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uthor |
陳瓊玉
|
Date | 1982 |
Location | 臺北, 臺灣 [Taipei,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Department | 歷史研究所 |
Advisor | 李樹桐 |
Publication year | 71 |
Keyword | 唐代佛教=Tang Buddhism; 政治; 經濟 |
Abstract | 本文分政治、經濟兩方面探討佛教和現實政權的關係。政權具有獨占性不能容忍轄區內有任何不受政權控制的勢力團體存在,但佛教僧伽卻不肯在名份上向政府稱臣,唐代政府就藉管理僧尼間接在實質上統治僧尼,又以大量賞賜僧人和販賣度牒降低僧格以致在名份上終於使僧人稱臣。政權的獨佔性也在經濟方面顯現出來。 唐代佛教經過長期的累積擁有雄厚的財力、勢力,安史之亂以後,政府用度困窘,寺產就遭覦覬;其次逃避稅役的人口大量集中寺院,成為僧尼或奴婢,政府的人力資源損失甚多;再者,唐代後期中國進入貨幣經濟時代,迫切需銅鑄幣,然政府無力供給,同時寺院之銅像法器耗銅量驚人,是潮流的障礙。政府就屢加取締,但未奏效,武宗毀佛,此三者就是他的奪取對象。可是在經濟方面,政府也無法容許有一集團擁有影響人民生活的實力,故逢適當機會就要抑制或取締。總之,唐代佛教與政治、經濟的關係都在政權獨占性的籠罩下,政府不論用什麼手段都以納之入統轄範圍為目的,因此唐代佛教雖然最盛,實在也沒有獨立抗衡的可能。 |
Hits | 313 |
Created date | 2005.09.23 |
Modified date | 2015.09.25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