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漢魏兩晉禪學研究
Author 宣方 (撰)
Date1998
Publisher中國人民大學
Publisher Url https://www.ruc.edu.cn/
Location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Content type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Language中文=Chinese
Degreedoctor
Institution中國人民大學
Department中國哲學
Advisor方立天
Publication year1998
Keyword禪修=Meditation
Abstract本文以中國早期禪學史為研究對象,力求通過對早期禪學史的梳理來彰顯本土固有的文化心理、思維定勢,價值取向對國人理解和接受禪學的重要乃至決定性的影響,說明禪學如何從傳入伊始便受到本土文化的制約而呈現出中國化的傾向。本文將論題收斂在漢魏兩晉時期,而且將一些基本史實的考辨作為研究的首務,即著重致力於考核禪學經典的真偽、釐清禪法接受的史實、梳理禪學發展的脈絡,而對於如何闡釋這段禪學史,則只在學養所及的範圍內盡力為之。換言之,儘管本文的根本宗旨是理解和闡釋這一段禪學史“何以如此”,但行文當中首要考慮的仍然是分析和?述“它是怎樣”。本文所謂的重視?述而不重解釋,不是想標榜一種超越主觀限制的客觀性,只是想克服“後置式視角”的限制,力圖避免過多的現代闡釋,以求取得對那一段禪學史的會心的理解。為了達到(毋寧說是追求)這種會心或默契,本文將盡可能地深入到當時社會文化思想的一般氛圍,把握是期禪學家所處時代的普遍的思想和信仰,同時力圖從文化地理的角度分析其所處地域的思想趣味和文化風尚對於禪學家本人的影響,最後將這些因素整合到禪學家本人獨特的心路歷程中,以此求得以心契心的同情的理解。在論文的具體結構和寫作方法上,本文主要以印度禪學思想的每次新的傳入為源,考察其激起的中國本土佛教思想界的反響,以及通過佛教界向更大範圍的本土思想界的擴散和傳播,同時注意分析在這一過程中外來禪學自身的變化。這一模式比較強調變化和發展,但在實際處理當中,本文將有意識地凸顯本土禪學變化發展當中相對穩定不變的文化因數。引言。這部分主要是對本文的研究對象、研究目標、研究方法、研究範圍、大致內容等問題的說明,並對本文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作了界定和澄清。引言著重對禪、禪學、中國化、本土化、中國傳統文化等基本概念作了界定和澄清,指出本文所謂的禪學的“本土化”或“中國化”是指印度佛教禪學與中國本土固有文化的矛盾、衝突、協調與整合過程及其最後達成的相對和諧狀態。這一下界定隱含的認識論前提是:儘管禪學含有跨文化的普遍性質,但總體上說,佛教禪學仍是基於印度特定文化背景而?生的某種特殊的宗教文化,因此當它在中國文化的背景中重新被詮釋時,必然需要借助於本土資源、以中國固有文化可以理解的方式進行詮釋。這一過程必然導致其“疏導化”(strangification),即有別于原來的面目。作者強調,佛教禪學的中國化,不是指佛教禪學完全變成了了中國特有、印度沒有的東西,而是指其成功地實現了與本土文化的高度相容。因此本文從佛教禪學的本土化這一特定視角立論不是要刻意張揚中印禪學之異,而只是客觀分析本土固有思想、文化對國人理解禪學的影響,包括影響國人對禪學理解的主要文化因數、這種因數施加其影響的方式和途徑,以及這種作用的深度和廣度等等,以期如實反映本土文化與外來思想之間的張力及其調和過程。本文所謂的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僅是指孔孟老莊等精英文化,同時也包括長生、養生、神異、天文、圖讖等更為一般的知識、思想和信仰。儘管本文在具體論述、比較時仍然較多地以前一方面為參照,便作為思考的整體框架後一方面更為重要。這在本文中有較為具體的體現,如對康僧會禪學話語的本土思想語境的分析、對早期禪學中數息觀受重視的原因分析,都力圖將這種一般性的知識、思想和信仰作為更基本的參照系。引文也對本文的大致內容以及其他一些需要說明的問題作了交代。第一章 早期禪學之兩系:經典、思想與融合。本章主要以《安般守意經》和《般舟三昧經》為例分析安世高和支讖傳入的大小乘禪學的思想,並據此探討禪觀的認識論實質、特點和大小乘禪法的不同特色。第一節在釐定文獻可靠性的基礎上,以《安般守意經》中的數息觀為例,考察了小乘禪觀的一般特點,並對其認識論實質作了分析;第二節則以《般舟三昧經》為例介紹了大乘念佛禪的行法與特點;最後介紹了大小兩系禪學早期的傳承和交涉。第二章 早期注家的禪學思想:理解、詮釋與誤讀。第二章以早期注家對《安般守意經》的詮釋為個案,著重考察了早期注家詮釋禪籍時憑藉的本土文化資源及其理解和詮釋的趣向、偏差等問題。作者首先以康僧會《安般守意經序》為例,分析早期注家在對“陰”等佛教禪學的基本概念的解釋中體出現的理解禪學的普遍方式,指出這種理解與禪學的本義有相當大的偏差,進而通過對康序描繪的習禪者形象與本土神仙形象的比較說明瞭這種偏差?生的原因,並結合當時禪學的生存狀態闡述了這種誤讀的積極方面的意義。同進也對以數息觀為代表的安世高一系的小乘禪學遠比支讖一系的大系禪學更受國人重視的原因作了分析,指出與前者自身的特點相比,本土文化中大量存在的與之相近、親和的文化因數是小乘禪法更受青睞的主要原因。康序中已經反映出早期注家對禪學的實修技巧缺乏準確的理解,為了進一步考察這個問題,本章又以幾條簡單的原則為判據,將現行本《安般守意經》中夾雜的注釋離析出若干條,根據早期注家對“安般守意”含義、出入息時如何守意、息之四相等問題的解釋考量他們對禪學境界、禪觀方法的理解程度,由此得出早期禪學家、至少早期注家主要是“說禪”而非“習禪”的結論。在此分析過程中,附帶地也對前輩學者關於早期佛教釋經學中“格義”這一重要方法的不同界說作了比較。第三章 竺法護所譯禪經及其中的有部禪學思想。本章根據《修行道地經》介紹法護譯介的有部禪籍及其思想。首先逐品介紹《修地道地經》的禪觀內容與學思想,據此分析此經的禪觀建構方法以及其中體現的有部禪學之特色;然後結合對法護譯本翻譯特色的分析,考察早期譯家在禪經翻譯時與本土文化的自覺協調;最後介紹此經及其他法護譯籍在當時和後世的流傳與影響,指出法護譯籍在當時河西地區曾?生相當影響,但由於占亂等原因,直到東晉中期以後才廣為本土佛學界所知,並對支遁、道安為代表的東晉禪學思想?生了重要影響。其後由於羅什新譯本的衝擊,大多數法護譯籍的影響漸趨式微,但《修行道地經》則仍有比較重要的影響。本章附帶地也對《須真天子經》出經後記的真偽、《漸備經十注梵名並書敘》的作者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並匡正了有的學者對“十入”一詞的解釋。第四章 支遁的玄學禪及其意義。本章介紹支遁的禪學活動及其歷史意義。本章也對以往不太被人注意的支遁禪學思想法護譯籍之間的淵源關係作了考索,並考察了支遁禪學活動在當時及後世的重要影響,同時也對其局限性作了分析。第五章 道安禪學思想:取向、演變與意義。本章介紹道安的禪學活動及其歷史意義。第六章 鳩摩羅什介紹的實相禪:思想、特色與影響。本章分析鳩摩羅什譯介的禪籍及其思想。第七章 慧遠禪學思想:基調、內涵與特質。本章將慧遠的禪學思想置於僧伽提婆、鳩摩羅什、佛馱跋陀羅(覺賢)三者先後傳入的禪學思想的背景下考察。結語部分在總結全文基本觀點的基礎上,對這一時期禪學演變的整體特點作了歸納。(原文摘共有4800多字,因欄位字數的限制,故摘錄原文摘的前一部分)
Hits588
Created date2005.09.23
Modified date2023.01.04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126984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