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uthor |
楊民康 (著)=Yang, Min-kang (au.)
|
Source |
普門學報=Universal Gate Buddhist Journal
|
Volume | n.43 |
Date | 2008.01.01 |
Pages | 111 - 132 |
Publisher |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Fo Guang Shan Foundation for Buddhist Culture & Education |
Publisher Url |
https://www.fgs.org.tw/
|
Location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作者為中央音樂學院學報副主編、研究員、音樂學系博士生導師 |
Keyword | 中國唐代; 佛教音樂=Buddhist Music; 驃國樂; 佛曲; 舞蹈 |
Abstract | 據唐代史載,唐貞元十七年(801)至十八年兼,位於今天我國西南友好鄰邦緬甸境內的驃國,曾經以本地樂舞作為交流工具,與中國地方官府和中央政府通好。當時得「驃國樂」不僅流傳到了南詔(今雲南地區)境內,而且還經由南詔和唐代地方官吏的引薦,及到唐都城長安進獻樂舞活動。貞元十七年(801),驃國王雍羌派遣王子舒難陀率領一個使團(內含樂團)到達成都。貞元十八年(802)正月,驃國使者和樂團到達長安。驃國樂團有樂工35人,使用23種樂器,演奏12支樂曲。本論文擬在眾多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再從驃國樂的曲目及其表現內容,樂曲分類、表演形式與音律特徵,表演過程、結構特徵與表演方式,樂隊組合及伴奏形式,驃國樂中的舞蹈及其崇佛因素,唐代詩文對驃國樂佛教舞蹈的評述等方面,進一步探討驃國樂12首樂曲及其蘊含的佛教文化內涵問題。
|
Table of contents | 一、唐代驃國樂所依附的佛教文化背景 二、《新唐書》等記載的驃國樂演出狀況和表演內容 114 三、驃國樂的曲目及其表演內容 116 (一)宗教性頌讚歌舞序曲:〈佛印〉 116 (二)抒情性頌讚歌舞曲:〈讚娑羅花〉、〈白鴿〉、〈白鶴遊〉 117 (三)敘事性戲劇歌舞曲:〈鬥羊勝〉 118 (四)器樂獨奏伴奏曲:〈龍首獨琴〉 119 (五)坐禪曲:〈禪定〉 120 (六)本生戲劇歌舞:〈甘蔗王〉、〈孔雀王〉、〈野鵝〉121 (七)筵宴歌舞曲:〈宴樂〉 121 (八)集體歌舞終曲:〈笙舞〉 121 四、樂曲分類、表演形式與音律特徵 123 五、表演過程、結構特徵與表演方式 125 六、樂隊組合及伴奏形式 126 七、驃國樂中的舞蹈及其崇佛因素 128 八、唐代詩文對驃國樂佛教舞蹈的評述 129 |
ISSN | 1609476X (P) |
Hits | 2049 |
Created date | 2009.02.23 |
Modified date | 2017.12.11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