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大品般若經》菩薩十地思想之研究=A Study of the Ten Stages of the Bodhisattvas'' Practices in The Large Sutra on Perfect Wisdom |
|
|
|
Author |
鍾媄媜 (撰)
|
Date | 2008 |
Pages | 155 |
Publisher |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Publisher Url |
http://www.nhu.edu.tw/~compare/
|
Location | 嘉義縣, 臺灣 [Chia-i hsien,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南華大學 |
Department | 宗教學研究所 |
Advisor | 黃國清 |
Publication year | 96 |
Keyword | 修行次第; 般若波羅蜜=prajnaparamita sutra; 初期大乘=early Mahayana Buddhism; 菩薩思想=the theory of the Bodhisattvas'' practices; 菩薩十地=ten stages of the Bodhisattvas'' practices; 大品般若 |
Abstract | 《大品經》的菩薩修行次第內涵成為大乘修行者的關注焦點;可以從羅什與慧遠在《鳩摩羅什法師大義》交互論證得知。有鑑於過去學界對《大品經》菩薩十地的研究大多著重探尋其淵源,甚少詳細探索各地的實踐內涵,遑論述及菩薩十地的行法展現出層層趣上的關連性,為了填補這個空缺,本論文以語言文獻研究法及義理研究法探析《大品經》菩薩十地的思想內容及實踐次第,並以此提出般若菩薩十地與初期大乘時期其它相關十地可能的關係。《大品經》展現出的菩薩十地修學內涵可以劃分為三:一為堅固心志,求法利眾;二是藉聲聞法,深化體驗;三是自利完成,神通利他。「堅固心志,求法利眾」包含以「般若空慧」為引導、堅固菩薩心志、導入利眾事業、勤求菩薩法教等特色。「藉聲聞法,深化體驗」包含消極節制和積極捨離、身遠離及心遠離、波羅蜜的展開等特色。「自利完成,神通利他」內則有體證無生法忍、廣大利他之行、究竟成就佛道等特色。以上般若菩薩十地的行法內涵展現出有別於其他十地的菩薩行法之處有四。首先,般若菩薩十地從初地開始,菩薩就強調以「不可得」般若空慧觀照其修行實踐。其二,由於此十地的前六行法再三強調菩薩不可以讓自己陷於可能生起二乘心之境,因此,此六地的菩薩是時時有退轉至二乘可能的凡夫菩薩。第三,此十地的行法雖多含聲聞行法卻又將這些行法賦予新的義涵,展現出其融攝二乘又突顯菩薩修行的特殊之處。最後、此十地菩薩的行法有其次第,從基礎的實踐到藉助聲聞行法,最後進入不退轉之後才開始以神通實踐廣大利他行並建立自己的佛國土,這樣的次第彰顯出此十地菩薩的修行是從基礎的菩薩行經由層層提升之後逐漸深化。對比般若菩薩十地的行法特色與《大事》十地、華嚴十住、華嚴十地,得知此四種十地思想雖相似,卻也有不同之處。華嚴十地是屬於組織最為完善且有系統的聖位菩薩修行,《大事》十地、般若菩薩十地、華嚴十住比較傾向由凡夫修學成佛。再者,《大事》十地應該是最早成立,華嚴十地是最晚成立,至於般若十地和華嚴十住可能是處於與部派銜接的初期大乘時期,依當時盛行的十住(地)思想別別集出,富含自宗修行特色的菩薩十地思想。 |
Table of contents |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2 - 第二節 經典文獻與文本選用 - 4 - 一、漢譯本 - 4 - 二、梵文本、藏譯本、英譯本 - 7 - 三、研究經本的選擇 - 8 - 第三節 當代學界研究成果之評介 - 10 - 一、《大品經》與其他般若經的關係 - 11 - 二、《大品經》菩薩十地的當代研究 - 12 - 第四節 研究方法 - 20 - 一、語言文獻法 - 21 - 二、義理分析法 - 22 - 第五節 全文架構概述 - 23 - 第二章 菩薩的意義與十地的發展 - 26 - 第一節 「菩薩」的意義 - 26 - 一、部派時期的菩薩觀 - 27 - 二、大乘的相關菩薩觀 - 30 - 三、《般若經》的菩薩觀 - 33 - 第二節 《大事》的十地思想 - 37 - 一、初地至四地的修行:還在凡夫階段 - 38 - 二、五地至七地的修行:進入特殊身分 - 40 - 三、八地至十地的修行:達於不退轉地 - 43 - 第三節 華嚴十住與華嚴十地的關係 - 45 - 一、華嚴十住 - 46 - 二、華嚴十地 - 50 - 第四節 小結 - 54 - 第三章 堅固心志,求法利眾:一至三地菩薩的修行特色 - 57 - 第一節 以「般若空慧」為引導 - 58 - 一、「不可得」之語義 - 58 - 二、「不可得」之具體內涵 - 60 - 第二節 堅固菩薩心志 - 63 - 一、初地:發心上求菩提 - 63 - 二、二地:發心下化眾生 - 68 - 三、三地:不厭苦及慚愧心 - 69 - 第三節 導入利眾事業 - 71 - 一、初地:修布施行 - 72 - 二、二地:持戒忍辱 - 73 - 三、三地:迴向淨土 - 75 - 第四節 勤求菩薩法教 - 76 - 一、初地:出家求法並如說行 - 76 - 二、二地:勤求諸波羅蜜法教 - 78 - 三、三地:求諸佛法與法布施 - 80 - 第五節 小結 - 81 - 第四章 藉聲聞法,深化體驗:四至六地菩薩之修行特色 - 83 - 第一節 消極節制和積極捨棄:四地菩薩的修行特色 - 83 - 一、消極節制以自我提升 - 84 - 二、積極捨棄以培養般若智慧 - 88 - 第二節 身遠離及心遠離:五地菩薩的修行特色 - 93 - 一、身遠離 - 93 - 二、心遠離 - 98 - 第三節 波羅蜜的展開:六地菩薩的修行特色 - 103 - 一、諸波羅蜜的並行 - 104 - 二、三輪體空的實踐 - 106 - 第四節 小結 - 112 - 第五章 自利完成,神通利他:七至十地菩薩之修行特色 - 114 - 第一節 體證無生法忍 - 115 - 一、諸法無所執著 - 115 - 二、不退轉成就 - 118 - 第二節 廣大利他之行 - 128 - 一、嚴淨佛國土 - 129 - 二、圓滿成佛之準備 - 132 - 第三節 究竟成就佛道 - 135 - 一、十地菩薩如佛 - 136 - 二、十地菩薩是佛 - 138 - 第四節 小結 - 141 - 第六章 結 論 - 143 - 第一節 般若十地的修學特色 - 143 - 第二節 般若十地和其他十地的關係 - 147 - 第三節 般若十地的當代實踐義涵 - 149 - 參考文獻 - 151 - |
Hits | 758 |
Created date | 2008.12.05 |
Modified date | 2022.11.24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