
曾普信 |
臺灣佛教 |
1968.12 |
|
|
江西馬祖與湖南石頭 |
曾普信 |
獅子吼=The Lion's Roar Magazine |
1969.12 |
|
|
自然與人生一致 |
曾普信; 忽滑谷快天 |
中道 |
|
|
|
佛日增輝 |
曾普信 |
普門學報=Universal Gate Buddhist Journal |
2009.01.01 |
|
|
佛日增輝 |
曾普信 |
中道 |
|
|
|
佛身史觀 |
曾普信 |
香港佛教=Buddhism in Hong Kong |
1960.09 |
|
|
佛身論 |
曾普信 |
覺生=Chiao Sheng |
1961.09 |
|
|
佛法最初的制戒 |
曾普信 |
臺灣佛教 |
1956.09 |
|
|
佛陀的聖訓 |
曾普信 |
臺灣佛教 |
1956.01 |
|
|
佛教心理學唯識的意義 |
曾普信 |
臺灣佛教 |
1960.07 |
|
|
佛教在臺灣 |
曾普信 |
臺灣佛教=Taiwan Fojiao |
1948.07 |
|
|
佛教問答(一)-(五) |
曾普信 (著) |
法音 |
1957.06 |
|
|
佛教唯心論 |
曾普信 |
中道 |
|
|
|
佛教捷徑(一) |
曾普信 (著); 南瀛佛教會 (編)=South Seas Buddhist Association (ed.) |
南瀛佛教會會報 |
1926.05.20 |
|
|
佛教捷徑(一) ─ (十) |
曾普信 |
南瀛佛教 |
1926-1928.07-07 |
|
|
佛教捷徑(七) |
曾普信 (著); 南瀛佛教會 (編)=South Seas Buddhist Association (ed.) |
南瀛佛教 |
1927.10.06 |
|
|
佛教捷徑(九) |
曾普信 (著); 南瀛佛教會 (編)=South Seas Buddhist Association (ed.) |
南瀛佛教 |
1928.08.21 |
|
|
佛教捷徑(二) |
曾普信 (著); 南瀛佛教會 (編)=South Seas Buddhist Association (ed.) |
南瀛佛教會會報 |
1926.07.18 |
|
|
佛教捷徑(八) |
曾普信 (著); 南瀛佛教會 (編)=South Seas Buddhist Association (ed.) |
南瀛佛教 |
1927.11.10 |
|
|
佛教捷徑(十) |
曾普信 (著); 南瀛佛教會 (編)=South Seas Buddhist Association (ed.) |
南瀛佛教 |
1928.09.21 |
|
|
佛教捷徑(三) |
曾普信 (著); 南瀛佛教會 (編)=South Seas Buddhist Association (ed.) |
南瀛佛教會會報 |
1926.09.01 |
|
|
佛教捷徑(五) |
曾普信 (著); 南瀛佛教會 (編)=South Seas Buddhist Association (ed.) |
南瀛佛教 |
1927.05.01 |
|
|
佛教捷徑(六) |
曾普信 (著); 南瀛佛教會 (編)=South Seas Buddhist Association (ed.) |
南瀛佛教 |
1927.08.15 |
|
|
佛教捷徑(四) |
曾普信 (著); 南瀛佛教會 (編)=South Seas Buddhist Association (ed.) |
南瀛佛教會會報 |
1926.12.01 |
|
|
佛教教育的目標 |
曾普信 |
法海 |
1960.10 |
|
|
佛教教團的名譽 |
曾普信 |
法海 |
1957.01 |
|
|
佛教與耶教之關係 |
曾普信 |
中道 |
|
|
|
佛教與經濟 |
曾普信 |
今日佛教=The Buddhism Today |
1958.09 |
|
|
佛教論理學(上)(下) |
曾普信 |
中國佛教=Chinese Buddhism Monthly |
1959.04 - 05 |
|
|
佛魔同體 |
曾普信 (著) |
大眾日報 |
1970.07.20 |
|
|
呆庵普莊禪師的家風 |
曾普信 |
中國佛教 |
1959.09 |
|
|
妙華蓮經解題(一) |
馬田行啓 (著)=Umada, Gyokei (au.); 曾普信 (譯) |
臺灣佛教=Taiwan Fojiao |
1963.12 |
|
|
妙華蓮經解題(二) |
馬田行啓 (著); 曾普信 (譯) |
臺灣佛教=Taiwan Fojiao |
1964.01 |
|
|
妙華蓮經解題(三) |
馬田行啓 (著); 曾普信 (譯) |
臺灣佛教=Taiwan Fojiao |
1964.02 |
|
|
宋太祖與佛教 |
曾普信 |
中國佛教 |
1959.02 |
|
|
宋代禪宗血脈考 |
曾普信 |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三) -- 禪學論文集(二) |
1980.10 |
|
|
宋代禪宗血脈考(一)─(六) |
曾普信 |
臺灣佛教 |
1960-1961.08-01 |
|
|
汾陽善昭的禪機 |
曾普信 |
中國佛教 |
1959.06 |
|
|
宗教問答 |
曾普信 |
臺灣佛教 |
1959.01 |
|
|
宗教與時代精神 |
曾普信 |
中道 |
|
|
|
宗教與道德 |
曾普信 |
中道 |
|
|
|
法華經譬喻品大意 |
曾普信 (著) |
臺灣佛教=Taiwan Fojiao |
1960.03 |
|
|
阿含之佛陀傳(下) |
曾普信 (著); 南瀛佛教會 (編)=South Seas Buddhist Association (ed.) |
南瀛佛教 |
1933.07.10 |
|
|
阿含之佛陀傳(上) |
曾普信 (著); 南瀛佛教會 (編)=South Seas Buddhist Association (ed.) |
南瀛佛教 |
1933.04.01 |
|
|
阿含之佛陀傳(上)(中)(下) |
曾普信 |
南瀛佛教 |
1934.04-07 |
|
|
阿含之佛陀傳(中) |
曾普信 (著); 南瀛佛教會 (編)=South Seas Buddhist Association (ed.) |
南瀛佛教 |
1933.05.01 |
|
|
南北朝佛教史考 (1) |
曾普信 |
香港佛教=Buddhism in Hong Kong |
1963.01 |
|
|
南北朝佛教史考 (2) |
曾普信 |
香港佛教=Buddhism in Hong Kong |
1963.02 |
|
|
南北朝佛教史考 (3) |
曾普信 |
香港佛教=Buddhism in Hong Kong |
1963.03 |
|
|
南北朝佛教史考 (4) |
曾普信 |
香港佛教=Buddhism in Hong Kong |
1963.04 |
|
|
南北朝佛教史考 (5) |
曾普信 |
香港佛教=Buddhism in Hong Kong |
1963.06 |
|
|
南頓北漸 |
曾普信 |
獅子吼=The Lion's Roar Magazine |
1970.07 |
|
|
故鄉 |
曾普信; 朱德盧曼; 三好比呂作 |
南瀛佛教 |
|
|
|
故鄉(二) |
曾普信; 朱德盧曼; 三好比呂作 |
南瀛佛教 |
|
|
|
洞山良价和尚傳 |
曾普信 |
臺灣佛教 |
1966.02 |
|
|
為霜道霖禪師 |
曾普信 |
中國佛教 |
1960.01 |
|
|
時節因緣 |
曾普信 (著) |
大眾日報 |
1969.03.31 |
|
|
涅槃的意義 |
曾普信 |
臺灣佛教 |
1957.09 |
|
|
真心問答 |
曾普信 |
臺灣佛教 |
1958.08 |
|
|
真歇禪師的念佛禪 |
曾普信 |
臺灣佛教 |
1959.07 |
|
|
般若心經解題(一) |
管原時保 (著); 曾普信 (譯) |
臺灣佛教=Taiwan Fojiao |
1963.08 |
|
|
般若心經解題(二) |
管原時保 (著); 曾普信 (譯) |
臺灣佛教=Taiwan Fojiao |
1963.10 |
|
|
般若的空觀(上)(下) |
曾普信 |
覺生=Chiao Sheng |
1961.06-07 |
|
|
參禪悟道的程序一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 |
曾普信 (著) |
大眾日報 |
1969.1.20 |
|
|
參禪最樂 |
曾普信 (著) |
大眾日報 |
1969.03.10 |
|
|
密教的世界觀 |
曾普信 |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七十一) -- 密宗概論 |
1979.01 |
|
|
密教的世界觀 |
曾普信 |
覺生=Chiao Sheng |
1959.04 |
|
|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六十八) -- 淨土典籍研究 |
張曼濤 ; 坪井俊映 ; 釋律航 ; 曾普信 ; 單培根 ; 呂碧城 |
|
1979.04 |
|
|
莊子與佛教 |
曾普信 (著) |
臺灣佛教 |
1970.04 |
|
|
雪峰和尚小傳 |
曾普信 |
獅子吼=The Lion's Roar Magazine |
1966.12 |
|
|
寒山子醒世詩話(一)-(十) |
曾普信 |
正言 |
1966-1967.05-03 |
|
|
寒山詩解 |
曾普信; 曾普信 |
|
1971 |
|
|
寒山詩解 |
曾普信 (著) |
|
2025.04.11 |
|
|
寒山詩簡介(一)-(廿八) |
曾普信 |
臺灣佛教 |
1965-1969.01-12 |
|
|
湛然圖澄禪師 |
曾普信 |
中國佛教 |
1960.07 |
|
|
無明與真如的關係怎樣 |
曾普信 |
覺生=Chiao Sheng |
1958.09 |
|
|
無明慧經禪師傳 |
曾普信 |
中國佛教 |
1959.12 |
|
|
無常即是進化(下) |
曾普信 |
中道 |
|
|
|
無常即是進化(上) |
曾普信 |
中道 |
|
|
|
無異元來禪師的家風 |
曾普信 |
中國佛教 |
1959.11 |
|
|
無量壽經問答 |
曾普信 |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六十八) -- 淨土典籍研究 |
1979.04 |
|
|
無量壽經問答(一) |
曾普信 (著) |
臺灣佛教=Taiwan Fojiao |
1959.12 |
|
|
無量壽經問答(二) |
曾普信 (著) |
臺灣佛教=Taiwan Fojiao |
1960.01 |
|
|
善惡根源之研究(一) |
曾普信 (著); 南瀛佛教會 (編)=South Seas Buddhist Association (ed.) |
南瀛佛教會會報 |
1926.09.01 |
|
|
善惡根源之研究(一) ─ (二) |
曾普信 |
南瀛佛教 |
1926.09-11 |
|
|
善惡根源之研究(二) |
曾普信 (著); 南瀛佛教會 (編)=South Seas Buddhist Association (ed.) |
南瀛佛教會會報 |
1926.12.01 |
|
|
善惡根源之研究(三) |
曾普信 (著); 南瀛佛教會 (編)=South Seas Buddhist Association (ed.) |
南瀛佛教 |
1927.05.01 |
|
|
善惡根源之研究(完) |
曾普信 (著); 南瀛佛教會 (編)=South Seas Buddhist Association (ed.) |
南瀛佛教 |
1927.08.15 |
|
|
華嚴與禪 |
曾普信 |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三十三) -- 華嚴思想論集 |
1978.11 |
|
|
雲門和尚的公案 |
曾普信 |
臺灣佛教 |
1961.12 |
|
|
雲門和尚的禪機 |
曾普信 |
獅子吼=The Lion's Roar Magazine |
1967.02 |
|
|
慈覺大師的念佛禪 |
曾普信 |
臺灣佛教 |
1969.03 |
|
|
萬法因緣生起 |
曾普信 |
中道 |
|
|
|
罪惡與因果 |
曾普信 |
臺灣佛教 |
1958.04 |
|
|
詩禪一味(七):日本高僧詩:附小傳 |
曾普信 |
中道 |
|
|
|
詩禪一味(七):日本高僧詩:祖繼 |
曾普信; 祖繼 |
中道 |
|
|
|
詩禪一味(七):日本高僧詩:紹明 |
曾普信; 紹明 |
中道 |
|
|
|
詩禪一味(七):日本高僧詩:道元 |
曾普信; 道元 |
中道 |
|
|
|
詩禪一味(七):日本高僧詩:德儉 |
曾普信; 德儉 |
中道 |
|
|
|
詩禪一味(七):日本高僧詩:辯圓 |
曾普信; 辯圓 |
中道 |
|
|
|
詩禪一味(七):日本高僧詩:疎石 |
曾普信; 疎石 |
中道 |
|
|
|
詩禪一味(二):慧日永明延壽禪師山居詩 |
曾普信; 永明延壽 |
中道 |
|
|
|
詩禪一味(三):十牛圖 |
曾普信 |
中道 |
|
|
|
詩禪一味(三):附記 |
曾普信 |
中道 |
|
|
|
詩禪一味(五):附小傳 |
曾普信 |
中道 |
|
|
|
詩禪一味(五):龍牙和尚偈頌 |
曾普信; 龍牙 |
中道 |
|
|
|
詩禪一味(五):禪月和尚六牛圖 |
曾普信; 禪月 |
中道 |
|
|
|
詩禪一味(六):附錄誌公藥方 |
曾普信 |
中道 |
|
|
|
詩禪一味(六):誌公和尚十四科頌鈔 |
曾普信; 誌公 |
中道 |
|
|
|
詩禪一味(四):十牛圖(續) |
曾普信 |
中道 |
|
|
|
詩禪一味(四):附記 |
曾普信 |
中道 |
|
|
|
詩禪一味:六祖無相頌 |
曾普信 ; 六祖慧能 |
中道 |
|
|
|
詩禪一味:同安察禪師十玄談 |
曾普信 ; 六祖慧能 |
中道 |
|
|
|
達竟師 |
曾普信 (著); 南瀛佛教會 (編)=South Seas Buddhist Association (ed.) |
南瀛佛教 |
1933.06.01 |
|
|
鼓山元賢禪師的道風 |
曾普信 |
中國佛教 |
1958.10 |
|
|
精神本來之面目 |
曾普信 |
中道 |
|
|
|
精神衛生 |
曾普信; 福谷益三 |
中道 |
|
|
|
維摩經問答(一) |
曾普信 (著) |
臺灣佛教=Taiwan Fojiao |
1958.09 |
|
|
維摩經問答(二) |
曾普信 (著) |
臺灣佛教=Taiwan Fojiao |
1958.10 |
|
|
維摩經問答(三) |
曾普信 (著) |
臺灣佛教=Taiwan Fojiao |
1958.11 |
|
|
趙州和尚的無心禪 |
曾普信 |
香港佛教=Buddhism in Hong Kong |
1967.01 |
|
|
蓮池大師的禪淨不二觀 |
曾普信 |
中國佛教 |
1958.01 |
|
|
蓮花小姐 |
曾普信 |
臺灣佛教=Taiwan Fojiao |
1948.09 |
|
|
儒佛問答 |
曾普信 |
法海 |
1957.06 |
|
|
儒佛問答 |
曾普信 (著) |
法海 |
1957.05 |
|
|
儒道與佛教 |
曾普信 |
中道 |
|
|
|
憨山大師傳記 |
曾普信 |
臺灣佛教 |
1969.10 |
|
|
戲曲 故鄉(二) |
朱德盧曼 (著); 三好比呂作 (譯); 曾普信 (譯); 南瀛佛教會 (編)=South Seas Buddhist Association (ed.) |
南瀛佛教 |
1933.10.01 |
|
|
戲曲 故鄉(四幕) |
朱德盧曼 (著); 三好比呂作 (譯); 曾普信 (譯); 南瀛佛教會 (編)=South Seas Buddhist Association (ed.) |
南瀛佛教 |
1933.09 |
|
|
禪宗五家的風格 |
曾普信 |
獅子吼=The Lion's Roar Magazine |
1971.07 |
|
|
禪林寶訓鈔(一) |
曾普信 |
中道 |
|
|
|
禪林寶訓鈔(二) |
曾普信 |
中道 |
|
|
|
禪林寶訓鈔(完) |
曾普信 |
中道 |
|
|
|
禪的宇宙人生觀 |
曾普信 |
覺生=Chiao Sheng |
1959.02 |
|
|
禪學的要領(1) |
曾普信 |
香港佛教=Buddhism in Hong Kong |
1962.05 |
|
|
禪學的要領(2) |
曾普信 |
香港佛教=Buddhism in Hong Kong |
1962.06 |
|
|
禪學的要領(3) |
曾普信 |
香港佛教=Buddhism in Hong Kong |
1962.07 |
|
|
禪學的要領(4) |
曾普信 |
香港佛教=Buddhism in Hong Kong |
1962.08 |
|
|
禪學的要領(5) |
曾普信 |
香港佛教=Buddhism in Hong Kong |
1962.09 |
|
|
禪學要義 |
曾普信 |
臺灣佛教 |
1960.04 |
|
|
禪學與道儒思想 |
曾普信 |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九十) -- 佛教與中國思想及社會 |
1978.12 |
|
|
禪學與道儒思想 |
曾普信 |
獅子吼=The Lion's Roar Magazine |
1970.06 |
|
|
證道問答 |
曾普信 |
臺灣佛教 |
1958.12 |
|
|
蘇東坡略傳 |
曾普信 |
法海 |
1961.03 |
|
|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 |
曾普信 |
中國佛教=Chinese Buddhism Monthly |
1958.12 |
|
|
蘇東坡與佛法結了深厚的因緣 |
曾普信 |
臺灣佛教 |
1961.03 |
|
|
釋迦如來的相好光明 |
曾普信 |
臺灣佛教 |
1960.04 |
|
|
釋迦牟尼聖哲家 |
曾普信 |
中道 |
|
|
|
釋迦族出家因緣談 |
曾普信 |
法海 |
1956.05 |
|
|
釋迦族譜的故事 |
曾普信 |
臺灣佛教 |
1959.04 |
|
|
釋尊出世的再認識 |
曾普信 |
慈明 |
1963.04 |
|
|
釋尊的偉大理想 |
曾普信 |
臺灣佛教 |
1963.04 |
|
|
顯現端相而救世的釋尊 |
曾普信 |
臺灣佛教 |
1957.04 |
|
|
靈魂認識論 |
曾普信 |
覺生=Chiao Sheng |
1958.12 |
|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大意 |
曾普信 |
臺灣佛教 |
1959.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