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Author |
龔雋 (著)=Gong, Jun (au.)
|
Source |
中國文化研究=Chinese Culture Research
|
Volume | n.2 |
Date | 1995 |
Pages | 55 - 58 |
Publisher |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
Location | 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
Content type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作者單位:華南師範大學哲學研究所 |
Keyword | 陳獻章; 陳白沙; 《明儒學案》; 白沙學; 周敦頤; 宋明理學; 自得之學; 哲學; 儒釋; 道德形上學 |
Abstract | 陳獻章字公甫,廣東新會之白沙里人,故又稱白沙先生。白沙之學獨開門戶,一掃宋學拘泥守矩的陋習,開出了一個“鳶飛魚躍”,活潑生動的新境界,並直接影響到陽明之學。黃宗羲在《明儒學案》卷五“白沙學案”中說:“有明之學,至白沙始入精微,其吃緊工夫,全在涵養”,即是說,白沙學說得力於其獨特的涵養工夫。我們認為,白沙能開有明一代心學的風氣,主要在於他善於借助佛教禪宗的某些修行方法,以此補充儒家固有的修養論,從而建立新的儒家的道德形上學。宋儒在修養方法上有“道問學”與“尊德性”的不同傾向,二說各引一端。白沙認為,朱子讀書窮理的方法是“支離於秕糠”而遺棄真傳,理本根植於心,真傳應返求自身中尋找,所謂“千卷萬卷書,全功歸在我。吾心內自得,糟粕安用耶!”古人棄糟粕,糟粕非真傳……吾能握其機,何必窺陳編?”(《陳獻章集》卷四)同時他又認為,周敦頤、陸象山操存持敬的方法失之太嚴(見《陳獻章集》卷二,《復張東白內翰》),尚未達到“未嘗致力而應用不遺”(《明儒學案》卷五,“白沙學案”)的一段自然工夫。
|
Table of contents | 1.主靜與持敬 55 2.致虛為本與體用一致 56 3.靜坐與讀書 57 4.工夫與境界 58 |
ISSN | 10053247 (P) |
Hits | 823 |
Created date | 2010.02.02 |
Modified date | 2019.09.27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