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聖嚴法師佛教教育理念與實踐 -- 以中華佛學研究所為例(1965-1991)=The Buddhist Educational Ideal and Practice of Venerable Sheng-yen -- as Illustrated in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
|
|
|
Author |
釋常慧 (著)=Shih, Chung-hui (au.)
|
Date | 2002.08.12 |
Pages | 186 |
Publisher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Location | 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Advisor | 釋惠敏 |
Publication year | 91 |
Keyword | 聖嚴法師; 佛教教育=Buddhist Education; 中華佛學研究所; 近代中國佛教 |
Abstract | 本論文的焦點在於探討聖嚴法師的佛教教育理念與實踐的具體內容與方法,以及其對台灣乃至整體的中國佛教所產生的可能影響與貢獻。其中又以聖嚴法師在擔任佛學研究所所期間,對其個人的教育理念的落實為主要的研究範圍,探討其在中國佛教高等教育的理念與推動歷程。聖嚴法師的佛教教育理念包含兩個不同的時期與方向,且以留日為分界點。留日以前,法師重視僧教育的推動,希望培養具有宗教情操、博學經世、宏觀胸襟、持守戒律的出家僧才,再以此具有國際視野的僧才進一步推動佛教整體的教育。留日以後則更進一步強調培養高水準的佛教學術人才,以高等的佛教人才培養出丈多佛教各方面的僧俗人才。在擔任佛學研究所所長期間,透過對辦學支持者教月理念的傳達與釐清、內部行政組織制度的建立、提供完善的學習環境、重視培養以道心為重的學風、國際學術合作交流等的實?行為,在現實環境中逐步突破困境、建設其理想中,即符合國際學術研究機構的規模與水準,同時更具體佛教中解行並重的宗教特色的中華佛學研究所。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crete methods and ideas of Master Sheng-yen’s conception and practice of Buddhist education, and those possibly influence and contribute to Taiwan, or even the whole Chinese Buddhism. The main focus of this paper is how Master Sheng-yen put his personal educational conceptions into practice when he served as the principal of The Chung 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And it explores the conception and the process of the movement in advanced Chinese Buddhist education. Master Sheng-yen’s conception of Buddhist education contains of two different ways and periods of time, which is demarcated by studying in Japan. Before studying in Japan, Master Sheng-yen put emphasis on the impetus of education of Sangha. He hoped to cultivate bhikkhus to have noble though is and feelings of religion, outstanding intelligence and practice of sutras, great foresight, and serve abidance of disciplines. Therefore, these bhikkhus who have great international points of view can put the whole education of Buddhism into action. After studying in Japan, he still put the stress more on cultivating advanced Buddhist academic talents, and then they can cultivate more bhikkhus and laymen from different areas of Buddhism. By communicating the educational conceptions with the supports who would like to run the school, establishing the system of internal administrational organization, providing the perfect environment for studying, emphasizing the style of and cooperating with intrnational academies, Master Sheng-yen, as the principal of The Chung 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gradually broke through the predicaments in the realistic environment and built The Chung 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which fits the scope and standard of international academ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also realizes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f Buddhism-emphasizing both on studying and practicing.
|
Table of 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
第二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章節簡介
第三節 研究資料分析
第二章 聖嚴法師佛教教育理念時代背景
第一節 清末以後中國佛教發展概述
一、中國佛教發展概述
二、中國佛教教育的發展
(一)發展概述
(二)佛教教育發展特色
第二節 光復後台灣佛教的發展概述
一、台灣佛教發展概述
二、台灣佛教教育的發展
(一)發展概述
(二)佛教教育發展特色
第三節 小結
第三章 聖嚴法師受教與自學歷程
第一節 啟蒙教育與僧教育(1930-1948)
一、家庭生活教育與私塾小學教育
(一)養成平實的生活態度
(二)激起求知的學習欲望
(三)提起生命意義的疑惑
二、沙彌教育與佛學院教育
(一)初萌弘揚佛法的悲願與對無常的深切體驗
(二)經懺佛事造成僧人素質低落
(三)單向的教學與一陳不變的課程
第二節 從軍、掩關與留學生涯(1949-1975)
一、從軍十年的自學歷程
(一)改變他人對佛教的消極看法
(二)讀書寫作以利益佛教
二、出家閉關與留日歷程
(一)為充實內學而掩關
(二)推廣生活而實用的佛法及衛教護法的言行
(三)為提昇佛教的形象與品質而留學
(四)藉高等學經歷以推動佛教教育
第三節 小結
第四章 聖嚴法師佛教教育理念
第一節 留日以前的佛教教育理念(1956-1968)
一、佛教教育理念的出發點──宗教情操與內外學兼顧的僧教教育
二、佛教教育的理想內涵
(一)恢復漢唐義學風氣與中西佛教文化交流的面貌
(二)向內自我要求的佛教教育
(三)理想中的佛教大學
(四)培養不同等級的弘化人才
第二節 留日以後的佛教教育理念(1969-1991)
一、以日本佛教高等教育為主要的參考依據
二、擔任所長期間的辦學理念
(一)台灣佛教教育應培養不同的人才
(二)集眾人之力,以人才培養人才的辦學理念
(三)國際性學術研究的重視
(四)對學生道心的重視
第三節 小結
第五章 聖嚴法師佛教教育理念的實踐──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創立與發展(1965-1991)
第一節 華岡佛研究所時期(1965-1980)
一、佛學研究所成立背景
二、周邦道與張曼濤時期──純粹的佛學研究機構
(一)以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為宗旨
(二)組織成員多為當時佛教界知名人士
(三)稱譽中外的佛學研究成果──《華岡佛學學報》
三、聖嚴法師時期──轉向佛教高等教育機構
(一)為培育佛教高等人才而招生
(二)朝向國際學術交流的工作計劃
(三)重組理事會以籌募辦學基金
第二節 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創立與發展(1981-1991)
一、辦學者教育理念的傳達與釐清
(一)推廣與建立培育佛教高等人才的理念
(二)釐清教育是慈善與文化工作的根本
二、內部行政組織制度的建立
(一)行政體系的建構與協調
(二)加強理事會人事、組織與宣傳工作
三、提供完善的學習環境
(一)寧靜、單純的學校環境
(二)課程師資品質的掌握與要求
四、重視培養以道心為重的學風
(一)以直接互動、溝通方式解決師生問題
(二)堅持建立道心與學業並重的學風
五、國際學術交流合作
(一)重視佛學專業與互惠實際的合作關係
(二)引進國際佛學研究成果與推廣中華佛教文化
第三節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結果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第三節 小結
附錄資料
附表(一)晚清以來中國佛教教育與佛學院簡表
附表(二)台灣光復以後佛學院所簡表
附表(三)台灣各佛學所院訓/所訓簡表
附表(四)聖嚴法師與中國佛教又佛教教育相關之著述文章簡表
附表(五)聖嚴法師著述特色簡表
附表(六)台灣佛教雜誌與「佛教教育」相關之文章簡表
參考文獻 |
Hits | 997 |
Created date | 2005.09.23 |
Modified date | 2015.08.27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