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uthor |
吳學國
|
Date | 2000 |
Publisher | 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 |
Location | 中國 [China]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doctor |
Institution | 復旦大學 |
Department | 中國哲學 |
Advisor | 潘富恩;王雷泉 |
Publication year | 2000 |
Keyword | 唯識=Mind-Only Buddism=Consciousness-Only Buddhism=Vijnaptimatrata=Vijnaptimatra; 心; 境 |
Abstract | 在對世間存有的理解上,唯識學達到了與西方語言存有論同樣的結論,也就是認為一切事物,皆因語言之道說而有,其存有是語言性的。本文從「心」與「境」兩個方面闡述唯識思想。對於「心」的討論也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心」與「我」的關係;二是語詞與物的關係。在現代語言哲學看來,語言之外,無所謂「心」,「心」即語言。語言中的「自我」即語言意識,或語言中的精神;而語詞或概念就是語言運動的軌[遠-袁+亦]。唯識思想破除經部學的自我意識概念,因此所謂「本心」或阿賴耶識,不是一種實體之自我或意識,它就是語言之「心」或語言意識,阿賴耶識的緣起完全可以從語言的運動得到解釋,所以從經部到唯識思想的轉變,實際上是從一種意識哲學到語言哲學的轉變。唯識思想也打破了印度傳統思想對語詞的實體化解釋,恢復了以語詞或概念作為事物存有之本體的思想。佛學所說的「境」,略相當於今人所謂「存有」。對於「境」的討論也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境」與「聲」;二是「境」與「性」。「聲」即是語詞或名稱。法相唯識學在存有論上認為一切境相之有皆是語言性的。在對「境」與「性」的討論中,我們先是分析了唯識這一存有概念的建立,然後闡述了唯識境論的主要內容。唯識以為一切世間存有皆為言說相,這種存有乃是「假有」。而唯一真實之有,則是在這種語言性存有之外的「真有」或「(法)性有」,此即本來清淨、自性涅槃、一味相續之本體。關於「法性」的討論,也使我們看到唯識與西方語言存有論的巨大區別。 |
Hits | 522 |
Created date | 2005.09.23 |
Modified date | 2015.08.27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