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uthor |
游祥洲
|
Source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上輯)
|
Date | 1995.07 |
Pages | 235 - 257 |
Publisher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研究委員會 |
Content type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Keyword | 一行三昧=常坐三昧=Ekavy?ha-Sam?dhi |
Abstract | 「一行三昧」是傳自印度的修持方法,最早見於般若 系的經典,如《大碞般若經》,《文殊般若經》等,都談 到了「一行三昧」. 般若經系的「一行三昧」,本身是以 持名為主的念佛三昧,與大乘佛教的淨土宗所提倡的持名 念佛十分相近,只不過前者不修觀想,也不拘任何一佛的 名號,而後者則以傳念阿彌陀佛為主.
「一行三昧」的修持法在中國禪宗四祖道信時,被引 進禪門,成中國燀宗的一個法門. 尤其重要的是,「一 行三昧」在《六祖壇經》中,被六祖慧能賦予了新的意義 . 其重點有四:
(一) 把「一行三昧」的修持方式,由形式的「持名」 ,而簡化為持心,即所謂「行住坐臥,一切時中 ,常行直心是」.
(二) 把「一行三昧」的定境,從「繫緣法界」,而轉 化為日常生活中的「但行直心,於一切法,無有 執著」.
(三) 傳統上把「一行三昧」解釋為「常坐三昧」,慧 慧能則直指功夫在心不在坐.
(四) 把「一行三昧」從「看心看淨」的知性思惟,還 原為當下隨順覺性的悟性.
慧能此詮釋,顯示了中國禪的創意與特色,本文將 就此主題加以探討. |
Hits | 856 |
Created date | 1998.07.22
|
Modified date | 2011.06.22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