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Author |
徐維里
|
Date | 2007 |
Pages | 90 |
Publisher |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
Publisher Url |
http://www.hist.nthu.edu.tw/
|
Location | 新竹市, 臺灣 [Hsinchu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國立清華大學 |
Department | 歷史研究所 |
Advisor | 黃敏枝 |
Publication year | 95 |
Keyword | 元末; 明初; 詩僧; 見心來復; 人際網絡; 儒釋; 僧官 |
Abstract | 本研究主要根據詩僧見心來復傳世的《澹游集》二卷、《蒲菴集》六卷等詩文集,藉由四章的敘述,試圖勾勒出元明易代鼎革的時代背景下,一位禪宗出身的詩僧如何展開求學之途;藉詩才與重興寺院,以提高名聲、擴展人脈,終于明初晉身名僧之列,並任僧官體系中的重要成員,最終死於獄案的曲折生命歷程。藉由論證這段個人與時代背景脈絡緊緊聯繫的生命軌跡,與僧俗之間廣義的「朋友」關係的開展,反映了元明之際儒釋關係的一些側面。本研究顯示:其一,見心來復在出世之後,曾經於元末亂時隱逸、元明易代,及至明初,逐漸步向入世經歷的來復,在元時漸次以本身之詩才與詩文唱酬,建立了廣闊、橫跨多元族群,包括蒙古、色目、漢人,擴及日本的人際網絡;其二,明初後,來復試圖調和禪教,亦不斷嘗試在儒釋之間尋求平和共處的中道;其三,見心來復之死與胡惟庸案確有關連,惟卒年與往昔認知有誤。作為詩僧,來復的詩才與名聲,為其建立人際網絡的基礎;此基礎則成為僧途的重要起點,也構成其得以發聲的重要憑藉。易代鼎革之際,僧人較無士人所面臨的難處,不需面臨「忠君」與否的壓力。來復作為名僧,進至榮任僧官後,「忠君」卻成為要件,且僧侶亦仍無可避免成為政教關係嚴化下的棋子與犧牲品。詩僧見心來復生命的歷程與終局,即為此時代脈絡下一鮮明的著例。
|
Table of contents | 第一章、引言 1 第二章、出世前的見心來復 9 第一節 早歲行誼:至正四年(1344)以前的活動 10 第二節 「雙徑峰前路不賒」:至正四年至至正八年(1344-1348) 12 第三節 清江行與求銘故事:至正九年至十年(1349-1350) 15 第三章、四明山居時期 21 第一節 定水禪院:至正十七年(1357)至明初前後 22 第二節 《澹游集》所見來復之蒙古、色目朋友 34 第三節 元明鼎革:1368年前後 39 第四章、由僧人到僧官 45 第一節 明初新局 45 第二節 由天界寺至僧錄司 56 第三節 來自海東的訪客 60 第五章、詩僧的終局 65 第一節 明清文學史對「詩僧來復」的相關評論 65 第二節 見心來復與蜀王朱椿之誼 69 第三節 來復之死與卒年考異 72 第六章、結論 77 徵引書目 81 |
Hits | 455 |
Created date | 2008.10.17 |
Modified date | 2015.06.08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