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uthor |
黃心川
|
Publisher | 香港寶蓮禪寺 |
Publisher Url |
http://www.plm.org.hk/index.asp
|
Content type | 網路資料=Internet Resrouc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Abstract | 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毗鄰我國的日本、南韓、蒙古等盛行佛教的國家,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日本自1955年起,國民生產總值已僅次於美國而佔世界第二位;南韓在過去三十年間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了133倍,人均產值增加了6.3倍,當前國內生產總值已佔居世界第三位,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殖民地變成了一個高技術和高度工業化的國家。我國從改革開放以來,圓滿地完成了三個五年計劃,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取得了的成就,世界刮目相看。人們不禁要問,東亞經濟的發展究竟與它的曆史文化背景有著什麼關系?有人認為在冷戰以后,亞洲的民族宗教意識或者宗教文明正在作為國家或民族之間關系的準則,日益起著重要的作用,東亞的價值觀、倫理思想形成了使東亞社會實現經濟繁榮、進步,公民關系和諧以及法律秩序的基礎。東亞最重要的文化傳統是起源於印度,繁榮于中國、日本、南韓的佛教;和起源於中國,發展于東亞和東南亞諸國的儒教。在東亞地區進入近代以后,佛教文化與儒教文化雖然不能說完全融合了起來,但已形成混合的基礎,這些融合在中、日、韓流行的很多佛教宗派和儒家的某些思想體系中可以清晰地見到。例如:天臺宗是我國最早誕生的一個佛教宗派,具有我國的民族特徵,這個宗派把印度佛教的中觀哲學和儒家思想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儒道的心性論,特別是以道德為根本的善惡人性論與佛教的輪迴業報思想撮合在一起,鼓吹具有泛神論的“無性有情說”,重視中國傳統的直覺思維方式與條理清晰、通俗易懂的註釋方法等等。禪宗在堅持佛教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同時,竭力將儒家的心性學說和老莊的自然主義融入到禪學體系中去。從菩提達磨的“與道冥符”到神秀的“觀心看凈”都可以看到儒、道的影響。 |
Hits | 430 |
Created date | 2009.05.20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