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天臺圓教十乘觀法之研究=A Study of the T'ien-t'ai Perfect Doctrine's Ten Methods in Wamatha and Vipawyana |
|
|
|
Author |
吳明興 (撰)
|
Date | 2005 |
Pages | 217 |
Publisher | 南華大學 |
Publisher Url |
https://web.nhu.edu.tw/
|
Location | 嘉義縣, 臺灣 [Chia-i hsien,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南華大學 |
Department | 宗教學研究所 |
Advisor | 尤惠貞 |
Publication year | 93 |
Keyword | 天臺宗; 智顗; 圓頓止觀; 天臺圓教; 十乘觀法; 觀行論 |
Abstract | 前 言 本論文是以《摩訶止觀》卷第五,「正修止觀」的「觀心具十法門」為研究對象。以第三章〈天臺圓教十乘觀法的架構〉、第四章〈天臺圓教十乘觀法的圓頓觀〉為主要的論述內容。在進行論述之前,為釐清論主「智顗止觀思想的淵源」,因此,先成立第二章〈天臺圓教十乘觀法的建立〉。茲將這三章的論述範圍及其內涵,依次提要如下: 第二章 第二章〈天臺圓教十乘觀法的建立〉,分為三節,第一節「智顗止觀思想的淵源」、第二節「十乘觀法主要典據略析」、第三節「智顗對觀法的抉擇」。 就「智顗止觀思想的淵源」而言,旨在揭明智顗思想源流的義理梗概,對正確觀解智顗所創立的教相論、觀行論、思想論,可得一入門鎖鑰,特別是對觀行論之於天臺止觀的思想核心「正修止觀」的開解與論證,能與智顗當時代的諸說相互抉擇,而從「心」上破折「假名」之「迷」以為「解本」,進而彰示「諸法實相」的本質—「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在空、假、中「三一一三」不二的互具宇宙觀中的體現。 就「十乘觀法主要典據略析」而言,則對形塑智顗十乘觀法的主要典據進行論析,以便脈絡清晰的理出智顗觀行思想體系的源流,並指出其在發展與綜成的方法上,具有先經後論的次第,而且有以經證論、以論裁經的特色,而這一特色被智顗周備的概括在所有隨宜的講說之中,因此,從義理進路予以深細探查,試圖將其綱目彰示出來,故在鑑明智顗思想學統的同時,從其對當時代諸師及其先達的抉擇上,進行同一範疇的思想合會與辨析,以便揭明智顗說「邊邪皆中正」之道的根據。 就「智顗對觀法的抉擇」而言,在內在於智顗的思想系絡中,理解智顗的思惟方法,並客觀的認識其論證系統。就義法來看,於「義」既是「該括周備」的,於「法」更是「意圓法巧」的,也就是說,智顗思想的內涵,內在於其思想論、觀行論、教相論,在思想的根源上,在思惟的辯證上,在論證的進路上,不但在路路互通,法法互攝,門門互具方面,展現為義法整然的具足體系,而且在理解其思想內涵之於觀行的德用方面,更可體會其活化佛陀一代時教西來的豐沛力量,之於激揚東土學人的修學弘願,進而開展為活潑的宗派佛教黃金時代的來臨,而這正是智顗與當時代諸師多方面的、深湛的抉擇,所必然要宏開的新局。 第三章 第三章〈天臺圓教十乘觀法的架構〉,分為三節,第一節「『法門改轉』與三種止觀」、第二節「所觀十境指要」、第三節「能觀十乘指要」。 就「『法門改轉』與三種止觀」而言,論述天臺止觀思想在觀行實踐中的學理,並著重說明智顗的觀行論,不祇是片面的知識,而是已被建構完成的知識體系。因此,內在於此一體系的思惟的合理性的提出與檢證,便成為被正確理解的憑藉,觀行者一旦掌握了此一憑藉,即能用於自行考覈實踐的有效性如何?或檢束自己對天臺觀行論的義理,是否已依天臺的止觀學理如實觀解?或已能言語道斷的當下直觀,並在觀行上掌握得宜,證知位次是否得所?而這一學理的應用與驗證,都需要學人審慎的自覺自己的觀行基礎,從而指出鑑別的要件有三:一、自覺根鈍根利;二、隨利鈍與願行或為藏,或為通,或為別,或為圓;三、隨根應緣之便宜,自覺下手處或為漸次、為不定、為圓頓。 就「所觀十境指要」而言,論析智顗融通佛陀教說的經典、律典與諸論師的論典所及的禪法概念的理論總結,而為組織詳明的止觀思想體系,從而詮明學人修習觀行以能觀的一心觀所觀境的目的,就是為了破除因境界所生發的諸種障礙,而其檢證的原理原則,就是以能觀境的十乘觀法,做為自覺實踐的準據,因此,精要的點出智顗的止觀思想體系,不但是自己的實踐所證,更是對一切經論相應義理的有效建構,同時為了確保正法義不為當時代偏離佛陀教說的邪解所壞,而對之進行抉擇所體現的意義,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與時代性。 就「能觀十乘指要」而言,申論智顗開悟的根據,詮明修持天臺觀行法門的必要條件,指出證現勝相的圓教義,將能觀十乘與所觀十境的結構,做出百法成乘及其互具關係之指要,以為彰顯理論與實踐在天臺止觀思想中互為圓具的特性。如說徒有完美的理論,而無具體可行的教案,顯見於理不成,而徒有素樸的淺層經驗,無深湛圓美的理論,於法亦不成,是不證自明的道理。因此,論明智顗並不是為了理論的需要纔講說止觀,而是為了學人能行持有方,如自己一般的證會諸法實相的真實義,纔以行填願,廣開法筵,示教利喜。 第四章 第四章〈天臺圓教十乘觀法的圓頓觀〉,分為三節,第一節「『端身正坐』的圓頓觀」、第二節「『歷緣對境』的次第觀」、第三節「圓融的教觀體系」。 就「『端身正坐』的圓頓觀」而言,首先,確證十乘觀法在《法華玄義》與《摩訶止觀》中,皆總束於一心三觀之不可思議境。其次,就智顗止觀思想的發展,指出《法華玄義》十乘皆以「觀生死即涅槃」、「觀煩惱即菩提」為綱領,而《摩訶止觀》則是此一綱領在理論上的全面完善,所以對當時代的禪法與諸師說多所參覈與抉擇。 最後,證成智顗以《法華》經教所示,檢證一心三觀,以「觀念念心,無非法性實相」的摩訶衍義,以證立能觀十乘即為「大乘觀」,證立一一即位之於六即,位位都是逕登「妙覺」的究竟即,都是「直至道場」具體可憑、可行的學理。 就「『歷緣對境』的次第觀」而言,論述十乘觀法是能觀之智,十境是所觀之境的主要義理,在以空詮辨五陰等有為法,不該被心所執取,至於無所執取的空,也不應該被執取。也就是說,諸法與實相,不論在初學觀心時的止門,或隨心王而出生無量法的隨門,或已能體會心性常寂所以諸法亦寂的止門,或語言道斷的觀門,或「既不得所觀之心,亦不得能觀之智」的還門,乃至於「雖不得心及諸法,而能了了分別一切諸法」的淨門,就其內在於天臺觀行論而言,方便說次第,或不次第,都是圓頓旨之所以成立的要件,因此,不論是「直觀心性,即便具足」,抑或層層升進,十法一境,乃至於百法成乘,俱隨行人根性,或一超直入,或境境檢校,要非開決諸法之所以為諸法,不外諸法之於實相而當體證顯諸法實相,豁悟法華三昧,際此,行人之於解脫道,自能「乘一大車,遊於四方,直至道場,成得正覺」。 就「圓融的教觀體系」而言,綜成天臺思想並非線性的理解,或平面的認識所能理喻的,而應該既立體而又圓具的看待,纔能體會十重觀法橫豎收束的要義 結 語 最後,結成天臺觀行論的具體實踐方程,可由天臺止觀思想與持修的對應關係,來做既多向而又總體的把握。就教而論,天臺所取,以圓教為上;就觀而論,天臺所觀,以止觀為門;就行而論,天臺所行,以十乘為徑。因此,儘管天臺教觀思想,體系深宏,且在文本結構上,肌理邃密,使初學者在乍看之下,多所為難,但祇要識取關鑰,不外「自觀己心」,並在能觀的一念心上,重重檢校所觀境,當體銷融諸法,證顯勝相,即能悟入三昧。 而做為共法的止觀法要,單就內在於佛教的觀行法門而論,舉凡小大諸宗,三藏十二部典籍,靡所不賅,足見對佛教學理的實踐,天臺特別強調不縱不橫的開展方式,如能掌握能觀的一念心,如何即假即空即中的觀達所觀,並在緣會照察的當際,體達能所不一不異的諸法與實相的相即義,即能在原理甚為深細的觀行體系中,消解無明與法性隔歷的界限,從而當體圓具三德。 透過上述章、節對智顗建立天臺止觀思想的淵源與十乘觀法的架構的反覆論證與釐辨,學人當可綜成天臺觀行法門的義蘊,進而把握其有效的實踐理則。因此,隨順根性而行,不論漸次、不定、圓頓止觀,就方便義而論歷緣對境,在人類的社會生活高度繁複的二十一世紀,其在僧俗兩序對四三昧的行持而言,就顯得特別具有行動性,因為天臺止觀的學理,透過對經論的廣泛覆按,以及學人實踐的檢校,已被具體可行的合理性,體現為圓融的觀行方程,祇要對境當際,覺照一念無明即法性,自可豁悟諸法絕待的勝境,本來自在自為。 |
Table of contents |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之思想背景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應用 9 第四節 主要文獻之探討 15 第二章 天臺圓教十乘觀法的建立 20 第一節 智顗止觀思想的淵源 20 第二節 十乘觀法主要典據略析 33 第三節 智顗對觀法的抉擇 50 第三章 天臺圓教十乘觀法的架構 62 第一節 「法門改轉」與三種止觀 62 第二節 所觀十境指要 90 第三節 能觀十乘指要 110 第四章 天臺圓教十乘觀法的圓頓觀 133 第一節 「端身正坐」的圓頓觀 138 第二節 「歷緣對境」的次第觀 147 第三節 圓融的教觀體系 193 第五章 結 論 204 主要參考文獻 208 |
Hits | 500 |
Created date | 2007.03.30 |
Modified date | 2023.01.09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